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揚邦
Chou, Yang-Pang
論文名稱: 向死而生-一位深維基督徒諮商師朝向義理覺解與重構之自我敘事探究
Being toward Death: Narrative Inquiry of the Argumentations Debating and Self Awareness for Reconstruction by a Deeply Devoted Christian Counselor
指導教授: 許育光
Hsu, Yu-Kuang
口試委員: 吳怡珍
邱英芳
吳台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主體性自我敘說重構基督徒諮商
外文關鍵詞: Christian, Counseling, Reconstruction, Self-narrative, Subjectiv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我的故事,是一個基督徒面對基督教教義與自身經驗的拉扯衝突,並尋求解放與重新建構的故事。研究者(即敘說者)同時具有基督徒與心理諮商學習者的兩種角色,看見兩種不同價值根基,基督教以「神」為本,心理諮商以「人」為本,研究者在面對真實自我的過程中,探尋一種整合信仰與諮商的態度立場以及實踐方向。本研究先梳理基督教歷史、基督教與諮商之間的關係,並從研究者兒時的家庭重大事件開始敘說,描述基督教如何以奇蹟痊癒的工具性意義於研究者家庭登場。其次,研究者敘說在親情、愛情與諮商學習的成長過程,面對自我慾望與基督教教義之間的矛盾拉扯。最後,研究者重新檢視生命裡的「死」,它是種不敢展現真實自我的逃避狀態,隱含著背叛傳統基督教教義的恐懼。研究者以一種批判與重構的態度,重新框架基督教教義與真理,並建立信仰的主體性。研究者從探究歷程發現,若將自我隱藏於外在規範與標準之下,實則逃避個人生命的責任與意義。當願意直視內在的恐懼和罪惡,不想做自己的「死人」狀態時,才能看見真實的自我,並找到屬於個人生命與信仰的實底。研究亦進一步提出相關討論與觀點,加以對話和探究。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conscious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 (the narrator), who had been in search of liberation fac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self-experience and Christian doctrines, and his journey of re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as a Christian and a counseling student, was caught between two sets of value that seemingly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ir centers of belief, with Christianity focusing on God and counseling focusing on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his true-self, the researcher attempted to acquire the mentality and perspectives that serve as the basis for integrating Christian faith and the practice of counseling. The thesis ha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utlined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ristian faith and counseling. The second part presented the researcher’s initial experience in Christianity; the crucial role of “miracles” and “healing” in the strengthening of faith of his family; and the internal conflicts between desire and faith in the researcher’s family relationship, romantic affairs, and study of counsel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the “death” in life, which is a state of escape from revealing his true self and a inner fear of betraying traditional Christian doctrine. The researcher adopted a critical and de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reframe the Christian doctrines and foundational truths, and to rebuild the researcher’s subjectivity based on the true-self in his own faith.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I found that a person who hide self under the external norms and standards was avoid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eaning of one’s life. When a person got insight of his inner sense of fear and guilty, which wouldn't let him be himself and made him likes a “death” person. It has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the confidence of his life and faith. Further relevant discussions and viewpoints, and also the dialogues and inquiry were addressing and proposed.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第一章、敘說緣起 1 第二章、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2 一、基督宗教 2 (一)基督宗教簡史 2 (二)聖經與釋經 3 (三)基督教核心教義-罪與因信稱義 4 二、基督徒諮商師 6 (一)宗教發展軌跡 6 (二)信仰發展階段理論 7 (三)當基督教遇見諮商 9 (四)當基督教遇見後現代 10 三、自我敘說-作為一種開顯主體性的方法 12 (一)什麼是自我敘說? 12 (二)先驗、社會建構與主體性 13 (三)敘說的真實性 13 第三章、信仰源於死亡 14 一、我的母親 14 二、我的父親 16 三、我的弟弟 17 四、母親生病 19 五、入教 22 第四章、信仰立於孤獨渴望 26 一、國中同儕經驗-「聽說你是基督徒?」 26 二、神的陪伴 28 三、教會輔導經驗-可有可無的我 31 四、小結-信仰是關係的避風港 33 第五章、信仰震於自我自由 34 一、交往是準備跌倒 34 二、情竇初開 35 三、我可以交往嗎? 36 四、「你有去教會嗎?」 37 五、迷信與判教 39 六、求道 41 七、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 45 八、後現代思潮 47 第六章、覺解之路 50 一、失戀-關係的疏離與卑微 50 二、三人讀書會-信仰的意義 53 (一)終極拯救者 53 (二)避死囚生 54 (三)小結 55 三、釋夢經驗-信仰的真實 55 (一)一定要是基督徒嗎? 56 (二)出黑暗、入光明 57 (三)清真寺裡的流浪漢 58 (四)小結 60 四、團體動力經驗-信仰的主體性 60 (一)無結構團體-帶著限制,追尋 60 (二)精神分析式討論會-怎樣才算信仰? 61 (三)C老師的團體-別拿信仰當遮羞布 64 五、《沉默》與對話 66 (一)電影《沉默》 66 (二)室友對談 67 (三)視框挪移 68 第七章、自我實踐 71 一、愛的藝術 71 (一)意外的聯繫 71 (二)重新(從心)談話 72 (三)愛,是主動去愛 73 二、家庭-真實的對話 75 (一)手足對談-信仰裡的界線 75 (二)與母對談 77 第八章、生命軸線 79 一、生命與宗教發展軌跡圖 79 (一)兒時信仰 79 (二)大動盪與懷疑 79 (三)覺解與重建 80 二、家庭軸線 81 三、諮商學習軸線 82 第九章、向死而生 84 一、理論對話 84 (一)困頓與孤獨 84 (二)社會建構的碰撞 85 (三)認定危機 86 二、社會對話-信仰的主體性 86 三、個人意義與價值 88 (一)信仰是看見真實 88 (二)接納罪-看見更完整的彼此 89 四、對自己專業的影響 89 五、敘說以後-展望未來 90 參考文獻 91 圖目錄 圖 1 信仰與諮商整合光譜 9 圖 2 生命事件、信仰狀態與宗教發展軌跡圖 79 圖 3 家庭事件軸線圖 81 圖 4 諮商學習軸線 82   表目錄 表1新舊視框對照表 69

    參考文獻

    王慧芬(譯)(1999)(原作者:Mullett, Michael)。馬丁路德。臺北市,麥田出版。
    王振宇, 呂宗樺, 陳宏茂, 劉佩琪, 羅育騏(譯)(2019)(原作者:Wilfred Ruprecht
    Bion)。比昂論團體經驗。台北市:心靈工坊。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2001)。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台北市:
    女書文化。
    李世隆(譯)(1994)(原作者:Hesse, Hermann)。荒原狼。台北市:桂冠
    李麗娟(2012)。從祁克果《致死的疾病》論基督教的罪觀與人的存在-兼論布特曼的
    展演。哲學與文化,39,19-39。
    李娟(譯)(2019)(原作者:Karen Horney)。我們內心的衝突。新北市:小樹文化。
    吳台齡(2012年3月)。批判精神科醫師的基督信仰實踐。當我們同在異起-同志與精
    神醫療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吳寶嘉(2014)。基督徒諮商師身分認同建構之探究:形成脈絡、內涵與影響(博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CUE5464030)
    邱淑嬪(2015)。同性戀議題的信仰之辯-一個敘事神學的觀點。玉山神學院學報,
    22,83-105。
    邱英芳(2020年8月)。後「後現代」的主體性與互為主體-一個知識論史觀的爬梳與
    探究。生命教育與多元敘事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龍華科技大學。
    林鴻信(2013)。基督宗教思想史。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林宏濤(譯)(2015)(原作者:Erich Fromm)。自我的追尋。新北市:木馬。
    林宏濤(譯)(2015)(原作者:Soren Aabye Kierkegaard)。愛在流行。台北市:商
    周。
    林藪(譯)(2019)(原作者:Karen Horney)。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新北市:小樹文
    化。
    孟祥森(譯)(2003)(原作者:Erich Fromm)。愛的藝術。台北市:志文。
    易之新(譯)(2003)(原作者:Irvin D. Yalom)。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易之新(譯)(2003)(原作者:Irvin D. Yalom)。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
    意義。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胡丹毓(2012)。基督徒心理師之信仰對諮商工作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
    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328010)
    洪瑞斌、陳筱婷和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
    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翁開誠(2003)。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1。
    翁開誠(2014)。道在倫常日用之情中:從李澤厚的儒學「情本體」說起。哲學與文
    化,41(12),97-120。
    陳南州(1997)。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新使者,39,50-54。
    陳恩明(譯)(2011)(原作者:D 溫特)。基督教歷史和未來速覽。新北市:海天書
    樓。
    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2018)。慾望性公民:同志親密公民權讀本。高雄市;巨
    流。
    孫效智(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市:台灣書局。
    張綏(1993)。中世紀基督教會史。臺北市:淑馨。
    張雙立、陳祥勤(2000)。解放神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仁和(2010)。聖經沒有「同性戀」的問題。新使者,119,78-80。
    許惠善(2007)。聖經中有心理學嗎?新北市:校園書房。
    許育光(2013)。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場域應用實務。臺北市,五南。
    許育光(2013)。知行於「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之間:自我敘說探究的善、美、
    真、聖等人生處境面對與追尋。應用心理研究,57,8-20。
    康綠島(譯)(2017)(原作者:Erik H. Erikson)。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
    研究青年路德。台北市:心靈工坊。
    程玲(2012)。罪惡感、羞恥感、與得釋放:神學與心理學整合觀點的初探。哲學與文
    化,39,65-86。
    楊宜音(譯)(1997)(原作者:E.D.Starbuck)。宗教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原著出
    版年:1899)
    董芳苑(1987)。台灣基督教靈恩運動之探討。台灣神學論刊,9,71-94。
    董芳苑(2000)。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宗博季刊,22,4-5。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04)。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取自http://rd.pct.org.tw/
    鄧伯宸(譯)(2021)(原作者:Irvin D. Yalom & Marilyn Yalom)。死亡與生命手記:
    關於愛;施洛、存在的意義。台北市:心靈工坊。
    劉宗為(譯)(2015)(原作者:Erich Fromm)。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
    恐懼。新北市:木馬文化。
    賴建國(2008)。從舊約幾處爭議經文看同性戀問題。華神期刊,1,127-144。
    簡宇卿(2011)。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的衝突與因應經驗探討(碩士論文)。取
    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328007)
    Fowler, J. W., & Dell, M. L. (2006). Stages of Faith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Reflections on Three Decades of Faith Development Theory. In E. C. Roehlkepartain, P. E. King, L. Wagener, & P. L. Be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 34–45). New York, NY: Sage.
    James W. Fowler (1981). Stage of Faith: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James W. Fowler (2001). Faith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 11, 59-172.
    James W. Fowler & Mary Lynn Dell (2006). Stages of faith from infancy through a
    dolescence reflections on three decades of faith development theory. In E. C. Roehlkepartain, P. E. King, L. Wagener, & P. L. Be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p. 34-45). Sage Publications, Inc.
    Jonathan T. Hart Alicia Limke and Phillip R. Budd (2010). Attachment and faith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 38, 122-128.
    June P. Tangney , Jeff Stuewig & Logaina Hafez (2011). Shame, guilt, and remorse:
    implications for offender populations.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 Psychology. , 22(5), 706-7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