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姿君
論文名稱: 當幼兒教師遇上新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認
指導教授: 劉慈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親師互動新移民女性幼兒
外文關鍵詞: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new-immigrant parents, young childre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有感於國內新移民之相關研究,大多偏屬於新移民女性個人主觀經驗,抑或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的探討,對於與之互動的重要他人的觀點則甚少探究。為了增添此方面的實證知識,本研究以五位幼兒教師為對象,透過深度訪談探討她們與新移民家長之間的互動經驗。
    研究結果發現,理智上來說,受訪教師為了與班上整體家長之間維持等距與平衡的互動關係,和新移民家長互動時抱持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但是在實際互動時,由於受到親、師、生三方面不同因素交織之影響,她們在面對陌生且不擅於表達的新移民家長時, 在態度與行動的拿捏上,經常會陷入諸多的不確定與困頓中。
    目前台灣社會所勾畫有關新移民的一些刻板圖像,對受訪教師之於新移民家長的互動經驗誠然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性。不過即便如此,大體來說,受訪教師與新移民家長間的互動以正向經驗居多,但是多數家長與教師之間是疏離的。究其原因,我發現親師雙方在語言溝通上的適配性深深影響了彼此互動的可能性與頻率,而雙方語言表達風格的差異和園所所能提供之配套措施,也是親師間存在互動隔閡的主因之一。而在溝通新移民幼兒問題時,受訪教師經常會面臨一些有別於與本地家長互動時的特殊困境,例如對幼兒家庭脈絡資訊的不足、幼兒父親(或家人)對幼兒之教育決定權責高於母親、照顧幼兒的新移民女性未必然握有教養自主權與決定權等。在研究過程中,部分教師藉由反思,期盼改善原先與新移民家長疏離的關係,然而受制於相關研習所提供之知能與實務需求有所落差、園所諸多工作已不勝負荷的情況下,她們的心力往往只能點狀式的施展於少數家長中。針對此族群家長之特質與需求,適性的親師互動知能與策略究竟為何?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後續研究者關注。

    關鍵字:親師互動、新移民女性、幼兒


    Abstract

    Because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regarding new-immigrant females that focus mainly either on their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r the various development of their offspring’s;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ignificant others has been rarely explored. Therefor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fill one of the existing gap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five preschool teachers were recruited to learn their interacting experiences with new immigrant paren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cipant teachers wished to treat all the parents in the class equally without discriminating in favor of new-immigrant parents; however, they found the ideal hard to put into practice. Multi-factors of parents,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were intertwined to intrigue various uncertainties as well confusions when facing the ineloquent and distant new immigrant parents.
    The prevailing negative stereo-typed images of new-immigrant populations have exerted certain influences upon the participants. Nevertheless, to most participants, their interacting experiences with new-immigrant parents were positive, despite the fact that mutual relationships were remote. The goodness of fit in language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new-immigrant parents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set obstacles for their furth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s.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school didn’t offer adequate solutions and necessary assistance. To participants, they found that the difficulties evolved from new-immigrant parents often differed much from those of the native one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new-immigrants, the teachers often encountered difficult situa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most teachers attempted to better this status, but it was actually not that easy. Insufficient abilities and work-overload deferred their strength to match their ambitions. For future work, it’s imperative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new-immigrant parents.

    Keywords: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new-immigrant parents, young children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焦點的萌發與延展----------------------------------1 一、我與新移民家長的接觸經驗----------------------------------1 二、試探性研究的啟發-----------------------------------------2 三、國內研究現況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我國對新移民家庭的解讀與回應----------------------------7 一、我國新移民現象的發展與特徵 -------------------------------7 二、研究論述中的新移民家長與其子女----------------------------11 三、政府針對新移民子女教育所規劃的政策 -----------------------16 四、親師關係在美國教育介入模式中的轉變歷程---------------------19 第二節 教師與非主流家長的互動 ------------------------------22 一、親師互動信念與親師關係-----------------------------------22 二、非主流族群家長的教育參與---------------------------------25 第三節 影響教師與非主流家長互動的因素-------------------------27 一、親、師個人因素------------------------------------------27 二、學校因素-----------------------------------------------29 三、社會文化與政策因素--------------------------------------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33 第一節 受訪教師的尋找與確定----------------------------------33 第二節 受訪教師所處情境之概況--------------------------------36 一、園所概況-----------------------------------------------36 二、受訪教師與新移民家長的背景特質----------------------------40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46 一、資料蒐集的方法------------------------------------------46 二、資料分析的方法------------------------------------------50 第四節 研究的效度與研究倫理----------------------------------52 一、研究的效度---------------------------------------------52 二、研究倫理-----------------------------------------------53 第五節 故事的鋪陳與簡介-------------------------------------55 一、研究問題的調整與焦點的轉移-------------------------------55 二、研究發現的敘寫與章節安排的方式----------------------------56 第四章 研究發現—受訪教師的親師互動故事----------------------58 第一節 我手寫她耳—教師聽聞下覺知的新移民圖像------------------58 一、受訪教師對新移民的稱呼—特點與意涵------------------------58 二、聽聞後所覺知的新移民圖像與思維----------------------------63 三、聽聞後的解讀與回應--------------------------------------68 四、小結---------------------------------------------------71 第二節 我手寫她眼— 親師互動下所建構的新移民家長形象與經驗------------------------72 一、採取「一視同仁」的互動立場背後的思慮-----------------------72 二、多重樣貌的親師互動經驗-----------------------------------79 三、小結--------------------------------------------------107 第三節 我手寫她心—幼兒教師面對新移民家長時的感受--------------109 一、親師溝通的忐忑與顧慮------------------------------------109 二、親師界線的徬徨與困惑------------------------------------119 三、處理幼兒特殊狀況下的兩難--------------------------------127 四、參加相關增能研習後的感觸--------------------------------134 五、省思下的想法與行動—以A1、A2老師為例---------------------141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150 第一節 幼兒教師與新移民家長間的相遇--------------------------150 一、社會大眾之新移民圖像 牽動教師與新移民家長互動的序曲------------------------------150 二、幼兒教師與部分家長間存在著文化隔閡-----------------------152 三、教師與新移民家長間的互動存在著不等的困境------------------153 四、多元因素交織下形塑出親師互動經驗-------------------------155 五、幼兒的問題行為程度,帶來不同的親師互動經驗----------------158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160 一、研究方面的省思-----------------------------------------160 二、實務方面的建議-----------------------------------------162 參考文獻--------------------------------------------------164 附錄----------------------------------------------------175 附錄一 「新移民子女教養與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一覽表-------------175 附錄二 訪談大綱-------------------------------------------178 附錄三 給老師的一封信--------------------------------------179 附錄四 社會報導文章之二—屏縣/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多, 親師溝通有困難--------------------------------------------181 表 目 錄 表2-1 美國家庭介入方案模式的轉變歷程-------------------------21 表3-1.1研究者與受訪者關係建立整理表--------------------------34 表3-2.1受訪教師基本資料表-----------------------------------41 表3-2.2 A班新移民家長基本資料-------------------------------44 表3-2.3 B班新移民家長基本資料-------------------------------44 表3-2.4 C班新移民家長基本資料-------------------------------45 表3-3.1轉譯符號表------------------------------------------51 表4-1.1受訪教師指稱用語之分析表----------------------------- 59 表4-1.2受訪教師聽聞下所知覺的新移民圖像整理表------------------63 表4-2.1 A、B、C班新移民家長現身親師互動管道之分配圖------------79 圖 目 錄 圖2-1新移民國籍比例圖----------------------------------------8 圖2-2 1998-2004年新移民子女人數歷年增長圖--------------------10 圖2-3近年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讀人數---------------------------10 圖2-4 「新移民子女教育與教養」研究筆數增長圖-------------------12 圖2-5 「新移民子女教育與教養」研究面向分析圖-------------------13 圖3-1.1研究者與參與者關係建立示意圖--------------------------35 圖3-3.1資料蒐集的方法---------------------------------------46 圖4-1.1受訪教師指稱對象範圍示意圖----------------------------55 圖4-2.1小建家長簽名狀況變化圖--------------------------------89 圖4-2.2親師互動類型示意圖----------------------------------108 圖4-3.1「外籍配偶師資培訓講義」內容綱要----------------------136 圖5-1.1受訪教師之於新移民家長互動思維與困頓分析圖-----------15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3a)。教育優先區。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0930419a.xls
    內政部(2003b)。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a-24.html
    內政部(2003c)。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a-26.doc
    內政部(2004a)。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1.html.
    內政部(2004b)。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統計圖。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1.html.
    內政部(2005a)。外籍配偶數及子女數。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cbi.gov.tw/fileDownloadAction.do?filePath=/files/綜合規劃組/外配人數及其子女出生數.xls
    內政部(2005b)。1987年1月至2005年11月底台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
    內政部兒童局(2005)。「外籍配偶及弱勢家庭兒童學前啟蒙服務計畫」新聞稿。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gov.tw/PUBLIC/view.php3?id=88393%E2%8A%82=49&main=GOVNEWS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王妙如(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美惠(2004)。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泰茂(1998)。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迅榮(2003)。教師在推動「家長參與」的教育變革時期的價值取向。基礎教育學報,12(1),45-67。
    吳宗儒(2004)。石碇鄉外籍配偶家庭幼兒的生長與學習環境。載於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論文集(頁83-92),台北市。
    吳芝儀(譯)(2001)。資料分析。R. C. Bogdan, & S.K. Bikle 著。載於黃光國(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頁219-263)。嘉義:石濤。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國淳(譯)(1996)。T. Kellaghan著。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頁119-131)。台北市:五南。
    吳毓瑩(2004)。多元文化下新移民子女教育適應現況與可行方案研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的親師互動及其子女自我效能與學校生活之橫斷與縱貫研究(子計畫二)(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補助計畫(NSC93-2420-H152-001-KES)
    吳璧如(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看法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7(47),185-214。

    吳璧如(200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性別議題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18-002)。
    吳璧如(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縱貫研究(I-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018-008)。
    李奉儒(譯)(2001)。R. C. Bogdan, & S.K. Bikle 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國(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頁6-67)。嘉義:石濤。
    車達(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阮碧繡(1995)。家長參與幼兒之閱讀興趣/態度和前閱讀技巧之關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8-0301-H024-02)。
    林照真(2004)。還外籍配偶子女一個公平—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海闊天空學習報。2006年2月13日,取自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45
    林明地(1998)。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7-2413-H194-023)。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
    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光輝(2004)。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朗島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載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舉辦之「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1-285)。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7-158)。台北:巨流。
    夏曉鵑(1997)。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主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縣:左岸文化。
    孫淑柔(2003)。從夥伴模式探討桃竹苗四縣市國小階段啟智班學生家長參與情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134-007)。
    翁麗芳、洪福財(2004)。新台灣之子—兒童教養與幼托機構的角色。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論文集(頁37-72),台北市。
    高淑清(2001)。質性研究設計。R. C. Bogdan, & S.K. Bikle 著。載於黃光國(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頁6-67)。嘉義:石濤。
    高淑清(2003)。外籍配偶家庭之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回饋,69,54-59。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台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5,150-158。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高熏芳、林盈助(2001)。目的:你為何要進行此一研究。Joseph A.Mexwell著。載於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頁19-34)。台北市:心理。
    張鈺珮(2002)。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教育部(2004a)。九十三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l/index.htm?TYPE=1&UNITID=197&CATEGORYID=0&FILEID=140368&open.
    教育部(2004b)。我國教育政策的現況與未來發展。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930526.htm#1-5.
    莫藜藜(2000)。過動兒之親師互動與合作模式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31-010)。
    許政欽(2003,6月13日)。屏縣/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多,親師溝通有困難。東森新聞ETtoday。2005年2月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3/06/13/303-1468310.htm
    許殷誠(2004)。以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耀隆(1998)。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文彥(2002)。教師與家長之微觀政治學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138-198。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俊雄(2001)。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欣(1997)。教育革新大型研究(十三):國民中、小學學生家長參與校務發展可行模式之研究(I)---國小學生家長參與校務發展可行模式之建立:台灣地區國小家長參與校務之現況暨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校務的意見之分析與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745-H260-001-F6)。
    陳麗欣(1998)。教育革新大型研究計畫---子計畫(八):國中學生家長參與校務發展可行模式之建立與其實踐性之研究(II)---台灣地區國中家長參與校務之現況暨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校務的意見之分析與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260-001-F6)。
    馮涵棣、黃碩恩(2004)。語言、文化與認同:邁向多元化的兒童成長歷程(初稿)。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研討會論文集(頁11-31),台北市。
    黃雅芳(2004)。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巧玲(2000)。教育鬆綁後校園權力分配與決策機制運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9-2413-H017-010-S )。

    楊巧玲(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現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鬆綁後校園權力分配與決策機制運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NSC90-2413-H017-011 )。
    蔡敏玲(1994)。教育民俗誌中研究者的角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質性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奕權(2005)。照顧每一個新台灣人—迎接多元文化與族群的新世紀。載於玄奘大學舉辦之「外籍配偶社區支持及學習系統建構」研討會論文集(頁1-11),新竹。
    劉貞蘭(1998)。原住民學校與家長溝通困境之探討--以太陽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1-15。
    劉慈惠(2001)。學校與家庭互動的不同信念與類型。國教世紀,196,61-72。
    劉慈惠(2005)。適性vs.非適性的家長參與:我們從凹凸鏡看家長嗎?幼教資訊,179,14-21。
    劉慈惠(2006)。當幼稚園畢業生進入小學一年級:學童的經驗及親師的想法與互動。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舉辦之「95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幼兒教育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頁239-254),台北。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奇璋(2003)。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雅玉(2001)。台越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灣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曉華(2001)。全球化變遷下英、美、紐、澳的教育改革趨勢及其社會學反省。論文發表於教育社會學會等六學會舉辦之「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謝慶煌(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龐憶華(2000)。家庭學校關係—社會心理學觀點的初探。教育學報,28(2),157-172。
    鐘重發(2003)。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西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ryl, F. S. (2005). African American parents before and after Brown. Emory University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20, 129-135.
    Corter, C. (2005). Dealing with diversity in parent’s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載於太平洋地區幼兒教育研究協會第六屆舉辦之「瞭解兒童的個人與文化差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106)。台北市。
    Crozier, G. (2001). Excluded parents: The deracialis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1]. Race, Ethnicity & Education, 4(4), 329-341.
    Curt, D. M. (2001). School trouble: A mother's burden. Gender & Education, 13(2), 183-197.
    Edwards, R., & Alldred, P. (2000). A typology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centering o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Negotiating familialis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3), 435-456.
    Finely, R. B (2001). Parents perceptions of a change i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an urban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84.
    Garcia, C., Cynthia., Akiba, D., Palacios., Bailey, B., Silver. R., DiMartino. L., & Chin, C. (2002).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Lessons from three immigrant groups. Parenting: Science & Practice, 2(3), 302-324.
    Graue, M. E. (1993). Social networks and home-school relations. Educational policy, 7(4), 466-490.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and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6, 73-85.
    Lareau, A. (2000). What do teachers want from parents? In Home advantage: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2nd ed.)(pp.15-37).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ress.
    Lareau, A., & Horvat, E. M. (1999) Moment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Race, class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family school relationship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 37–53.
    Griffith (1998). The relation of school structur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o parent invol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 9-19.
    Lucas T., Henze, R., & Donato, R. (1990). Promoting the success of Latino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ix high school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0, 315-340.
    Nakagawa, K. (2000). Unthreading the ties that bind: Questioning the discourse of parent involvement. Educational Policy, 14(4), 443-472.
    Nieto, S. (2004).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4thed). Boston: Person Education.
    Ogbu, J. U. (1987). Variability in minority school performance: A problem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 Anthropology and Eduaction Quarterly, 18(4), 312-334.
    Ramirez, A. Y. (1999).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parent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high school.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diana.
    Ramirez, A. Y. (2003). Dismay and disappointment: Parental involvement of Latino immigrant parents. Urban Review, 35(2), 93-120.
    Ramirez, A. Y. Fred (2001). Parent involvement is like apple pie: A look at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wo states. High School Journal, 85(1), 1-9.
    Rust, F. O. (2003). Counting the cost of caring: Intende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arly childhood policies. In Major trends and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llenges, controversies, and insights (2nd ed.)(pp.153-163).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eidman, I. (1998).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laughter-Defoe, D. T., Nakagawa, K., Takanishi, B., & Johnson, D. J.,(1990). Toward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ing and Achievement in African-and Asian-American Children. Child Devlopment, 61, 363-383.
    Grieshber, S. (2005, July). Teaching for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載於太平洋地區幼兒教育研究協會第六屆舉辦之「瞭解兒童的個人與文化差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50),台北市。
    Tomlinson, S., & Hutchison, S. (1991). Bangladeshi Parents and Education in Tower Hamlets.
    Vincent, C. (1996). Parents and teachers: Power and participation. London: Falmer.
    Vincent, C., & Tomlinson, S. (1997). ”Home-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swarming of disciplinary mechanism”?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3), 361-37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