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惠茹 YU, HUI-JU |
---|---|
論文名稱: |
苗栗縣四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現況之研究 Research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managed by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6 |
中文關鍵詞: | 外籍配偶 、外籍配偶識字班 、識字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Foreiouses,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Literacy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四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現況,以半結構式訪談、文獻探討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訪談對象包括四所學校之校長、主任、教師、學員以及教育行政人員等,訪談人數共17人。藉以瞭解苗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之行政運作、課程教學,以及外籍配偶學習需求與成效,並探究其阻礙與因應之道。
針對研究發現,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行政工作運作情形
(一)各校為協助外籍配偶而開班。
(二)各校參與人員以本校教職員為主。
(三)各校提供軟硬體設備
(四)學校利用各種管道招生。
二、課程與教學情況
(一)教學目標以「認識中文」為主。
(二)各校的課程教材由老師設計規劃。
(三)教師認真教學、學員勤奮學習。
(四)結合社區資源、辦理多元活動。
三、外籍配偶的學習需求
(一)外籍配偶有學習中文的需求。
(二)外籍配偶對其他課程的需求包括:證照取得、技藝訓練、戶外參觀活動、閱讀寫作、專題講座等。
四、外籍配偶識字班的學習成效
(一)學校、教師、外籍配偶子女都因「外籍配偶識字班」而獲益。
(二)外籍配偶們在識字之後在生活上、工作上、人際溝通上與教導子女方面成效很大。
五、招生與中輟問題
(一)招生容易但中輟比例很高。
(二)外籍配偶因種種內外在因素而不能就學。
(三)學校對於學員的中輟大多愛莫能助。
六、課程與教學問題
(一)教學目標著重在「識字」與「了解生活習俗」兩方面。
(二)長遠的學習目標冀望教育當局訂定明確的政策。
七、經費與設備問題
(一)經費補助不足,影響設備活動的規劃。
(二)學校希望教育當局能補助更充足的經費,提升識字班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設備。
關鍵字:外籍配偶、外籍配偶識字班、識字教育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managed by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Seventeen members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To understand the execution, teaching, studying demand
and result of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managed by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with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literature researching, and document analysi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obstacles and solution too.
The conclusion below 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 The execution of administration
1. Schools start class to assist foreign spouses.
2. The major participators are teachers and staff members from each school.
3. Schools offer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y.
4. Schools advertise for students through every possible way.
B. Class content and teaching
1. To understand Chinese is the major purpose.
2. Teachers of schools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aterial.
3. Teaching earnest and studying diligent.
4. Combining the community sources to manage various activities.
C. Studying demand of foreign spouses
1. Foreign spouses have the demand of studying Chinese.
2. The other classes the foreign spouses need include document receiving, skill training, outdoor visiting, reading & writing, and special seminar.
D. Achievement of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1. Schools, teachers, and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have obtained advantages through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2. After studying, foreign spouses are of advantage to daily life, working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guiding children.
E. The problem of entrance and study suspension
1. It is easy to enter the class, but the suspension is at very high rate.
2. Foreign spouses cannot enter the class because of various social and family factors.
3. Schools are unable to do anything to stop the suspension.
F. The problem of class content and teaching
1. The education is focus on "literacy" and "understanding custom".
2. The perspective of studying depends on the definite polic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G. The problem of budget and facility
1. The shortage of subsidy influences the scheme of facility and activity.
2. Schools expect more subsidiary budget fro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quality of literacy education and facility.
Keywords:
Foreign spouses, Chinese literacy education for foreign spouses, Literacy educa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5)。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台北市:內政部。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101-127。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朱玉玲(2004)。推展南洋媳婦成長活動之策略與經驗—以澎湖縣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105,258-268。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呉明清(199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呉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做為一個「賦權」運動一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青蓉(1995)。我國成人識字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台灣教育,535,23-26。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萍(2002)。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新娘為例。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九十年度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亞磊絲(1994)。從識字教育談成人教育。師友月刊,330,10-12。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振春(1999)。從成人教育的基本現況談識字教育的推動作法。成人教育,50,10-16。
邱汝娜、林維言(2005)。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邱琡雯(2000)。在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胡全威(2004)。「新」台灣人: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議題初探。台北:國政分析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一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國珍(1992)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成人識字教育,成人教育。
張維琴(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德永(2005)。從成人教育相關理論壇外籍配偶教育的實施。玄奘大學外籍配偶社區支持及學習系統建構研討會論文集,143-152。
莫藜藜、賴珮玲(2005)。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 65。
許雅惠(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176-196。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秀珠(2002)。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秀珠(2005)。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27-234。
黃月純(2005)。外籍配偶識字教學與學習。苗栗縣九十四年度外籍配偶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1),成人識字教育的意義目的功能與發展。載於教育部杜教司主編,成人基本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葉孟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肅科(2005)。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9。
詹秀員(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外籍配偶社區教育之理念與策略。載於玄奘大學外籍配偶社區支持及學習系統建構研討會論文集,1-45。
廖雅婷(2002)。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珠利(2005)。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44-54。
劉貴珍(2001)。外籍配偶跨文化適應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潘淑滿(2005)。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蔡秀珠(2002)。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毆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教育研究法,229-246。台北:師大書苑。
盧秀芳(2005)。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戴鎮州(2005)。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0-100。
薛淑今(2002)。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顧燕翎、游詒君(2005)。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貳、英文部分
Allan,C., John C.,& Sharon G.(Edited). 2001. Comparing welfare states. SAGE Publicatuons Ltd.
Darkenwald,G.G., & Merriam, S. B.(1982).Adult Education :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el Rosario, Virginia, O. (1997)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 Ph.D.Dissertation.
Hunter‚ C.S.J.&Harman.D(1987).Literacy:What do the finitions Tell Us ?IN M.Gayfer.(ed.)Literacy in the Industrilized Countries :A Focus On Practice :Toronto:Intermational Council for Adult Educcation,23-26。
Ishii, Y.(1996).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 A. Paganoni(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pp.147-164).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Narayan,U.(1995). “Male-order” brides: Immigrant women, domestic violence and immigrantion law. Hypatia, 10(1), 1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