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志正
Zhong, Zhi-Zheng
論文名稱: 1895年乙未戰役小說研究:以《大和武士》、《台灣縱貫鐵道》為例
Study on the novels of the Battle of Taiwan in 1895: Take "Dahe Samurai" and "Taiwan's Railway"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王惠珍
Wang, Huei-Jin
口試委員: 陳萬益
Chen, Wan-Yi
陳允元
Chen, Yu-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遲塚麗水《大和武士》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乙未戰爭
外文關鍵詞: Chitsuka Reisui, Misigawa Mitsuru, Dahe Samurai, Taiwan Cross Railway, Battle of Taiwan, Taiwan View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將以描述1895年乙未戰役的日文小說:《台灣縱貫鐵道》和《大和武士》做研究文本。《大和武士》成書於1895年11月日本殖民台灣第一年;《台灣縱貫鐵道》成書於1944年底,日本殖民台灣倒數第二年。兩者可比較出殖民前與殖民50年後,日人作家的「台灣觀」的差異。

    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1895年5月底,日本依照條約派兵接收台灣,不料遭遇到台灣軍民激烈反抗,史稱乙未戰役。從而產出了許多中文、日文的戰紀、報導、詩歌等。但是,日文的乙未戰役戰爭小說只有三部,第一部戰地型的《大和武士》,於1895年11月2完成。第二部1896年小兵自傳式的《戰塵》以及第三部1944年戰史型的《台灣縱貫鐵道》。

    本論文的重點有三:第一是介紹《大和武士》;這本小說在日本出版迄今,尚無學術論文探討,本文願做馬前卒。第二重點是聚焦於研究《大和武士》、《台灣縱貫鐵道》這兩本小說中的台灣觀及乙未戰爭觀。第三、找出兩本小說的互文現象並解釋其意義。

    台灣地處特殊地理政治環境,懷璧其罪成了四爭之地,因而形成複雜的歷史,孕育複雜的文學作品;正因為複雜,所以只有通過多視角來進行文學研究,才能對文學作品有更清晰、更完整的認識。本文關注日本人對乙未戰爭的觀點,藉兩本不同世代日人乙未戰爭小說延展其文學社會學視角,從而管窺明治時代、二戰時期日本人視角下的乙未戰爭、台灣島、台灣人。豐富台灣人對乙未戰爭的視野。


    This thesis will be described in 1895 the Battle of Taiwan undemanding Japanese novels: "Taiwan's Cross-Railway" and "Daihe Samurai" as the research text. The "Daihe Samurai" was written in November 1895, the first year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Taiwan's Cross-Country Railway" was written at the end of 1944, the penultimate year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apanese writers' "Taiwan view" can be compared between pre-colonial and colonial 50 years later.

    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and explore how two Japanese authors of different eras described the same battle of Taiwan 1895 in the position of Taiwan anti-Japanese researchers. To analyze its narrative position, speech attitude and observation perspective, and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aqing signed the Maguan Treaty to cede Taiwan to Japan. At the end of May 1895, Japan send troops to Taiwan. Unexpectedly encountered Taiwan's fierce civil and military resistance, history said the battle of 1895 did not. Thus produced a lot of Chinese, Japanese war, reporting, poetry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were only three novels in Japanese, and the first war-style "Daihe Samurai" was completed on November 26, 1895. The second 1896, autobiographical "War Dust" and the third 1944 "Taiwan's Crossroar Railway".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ree, the first is to introduce the "Daihe Samurai"; This novel has been published in Japan so far, no academic units to do relevant research, this article is willing to do the first one. The second focus is on the study of the Taiwan view and the view of war in the two novels, "Daihe Samurai" and "Taiwan's Cross-Railway". Third, find 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two novels and explain their significance.

    摘要 2 謝誌 4 摘要 9 第一章 緒論 1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3 一、緣起與研究動機 13 二、問題意識及研究目的 14 三、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15 第二節 名詞定義及解釋 16 一、認同理論與明治敗者史觀 16 二、《史記》原型在日本文學中的受容、置換 20 三、日本奪取台灣說 21 四、吳得福事件 2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26 一、有關乙未戰役的前行研究 26 二、《國性爺合戰》型塑的日本人台灣觀 36 三、有關《台灣縱貫鐵道》的前行研究 40 四、有關遲塚麗水及《大和武士》前行研究 42 第四節 論文架構 50 第二章 遲塚麗水《大和武士》及其1895乙未戰爭書寫 51 第一節 作者遲塚麗水的漢文脈學養 51 一、遲塚麗水是誰? 52 二、舊幕臣之子,抱持明治敗者史觀 54 三、遲塚麗水的戰爭文學觀 55 第二節 《大和武士》背景及概要 56 一、從武士刀到現代軍隊:成書時代背景 57 二、幕府恭順派的明治敗者史觀 59 三、日本現代戰爭小說之始 59 四、《大和武士》故事概要 63 第三節 《大和武士》文本研究 65 一、《大和武士》的命名、序 65 二、《大和武士》三大主題 67 三、《大和武士》與《史記》、《國性爺合戰》互文之關係 70 四、《大和武士》小說中的對比與映襯 75 小結 75 第三章 《台灣縱貫鐵道》及西川滿之認同 77 第一節 西川滿的台灣鄉土認同 77 二、西川滿是支配者還是故鄉人? 78 三、西川滿的台灣認同形成研究 86 第二節 《台灣縱貫鐵道》背景及概要 93 一、成書時代背景:鼓吹為日軍作戰 94 三、《台灣縱貫鐵道》上冊)〈白鷺之章〉梗概 98 四、《台灣縱貫鐵道》下冊〈蓮霧之章〉梗概 101 第三節 《台灣縱貫鐵道》文本研究 102 一、命名 102 二、書寫目的 104 三、書寫策略 106 小結 112 第四章 《台灣縱貫鐵道》和《大和武士》對讀比較 113 第一節 五十年間人事全非 113 一、作者個人學養、思想差異 113 二、日本帝國從擴張再擴張 114 三、文學環境差異 117 四、主題、主人公變遷的歷史社會原因 120 第三節 小說處理兩大事件比較 121 一、殺子抗日的道士——吳得福事件 121 二、大嵙崁事件中,取捨抗日、降日材料 122 第四節 剖析兩本小說的觀點,反照台灣人的觀點 123 一、人性兩極化,螻蟻求活命?還是殺身成仁? 123 二、對乙未戰爭觀點 125 三、台灣島觀點改變 127 小結 : 128 第五章 結論 130 一、日本覬覦台灣的地理位置 130 二、從日本人眼中看到「且戰且走保境安民」的大清軍隊 131 三、《大和武士》文獻出土及《台灣縱貫鐵道》之認同 131 四、研究的限制 133 五、未來研究重點 134 參考文獻 135 一、專書 135 二、學位論文 137 三、期刊、單篇論文 138 四、會議論文與報刊 140 五、英文文獻 141 附錄 142 附錄1:《明治文學集》中有關遲塚麗水資料 142 附錄2:《大和武士》序(日文) 143 附錄3:《大和武士》故事簡表 144 附錄4:《大和武士》中文翻譯(節錄15頁) 145 附錄5:一封日軍家書 153 附錄6:遲塚麗水生平與西川滿生平對照表 154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大槻正秋編纂,《近衛師團台灣征討史》(東京:日東印刷會社出版,1935年)。
    小田俊郎,《台灣醫學五十年》(東京:醫學書院發行,1974年)。
    小島晉治監修,《大正中國見聞錄集成》(東京:ゆまに書房,1999年)。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台灣近現代文學史》(東京:研文出版社,2014年)。
    毛利敏彥,《台灣出兵:大日本帝國の開幕劇》(東京:中央公論社,1996年)。
    王嘉弘,《如此江山:乙未割台文學與文獻》(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年)。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5年)。
    伊藤整ほか編,《日本現代文學全集第1巻.明治初期文學集》(東京:講談社,1980年5月)。
    吉野利喜馬,《靖臺之宮》(台北:盛進商行印刷部,1926年)。
    安田武,《戰爭文學論》(東京:勁草,1964年)。
    江本修三、黃淑芬譯,〈大溪祕史〉,收錄於《大溪誌》(大溪郡役所,1944年)。
    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東京:人間の星社出版,1978)。
    西川滿著,黃玉燕譯,《台灣縱貫鐵道》(台北:柏室,2005年)。
    西川滿著、陳藻香譯,《華麗島願風錄》(台北:致良,1999年)。
    佐佐木克,《戊辰戰爭:敗者の明治維新》(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7年)。
    何建軍編著,《日本近現代爭文學選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吳佩珍,《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中)》(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12年)。
    吳春宜,《武士與武士道初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10月)。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 》(台北:稻鄉出版社)。
    尾上新兵衛,《戰塵》(東京:文武堂,1900年12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2年)。
    易順鼎,《魂南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松本正純,《台灣征討史》(東京:長谷川書店,1896年)。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台北:聯經,2017年4月)。
    范希衡,《《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年)。
    戚其章,《中日戰爭》(中華書局,1989年)。
    陳俊宏,《禮密臣細說台灣民主國》(臺北市:南天,2003年)。
    陳藻香,《西川滿研究——台灣文學史の視座から》(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富永君,《大溪誌》(桃園:大溪郡役所發行,1944年4月)。
    森鷗外,《能久親王事蹟》(東京:春陽堂,1908年)。
    筑摩書房編輯,《明治文学全集》(全100巻)(東京:筑摩書房,1965年至1989年)。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商務書局,1992年)。
    楊海崢,《日本《史記》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楊海崢,《日本《史記》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福田清人編,《明治紀行文學集94》(東京:筑摩書房,1974年)。
    稲垣達郎編,《根岸派文學集26》(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
    臺灣教育會,《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寫真帖》(臺北:臺灣教育會,1928年)。
    鳳氣至純平,《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臺灣歷史像》,(台北:南天,2020年)。
    遲塚麗水,〈新入蜀記〉,收入《大正中國見聞錄集成》(東京:大阪屋書店,1926年)。
    遲塚麗水,《大和武士》(東京:春陽堂,1896年)。
    遲塚麗水,《菅相丞》,《少年文學》第24編(東京:博文舘,1894年)。
    龍瑛宗,〈蓮霧的庭院〉,《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第二冊,(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4月)。
    櫻井忠溫,《明治戰爭文學集》(東京都:筑摩書房,1969年)。

    二、學位論文

    田渕令士,〈 日治時代台灣之鄭成功像——以公學校日本語課本及『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淡江大學外國語學系日本文學學科碩士論文,2014年)。
    吳春霞,〈西川滿作品中台灣民俗信仰與浪漫唯美色彩〉(台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涂逸凡,〈日治台灣文學中的「頹廢」意識 〉(台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崔祐鳳,〈臺灣體驗的引揚文學;從西川滿到吉田修一〉(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雅萍,〈遣返者的文學:以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允元,〈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陳藻香,〈日據時代日人在台作家——以西川滿為中心〉(台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熊谷昭宏,〈明治後期における紀行文の「進歩」とジャンルの自立性:小島烏水の理論と実践を中心に〉(京都:同志社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鳳氣至純平,〈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台灣歷史像〉,(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劉安真,〈「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汙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2001年)。
    劉貽萍,〈劉永福形象研究──以乙未戰役為中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蔡宛錚,〈戰時體制下西川滿的文學表現——以《臺灣縱貫鐵道》為中心〉(台北: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羅致遠,〈在變與不變之間:客籍作家吳濁流的國族認同〉(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1年)。
    藤岡玲子,〈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詩人研究——以伊良子清白多田南溟漱人西川滿黑木謳子為範圍〉(台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三、期刊、單篇論文

    大浜郁子,〈内藤耻叟における日本の台湾領有論〉,《沖縄文化研究》29卷(2003.03),頁409-434。
    王恵珍,〈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皇族の面影──西川滿の《台灣縱貫鐵道》を例として〉,《日本學研究》(2011.05),頁81-93。
    王惠珍,〈殖民地的文學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2011.02),頁53-89。
    北川扶生子,〈明治の紀行文——遅塚麗水『不二の高根』を中心に〉,《鳥取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紀要 教育・人文科学》4卷2號(2003.01),頁645-655。
    朱惠足,〈帝國主義、國族主義、「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與朱點人《秋信》〉,《中外文學》33 卷11 期(2005.04),頁111-140。
    朱雙一,〈西川滿殖民文學的後殖民解讀〉,《華文文學》第 48 期(2002.1)。
    江口圭一著,周啓乾譯,〈日本的侵略與日本人的戰爭觀),《抗日戰爭研究》,3期(2000.9)頁187-195。
    吳佩珍,〈明治「敗者」史觀與殖民地台灣——以北白川宮征台論述為中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期,(2015.4),頁131-157。
    李易璁、陳靜珮,〈帝國邊緣之島嶼焦慮——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之乙未臺灣形象〉,《臺陽文史研究》1期( 2016.1),頁131-149。
    幸德秋水,〈所謂戰爭文學〉,《日本人》(1900.9)。
    松永正義,〈台湾領有論の系譜――1874年の台湾出兵を中心について〉,《台湾近代史研究》(東京:龍溪書舍,1978)。
    松永正義,〈台湾領有論の系譜——1874年の台湾出兵を中心について〉,《台湾近代史研究》創刊號(台近代史研究會,1978)。
    松永正義,〈日本人的台灣認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期(2005.06)頁211-214。
    邵豔平、宿久高,〈中國文學原型在日本文學中的置換變形——以《史記》與《平家物語》為中心〉,《東疆學刊》31卷第1期(2014.01),頁30-33。
    林巾力,〈帝國底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看起〉,《台灣文學集刊》9期(2011. 02),頁21-52。
    林慧君,〈火野葦平與日據時代在台日人的戰爭書寫〉,《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四期(2014.6)頁31-62。
    邱雅芳,〈向南延伸的帝國軌跡——西川滿從〈龍脈記〉到《台灣縱貫鐵道》的台灣開拓史書寫〉,《臺灣文學研究》7期(2009.06),頁77- 96。
    金文京,〈軍記物語和中國文學〉《日語學習語研究》,第2期(2009.07),頁58。
    長谷川順子,〈遲塚麗水——近代文學史料研究日本文學篇〉,《學苑》178期(1955.06),頁27-44。
    星野光德,〈明治の戦争文学──近代文学における戦争・序説〉,《語文論叢》第2期(1973.3),頁46-61。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譯之爭〉,《新地文學》第四期(2008.6),頁38-78。
    島田謹二,〈領臺役に取材せる戦争文学〉,《文藝臺灣》二巻六號(1941.06),頁54-58。
    張文薰,〈歷史小說與在地化認同——「國姓爺」故事系譜中的西川滿〈赤崁記〉〉,《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4期(2012.04),頁105-131。
    阮斐娜,〈西川滿和《文藝臺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卷1期 (2001.03),頁135-145。
    熊谷昭宏,〈紀行文の書き換えと文体の楽しみ——明治四〇年前後の遅塚麗水の紀行文を中心に―〉,《同志国文学》68號(2008.03),頁49-62。
    陳雅婉,〈西川滿的臺灣題材小說研究——從〈赤嵌記〉、〈採硫記〉、〈龍脈記〉談起〉《興國學報》14期(2013.01),頁1-10。
    藍弘岳,〈明治日本的「自由帝國主義」與臺灣統治論:從福澤諭吉到竹越與三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20.12),頁607-643。
    藍弘岳,〈近現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傳統的發明與越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期(2011.12),頁51-88。
    藍弘岳,2020,〈你的忠臣也是我的英雄:鄭成功、江戸文藝與日本帝國的臺灣統治〉,《思想》 41期 (2020.11),頁157-201。
    藤井省三,〈臺灣異國情調文學的敗戰預感——論西川滿〈赤崁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7卷4期 (1997.12),頁1-14。

    四、會議論文與報刊

    西川滿,〈歷史のある台灣〉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1939.06.15),第六版。
    吳密察,〈福澤諭吉「台灣領有論」的地緣政治分析〉,《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地點:高雄市立文化中心2011年10月1日)。
    汪宏倫,〈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臺灣的考察〉,《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2014年),頁157-211。
    邱雅芳,〈向南延伸的帝國軌跡──西川滿從〈龍脈記〉到《臺灣縱貫鐵道》的臺灣開拓史書寫〉,《臺灣學研究》總期第7期(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09年),頁77-96。
    陳允元,〈帝國與土著間的反覆調校——論戰前西川滿文學中的異國情調視線與敗者史觀〉,《我的華麗島:西川滿學術論文發表暨座談會論文集》(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06)。
    橋本恭子,〈在臺日本人の郷土主義(レジョナリズム)——島田謹二と西川満の目 指したもの〉,《日本臺湾学会報》第9号(東京:日本臺湾学会, 2007年),頁231-252。

    五、英文文獻

    Cross William E. J., 1995, "The Psychology of Nigrescence: Revising the CrossModel." pp. 93-122 in Handbook of Multiculbural Counseling, edited by Joseph G.Ponterotto et al..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atthew Mewhinney,〈「金生麗水」——遅塚麗水の文章に漢詩文の韻が響く〉《繡》,第4號,(2012.03)。
    Shu Wei-der, 2005, “Transform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Disaspora: Andentity Formation Approach To Biographies of Activists Affilia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h.D. diss., Syracuse Universit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