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緣 Chen Yuan |
---|---|
論文名稱: |
戲劇遊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視覺藝術教學影響之研究 Effect of Teaching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 with the Drama Game Curriculum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戲劇遊戲 、視覺藝術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dramatic gam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戲劇遊戲對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影響情形,為達到本研
究之目的,設計一系列表演藝術課程和視覺藝術課程統整活動的實施課程,所完
成的課程實施之研究。研究方法採取以質性取向為主的教室觀察法、以視覺藝術
表現的學習單做前、後測專家檢核評分數據分析,學生及授課老師的研究課程綜
合檢核表做前、後測自評和文字回饋,並針對戲劇展演中道具與戲劇關係的問卷
做認同度和開放性的回饋單,透過以上各資料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以新竹市東園
國小四年級31位學生為主,並邀請另外兩班共56位對照組學生做道具與戲劇關係
的問卷做認同度和開放性的回饋單。所得資料再做整理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歸
納出結論如下
一、 戲劇遊戲課程的實施,能提升學生視覺藝術創作作品的豐富性和完整度。
二、 戲劇遊戲課程活動,可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意願和自省能力。
三、 不同個性的學生對檢核表填寫時的心態不同,但結果卻相似。
活動量大的學生,常草草交件了事;個性嚴謹的學生想爭取更多時間希望作品表現更好,透過三位老師給分結果,未因作答或繪畫時間多寡而得到太大差異。
四、 不同專業背景老師的合作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能增加多元的觀點:
(一) 就教學層面而言同一份檢核表給協同老師填,有不同的高低落點。也就是說同一件事情,老師會因為自己的先備經驗和專長,發現彼此不同的關注點。
(二) 就專家效度而言在做「基本舞台空間規劃」前後測評分時,三位老師的數據高低落點不同,老師越專業的部分,給分越低(大概是要求越嚴謹),而老師較沒保握的,通常給分較寬鬆。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 by the dramatic game and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I designed a series of performing arts and visual art curriculum’s integration activities to finish this program.
I had had studied on the Hsinchu Tung-Yuan Elementary School fourth grade with 31 students as a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others 2 classes, total 56 students, as a control group to do the questionnaires of drama and stage property.
After used qualitative classroom observation, learning sheet as the pre-and-post-test score data analysis expert checklist, text feedback and doing identification and openness questionnaires of drama and stage property as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zed, I had these result:
First of all,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amatic game curriculum could improve students' visual arts’ creation and abundance.
Next to go will be, dramatic game curriculum made students cooperate and learn together which could enhance students'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of self-reflection.
The third to go will be, each students had very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mentality, however, their checklists and results were surprising similar; students who had lots of activities were doing the checklist roughly; students who were very cautious wanted more time to make their work better but the results had had no difference by three teachers’ estimate even if they had more time.
Last but not least, co-teachers who were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values could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views.
From teacher’s side: the same copy of the checklist which had been filled by different teachers had unequal level of placement. In other words, teachers would have miscellaneous judgments because of their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From the expert’s side: while doing the "Basic Stage spatial planning" pre-and-post evaluation, three teachers had different data placement level. If teachers had been judging the professional part, the lower grade would they have gave (probably because it requires more stringent capability). And if teachers had been facing the strange part that they could not hold it very accurately, they would have usually made the scores more loosely and wildly.
In the nutshell,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we can make the specific conclusions.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紀秀足(2005)。兒童戲劇與故事繪本融入國小語文教學實務經驗分享。
嘉義市:語文領域策略聯盟研習活動。
林玫君編譯(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Barbara T.Salisbury(1986).Thear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林玫君(2000)。從創造性戲劇談課程的統整方式。收於幼兒教育課程統整方式面面
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
袁如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台北: 通識教育季刊 第3卷第四期。
廖約順(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台北: 心理。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印。
榮淑華( 1998 )。奇妙世界:劇場。台北: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主編(2002)。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2004)。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民教育十大基本能力上的教育功能討。台北:台灣省教育會。台灣教育 第628期,2004.08。38-41。
張曉華(2007)。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 心理
張曉華(2008)。兒童劇場的賞析教學。台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教師天地 雙月刊。 第153期,頁22-28。
郭靜晃譯(1998)。兒童遊戲。台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美序(2008)。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台北:三民。
彭姝樺(2011)。色彩暗號:關於那些人的顏色學,心裡事。台北:尖端。
詹棟樑 (1994)。現代教育思潮(詹) 。台北: 國立編譯館。
吳明清(2009)。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幸玲(2003) 。兒童遊戲與發展(第二版)。台北:揚智。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年出版社。
梁漢華﹒黃燦瑛 譯(2000)。心理投射技巧分析。台北:揚智文化。Robert
C.Burns(1987) .Kinetic-house-tree-person drawings.(K-H-T-P).
洪曉芬(2005)。名師養成-表演式教學。台北:橙智教育集團。
吳麗君(2003)。協同教學。台北:揚智。Buck,F.J(1999) .Team teaching: What,Why,and How?.
伍螽甫總編,佟景韓主編(1994)。造型藝術美學。台北:洪葉文化。
魏肇基譯(1997)。愛彌兒。台北:台灣商務。
蘇俊吉(1984)。西洋美術史。台北:正文書局。
陳韻文、張鐙尹譯(2008)。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教師手冊。台北:心理。Joe Winston(2001) .Beginning Drama 4-11 .
王瑞賢(2009)。兒童遊戲的文化觀察。台灣教育與文化觀察電子報: OCT 28 WED
2009[第二期] 。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頁47,151,61,164)。台北市:雄獅。Arnheim,R.(1976).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陳木子(1997)。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頁47,48)。台北:環宇。
孫邦正(1964)。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江麗莉譯(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Play and Playscapes。台北:五南。
藝術教育編輯委員會編,黃壬來主編(2002)。 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 桂冠。
洪 蘭(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台北:遠流。Doidge, Norman (2007)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陳朝平(2002)。一所藝術學校小學部藝術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淑貞(2005)。幼兒於戲劇遊戲中之協商內容與策略。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幼兒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品雅(2004)。幼兒在社會戲劇遊戲中協商行為之研究 。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 平(1994)。遊戲訓練對幼兒社會戲劇遊戲能力之研究 。台北市:文化大學兒童
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王文君(2012) 。運作劇場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二年級人物動態繪畫表現之影響。
新竹市: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卉喬(2011) 。台南市國小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新竹市: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麗嬈(2007)。視覺藝術結合戲劇活動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應用之研究~以三年級為
例。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建宏(2007)。戲劇運用於視覺藝術教學對學生影響之研究-以蘆洲國小六年級某
班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