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秀珍 Lee,Hsiu-Chen |
---|---|
論文名稱: |
攝影教學對兒童圖像藝術學習影響之研究 The Influence of photography teaching strategy on children’s image learning achivements |
指導教授: |
王鼎銘
Wang,Ding- Mi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攝影 、攝影影像 、圖像 、攝影教學 、藝術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photography, photographic image, image, photography teaching, art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攝影的誕生與發展迄今已經一百六十幾年,其獨特的工具性格、精神層面、以及普遍樣貌對現代藝術產生莫大的衝擊,在不同時期,透過與各個藝術思想的互動,形成具備藝術豐富的多樣風華;它不只影響藝術及其他的相關領域,更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層面。
在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發展、教育改革、以及藝術思潮、科技與藝術等時代發展趨勢氛圍中,攝影與影像教育逐漸從藝術邊陲變成主導的地位。因此,攝影教學之於藝術教育、攝影教學作為跨領域之學習橋樑,應朝更積極和多元發展努力。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攝影教學之於國小藝術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同時發展可行的攝影教學的方案。研究方式以文獻探討與教學實驗為主,透過攝影實作與圖像學習為策略,進行八週攝影教學,並且從學生攝影學習的成果與啟發,回應攝影教學的意義與價值。以統計與質性探討分析並重,單因子變異數ANOVA 、獨立樣本T檢定、學生作品質性探討進行資料分析。研究顯示實施攝影教學對兒童在攝影知識、攝影圖像創作、圖像閱讀與審美表現學習有顯著成效。研究結果發現攝影教學帶給兒童不只是探索與觀看、想像與創造、意義與詮釋,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養與生活美學的實踐!
Abstract
Photography was invented more than 160 years ago; modern art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photography due to its unique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s and wide popularity. In the progress of interaction and inspired by modern arts, photography has been succeeded in influencing not only fine arts fields but also daily lives of the public.
Considering the trends in 21st century, such as multi-cultur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volution, modern art thoughts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photography is recognized in the mainstream from previous less important status. Therefore, more positive efforts are needed to bridge the learning gap between art education and photography teaching.
This study develops feasible photographic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fter eight weeks teach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used to compare students’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photography les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hotographic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capability in taking photos, image reading and the sensitivity to beauty. The photography not only brings children the ability to explore, imagine, create, and interpret but also more understanding of humanistic values and aesthetic in daily lives.
一、中文部分
王大根(2003)“讀圖時代”的美術教育―培養學生視覺識讀能力已成當務之急。 http://www.90ms.com/news/2566.html。
王有亮譯 尼古拉•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2003),文化研究,第三期1-12 頁,中國。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p123-151。臺北:桂冠。
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 p57。臺北:美學書坊。
王鼎銘(2000)。數位科技對視覺文化的衝擊與展望。視覺藝術與數位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3-25。臺北:市立台北師範學院。
呂良遠,(1996)。談攝影的藝術。臺北:未出版。
呂良遠,(1996)。攝影的風潮(四)。談攝影的藝術,p29。臺北:未出版。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之研究,P.326-329新竹:妏晟。
吳 鳳(2003)。藝術符號美學,p50~51。北京:北京廣播院。
吳莉君譯 約翰‧伯格John Berger(2005)。觀看之道。臺北:麥田。
吳嘉寶 (1999)。國際攝影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吳嘉寶(1998)。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年度會員大會。臺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李文吉譯 Vilèm Flusser(1996)。攝影的哲學思考。臺北:遠流。
李秀珍(2003)。小鏡頭妙世界。國小藝術與人文五上,臺中: 仁林。
李澤後譯 Jean-Paul Sartre(1988),想像心理學,北京:光明報社。
京三裡屯小學 www.sltxx.com.cn/slt/default.htm 。
林芙美(2006),比較攝影特質應用於台灣攝影的探討,p5-p11。臺北:台北攝影。
知然堂藝廊base(2006)放手放心攝影展。臺北:知然堂
邱奕堅編審 巴巴拉‧倫敦、約翰‧阿普頓(2001)。新現代攝影,p341-364。臺北:影像視覺藝術。
許綺玲譯 羅蘭‧ 巴特Roland Barthes(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查理士‧董 Charles M. Dorn(2004)。學生藝術評量及藝術課程評鑑中教師關係重大。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二卷第四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希景(2004)。實用攝影學,P365-408:北京:中國攝影。
高宣揚(1996)。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唐山。
康台生(1992)。我國學校攝影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193-207。臺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章光和(1990)。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論述與實踐。臺北:田園。
章光和(1993)。攝影的本質與演進。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 第3期。臺北:世界新聞傳播學院。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p.72-74。
陳純等編(1998)。攝影辭典 p.775。福州:福建美術。
陳學聖(1997)。從蘇珊‧ 宋塔看影像與真實之間。臺北:攝影天地235 期。
郭美女(2005)。符號學在藝術與人文課程運用之研究—以義大利小學藝術教育為例。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屏東。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p.325-359。臺北:桂冠。
游本寬 ( 1992)。矯飾攝影的縱觀與構思,p27~42。臺北:現代美術No.44
游本寬 (1997)。台灣近代廣告攝影表現形式研究。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蔣旻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鄭明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p1-22。
謝筱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蘇珊 宋塔〈1997〉。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
二、英文部分:
Feldman,E.W.(1970).Becoming Human Through Ar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Fitzpatrick,V.(1991).Thinking About Art History As An Inquiry Course.MD:Aiim.
Gisele Freund(1980). Photography and society,p.9
Mittler,G.A.(1981).Learning To Look/Looking To Learn: A Proposed Approach To Art Appreciation At The Secondary School Level.In:Found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 Art Education (G.W.Hardiman& T. Zernich,Edit).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463-474.
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 (1975). Paris: Seuil
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77. 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