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瑞祥 |
---|---|
論文名稱: |
唐詩中的生命意境在國語文教學上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fe as expressed in Tang Poetry and it’s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Six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唐詩 、生命意境 、國語文 、情意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Tang poetr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fe, Chinese language, affective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唐詩中的生命意境,以及唐詩在融入國語文領域的學習表現,以作為未來唐詩情意教學融入課程之參考。
研究者以一位長期從事輔導老師的角度,根據國小學童最常面對的生活上及學習上的困擾問題,規劃了一套十二單元的唐詩教案。研究對象是台中縣國小六年級一個班三十四位學生,同時結合現行國語文課程的實際狀況,進行為期十二週的唐詩教學,並隨時觀察與紀錄學童的學習狀況。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整個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進行唐詩教學的文獻探討。第二章分別就唐詩中生命意境的內涵與教學價值,做完整的說明。其中涵蓋了唐詩在融入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探討唐詩中的生命意境,以進一步達到唐詩的情意教學目標。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施,將本研究的歷程、教學設計、研究工具與方法等做一陳述。第四章是將本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項資料加以詮釋、分析並歸納。最後,在第五章則分別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以唐詩融入國語文領域情意教學的課程內容,除須具備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外,尚須考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問題取向,以更適性化的教學,彈性的加入多樣化的課程設計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導入品格教育。期盼藉由溫柔敦厚的唐詩,在融入國語文領域後,教師能用心的建構出一個師生對話的平台。在溫暖真誠與接納的氛圍中,共同體悟詩歌中的感動,進而在面對未來的生活,能時時自我省思,重視生命的核心價值,讓個人擁有更寬廣的生命視野。如此,才能在詭譎多變的人生,更坦然而且自信的舞動生命的青春與活力。
關鍵字:唐詩、生命意境、國語文、情意教學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fe expressed in Tang Poetr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fusing Tang Poetry in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Moreover, applying the affection of Tang Poetry into future curricula design.
The researcher, with many years’ experience in student counseling, based on those difficulties that the elementary schools children encounter mostly in life and learning, designed twelve units of using Tang Poetry for the teaching plan. The subjects were 34 six graders of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Data was collected with a twelve-week Tang Poetry teaching period coupl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 lesson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observ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address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used.
Chapter Two: An expla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ang Poetry and its teaching values.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 State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curricula design and instruments.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Interpret, analyze and suggest a conclusion from a collection of data.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to infuse Tang Poetry into the curricula of affection teaching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needs not only to provide the ideas of cultural and humanistic concern, but should (also) take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a more adaptive teaching approach and diverse curricula design, students’ interests are arose and hence lead in moral education to change and influence students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By infusing the tender Tang Poetry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can construct a channel for mutu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warm and welcoming, to appreciate the feelings in the poetry so that one can introspect himself constantly when confronting the future life, the value of his life and hold a broader horizon. Accordingly, thereby being able to spark one’s life with confidence no matter how changeful it is.
Keyword: Tang poetry﹐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fe﹐
Chinese language﹐affective teaching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 書籍
(一)詩歌研究類
王南(2002)。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初版)。四川:民族出版社。
王耘(2005)。唐代美學範疇研究(初版)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財貴(2002)。兒童讀經手冊(第29版)。國立台中師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王熙元(1995)。詩詞評析與教學。(初版)。台北市:萬卷樓。
王鍈(1999)。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北京:新華。
葉潮(1997),文化視野中的詩歌。(初版)。四川:巴蜀書社。
朱孟實等著(1981),中國詩歌的境界與情趣。台北市:莊嚴出版社。
吳戰壘(1991)。中國詩學(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侯健(1989)。新編詩詞曲賦辭典(初版)。江西:人民。
馬自毅(1994)。新譯人間詞話(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夏紹碩(1984)。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漢京文化。
夏錫駿、勒中煜(1989)。小學古詩教學與欣賞。江蘇:文藝。
袁行霈(1989)。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袁行霈(1990)。中國文學概論。香港:三聯。
張夢機(1991)。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初版)台北:尚友出版社。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英德、過常寶(2003)。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初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孫紹振(2000)。文學創作論-審美形象的創造(初版)。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
陳良運(1992)。中國詩學體系論(初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良運(2001)。中國詩學批評史(初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陳銘(2003)。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初版)。台北市:未來。
程章燦(1992)。唐詩入門。貴州:人民出版社。
黃雅莉(2002)。詩心的尋索(初版)。台北市:文津。
黃雅莉(2003)。詞情的饗宴(初版)。台北市:文津。
楊松年(1987)。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三聯書店。
葉嘉瑩(1992)。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初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葉嘉瑩(1992)。唐宋詞十七講(初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歐麗娟(2000)。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出版社。
霍松林(1992)。唐詩精選(初版)。江蘇:古籍出版社。
簡恩定(1996)。李杜詩中的生命情調(初版)。台北:台灣書店。
(二)詩歌鑑賞類
李若鶯(1996)唐宋詞鑑賞通論(初版)。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張曼娟(2005)。人間好時節(初版)。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黃雅歆(2004)。不可不讀的50首唐詩(初版)。台北市:方智。
魏怡(1989)。詩歌鑑賞入門(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三)研究方法類
李奉儒(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巨流出版社。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學苑。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Catherine Marshall和Gretchen B. Rossman/李政賢譯(2006)。質
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台北:五南出版社。
Corrine Glesne(2005)/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Matthew B.Miles及A.Michael Huberman/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Robert C.Bogdan與Sari Knopp Biklen/黃光雄主譯、李奉儒等譯(2002),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公司。
二、 期刊論文
孔維勤(2003)。學詩先要知味。經典與人文,12,15。
王更生(2004)。什麼是古典詩詞吟唱藝術。國文天地。20,4,61-62。
余黨緒(2005)。閱讀中的經典。語文學園,6,2-4。
林文欽(1996)。古典詩歌鑑賞教學方法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7,127-144。
林文欽(2005)。用文字發現自己。師友月刊,455,35-37。
林進龍(1995)。點石成金的唐詩教學法。屏中學報,5,45-51。
林浩光(2004)。境生於象外-詩歌的意境初談。詩網路月刊,16,93-97。
邱燮友(1977)。詩歌朗誦教學之探討。國文天地,27,34,35-39。
邱燮友(2004)。從美學角度看詩歌吟唱教學。國文天地,20,4-7。
唐仲(2004)。中唐的愁惘-論李賀詩的命運與生命抉擇。古今藝文, 30,4,47-55。
張娣明(2001)。戰爭詩之價值。中國語文,頁62-67。
陳大道(2000)。都市生與死-唐詩裡的揚州印象。淡大中文學報,6,133-164。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學
苑。
陳美如(2006)。教師與課程。台北:教育研究月刊,第143期。
陳清俊(1995)。生與死的關懷-中國詩人對死亡的凝視。中國學術年刊,16,79-97。
海森著/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劉瑩(1999)。如何指導兒童讀古詩。國教輔導月刊,38,5,7-13。
蔡玲婉(2004)。國小唐詩教學探析。花蓮師院學報,18,141-158。
羅方選(2005)。閱讀是一種生命體驗。教研天地,頁18。
羅秋昭(2005)。國小語文教育現況與教材分析。文訊,頁48。
三、 報紙社論
何寄澎(2005年,5月5日)。靜夜讀詩。聯合報,E7版。
余光中(2005年,5月9日)。搶救國文大作戰。國語日報,第15版。
吳慶學(2005年,5月5日)。國文教育-人文素養。聯合報,A15版。
洪蘭(2002年,7月18日)。今天不注重語文教育,將來國家無可用之兵。國語日報,第13版。
馬英九(2005年,5月12日)。北市擬增加小學國語授課時數。國語 日報,第15版。
陳昭玲(2005年,3月31日)。教師先充實專業-慎選經書。國語日報,第13版。
劉偉瑩(2005年,3月31日)。讀經-蹲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國語 日報,第13版。
鄭炯明(2005年,3月23日)。海洋首都三月天 讀詩天。中國時報,A12版。
羅漪文(2005年,5月9日)。別把古典文學綁死了。中國時報,A15版。
四、 學位論文
付雅輝(2004),意境:生命之思的審美建構,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金發(2004),陶淵明詩文的生命體驗,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俞燕(2004),唐人咏物詩的生命意識,新疆師範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高松(2003),論詩歌對生命感受的表達,廣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
論文。
黃愛娟(2002),國小五年級之美育電腦網頁教學研究一以古典詩歌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靜荻(2000),童心話童年-國小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 網路資源
朱世和(2005)。轉變教育觀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國教育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3月24日。網址:http: //www.edu.cn/20010827/208388.shtml
俞歡英(2005)。音樂與古詩教學的整合研究課題方案。小學古詩教學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5月3日。網址:http://www.cszqxx.com/shishengzhuye/banjizhuye/43_2003/jxlw/lw/25.htm
曾志朗(2005)。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9月22日。網址: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孫琦(2005)。倡導自主探究,讓古詩教學煥發活力。小學古詩教學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4月28日。網址:http://www.cszqxx.com/shishengzhuye/banjizhuye/43_2003/jxlw/lw/01.htm
陳亮(2005)。知詩意解詩句悟詩情入詩境。小學古詩教學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5月7日。網址:http://www.cszqxx.com/shishengzhuye/banjizhuye/43_2003/jxlw/lw/31.htm
劉東風(2005)。再現古詩意境 培養學生審美素質。小學古詩教學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cszqxx.com/shishengzhuye/banjizhuye/43_2003/jxlw/lw/28.htm
柴世聰(2005)。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淺析。臨海小學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7月23日。網址:
http://lhxx.cn/sijiehe/Article_Index2.asp
鄭方明(2005)。走進古詩文的殿堂 ——引導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有效策略。小學古詩教學網。線上檢索日期:94年5月2日。網址:http://www.flashf.com/Templates/kjian/jxlw/lw/01.htm
竇桂梅(2004)。讓我們一起成長。 線上檢索日期:94年3月29日。網址:http://www.renwu.com.cn/upload/magazine/article/RW0187_200410281700003283.asp
貳、外文部分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Guba, E.,& Lincoln, Y. (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 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