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茹涵 Hu Ju Han |
---|---|
論文名稱: |
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年﹚ 1945-1952 years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initial stage after the war of Chen Hua Taiwan |
指導教授: |
張炎憲
Zhang Yan Xian 陳華 Chen Hua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1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教育 、中學教育 、學徒兵 、黨化教育 、救國團 、童子軍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soldiers, The party educa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初期的臺灣中學教育是一個帶給臺灣中學生對「祖國化」或「中國化」的教育重新認識與適應的新階段,對於臺灣中學教育如何由「日本化」改造成「中國化」的中學教育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因此探討此一轉換階段的中學教育足具意義。一般言戰後初期的臺灣指的是1945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行政長官公署接掌臺灣開始,到國民黨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於1949十二月來臺的這段期間,在此前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此時因政權的轉換而在許多方面也同時面臨到轉換的問題,中學教育也不例外。而本研究視中學教育的轉換期自1945年日本投降到1952年國民黨政府來臺初期為止,因1949年年底甫遷來臺的國民黨政權對中學教育還不及做重大的更動,因此以1952年為斷限來探討中學教育的轉換無疑較具意義。
本研究即欲探討這段期間臺灣的中學教育,自最初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到二二八事件後改組的臺灣省政府到1949年來臺的國民黨政權,三個階段的接掌下,逐步由日本化轉換到完全中國化的具體推進過程;並對此時期的教育政策及背後所代表的中心思想與當時中學教育的實際情形加以深入的考察,希冀重建及還原當時臺灣中學教育的樣貌,以更清楚的呈現這段臺灣教育史上的關鍵時期。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f Taiwan in initial stage is that one brings the new stage that the Taiwa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 re-recognizes and adapts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 motherland ' or ' China ' after the war, to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f Taiwan how to transform into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f ' China ' and play a key role from ' Japan ', probe into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foot of stage of this conversioning has meanings. The general speech means after the war that Japan suffered a defeat and surrendered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 government office wielded Taiwan to begin in August of 1945 in Taiwan of initial stage , the ones that went to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to come to Taiwan in 194912 months becaus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s civil war fails are during this section, it is the colony of Japan in this front desk gulf, face the problem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too in many aspects because of conversion of regime at this moment ,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And this research was looked at the conversion period for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Japan surrendered till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came to Taiwan initial stage in 1952 since 1945, is it come the Kuomintang regime of Taiwan to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lso as make great change to move just will it be the end of the year 1949, so regard 1952 as the limit of breaking the conversion probing into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undoubtedly relatively have a meaning.
This research wants to probe into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f Taiwan during this section promptly, from the initial administrative leader's government office of Taiwan Province, get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at 228 incident reorganize come the Kuomintang regime of platform by 1949, under 3 stages wield, transform into the complete Chinese concrete promotion course from Japan progressively; And th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central idea represented toward policy for education and back of this period and real situ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t that time are deep, hope to rebuild and reduce one kind of lookses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f Taiwan at that time, by presenting the key period in this phase of Taiwanese history of education clearer.
參考書目
一、政府公報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1947年。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7-1952 年。
二、政府機關出版品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 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基隆市政府編印,《基隆市教育概述》,1961年。
教育部公布,《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1952年。
教育部秘書室編,《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1954年。
教育部編,《中學課程標準》,1956年。
教育部編印,《程部長天放五年來言論選集》,臺北:教育部,1954年。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省中等學校暫用中國歷史課本》, 1946年4月。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省中等學校暫用國語課本》, 1946年3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
臺灣省文獻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 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3年。
臺灣省文獻會,《臺灣省通志——卷十光復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3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臺灣指南》,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印,《臺灣概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中華民國35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工作計畫》,1946年。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中華民國35年袘O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工作計畫》,1946年1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臺灣省教育統計要覽——接收一年來施政情形專號》,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教育概況》,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機要室編印,《陳長官通知輯要﹙第一集﹚ 》,1946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中等學校作業指導手冊》,1952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進展中的臺灣教育》,1956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1976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印,《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1946年。
教育部秘書室編,《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臺北:教育部,1954年。
教育部編,《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53年。
教育部編,《教育方針與政策資料》,臺北:中央文物社,1951年。
教育處編,《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教育處編,《臺灣省教育概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年。
教育部編,《自由中國之中等教育》,臺北:教育部,1954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
臺灣省教育廳,《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灣省教育廳,1955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年。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省訓練團施政報告〉,《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閉幕36年6月至36年6月15日》,1947年11月。
三、報刊資料
《臺灣新報》,1944-1945年。
《臺灣新生報》,1945-1950年。
《民報》,1945-1947年。
《人民導報》,1945-1947年。
《中華日報》1945-1947年。
《公論報》,1948-1952年。
《臺灣民聲報》,1948-1952。
《中央日報》,1949-1952年。
四、學校檔案及出版品
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檔案﹙1945-1952年﹚,現藏於臺北市立成功中學文書組檔案室。
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中檔案﹙1949-1952年﹚,現藏於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文書組檔案室。
臺灣省立臺中一中檔案﹙1945-1952年﹚,現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鴻均,《嘉中七十年》,嘉義:臺灣省立嘉義高級中學,1994年。
省立彰化女子中學編印,《臺灣省立彰化女子中學校友錄﹙民國11年至43年﹚ 》,1955年。
省立臺北第一女子中學編印,《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女子中學概況》,1955年。
彰化中學、彰化高女心友會,《二十世紀に生に ——沖繩大會紀念冊》,2000年。
臺中一中校友會編,《臺中一中三十期畢業四十週年紀念冊﹙上﹚﹙下﹚ 》,
臺中一中校友會編印,《臺中一中八十年史》,臺中一中校友會,1995年。
臺北二中二十二期同好會編,《臺北二中二十二期同好會誌》,1995年9月。
臺北市立臺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百週年校慶籌備委員會編,《發現北一女》,臺北:正中書局,2004年。
臺北成功中學編,《成功載揚——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臺北:成功中學,2002年。
臺北淡江中學主編,《淡江中學校史》,臺北:淡江中學,1997年。
臺南第一中學編,《省立臺南第一中學十年來校務概覽》,1955年。
臺灣省立花蓮女子高級中學編著,《花女五十年》,花蓮:臺灣省立花蓮女子高級中學,1977年。
臺灣省立花蓮高級中學編著,《花中六十年1936-1996》,花蓮:臺灣省立花蓮高級中學,1996年。
臺灣省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編著,《高女青年》,高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高雄市支隊,1956年。
臺灣省立新竹女子中學編印,《臺灣省立新竹女子中學校慶紀念特刊》,1949年。
臺灣省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編著,《臺灣省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七十週年校慶特刊》,臺中:臺灣省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1992年。
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編印,《訓導法規》,1956年。
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中編印,《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四週年紀念校慶特刊》,1949年。
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中編印,《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十週年校慶特刊》,1955年12月。
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中編印,《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中八週年校慶特刊》,1953年12月。
臺灣省立臺南第二中學,《教務章程表格》,1955年。
五、專書
Allan J. Shackleton著,宋亞伯譯,《福爾摩沙的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臺北:望春風文化,1999年。
E.A.Winckler,S. Greenhalgh編,張芘蕪譯,《臺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Kerr,George H.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一元獻機運動委員會編印,《一元獻機運動實錄》,1952年。
子序著,《建中養我三十年》,臺北:大地出版社,1979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二二八事件專號》,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研院近史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口述歷史第四期:二二八事件專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1﹚﹙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3﹚﹙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5﹚﹙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中研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戒嚴後的臺灣》,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至誠感人——臺灣第一位女性專業廣告經理人林月娟女士》,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1998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革命文獻76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 》,1978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
中國教育學會臺灣分會編印,《臺灣省中等學校師資實況調查報告》,1954年。
文心,《泥路》,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育德,《王育德自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育德,《臺灣史論與人物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自由時代週刊社編,《失敗的悲劇者》,臺北:自由時代週刊社,1986年。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80年。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新店:國史館,1990年。
吳濁流,《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吳濁流,《黎明前的臺灣》,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李明通計畫主持,黃惠君協同主持,《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高育仁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84年。
李錦容,《臺灣女英雄陳翠玉》,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頁26。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北縣文化,1997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臺北:臺灣,1959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出版社,1978年。
貝西爾•李德哈特,鈕先鍾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冊﹚》,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林子惠編,《臺灣時人誌》,臺北:國光出版社,1947年。
林木順,《臺灣二月革命》,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林本,《教育思想與研究問題——第三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編印,1984年。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林振永,《我的一生》,臺北:林振永出版,1998年6月。
林惠玉編,《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金美齡,周英明,《日本啊!臺灣啊!》,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派翠西亞.鶴見,《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夏榮和,林偉盛,陳立甫譯,《臺灣•中國•二二八》,臺北:稻香出版社,1992年。
徐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圖書出版部,1993年。
高雄市立高雄高中校友會,《一個實事求是的教育工作者辦學紀要》,高雄:高雄市立高雄高中校友會,1980年。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臺北:國史館,1990年。
國史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1993年。
國史館,《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三冊,臺北:國史館,1997年。
國史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二﹚、﹙三﹚冊,臺北:國史館,1999年。
國史館,《潘振球先生訪談錄》,新店:國史館,2004年。
國史館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七﹚、﹙八﹚ 》,新店:國史館,2002年。
國民黨黨史會編,《中國現代史料叢編﹙第四集﹚》,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
國立編譯館編,《中國教育之改進》,臺北:文星書店。
張正藩,《近三十年中國教育述評》,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張炎憲,《嘉義北回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4年。
張炎憲,《臺北南港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5年。
張炎憲,《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年。
張炎憲、李筱峯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張炎憲、陳鳳華,《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0年。
張炎憲等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臺北:玉山,1996年。
張炎憲等著,《風中的哭泣:五0年代新竹政治事件》,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年。
張炎憲等著,《淡水河域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6年。
梁中銘,《我們偉大的領袖》,臺北:新中國文化出版社,1954年。
許極墩,《尋找臺灣新座標》,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許極墩,《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 》,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陳鳴鐘,陳興唐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陳興唐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 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章銳初,《怎樣教國文》,臺北:正中書局,1950年。
喬寶泰著,《中國國民黨與中國民主憲政》,臺北: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4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曾健民編,《新二二八史像:最新出土事件小說、詩、報導、評論》,臺北:臺北社會科學,2003年。
黃玉齋編,《臺灣年鑑﹙二﹚ 》,臺北:海峽出版社,2001年。
黃昭堂,《黃昭堂獨立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年。
黃富三、曹永和,《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圖書,1980年。
黃新憲,《閩臺教育的交融與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黃嘉樹,《國民黨在臺灣》,臺北:大秦出版社,1994年。
楊基銓,《楊基銓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葉石濤,《一個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臺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鈴木茂夫著,陳千武譯,《臺灣處分一九四五》,臺中:晨星出版,2003年。
鈴木茂夫著,陳千武譯,《臺灣處分一九四五》,臺中:晨星出版,2003年。
鈴木茂夫資料提供,蘇瑤崇編,《最後的臺灣總督府——1944-1946終戰資料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
臺灣文學研究會編,《先人之血與土地之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校附屬中學編印,《總統三年來關於教育文化的訓示》,1954年。
臺灣新生報社,《臺灣十年》,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55年。
劉育嘉,《臺灣史文獻析論》,臺北:紅葉文化,2003年。
劉真《本省教育質與量的問題之檢討》,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劉毅夫,《中國青年的軍訓生活》,臺北:幼獅出版社,1955年。
歐素瑛編,《臺灣省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臺北:國史館,2004年。
潘國正,《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竹塹文化,1997年。
鄧孔昭,《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
蕭友山、徐瓊二,《臺灣光復後的回顧與現狀》,臺北:海峽出版社,2002年。
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著,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件》,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中研院中山人為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磯村生得著,李英茂譯,《少年上戰場——臺籍日本軍屬的少年悲歌》,臺中:晨星出版,1998年。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謝漢津計畫主持,黃建仁協同主持《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張文獻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鍾肇政,《八角塔下》,臺北:草根文化出版,1998年。
鍾肇政,《怒濤》,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藍博州,《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臺北市文獻會,1998年。
藍博洲,《尋找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
魏廷朝,《臺灣人權報告書》,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年。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臺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臺灣國家主義之道路〉,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
蘇瑤崇編,《最後的臺灣總督府——1944-1946年終戰資料集》,臺中:晨星出版,2004年。
鹽見俊二,《秘錄.終戰前後的臺灣》,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1年。
《要領對照現行中等學校令及關係法規》,昭和18年1月20日敕令第36號。
末光欣也著,《臺灣の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 臺灣 1895-1945/46 五十年的軌跡》,臺北:致良出版社,2003年。
多仁安代,《大東亞共榮圈と日本語》,東京:勁草書房,2003年。
寺崎昌男,《總力戰體制と教育——皇國民「鍊成」の理念と實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年。
竹中リつ子,《わが青春の臺灣——女の戰中戰後史》,東京:圖書出版社,1983年。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林景明,《日本統治下臺灣の「皇民化」教育》,東京:高文研,1997年。
河原功編,《﹙臺灣協會所藏﹚ 臺灣引揚•留用紀錄,第一卷》東京: 書房,平成9年。
相賀徹夫,《萬有百科大事典﹙七﹚ 》,東京:小學館, 1982年。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國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文社,2001年。
黃英哲,《臺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の光と影——魯迅思想受容の行方》,東京:創土社,1999年。
臺灣教育會編纂,《臺灣學事法規》,臺灣教育會,1943年﹙昭和18年﹚。
臺灣通信社編,《臺灣年鑑20週年版》,臺北:臺灣通信社,昭和19年。
臺灣通信社編著,《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昭和18年。
蔡焜燦,《臺灣人と日本精神》,東京:小學館,2002年。
鍾清漢,《日本植民地下における臺灣教育史》,東京:多賀出版社,1993 年。
六、期刊論文
〈加強精神教育〉,《教育輔導月刊》,2卷1期,1952年1月,頁5。
〈北一女中〉,《學生》,第55、56期,1952年11月,頁82。
〈本省學校的防空和疏散問題〉,《中國一周》47期,1951年3月月,頁4。
〈各中學校長勸匪諜自首〉,《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24期,1951年11月,頁36-37。
〈為自己抓住機會為別人創造機會——成大附設醫院黃國恩校友訪問記〉,參見臺灣省立嘉義中學編,《嘉中七十年》,嘉義:臺灣省立嘉義中學,1994年,頁132-134。
〈省立臺南一中〉,《學生》,第11期,1950年5月,頁49。
〈高雄中學〉,《學生》,第9期,1950年4月,頁45。
〈淡江點滴〉,《學生》,6.7期,1950年3月,頁60。
〈現行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教育部公布1952年12月實施意見調查報告〉,《教育通訊》,復刊臺版5卷16期,1954年,10月。
〈程部長蒞任三週年教育部同仁集會紀念〉,《教育通訊》,復刊臺版4卷8期,1953年3月,頁28-32。
〈童子軍致敬國民黨〉,《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7期,1952年3月,頁13。
〈對興趣忠誠對人類關心——莊國欽校友專訪〉,參見臺灣省立嘉義中學編,《嘉中七十年》,嘉義:臺灣省立嘉義中學,1994年,頁135-136。
〈臺中一中〉,《學生》,第53期,1952年10月,頁56。
〈臺南二中〉,《學生》第10期,1950年5月,頁48。
〈臺南二中一束〉,《學生》,第3期,1949年12月,頁26。
〈臺灣省各校38學年度招收內地來臺轉學生人數統計表〉,《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2期,1950年6月,頁14。
〈臺灣省教育廳規定童軍師資補救辦法〉,《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6期,1950年8月,頁26。
〈臺灣教育設施的現階段——全省省立中等以上學校校長會議閉幕感言〉,《教育月刊》,1卷4期,1946年10月。
〈厲行國語教學臺教廳訂辦法〉,《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16期,1951年7月,頁26。
〈談各校師資素質的提高〉,《中國一周》46期,1951年3月,頁4。
〈憶當年〉,《彰化高女第18回卒業51週年》,1992年,頁55。
〈擁有豐富生命的學者——李鴻禧校友專訪〉,參見臺灣省立嘉義中學編,《嘉中七十年》,嘉義:臺灣省立嘉義中學,1994年,頁141-143。
〈總統對今年教育施政的指示〉,《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4期,1952年1月。
〈籌編中小學補充教材〉,《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1期,1950年6月,頁18。
《彰中校刊》,1卷3期,1949年11月,頁16。
《臺南女中》第9期,1949年12月,頁9。
丁文治,〈現階段的臺灣教育——參加全省教育行政會議所感〉,《教育月刊》,1卷2期,1946年8月,頁23-25。
三年來教育施政總檢討——程部長3月23日在教育部動員月會報告辭〉,《教育通訊》,復刊臺版4卷9期,1953年4月,頁12-13。
戈風,〈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學生》,第5期,1950年3月,頁22。
方惇頤,〈社會教育與中等教育〉,《教育雜誌》33期11號1948年11月,頁15-18。
王天昌,〈省立高雄中學〉,《教育與文化》8卷8期,1955年8月,頁17-18。
王紹宗,〈亦是一部臺中一中史之「三十期生畢業四十週年紀念冊」即將問世〉,《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7期,2002年6月,頁15。
本社資料室,〈中國童子軍捐獻十萬條毛巾勞軍運動〉,《臺灣童子軍》,3卷3期,1956年3月,頁9。
朱阿貴,〈改進臺灣女子家事教育之我見〉,《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5期,1951年8月,頁19-20。
朱俊英,〈泛論國文教學〉,《臺南女中》第9期,1949年12月,頁11-13。
朱家驊,〈教育工作現狀—35年6月24日在國民政府中央紀念週報告〉,《教育通訊》,復刊1卷10期,1946年7月,頁1-2。
朱家驊,〈最近教育工作述要〉,《教育通訊》復刊3卷8期,1947年6月,頁1-3。
朱匯森,〈本省教育改革實施綱要的基本原則及要點〉,《教育輔導月刊》,2卷6期,1952年6月,頁4-6。
何國輝,〈戰後第一次嘉中入學考試記〉,臺灣省立嘉義中學編,《嘉中七十年》,嘉義:臺灣省立嘉義中學,1994年,頁205-206。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第36卷4期,頁47-88。
何應欽,〈中國童子軍全國理事會第五屆第一次理事會議致詞〉,《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10期,1950年10月,頁1-3。
余燕人等,〈搶救教育危機〉,《自由中國》,第11卷12期,1954年12月,頁32。
宋斐如,〈臺灣教育設施的現階段——全省省立中等以上學校校長會議閉幕感言〉,《教育月刊》1卷4期,1946年10月,頁7。
宋新民,〈省立臺中第一中學〉,《教育與文化》8卷6期,1955年7月,頁26-27。
李文章,〈感念金樹榮校長〉,《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7期,2002年6月,頁64-66。
李西勳,〈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46卷3期,1995年9月,頁173-270。
李祖壽,〈用耶穌的精神重建臺灣教育〉,《中等教育研究》創刊號,1947年4月,頁78-80。
李祖壽,〈論中小學教師假期講習〉,《教育通訊》復刊臺版4卷18期,1953年8月,頁5-9。
李善昌,〈泛論中學國文教學〉,《臺灣教育》,第66期,1956年6月。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頁 185-216。
沙學浚,〈一年來的史地教育〉,《教育與文化》6卷5期,1955年1月,頁36-37。
沈宗執,〈高級中學三民主義教學芻議〉,《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23期,1951年11月,頁1-3。
汪知亭,〈如何加強中等教育的改革〉,《教育通訊》復刊臺版4卷21期,1955年10月,頁8-10。
周一鶚演講,陳毓姍記錄,〈把國語演講競賽推行到全島去〉,《教育月刊》,1卷2期,1946年8月,頁12。
周之南,〈臺灣中學教育當前幾個問題〉,《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7期,1951年3月,頁8-12。
周再來,〈論「教育平等」〉,《臺灣文化》,1卷3期,1946年12月,頁5-6。
周明德,〈回憶母校淡中與學長李總統〉,《臺北文獻直字》,第115期,1994年3月,頁67-90。
周明德,〈戰後轉型中的北一女〉,《臺北文獻》,直字123期,1998年3月,頁57-80。
季成,〈一個學生家長對初中教育的意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卷7期,頁13-16。
宗亮東,〈臺灣中等學校教職員服務指導之研討〉,《中等教育研究》創刊號,1947年4月,頁61-67。
林莊生,〈讀臺中一中校友通訊而感〉,《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3期,1998年5月,頁24-25。
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自由中國》,第23卷5期,1960年9月,頁4-6。
社論,〈再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11期,1958年6月,頁3-6。
社論,〈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1期,1958年1月,頁5-7。
社論,〈為教師爭人格〉,《自由中國》,第19卷6期,1958年9月,頁3-5。
社論,〈為學術工作者請命〉,《自由中國》,第18卷11期,1958年6月,頁6-7。
社論,〈這是國民黨反省的時候〉,《自由中國》,第10卷10期,1954年5月,頁4-5。
社論,〈學術教育應獨立於政治〉,《自由中國》,第18卷10期,1958年5月,頁3-4。
社論,〈黨霸教育的真面目——兼論政大教授李聲庭解聘事〉,《自由中國》,第23卷3期,1960年8月,頁3-4。
邱家漙,〈國語問題〉,《臺灣學生》,第1輯,1946年12月,頁50-51。
邱鴛鴦,〈從日據時代艱辛走來:我的教員和議員生涯〉,《梅花雜誌》173卷,1996年7月,頁56-62。
金溟若,〈從學風腐蝕論中等教育〉,《自由中國》,第21卷2期,1959年7月,頁13-15。
施振坤,〈學寮生活追憶〉,《臺中一中校友通訊》,7期,1991年5月,頁11-14。
柯劍星〈金門勞軍行〉,《臺灣童子軍》,3卷5期,1956年5月,頁3-8。
洪茂松,〈一中學生時代的回憶〉,《臺中一中三十期畢業四十週年紀念冊﹙上﹚ 》,1983年,頁216-219。
紀聰惠,〈臺中一中在學苦樂記〉,《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1期,1996年5月,頁22-23。
胡軌,〈一年來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教育與文化》6卷5期,1955年1月,頁51-53。
范壽康,〈臺灣省中等教育的設施與展望〉,《中等教育研究》,創刊號,1947年4月,頁3-4。
唐秉玄,〈從臺灣教育接收追憶趙迺傳先生〉,《傳記文學》,7卷5期,1965年11月,頁50-51。
孫邦正,〈本省中學國文教學改進問題之商榷〉,《教育輔導月刊》1卷2期,1950年12月,頁21-24。
徐享能,〈臺中一中生活的回憶〉,《臺中一中校友通訊》,第9期,1994年,頁 8。
徐復觀,〈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健全發展的商榷〉,《自由中國》,第7卷8期,1952年10月,頁10-11。
徐觀餘,〈一年來的童子軍教育〉,《教育與文化》6卷5期,1955年1月,頁49-51。
徐觀餘,〈視察臺灣童子軍觀感〉,《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7期,1950年9月,頁7-8。
殷正慈,〈省立臺北第一女子中學〉,《教育與文化》6卷12期,1955年3月,頁19-21。
袁伯樵,〈現階段中等教育出路的檢討〉,《教育雜誌》33卷8號,1946年5月,頁14-18。
健君,〈臺灣中等學校國文教材問題〉,《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11期,1949年10月,頁16。
參見張蒼浪,〈「心の光」是日治時代臺中一中的學生手冊〉,《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8期,2003年6月,頁48-51。
張文昌,〈中學生程度退步之原因及其提高方法〉,《教育通訊》復刊3卷4期,1947年4月,頁17-19。
張伯襄,〈建國中學〉,《教育與文化》,6卷6期,1955年2月,頁26-27。
張勁節,〈日人時代考試的回憶〉,《臺灣學生》,1卷3期,1947年7月。
張契渠,〈臺灣的學校和教育〉,《教育雜誌》,33期9號,1948年9月,頁65-66。
張蒼浪,〈日治時代最後一批入學的三十二期〉,《臺中一中校友通訊》,第16期,2001年6月,頁36-40。
張蒼浪,〈臺灣光復前後我所看到的日本人中國人〉,《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7期,2002年6月,頁27-29。
張厲生,〈怎樣發揚中國童子軍的真精神〉,《臺灣童子軍》,3卷2期,1956年2月,頁3。
曹夢樵,〈學生家長會改組問題〉,《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4期,1950年7月,頁 15-17。
許文彬,〈臺中一中三十期的回憶——入學考試〉,《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0期,1995年,頁66-68。
許俊廷,〈漫談臺省當前的教育問題〉,《教育月刊》,1卷4期,1946年10月,頁25-27。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12月,頁 155-184。
許壽裳,〈教授國文應注意的幾件事〉,《中等教育研究》創刊號,1947年4月,頁31-33。
郭友梅,〈一支反共抗俄的新流——附中青年反共抗俄工作團剪影〉,《青年時代》3期,1950年6月,頁11-13。
郭樹幹,〈初中國文教學法商榷〉,《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11期,1950年11月,頁17-20。
陳火桐,〈夢迴新榮莊〉,《臺中一中校友通訊》第10期,1995年,頁49-50。
陳梅生,〈論國民教育質的改進〉,《教育輔導月刊》1卷9期,1951年7月,頁28-31。
陳雪屏,〈本省教育五年來的回顧〉,《教育輔導月刊》1卷1期,1950年11月,頁6-9。
陳雪屏,〈本省教育的重大改革〉,《教育輔導月刊》,2卷6期,1952年6月,頁4-5。
陳雪屏,〈樹立本省教育的新精神〉,《教育輔導月刊》2卷1期,1952年1月,頁6-7。
陳逸雄,〈八十年來的世界,八十年來的臺灣與一中〉,《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0期,1995年,頁58。
陳詩清,〈「心之光」心靈的光耀〉,《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8期,2003年6月,頁29-30。
陳詩清,〈古稀雜感〉,《臺中一中校友通訊》,第16期,2001年6月,頁26-28。
陳實,〈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問題〉,《教育通訊》復刊3卷4期,1947年4月,頁11-17。
陳漢光,〈臺灣光復前夕的史事日誌〉,《臺灣文獻》,24卷2期,頁56-70。
章銳初,〈中學國文教學與民族精神教育〉,《教育通訊》復刊臺版5卷18期,1954年8月,頁12-14。
章銳初,〈臺北市屬中等國民學校國文教學改進的新頁〉,《教育輔導月刊》2卷11期,1952年11月,頁27-30。
淩季馨,〈學生假期訓練及作業問題的商榷〉,《教育通訊》,復刊臺版第1卷2期,1950年6月,頁11-14。
傅敏中,〈本省三年來教育經費統計的分析〉,《教育輔導月刊》2卷3期,1952年3月,頁31-34。
曾子文等,〈用我們的熱淚去溫暖涼血者的心〉,《青年時代》3期,1950年6月,頁15。
曾四瑞,〈效忠領袖力行主義為光復大陸之保證〉,《農院青年》,13期,1956年10月,頁4。
湯夢周,〈青年救國團學校大隊〉,《花蓮文獻》2期,1953年10月。
湯熙勇,〈臺灣光復時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卷1期,1991年11月,頁303-346。
湯熙勇,〈戰後初期臺灣中小學教師的任用與培訓(1945年10月-1947年5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卷1期,1996年3月,頁391-426。
短評,〈早該取消慶典了〉,《自由中國》,第19卷8期,1958年10月,頁31。
程天放,〈中國童子軍之使命〉,《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24期,1952年11月,頁1-2。
程天放,〈民族精神教育生產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實施概況〉,《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19期,1952年9月,頁1-4。
程天放,〈我們今日所需要的教育〉,《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15期,1952年7月,頁6-17。
程天放,〈教育部施政情形 ——39年6月19日在中央紀念週報告〉,《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1期,1950年7月,頁1-3。
程光裕,〈一年來的民族精神教育〉,《教育與文化》6卷5期,1955年1月,頁31-34。
黃旭東,〈「二•二八」事變思痛錄〉,《臺灣月刊》,第6期,1947年4月。
黃季仁,〈本省的中學教育〉,《教育輔導月刊》1卷1期,1950年11月,頁12-16。
黃春卿,〈三年來的回憶〉,《彰女校刊》第2號,1948年7月,頁4- 6。
楊吉仁,〈論中學生之精神教育〉,《教育輔導月刊》,2卷10期,1952年10月,頁5- 6。
楊杏庭,〈日本過去在臺灣實施的教育政策〉,《教育通訊》復刊3卷8期,1946年6月,頁 9-11。
楊杏庭,〈革新教育的管見〉,《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6期,1951年8月,頁 11-14。
楊杏庭,〈臺省中小學訓育的實際問題〉,《教育通訊》,復刊臺版第2卷4期,1951年1月,頁17-19。
楊熙洲,〈高中公民教學漫談〉,《學生》11期,1950年5月。
楊駿如,〈學校濫施體罰的實際研討〉,《教育通訊》復刊3卷6期,1946年5月,頁 16-19。
葉桐,〈臺灣省中等教育之現狀〉,《中等教育研究》,創刊號,1947年4月,頁15-19。
葛寶勘,〈我對生產勞動教育的意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復刊臺版3卷1期,1953年1月,頁 8-10。
路狄,〈青年救國團害國害青年〉,《自由中國》,第18卷12期,1958年6月,頁30。
廖國文,〈追往事.嘆今朝.變天的一中生〉,《臺中一中校友通訊》,18期,2003年6月,頁59。
熊子容,〈我國中等教育經費問題〉,《教育雜誌》33期8號1948年8月,頁24-31。
趙仰雄,〈我們應當實施戰時教育〉,《教育通訊》,復刊臺版第1卷2期,1949年1月,頁13-14。
趙慰祖,〈各級學校如何協助推行社會改造運動〉,《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24期,1952年11月,頁7-11。
齊鐵恨,〈中等學校國語文教學座談紀要〉,《臺灣教育》2卷8月號,1948年8月,頁6-7。
潘之華,〈今後臺省教育的急要措施〉,《國民教育指導月刊》,2卷2期,1947年3月,頁2-5。
潘貫,〈臺灣科學教育的前途〉,《教育月刊》1卷5期,1946年11月,頁18-20。
編輯部,〈金校長與約法三章〉,《臺中一中校友通訊》,第9期,1994年,頁28。
蔣建白,〈一年來的中等教育〉,《教育與文化》6卷5期,1955年1月,頁3-5。
蔡銘墩,〈在臺南二中的點點滴滴〉,參見臺灣省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灣省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創校八十年特刊》,臺南:臺灣省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1993年,頁248-249。
蔡錦堂,〈日據時期臺灣宗教政策研究—奉祀神宮大麻及發行《神宮曆》〉,淡江大學,《第二屆中國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91年6月,頁313-333。
鄭西谷,〈當前幾個教育問題〉,《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1期,1950年6月,頁2-4。
鄭明東,〈臺省學生視線下的中日二國教師〉,《臺灣教育》,1卷4月號,1948年4月,頁22-23。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思與言》,第29卷4期,1991年12月,頁217-260。
盧紹稜,〈我國實施三民主義教育的檢討〉,《教育通訊》,復刊臺版2卷7期,1951年3月,頁12-17。
蕭忠國,〈臺灣童子軍的過去和未來〉,《教育通訊》復刊臺版3卷7期,1952年3月,頁12-13。
閻錫山,〈收復大陸的根本條件〉,《中國一周》56期,1951年5月,頁1。
謝聰敏,〈「日本殖民」與「祖國光復」〉,《臺中一中校友通訊》,第17期,2002年6月,頁22。
韓靜遠,〈對於臺灣省中等學校國文教科書之補充意見〉,《教育通訊》復刊臺版1卷9期,1950年10月,頁13-15。
羅大年,〈建立自由教育必須剔除的兩大弊害〉,《自由中國》,第15卷9期,1956年10月,頁34。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臺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臺灣國家主義之道路〉,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
蘇文魁,〈淡江中學的故事〉,《北縣文化》,49期,1996年6月,頁42-50。
七、學位論文
朱珮琪,《臺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臺中一中為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秀玲,《高雄中學與「二二八事件」》臺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瑞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臺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禕婷,《光復初期臺灣國民學校師資之培育﹙1945-1949﹚》臺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一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1992年。
歐素瑛,〈光復初期臺灣職業教育之研究﹙1945-1949﹚ 〉,臺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