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明輝
論文名稱: 桃園縣都會區新設國民小學綠建築指標實踐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都會區新設國民小學綠建築
外文關鍵詞: metropolitan area, newly established elementary school, Green Build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地球環境日益惡化問題已跨越國界,獲得世界各國普遍重視,我國政府也積極倡導綠建築政策,呼應全球共同關注的環境永續發展課題。
    由於大量人口聚居都會區,生活環境不透水率日益嚴重,都市呈現「水泥叢林」風貌。衍生的後遺症包括:雨水逕流形成都市洪水現象;破壞都市生態平衡,加劇都市熱島效應。都會區新設學校若能落實綠建築,發展成社區自然生態基地,對於催化社區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具有導引作用。
    □ 本研究針對桃園縣三所都會區新設國民小學,實踐綠建築指標包括:
    綠化量B基地保水、日常節能及水資源等四項指標的情形,透過文件分析、現場觀察、訪談、研究者省思札記等方法加以探討,以提供未來都會區新設學校建築規畫及政府推動永續校園改造計畫的參考。
    本研究獲得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三所學校皆重視綠化量指標的持續實踐;基地保水實踐則因校園規畫角度不同而互有差異;同樣注重日常節能及水資源省水教育宣導。
    二、建議:
    (一)政策面
    1.綠建築政曲幫岍陷隊峏狾鳥ヴ惝n2.政府部門強化建築師有關學校綠建築素養
    (二)執行面
    1.學校經營者充實綠建築相關知能
    2.師資養成階段推動環境與學校綠建築課程
    (三)支援系統
    1.各縣市政府設立學校建築諮詢系統
    2.政府部門加強輔導綠色建材的開發與運用


    Action Study on green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index of newly establishe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Metropolitan Area.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on earth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to which many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pay their attention. Our government has also actively initiated the policy of green building, calling for other countries to give important shift to the issue of the long-ter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iven the large popul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 the problem of “water imperviousity” of our environment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Most of cities are just like “concrete jungle”, leading to various bad effects in cities such as : torrential rain-induced floods , ecological in-equilibrium, oven effects. The green building for newly established school in metropolitan area should bring in ecological equilibrium. If the policy can be implemented, it should improve and upgrade our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s aiming at three newly establishe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ities. Their green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indexes include: green measurements, water reservation, daily energy & water saving. The study methods include: document analysis, spot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reports of research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uld be taken as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building plans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schools and the long-term campus re-construc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

    1. Conclusions: All of the three schools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reservation varies becaus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plans. All of the three schools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aily energy and water saving.
    2. Suggestions:
    (1) on policy
     The green building polic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all the
    schools.
    ‚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expertise of architect on green
    building for schools.
    (2) on implementation
     School managing staff should get more knowledge about green building for schools.
    ‚ Courses on environment & green building be provided for prospective teachers.
    (3) on supporting system
     Local governments set up consultation systems for school green building .
    ‚ Government departments beef up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建築規畫之相關概念與研究…………………… 7 第二節 綠建築相關理論之回顧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過程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實施 ……………………………………………………4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與檢證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1 第一節 大地、青山國小綠建築的故事 ……………………………51 第二節 莊敬國小綠建築的故事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9 □ 一、中文部分 ……………………………………………………99□ 二、英文部分 ……………………………………………………102□□ 附錄 ……………………………………………………………………105 附錄一 學校推動綠建築情形訪談大綱………………………………105 附錄二 學校綠建築指標調查表………………………………………106 附錄三 研究訪談同意書………………………………………………108 附錄四 訪談紀要………………………………………………………109 附錄五 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作業要點………………125 表 次 表2-1 學者專家提出學校建築規畫原則分析表………………………8 表2-2 永續發展定義一覽表……………………………………………16 表2-3 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與地球環境關係…………………………22 表2-4 學校綠建築相關研究……………………………………………28 表3-1 桃園縣1997年起五年內成立之新設國民小學一覽表…………40 表3-2 研究對象分析表…………………………………………………43 表4-1 訪談大地國小A主任一覽表 ……………………………………52 表4-2 訪談青山國小B校長一覽表 ……………………………………62 表4-3 兩校實踐綠化量指標比較表……………………………………68 表4-4 兩校實踐基地保水指標比較表…………………………………69 表4-5 兩校實踐日常節能指標比較表…………………………………70 表4-6 兩校實踐水資源指標比較表……………………………………70 圖 次 圖2-1 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程序圖……………………………12 圖3-1 研究架構圖………………………………………………………36 圖3-2 研究流程圖………………………………………………………46 圖3-3 訪談流程圖………………………………………………………47 圖4-1 大地國小樓層花台照片…………………………………………55 圖4-2 大地國小空中花園照片…………………………………………55 圖4-3大地國小透水鋪面照片………………………………………… 58 圖4-4青山國小樓層花台照片 …………………………………………65 圖4-5青山國小植草磚、複層綠化照片 ………………………………65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丁育群(2000)。永續都市與綠建築發展介面整合策略之研擬。2003/4/15取自:http://www.gcc.ntu.edu.tw/gcrc_seminar/890829.htm。
    工研院能資所(1993)。永續發展的計量指標。國際環保通訊,2,25。新竹:工研院能資所。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希智(2001)。綠建築中『綠化』及『基地保水』評估指標於國民中小學之應用—以新竹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振如(2002)。大專院校生態環境基礎研究--用電耗能、綠化與保水。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內政部(2003)。建築技術規則。台北:內政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3/4/14取自:
    http://www.cepd.gov.tw/2008/final.pdf。
    江哲銘(2000)。綠色、健康、永續的設計觀。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設計
    學術研討會。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出
    版社。
    李路明(2002)。英、美、加綠色建築評價體系初探。載於林芳怡主編,永續綠建築(106-111頁)。台北市: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吳清山 (1991) 。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著:Patton, 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吳財順、侯世昌主編(2002)。學校工程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志成(2004)。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策略暨評鑑之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134 -017),未出版。
    林達志(2001)。國民中小學生態環境基礎研究—綠化、基地保水、用水、用電之解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萬義 (1988) 。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憲德(1997)。綠建築社區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主編(1999)。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2000)。「邁向21世紀永續建築環境國際研討會」。2003/4/14取自http://www.ecivil.com.tw/popular/89-12-11.htm。
    林憲德主編(2001)。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主編(2002)。國民中小學綠建築設計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主編(2003)。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邱信智(2000)。台灣地區都會區通勤-就業活動空間分布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任鋒(2003)。綠建築評估指標應用於大學校園環境之研究─以逢甲、靜宜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明和(2001)新設國民小學學校經營之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原著:Joseph A Maxwell)。
    陳木金 (1999) 。從美感教育談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校園重建規劃與設計。學校行政,4, 32-45頁。
    陳密桃 (1988) 。學校建築上一些實際問題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研究 (353-385頁)。台北:台灣書店。
    陳惠邦(民90)。談學校建築與規畫。2003/4/10擷取自
    http://163.25.227.3/eduboard/
    陳富強(2003)。綠建築評估指標於南投縣921重建之國民中小學之應用。
    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凱鈿(2002)。學校建築規畫使用者參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伶蕙、黃書禮(1992)。整合生態與經濟的科學一生態經濟學。載於環保科技通訊,4,1,1-5頁。
    國立中山大學(2003)。落實永續發展概念於中小學環境教育。2003年12
    月30日取自:http://sdee.nsysu.edu.tw/mainlist.php?main=history1.htm
    張世典主編(1997)。綠建築技術現況調查與未來發展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張世典(1999)。綠建築與永續發展。兩岸人口、資源與永續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張鈿富 (1988) 。校園規劃與美化。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研究 ( 265-279頁)。台北:台灣書店。
    湯志民 (1994)。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環境規劃。初等教育學刊,3,237-246。
    湯志民(1999)。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湯志民(2003)。學校綠建築規畫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 (11-80頁)。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三吉 (1998) 。校務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 (459-491頁)。
    黃書禮(1996)。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策略研擬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執行。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俊和楊威(2002)。綠色的回歸:英國小型綠色建築引例。載於林芳怡主編,永續綠建築(82-85頁)。台北市: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黃啟峰、盧誌銘(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源起與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熊銳智 (1990)。中小學教育情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文全 (1994) 。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文景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nders, R., (1991). The Sustainable Cities Movement. Working Paper No. 2, Institute for Resource and Security Stud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raat L.,(1991). The predictive meaning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ited by Kuik and H, Verbrugge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 pp57-70.
    Brink, T. L. (1991), Corporate Cultures: A Color Coding Metaphor.
    Business Horizon, Vol. 34, (5), pp.39-44.
    Castaldi, B.(1987).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Folke, C. and T.Kaberger (1991), Recent trends in lin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In: Lin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Essays from the Eco-Eco Group. edited
    by C. Folke and T. Kaberg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
    pp. 273-300.
    IUCN,UNEP&WWF,(1991),Caring for the Earth.Landon:Earthscan.
    Mackenzie, D. G.(1989). Planning educational facilities.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Patton, 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Rallis, S.F. & Rossman, G.B.(1998). Learning in the field :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
    Tisdell, C.A. (1991),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lsevier, New York, NY.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2003).Building Momentum: National Trends and Prospects for High-Performance Green Building. Retrieved August,5,2003,from: http://www.usgbc.org/docs/resources/043003_hpgb_whitepaper.pdf
    WCED(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