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佳靜
論文名稱: 社群參與和地方認同的關聯性研究-以美和新故鄉樂舞團為例
指導教授: 倪進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社群參與地方認同六堆客家文化再現全球-在地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lace Identity, Liudui-Hakka,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Local-globa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透過美和新故鄉樂舞團的個案角度,來描述社群參與和地方主體認同建構的關聯。採用焦點團體法、個別訪談法、及參與觀察的研究方式回溯和觀察進行的樣態,從實際的案例中探索社群參與和地方認同的形塑過程。
    台灣社會的變遷以及政府的語言政策使客家族群面臨語言及文化流失的焦慮,在政治、經濟的雙重弱勢下藉由社會運動對外發聲。位於南台灣的六堆客家地區,在共同參與客家社會運動中體悟自我文化的重要,藉由實際行動傳承屬於六堆的文化,美和新故鄉樂舞團為其中之一。美和新故鄉樂舞團透過歌謠、舞蹈與戲劇的表達方式,將六堆地區的歷史、文化及地方特色轉化為象徵符號,並藉由不斷再現的地方象徵符號以形構主體對地方的歸屬,藉此生產及再生產地方認同。然而,從美和新故鄉樂舞團的觀察中發現,社群的凝聚並非是持續穩定的狀態,社群成員之間在地方符號的使用過程中,成員與成員之間會持續進行協商、了解乃至於誤解。透過共同的活動,個體受到社會關係、性別、年齡等多重因素影響對地方認同的定義也會呈現差異。
    在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六堆居民提出以六堆的「地方化」為主軸,藉由象徵符號的徵用形成六堆文化的身份識別,並融合全球各種文化的優點,形成「地方全球化」的六堆主體。因此,全球化所造就的是文化的多樣化面貌,形成全球中有地方,地方中有全球的網絡世界。


    Abstract
    The research purposes by the ‘Meho-New-Country musical-dancing group’ case are to describe the subject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identity composition. In this content,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ing,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 Hakka population worried about losing their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under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 society and the language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Thus, owing to the weakness of politics and economies, they expressed their thoughts by social movement. Therefore, the Hakka people at Liu-dui, located at south of Taiwan, apprehended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culture dur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Hakka-cultural activities. ‘Meho-New-Country musical-dancing group’ is one group of them. ‘Meho-New-Country musical-dancing group’ transformed their history, their culture and their provinciality at Liu-dui district into the symbolic place marks 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ngs, dances and dramas. Besides, the phenomenon composed the place attribution to the subjects. However, it could be observed from the ‘Meho-New-Country musical-dancing group’ to know that the community coherence was not a stable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symbolic place marks among the community people, they would carry on negotiating, understanding and even the misunderstanding. The individuals appeared the different results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genders, and the ages.
    Under this globalization bandwagon, Liu-dui residents were resisted by the claim of localization. It formed an identification of Liu-dui culture in the use of symbolic marks and the glocalization of Liu-dui’s subjects composed of the collective advantages of the culture in the world. Therefore, what the globalization accomplished is the variety of cultures, including the net-global in places and a place in global.

    目 錄 論文題目:社群參與和地方認同的關聯性研究 -以美和新故鄉樂舞團為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界定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群意識 ----------------------13 第二節 地方、認同與地方認同------------16 第三節 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的辨証 -------22 第三章 研究途徑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3 第四章 六堆地方圖像 --------------------36 第一節 集體記憶中的客家印象 -----------36 第二節 形塑六堆的自我與他者 -----------39 第三節 六堆的地方生活 ----------------45 第四節 六堆當代情境 ------------------51 第五節 政府形塑下的六堆新形象 ---------58 第六節 小結 -------------------------63 第五章 社群與地方認同的形構 -------------66 第一節 地方社群的飄合散聚 -------------66 第二節 文化再現 ----------------------75 第三節 地方意義與認同 -----------------94 第四節 社會位置與地方認同---------------99 第五節 小結 -------------------------105 第六章 全球與地方的對話 ----------------107 第一節 新世界的來臨:全球化浪潮 -------107 第二節 全球化下的在地回應 -------------109 第三節 全球與在地的交互融滲 -----------111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七章 結論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7 第二節 研究位置與建議 -----------------121 參考文獻-------------------------------124 附錄-----------------------------------129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清慧(2005),《中年婦女參與學習社群之研究-以高雄市一個土風舞團體成員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自印。
    宋郁玲(2005),《地方感的生產與再生產:上海市中心城區拆遷戶棲居歷程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自印。
    林正慧(1996),《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自印。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
    曾碧月(2004),《美濃反水庫運動的再思考》。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自印。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胡幼慧主編(200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高怡萍(2004),《徘徊於聚族與離散之間—粵東客家的族群論述與歷史記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自印。
    陳秋坤(2004),《清代客家產權交易與財富累計過程—以屏東平原為例,1800-1900》。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
    美和新故鄉成立宗旨(2002),自印。
    曾彩金等著(2002a),《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地形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教基金會。
    曾彩金等著(2002b),《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源流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教基金會。
    曾彩金等著(2002c),《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社會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教基金會。
    曾喜城(2001)《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文化資產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自印。
    馮景松(2004),《一路走來》。屏東,自印。
    馮清春(2005),《我的原鄉在六堆》。屏東,自印。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蔡東源總編輯(1995),《客家歌謠採擷》。屏東,屏東縣文化局。
    羅香林(1950),《客家源流考》。台北,南天。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羅香林(1965),《客家史料彙編》。台北,古亭書屋。
    應奇(1999),《社群主義》。台北:揚智。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長青出版社。
    二、中文期刊、論文
    王梅玲(2002),《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載於《圖書與資訊月刊》第40期,頁29-46。
    何來美(1997),《海外看客家-記第十三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客家雜誌》,第79期(1月),臺北:客家雜誌社,頁23-25。
    洪馨蘭(2002),《客家、美濃、菸草文化之象徵化過程》。 收錄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210-25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
    林蒔慧(2005),《從捷克境內的德語社群論語言認同問題》。載於《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一卷第2期,頁 211-228。
    張珣(2002),《大甲社區的研究:以媽祖進香活動為例》。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215-25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
    范振乾(2002),《台灣客家社會運動出探-從客家發生運動面向說起》。載於《台灣客家族群使-社會篇》,頁185-247。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管中祥、陳伊禎(2003),《一個地方頻道的興衰:全球資本與地方文化的消長》。載於《傳播與管理研究》第二卷第2期,頁105-133。
    楊長鎮(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頁50-78。台北:前衛出版社。
    簡炯仁(1996),《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頁1-6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
    鄭榮興(2002),《客家戲曲音樂的概述》。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頁70-78。台北:正中書局。
    謝勝信(2003),《美和村地形水文與自然生態景觀》。收錄於《美和村民寫歷史》,頁17-24。屏東:屏東平原鄉土協會。
    嚴祥鸞(2003),《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200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0。台北:巨流。
    三、 中譯文獻
    Allan Pred (1983),《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許坤榮譯(1999),《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 》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81-103,台北:明文。
    Benedict Anderson(1991),《Imagined Communities》。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Daniel Bell(1994),《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李琨譯(2000),《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香港 : 牛津大學出版。
    Edward W.Soja(1996),《Thirdspace- Journet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d and Imagined Places》。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圖書。
    Ferdinand Tonnies (1955),《Community and Society》。林榮遠譯(1999),《共同体與社會 : 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市 : 商務印書館出版。
    Anthony Giddens(1992),《Runaway world :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 : 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台北:時報文化。
    John Tomlinson(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John Urry(1995) 《Global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time》。王志弘編譯(1995),《全球化、文化變遷與時間》,收於《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頁375-384,台北:明文。
    Manuel Castells(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唐山。
    Philip Crang(1999),《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轉引自王志弘(2000),《空間與社會》,自印。
    Roland Robertson(1992)《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梁光嚴譯(2000)《全球化 : 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上海 : 上海人民。
    Tim Cresswell(2004),《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台北:群學。
    Yi-Fu Tuan (1977),《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Malcolm Waters(1995)《Globalization》,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弘智。
    Ulrich Beck(1998)《Was ist globalisierung? 》孫治本譯(1998),《全球化危機》。 臺北市 : 臺灣商務。
    四、西文文獻
    Agnew, J.A.(1987). Place and politics: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Boston:Allen and Unwin.
    Cohen, A . P.(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ondon and New York: Ellis Horwood Limted and Tavistock Pablications.
    Harvey, D.(1996). F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by of Difference Blackwell Publishers.Cambridge, MA.
    Johnson, T. J.(1995). The Rehabilitation of Richard Nixon: The Media's Effect on Collective Memory. London:Gerland Publishing.
    McMillan, D. W. & Chavis, D. M. (1986).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4), 6-23.
    McMillan, D. W. (1996).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 315-325.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Woodward, K.(1997).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Sage.
    五、網站資料
    內埔鄉公所網址:http://www.neipu.gov.tw/intro.asp
    客委會網址:http://www.hakka.gov.tw/mp.asp?mp=1
    六堆嘉年華網址:http://youth.ihakka.net/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08&blogId=42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