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盈琪
Ying-Chi Huang
論文名稱: 案例討論支持教師解讀數學教科書之研究-以分數為例
The Study of Supporting the Teacher to Read the Mathematics Textbooks by Case Discussions, for Instance of Fraction
指導教授: 林碧珍
Pi-Jen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案例討論解讀數學教科書
外文關鍵詞: case discussion, reading mathematics textbook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數學案例討論如何支持一位在職教師解讀數學教科書的成長。研究者於校內成立數學成長團體,進行分數數學案例討論,對個案教師進行訪談等方法蒐集相關資料。本研究發現透過數學案例討論,個案老師在解讀數學教科書的成長如下:(1)娟娟老師能從佈題情境來解讀教科書;(2)娟娟老師能從佈題表徵來解讀教科書;(3)娟娟老師能從對學生的理解來解讀教科書;(4)娟娟老師能從對課程教材的理解來解讀教科書。此外,研究結果也發現數學案例的討論,確實對個案教師在解讀教科書時提供多項的支持因素,而能促進其分數教學知識的增長。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mathematical case discussions can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teacher on reading mathematics textbooks. The researcher set up the mathematical case discussion group inside the school, collected data by discussing case of fraction, and interviewed the teach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er from the study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realizing textbooks. First, Ms. Juan-Juan read textbooks from the situation of the problem-posing. Second, she read textbooks from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oblem-posing. Third, she understood textbooks from students’ cognition. Fourth, she comprehended textbook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Moreover, the study showed that discussions of mathematics cases indeed provided the teacher of supportive factors for reading textbooks. Thus it broadened her the knowledge of fraction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教學案例討論--------------------------------- 9   第二節 教科書的使用與教師專業素養 -------------------- 27    第三節 教師分數教學知識------------------------------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1  第一節 研究流程及架構 -------------------------------- 61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 64  第三節 研究者的經歷與角色定位 ------------------------ 70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 71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74 第六節 研究的可靠性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79 第一節 娟娟老師能從佈題情境來解讀教科書------------------ 81 第二節 娟娟老師能從佈題表徵來解讀教科書----------------- 106 第三節 娟娟老師能從對學生的認知來解讀教科書-------------- 125 第四節 娟娟老師能從對課程教材的理解來解讀教科書---------- 135 第五節 案例討論提供的相關支持因素---------------------- 153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71 英文部分 ------------------------------------------- 178 附錄 附錄A:「真分數教材」訪談大綱-------------------------- 182 附錄B:「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及其互換教材」訪談大綱----- 184

    中文部份
    王千倖(1999)。案例教學法。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學術研
    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325-333。
    王玉珍(2004)。現職教師協助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雲(1999)。個案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2(3),117-134。
    古富禎(2003)。校長帶領教師成長團體促進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心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月瑛(2004)。國小教師對數學教科書內容之知覺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二年級數與計算部分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青樺(2003)。案例教學法在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吳美花(2006)。一位四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玉琴( 1991)。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12),10-15。
    呂玉琴( 1993 )。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呂玉琴(1994)。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呂玉琴(1998)。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393-438。
    宋育秀(2007)。一位實習教師在輔導教師協助下分數教學知能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李文秀(2002)。國小數學科專家教師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源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鳳(2005)。教師之有關兒童分數學習認知的知識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靜雯(2005)。多元師資培育之國小職前教師的分數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書宇(2006)。國小數學教師成長團體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祝瑛(2003)。從一綱多本看教改迷思。教育研究月刊,112,4-13。
    周淑卿(2002)。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8(1),133-151。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1),29-47。
    周筱亭、黃敏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台北: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
    林文生(1996)。一位國小數學教師佈題情境及其對學生解題交互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純華(2007)。案例教學實施之研究-以職前戲劇教育師資培育為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6)。數學教學案例-分數篇。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7)。研發、評估和推廣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策略之研究(3/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521-S-134-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碧珍、蔡文煥(1999)。以學校為中心的小學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模式。論文發表於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林碧珍、蔡文煥(2006)。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載於張秋男(主編),TIMSS 2003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國家報告(pp. 123-16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月刊,4(2),161-196。
    林業泰(2003)。國小教師對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的了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婉婷(2005)。從課程取向探討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使用英語教科書教學信念與
    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一書局(2006)。國民小學數學科課本(第五冊)。台灣省: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7)。國民小學數學科課本(第七冊)。台灣省:南一書局。
    姚如芬(2006a)。成長團體之「成長」-小學教師數學教學專業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4(3),309-331。
    姚如芬(2006b)。「案例教學」在數學師資培育之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碼號:NSC 94-2521-S-415-00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柯藍婷(2004)。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中一位五年級教師的分數專業知識。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方式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
    胡文菊(2004)。型二社會中教師的角色與基本能力-兼論九年一貫課程的因應。載於林生傳(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頁129-139)。臺北:教育部。
    孫志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6),170-187。
    孫德蘭(2006)。國小教師解讀數學教科書~「以分數乘法教材」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高菁霞(2001)。一個嘗試落實國小數學新課程精神之初任教師的數學教學現況
    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熏芳、黃宗堅(1999)。案例教學法在提昇職前教師專業知能發展、應用與評鑑之研究(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413-H-032-005)。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熏芳、蔡宜君(2001)。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發展與應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265-305。
    國立編譯館(1981)。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齡(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教科書選用歷程之探討。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梁淑坤(1996)。從佈題探討數學科教科書的評鑑。教師之友,37(4),23-28。
    許秀玉(2003)。師院生分數教學相關知識之調查研究-以花蓮師院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修豪(2005)。國小教師對於數學課程演變之觀點分析~以四位教師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德田(2001)。國小教師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之運作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如(2006)。教師的課程理解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55-82。
    陳淑芳(1998)。從鷹架觀念談案例故事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運用。中華民國幼教育改革研究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陳慧美(2003)。國小數學種子教師在校推動成長團體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陶惠昭(1998)。從一年級教室看數學教師的佈題。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杏緣(2008)。數學案例討論支持一位初任教師分數教學布題之轉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曾靖雯(2003)。以表徵觀點看國小三年級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自達(1993)。美國國小兒童對於分數大小之理解及其思考策略。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121-145。
    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政雄、呂玉琴(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5,37-68。
    游家政(1998)。教科書選用的問題與改進。北縣教育,21,75-83。
    游家政(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激。北縣國教輔導雙月刊,4,17-19。
    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89)。美國中小學教科書問題的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頁371-388)。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4)。課程改革的師資配合措施。教育研究月刊,122,73-85。
    黃美玲(2006)。國小數學教師團體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在職進修課程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靖瑩(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譯瑩(1997)。教科書開放後的省思:開放的圖像與願景。研習資訊,14(3),14-24。
    楊壬孝(1988)。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
    楊凱琳 (2006)。透過「解讀」探討數學教師的專業知能 (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521-S-018-002)期中報告。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凱琳、林福來(2006):探討高中數學教學融入建模活動的支撐策略及促進參與教師反思的潛在機制。科學教育學刊,14(5),517-543。
    楊婷雅(2003)。數學成長團體中一位教師的教材分析對其教學佈題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素卿(2004)。案例討論應用於國中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發表於1998年3月10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台北。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載於國立嘉義師院八十二學年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蔡玉宜(2003)。國小教師對中年級學生分數概念的了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宜君(2000)。案例教學法在中等學校師資培育之應用:教學案例之發展。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寶桂(2002)。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好(1991)。小學教師數學基本能力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5,229-256。
    劉祥通、周立勳(2001)。發展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之佈題能力-以分數乘除法教學為例。科學教育學刊,9(1),15-34。
    鄭如玲(2005)。從「我」到「我們」之間-運用案例討論增強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崑瑜(2004)。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黎立夫(2006)。一位實習教師受實習輔導專業成長團體之輔導教師協助下之教學佈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薄榮彥(2008)。臺北市國小教師生活課程教科書知覺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謝慧伶(2004)。雲嘉地區小學教科書選用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靜(1999)。落實國小數學新課程之意圖與學校本位的進修活動。課程與教學季刊,2(1),15-35。
    鍾靜、朱建正(1995)。國小教師面對數學新課程之因應。國教學報,7,1-16。
    關定偉(2007)。透過分數教學案例討論提昇教師分數教學知識成長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西文部份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5), 323-341.
    Bergeron, M. J., & Herscovics, H. (1987). Unit fractions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Brophy, J. E. (1982).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 1-13.
    Bruner, J.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Y: W. W. Norton & Co.
    Carpenter, T. P., Fennema, E., Peterson, P. L., Chiang, C. P., & Loef M. (1989). Using knowledge of children’s mathematics think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 26(4), 499-532.
    Chambliss, M. J., & R. C. Calfee (1999). Textbooks for learning. London: Blackwell.
    Clements, M. A., & Lean, G. A. (1987). Discrete fraction concepts and cognitive structure, P. M. E. XII, 215-232.
    Collopy, R. (2003). Curriculum materials a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ol: How a mathematics textbook affected two teachers’ leaning.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3, 287-311.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Goffree, F. (1985). The teacher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5, 26-27.
    Goodlad, J. I. (1979). 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 In J. I. Goodlad (Ed.),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pp. 17-41). New York:
    McGraw-Hill.
    Goodlad, J. I. (1984). A place called school: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Hill, H. C., Blunk, M. L., Charalambos, C. Y., Lewis, J. M., Phelps, G. C. Sleep, L., & Ball, D. L. (2008).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and the 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6, 430-511.
    Jecks, P. (1981).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2, 339-348.
    Lesh. R. (1979). 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ider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In R. Lesh, D. Mierkiewicz, & M. G. Kantowski (Eds.), 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pp. 111-180). Columbus, OH: ERIC/SMEAC.
    Lesh, R., Behr , M., & Post, T. (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inchevski, L., & Vinner, S. (1989). Canonical representations of fractions as cognitive obstacles in elementary teacher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Ma, L. (1999). Knowing and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McKeachie, W. J. et al.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 211-227.
    Post, T. R., Wachsmuth, I., Lesh, R., & Behr, M. (1985).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6(1), 18-36.
    Remillard, J. T. (2000). Can curriculum materials support teachers’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0, 331-350.
    Richert, A. E. (1991). Case methods and teacher education: Using cases to teach teacher reflection. In B. R. Tabachnick, & K. M. Zeichner, (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pp. 130-150). Bristol, PA: Falmer.
    Schmidt, W., Porter, A., Floden, R., Freeman, D., & Schwille, J. (1987). Four patterns of teacher content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5), 439-455.
    Schon, D.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hulman, L.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 4-14.
    Sinatra, G. M., & Pintrich, P. R. (2003). Intentional conceptual change.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Sosniak, L. A., & Stodolsky, S. S. (1993). Teachers and textbooks: Materials use in four fourth-grade classroo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 249-275.
    Törnroos, J. (2004). Mathematics textbooks,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achievement.
    ICME-10M, Discussion Group 14 Copenhagen, Denmark.
    Venezky, R. L. (1992). Textbooks in school and society.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436-461). N. Y.: Macmillan.
    Vygotsky, L. S.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 E. Soug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pp. 79-9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en, S. B., & Williams, S. R. (2000). Validating classroom issues: Case method in support of teacher chan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3, 3-26.
    Wasserman, S. (1994). Introduction to cases method teaching: A guide to the galaxy.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Woodward, A., & Elliot, D. L. (1990). Textbook use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D. L. Elliot, & W. Arthur (Eds.), 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p. 178-193).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