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少芸
論文名稱: 青少年時期歷經父母離異之成年人婚姻期望敘說研究
The Marrage Expectation of Adults Who Were Single-parented in Their Adolescence: A Narrative Study
指導教授: 何秀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父母離異婚姻期望敘說研究
外文關鍵詞: parental divorce, marrage expectation, narr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研究緣起於社會上離婚率節節高升,關懷父母於子女正值青少年時期離異而現今已為成年人者,他們的婚姻期待受到父母離異經驗哪些影響;以及父母離異時的告知方式又對他們造成何種影響;並了解子女在父母離異後生活上的適應情形。
    本研究採質性方式進行,透過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呈現研究參與者的父母離異經驗及期婚姻期待之敘說;並以婚姻期待相關理論來進行資料分析,探究父母離異經驗對研究參與者婚姻期待造成之影響。本研究共有兩位研究參與者,分別是小羽和容榕。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離異對研究參與者婚姻期望造成之影響方面,小羽和容榕對於婚姻皆抱持極為謹慎、小心翼翼的態度,較一般人對婚姻恆久性的期望更高,她們不輕易進入婚姻關係,對於婚姻有許多憧憬與期望。她們一旦決定結婚,就希望能竭盡所能的經營婚姻關係,不願看到自己的婚姻以離婚收場。再者,她們也會自己揣測父母婚姻關係問題來源,形塑出對未來配偶的期望。
    在父母離婚告知對子女的影響方面,首先在告知時間點的部分,父母離婚前未與子女討論離異決定,子女獲知父母離婚更易震驚及內心受創;父母完全未告知離異決定,子女將需更長時間處理失落、撫平傷害。再者,告知方式上,父母主動、公開向子女說明離婚事宜有助子女調適父母離婚的事實。最後,離婚原因的說明,離婚原因說法不一致易使子女產生衝突、矛盾感受。
    父母離婚後子女身心適應,本研究有下列幾項發現:父母離婚後面臨經濟壓力之子女在身心適應上的阻礙更多;家族情感連結、親友支持是幫助子女之身心適應的重要資源;子女夾在父母之間當傳聲筒易產生適應問題;監護權分配不如子女期望時易造成反彈情緒。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提出研究建議。

    關鍵詞:父母離異、婚姻期望、敘說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marrage expectation of adults who were single-parented in their adolescence. This study focus on how parental divorce affect the marrage expectation of adults who were single-parented in their Adolescence, and how the time of parents tell their children the divorce decision make influence to children.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i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analysis datas through marrage expectation theories. There are two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is narrative interview. Through costruction,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interview, the data collection had been mad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dults who were single-parented in their adolescence have very cautious attitudes toward love and marriage. They didn’t easily start or end the relationship , not to mention the marri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reate the expectation toward the future mate according to what they observed in their parents’ relationship that ended in divorce.
    When did the parents tell their children the divorce decision, and how did parents explain anything about divorce are very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to children. If parents didn’t discuss the divorce decision with children before they divorce, it would make deeply hurt to children’ heart. Besides, children need long time to adjustment and accept parental divorce.
    The adjustment of adults who were single-parented in their adolescence after parental divorce,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may advance their mental adjustment such as family relationship connection, the emotional support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implic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were addressed.

    Key Words: parental divorce, marrage expectation, narrative study

    目錄 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名詞解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父母離異對子女之影響………………………5 第二節 子女對父母離異之反應……………………… 11 第三節 青少年時期歷經父母離異之相關研究…………14 第四節 父母離異告知方式對子女的影響…………………17 第五節 父母離異對子女婚姻期望的影響…………………19 第六節 影響婚姻態度之因素……………………………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研究取向………………………………………28 第二節 研究工具…………………………………………29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31 第四節 研究程序………………………………………32 第五節 前導研究………………………………………36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8 第七節 研究的嚴謹性……………………………………40 第八節 研究倫理…………………………………………41 第四章 故事文本…………………………………………42 第一節 容榕的故事文本…………………………………42 第二節 小羽的故事文本……………………………6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0 第一節 容榕故事文本分析……………………………70 第二節 小羽故事文本分析…………………………………92 第三節 研究結果之綜合分析……………………………1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8 第二節 建議…………………………………………110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112 參考文獻…………………………………………………… 114 中文文獻………………………………………………114 英文文獻……………………………………………………119 附錄 附錄ㄧ 研究邀請函…………………………….…………122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123 附錄三 研究錄音與發表同意書…………………………124 附錄四 研究者參與檢核函………………………………125 表目錄 頁 表2-1. 子女對父母離婚常見的反應…………………………………11 表2-2. 兒童適應父母離婚的五個階段………………………………12 表3-1. 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32 表3-2. 訪談逐字稿編碼舉例…………………………………………39 圖目錄 頁 圖3-2 訪談流程………………………………………………………33 圖3-1 研究程序………………………………………………………3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竹美(1991)。父母離異對子女的影響。載於張春興主編,感情、婚姻、家庭。台北  
      市:桂冠。
    王蘇茜(2003)。鄒族人之婚姻態度與其個人、家庭背景因素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古芸妮(2005)。未婚男女婚姻信念、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
    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淑玲(2006)。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淑琳(譯)(2002)。後離婚的家庭(原作者:Ross A. T., Paul R. A.)。台北:韋伯文化。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
      區為例。臺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
      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秋霞(1991)。大學生對父母與同儕婚姻態度之覺知及個人現代性在婚姻態度上之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淑娟(1999)。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的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未婚在學學生為
      對象。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意文(2004)。父母離異單親兒童團體諮商之研究。屏東師院心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李曉燕、李詠慧(譯)(2005)。婚姻、離婚與兒童適應(原作者:Robert E. E.)。台北:
      心理。
    呂民璿、莊嘉耀(1991)。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私立東海大學學報,33,
      47-284。
    呂寶靜(1979)。台灣市離婚婦女社會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余啓民(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珍梅(1995)。父母離異兒童心理適應之相關因素及學校可行的輔導策略。諮商與輔
      導,118,15-19。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家庭為例。私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麗卿(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
      文化大學生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卓紋君(1999)。父母衝突行為與成年子女親密關係和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嘉義師院
      學報,13,26-55.
    林梅蓉(2004)。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淑玲(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喬瑩(2006)。高中職生異性相處、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慧華(2000)。離婚女性單親家庭兒童對父親主觀經驗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穎萱(2005)。建構有自信的生命故事:一位父母離異青少年改寫生命故事的歷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孫瑋成(2006)。現代華人的婚姻理想:以台灣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私立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金助(1996)。青少年子女面對父母離婚的調適問題探討。諮商與輔導,132,41-42。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若喬(2001)。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活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素琴(2000)。阿美族中學生婚姻態度及擇偶條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慧娥(2004)。雙親婚姻衝突與不同性別大學生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以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耐(2002)。失衡的蹺蹺板:寫給離婚及單親父母和老師。師友月刊,42-45。
    張美惠(譯)(2002)。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原作者:Judith S. W., Julia M. L.
      & Sandra Blakeslee )。台北市:張老師。
    張美麗(1992)。父母離異對子女影響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5,143-159。
    張瑛(2005)。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滿玲(譯)(1998)。折翼家庭也能翱翔: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父母離異的陰影。(原作
      者:Benedek, E. P. )。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原著作出版年:1997)
    張瑞真(2001)。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碧華(2004)。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梁培勇(1989)子女如何面對父母離婚的課題。測驗與輔導,97,29-31。
    梁培勇(1991)。子女面對父母離婚的課題。健康教育,68,39-41。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珮婕(2007)。未成年子女經歷父母離婚告知的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雅惠(2005)。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行為意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玟萃(2003)。突破逆境─單親子女的危機與轉機。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秀媛(2005)。單親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復原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倩倩(1996)。臺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私立文
      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迺毓(2001)。婚前教育對婚姻與家庭生活之影響。論文發表於婚前教育策略國際研
    討會,台北。
    黃德祥(1987)。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觀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其團體諮商效果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及輔導精要。台北:考用。
    黃錦珠(1997)。父母關係解體對子女衝擊與輔導對策之研究。華夏學報,28,
    10619-10832。
    黃寶萱(2006)。復原力對離異家庭高職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原作者:Norman Goodman)。台北:桂冠。
    單懷聖(1995)。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8,71-110。
    楊惠珍(2004)。原生家庭經驗對國小未婚女教師婚姻觀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惠敏(2007)。國小未婚教師原生家庭經驗人際依附風格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雅華(2003)。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的生活世界。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秀貞(1998)。軍校學生傳播行為及愛情、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關聯性研究。國立政
      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佩孺(2004)。父母離異之成年子女愛情態度與婚姻態度之探究。台中教育大學諮商 
      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政玲(2002)。國小高年級兒童害羞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
      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淑雯(2004)。國軍志願役軍官婚姻態度、擇偶條件、擇偶動機與婚姻滿意之關係。
      國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麗鴻(2009)。父母離婚兒童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靜文(2002)。青少年不同背景變項、依附風格、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婚姻態度之相
      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謬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妙玉(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英文文獻

    Amato, P. R. (1988). Parental divorce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2), 453-513.
    Amato, Paul R., & Alan Booth(1995). Changes in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Marital Qu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1), 58-66.
    Amato, P. R. (1996).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ivorce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356-365.
    Angelo, T. M. (1991). Never-marriage carreer women: propsing hypotheses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nontradition life span theo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pperdine.
    Blagojevic, M. (1989). The attitudes of young people toward marriage: from the change if substance to the change of form.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4, 217-238.
    Bruner, J. S.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nes, G. G. (1999). Divorce transitions: Identifying risk and promoting resilience for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25(4), 425-441.
    Cherlin, A. j., Chase-Lansdale, P. L., & McRae, C. (1998). Effects of Parental Divorce on Mental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3, 239-249.
    Donavin, D. (1992). Best of the Best for Children. New York: Avon.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 R. L., & Spangler, S. L. (1987). Children of divorce : Facilitation well-being.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elner, R. D., Stolberg, A., & Cowen, E. L. (1975). Crisis Events and School Mental Health Referral Patterns of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3), 303-310.
    Greenberg, E. E., & Nay, W. R. (1982).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instability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 335-347.
    Hatch, J. A., &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Eds.).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Hu, Y., & Goldman, N. (1990). Mortality differentials by marital statu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Demography, 27, 233-250.
    Juvva, Srilatha, & Ranbir S. Bhatti(2006). Epigenetic Model of Marital Expectations.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8(1), 61-72.
    Kelly, J. B., & Wallerstein, J. S. (1977). Divorce counseling: A community service for families in the midst of div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47(1), 4-22.
    Kinnaird, K. L., & Gerrard, M. (1986).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divorce among young women as a function of their mothers’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757-765.
    Larson, J. H., Benson, M. J., Wilson, S. M., & Medora, N. (1998).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 on marital attitudes and readiness for marriage in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16), 750-768.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9).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of approaches to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A.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Long, B. H. (198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discord and parental sepa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ffects on daughter''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courtship.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 573-582.
    Martin & Martin, M. & Martin, D. (1983). Counseling the child of divorce: Emphasizing the Positive Aapect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 Journal of Adlerian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39(2), 180-188.
    Maundeni, T.(2002) Seen But Not Heard? Focusing on The Need of Children of Divorce
    Parents in Gaborone and Surrounding Areas. Botswana, Childhood, 9(3), 277-302.
    Price, S. J., & McKenry, P. C.(1988). Divorce.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Salts, C. J.(1994).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 Adolescence, 29, 116, 75-79.
    Schwartberg, A. Z. (1981). Divorce a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olescent Psychiatry, 9, 119
    -132.
    Schwartz, L. L.(1985).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A descriptive study. New York, 4, 20-24.
    Secklin, P. L. (1995). Narratives from children of divorce: An exploration of stories of lived
    experience. Michigan: Purdue University.
    Shulman Shmuel, Eliyahu Rosenheim, & Danielle Knafo (1999). The Interface of Adolescent and arent Marital Expecta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7, 213-222.
    Sorosky, A. (1977).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 Adolescence, 12, 123-136.
    Stewart, A. J., Copeland, A. P., Chester, N. L., Malley, J. E., & Barenbaum, N. B. (1997).Separating together : how divorce transforms families. N.Y.: Guilford Press.
    Tedder, S, L., Libbee, K. M.& Scherman, A.(1981). A community support group for single custodial fathers.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0(2), 115-119.
    Tedder, S, L., Libbee, K. M.& Scherman, A.(1981). A community support group for single custodial fathers.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0(2), 115-119.
    Trent, K., & South, S. (1992). Sociodemographic states, parental background, childhood
    family structure, and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form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 427-439.
    Tucker, M. B., & Taylor, R. J. (1989).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relationship status among black America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655-665.
    Wallerstein, J. S., & Kelly, J. B. (1980). Efeects of Divorce on the Visiting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12), 1534-153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