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郁文
論文名稱: 台灣海陸客語介詞"對"和"在"的語法化研究
指導教授: 鄭縈 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介詞語法化連動式語義轉變轉喻隱喻重新分析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客語介詞是從動詞演變而來的,從動詞到介詞或介詞到更虛的詞,這個演變的過程就稱為「語法化」,以往漢語學者對於語法化範圍的研究,把重點放在單個詞的詞義轉變以及詞和詞之間結構上的變化,這樣的範圍定義過於狹小,不容易看出詞在整個語言體系中演變的來龍去脈,高增霞(2003)提出語法化的定義,除了詞本身的語法化外,還應該包括詞在句子之間的句式化,因此,本論文對於客語介詞「對」和「在」的語法化探討,將重點放在小句之間句式化的結構分析和詞本身語義轉變的探討上。在句式化方面,由於小句之間的整合,形成「對」和「在」它們各自的連動式,受到連動式結構的制約,「對」和「在」會受到非句化的影響,逐漸丟失它們動詞的特性,石毓智(1995)時間一維性是讓「對」和「在」成為介詞結構的關鍵,句子經過重新分析後「對」和「在」的介詞性質就產生了。在語義上,先在共時裡找出「對」和「在」所具有的語義內容,利用語義語法化的方向是由實到虛、由具體到抽象的連續統特性,來探討它們演變的過程,轉喻可以在相同的範疇中轉變語義,轉喻的不斷延伸轉變,促使語義的變化從相同的範疇進入到不同的範疇,這便是隱喻的目的。藉著轉喻、隱喻的作用,使「對」和「在」從動詞的實詞性變成介詞的虛詞性,當不同的詞因為轉喻和隱喻的作用,而發展出相同的義項,它們會有殊途同歸的結果,所以「對」和「在」都可以和指示詞「該」語法化為進行標記,也可以繼續語法化為引介時間的介詞。轉喻和隱喻之間的區別則是用各義項中的義素來判別,依據連續統的持續特性和轉喻時語義的相關性原則,當語義轉換時上、下義項之間具有相同的義素時就是轉喻,反過來說,當上、下義項間沒有完全一樣的義素時就是隱喻了,還有一點對於「對」和「在」語義的轉變非常重要,就是認知上的視角模式,視角模式就像語義轉變的催化劑一樣。「對」和「在」在結構和語義上經過重新分析、視角模式、轉喻、隱喻等機制的作用下成為介詞,「在」語法化為介詞的結果會影響雙音節詞介詞「随在」的產生,「随」和「在」先行詞彙化為「随在」後,會受到「在」的影響而同步虛化為介詞。

    關鍵詞:介詞、語法化、連動式、語義轉變、轉喻、隱喻、重新分析


    目錄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1.1研究動機與問題------------------------------------------1 1.2研究範圍 -----------------------------------------------2 1.3研究方法------------------------------------------------4 1.4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2.1語法化研究的文獻--------------------------------------- 7 2.1.1解惠全(1987)---------------------------------------7 2.1.2 Heine等(1991)-------------------------------------8 2.1.3劉堅 曹廣順 吳福祥(1995)------------------------ -12 2.1.4洪 波 (1998) ------------------------------------14 2.2連動式句法化研究文獻 -----------------------------------15 高增霞(2003)------------------------------------------15 2.3漢語介詞語法化的研究 -----------------------------------17 2.3.1貝羅貝(1991) -------------------------------------17 2.3.2石毓智 (1995) ------------------------------------18 2.3.3馬貝加(2002) -------------------------------------20 2.3.4吳金花(2003) -------------------------------------22 2.4客語介詞語法化的研究------------------------------------23 2.4.1賴惠玲(2001) -------------------------------------23 2.4.2賴惠玲 (2003b) -----------------------------------25 2.4.3江敏華(2004) -------------------------------------27 2.5總結---------------------------------------------------31 第三章 客語「對」的語法化 -----------------------------------35 3.1客語的連動式與非句化-------------------------------------35 3.1.1客語連動式的來源與演變 -----------------------------35 3.1.2客語連動式的程度性與客語介詞的關係 -------------------40 3.1.3客語的非句化 --------------------------------------44 3.2「對」的語法化過程 -------------------------------------48 3.2.1「對」小句的非句化過程 -----------------------------49 3.2.1.1「對」小句非句化的內部發展 ----------------------49 3.2.1.2「對」小句非句化的外部表現 ----------------------57 3.2.2「對」的動詞虛化過程 ------------------------------59 3.2.2.1 動詞「對」有界性的消失 ------------------------59 3.2.2.2「對」語義的演變過程 ---------------------------60 3.3小結 ------------------------------------------------72 第四章 客語「在」和「隨在」的語法化 --------------------------74 4.1「在1」的語法化 ----------------------------------------74 4.1.1「在1」的小句到連動式 ------------------------------75 4.1.2「在1」的非句化過程 --------------------------------79 4.1.3「在1」的動詞虛化過程 ------------------------------84 4.2 「在2」的語法化---------------------------------------93 4.2.1「在2」的結構變化-----------------------------------93 4.2.2「在2」的語義變化 ----------------------------------97 4.3「隨在」的語法化 --------------------------------------102 4.3.1「隨在」的詞彙化過程 ------------------------------102 4.3.2「隨在」的語法化過程 ------------------------------104 4.4小結-------------------------------------------------107 第五章 結論-----------------------------------------------109 參考文獻 -------------------------------------------------111

    參考文獻

    丁聲樹 等著 (1961)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 (1989) 《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建偉、苗興偉 (2001) <語法化現象的認知語用解釋>,《外語研究》,第2期:p32-35。
    史冬青 (2007) <漢語介詞研究評述>,《東岳論叢》,第28卷/第6期 :p75-77。
    石毓智、李納 (2004)《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 北京: 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 (1995) <時間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中國語文》,1995.1:p1-10。
    朱德熙 (1980)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5) 《漢語語法問答》,北京:商務印書館。
    补正九 (1997) <漢語介詞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敏華 (2004) <東勢客家話「同」與「分」的語法特徵及二者之間的關係>,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九十三年十二月四、五日,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調查室。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收錄於
    吳福祥所編《漢語語法化研究》:p1-18 。
    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第5期:p367-380。
    沈家煊(1998a)<實詞虛化的機制>,《當代語言學》,第3期:p41-46。
    貝羅貝 (1991) 吳福祥、孫梅清譯 <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On Grammaticallization>,《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九本第三分:p617-652。
    李臻儀 (2004) <「頭」字的語義延伸與語法化:歷時研究 >,第五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五月22-23日,台中靜宜大學。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1997) 《動詞謂語句》,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2000) 《介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90)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呂叔湘論文集》,第二捲,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延枚 (1994) <近代漢語中的”在”>,《語文研究》,第2期:p56-59。
    吳金花 (2003) <漢語動詞介詞化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屈承熹著、紀宗仁協著 (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書局。
    林立芳 (1997) 《梅縣方言語法論搞》,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金昌吉 (1996) <談動詞向介詞的虛化>,《漢語學習》,第2期:p13-18。
    金昌吉 (1996)《漢語介詞和介詞短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周芍、邵敬敏 (2006) <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语文研究》,第1期:p24-30。
    范于良 (1990) <”向、往、朝”及相關的介詞>,《煙台大學學報》,第4期:p84-93。
    高增霞 (2003) <現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馬貝加 (2002) 《近代漢語介詞》,北京:中華書局。
    馬 真 (1997) 《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朝奮 (1994) <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第4期。收錄於吳福祥所編《漢語語法化研究》:p19-34。
    唐钰明、周錫復 (1998) <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國語文》,第6期:p459-468。
    梅祖麟 (1998) <漢語語法史中幾個反覆出現的演變方式>,《古漢語語法論文集》,語文出版社。
    張誼生 (2000) <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1:3-15。
    張斌、胡裕樹 (1989) 《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斌、范開泰、張亞軍 (2000) 《現代漢語語法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旺熹 (1991) <把字結構的語義及其語用分析>,《語言教學語研究》,第3期:p88-103。
    郭 銳 (1993) <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中國語文》,第6期:
    張 赬(2002) 《漢語介詞詞組語序的歷史演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麗麗 (2001) <試論促使「將」「把」虛化的因素>,《台大文史哲學報》,p295-338。
    陳衛蘭 (1998) <漢代連用動詞的語義特徵漢語法貢獻>,《學術交流》,第2期:p124-125。
    陳昌來 (2002) <漢語介詞的發展歷程和虛化機制>,《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 第3期:p15-22。
    陳昌來 (2002) <現代漢語介詞的內部差異及其影響>,《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第5期:p97-105。
    陳昌來 (2004) 《介詞與介引功能》,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陳昌來 (2005) <現代漢語介詞的語用功能分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p46-49。
    陳一民 (1996) <介詞新探-關于介詞與動詞的劃界及定位問題>,《湘潭師範院學報》,第2期:p11-17。
    黃敬軒 (2007) <漢語介詞”就”的語法化歷程>,《雙語學習》,第5期:p68-70。
    解惠全 (1982) <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第四輯,開南大學出版社
    戴浩一 (1985) <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1988年第1期:
    董秀芳 (2002) 《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趙元任 (1979) 《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 (1981) 《國語語法》,台北:學海出版社。
    趙元任 (2002) 《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全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大明 (1990) <論漢語介詞發展中的功能專一化趨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p115-122。
    劉 堅著 (1993) 吳福祥譯 <論漢語的語法化問題>,收錄於吳福祥所編《漢語語法化研究》:p35-43。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期:p161-169。
    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 (1992) 《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劉丹青 (2004)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徐烈炯 (1998) <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第4期:p243-252。
    劉寧生 (1995) <漢語偏正結構的認知基礎及其在語序類型學上的意義>,《中國語文》,第2期:p
    黎錦熙 (1951) 《新著國語文法》,北京。
    賴惠玲 (2001) <On Hakka BUM:A Case of Polygrammaticalizatio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ume2 Number2:p137-153。
    賴惠玲 (2003a) <Hakka LAU 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al Approac,《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ume4 Number2:p353-378。
    賴惠玲 (2003b) <The Semantic Extention of Hakka LAU>,《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ume4 Number3:p533-561。
    盧英順 (2005) 《型態和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 (1987) <漢語被動式的歷史區域發展>,《中國語文》,第1期:
    鍾榮富 (1997) <客家話研究的過去與未來發展>,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舉行之台灣母語教學研討會。
    魏陪泉 (1993) <古漢語介詞”於”的演變略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期:p717-786。
    魏陪泉 (1994) <古漢語被動式的發展與演變機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期:p293-319。
    魏陪泉 (1997) <論古代漢語中幾種處置式在發展中的分與合>、《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4期:p555-594。
    魏郁真 (2006) <「子」的語法化與詞彙化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肇錦 (1984) 《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96) <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p154-18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