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冠雄
論文名稱: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接受現象研究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童話《格林童話》接受美學後現代文化研究
外文關鍵詞: Chilling Grimm's Fairy Tales, Fairy Tales, Grimm's Fairy Tales, Aesthetics of the Reception, Post-Modern, Cultural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接受美學理論,是近年逐漸興起的文學批評理論,擺脫過去只將目光集中在作者與文本上,轉而著重讀者對於文本的解讀,而當以此概念來觀察《格林童話》版本的不斷修定改版,以至於晚近頗受各界矚目的《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時,更能表現讀者接受及解讀對於文本內容意涵的影響力,因此本文將透過「接受美學」及「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式,探討《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中所呈現的社會文化接受觀點,並進而延伸討論《格林童話》的後現代變形原因及其所呈現的影響性。另外除藉由《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所詮釋後現代時期的讀者接受現象,兼亦嘗試探求後現代童話文學所反映的反傳統、反權威精神以及性別論述。


    Aesthetics of the reception theory, which is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ory rises and develops gradually recent year. Not only getting rid of the focus on the authors and the texts, but also concentrat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aders. Observing Grimm's Fairy Tales’ continuous revised version and the popular Chilling Grimm's Fairy Tales these years with this conception, it’s more possible to show the re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effect of the content’s meaning. As a result,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view of the social culture’s reception and extend to the reason of deformation of post-modern and the influence by studying aesthetics of the reception and literature society. Furthermore, to translate the reception of readers by Chilling Grimm's Fairy Tales in post-modern period, we also seek to the reflection on anti-tradition, anti-authority and sex in post-modern fairy tales’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2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5 第二章 《格林童話》的後現代變形 32 第一節 傳統童話特性 32 (一) 童話文學的的界定 32 (二) 《格林童話》的誕生 35 (三) 《格林童話》的特性 36 第二節 後現代童話特性 40 (一) 後現代的認定 40 (二) 後現代現象對童話文學的衝擊 41 (三)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對《格林童話》的影響 42 第三節 改編童話的借鑑與創新 45 (一)伴隨時代變遷的改編 45 (二)改編版本的接受性 46 第四節 《格林童話》後現代變形版本產生原因及出版概況 48 (一) 《格林童話》後現代變形版本產生原因 48 (二) 《格林童話》後現代變形版本出版概況 49 第三章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內容概要及其精神意涵 57 第一節 作者及內容介紹 57 (一) 關於作者 57 (二) 內容介紹 58 第二節 故事人物的原型與變形 60 (一) 《格林童話》第七版與《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角色比較分析 60 (二) 後現代思潮下的人物變形 71 第三節 故事情節的原型與變形 81 (一) 《格林童話》第七版與《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情節比較分析 81 (二) 後現代思潮下的情節變形 92 第四節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表徵與內涵 100 (一)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表徵 100 (二)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內涵 101 第四章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審美效應 103 第一節《格林童話》的歷史性閱讀接受 103 (一)《格林童話》的歷史承繼與發揚 103 (二)《格林童話》的接受現象 105 第二節 漸受關注的顛覆性潛質 108 (一)時代環境變遷下的童話顛覆現象 108 (二)《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顛覆性 110 第三節 閱讀角色的位移 115 (一)傳統《格林童話》的主要讀者 115 (二)《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主要讀者 117 第四節 傳統與現代的齟齬 120 (一)傳統價值觀下的童話審美現象 120 (二)後現代價值觀的童話審美效應 121 第五章 結論 124 第一節 回溯與重訴 124 第二節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的現象效應 126 第三節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所反映的當代社會文化價值 127 第四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29 附錄 131 一、《格林童話》中譯版本收錄表 131 二、《格林童話》後現代變形版本台灣出版書目收錄表 134 三、桐生 操作品列表 135 四、普羅普七大角色的三十一個行動領域列表 138 五、讀者類型收錄表 140 參考書目 141 一、專書部份 141 二、期刊部分 143 三、學位論文部分 146 四、網路資料部分 148

    一、專書部份(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格林童話相關論著
    小澤俊夫、田中安男著作,涂歆平譯(2002)。《格童話幻想紀行—拜訪童話的故鄉》。台北:台灣麥克。
    方素珍 (1994)。《白雪公主在嗎》。台北:上誼。
    金成陽一(2000)。《透視恐怖的格林童話》。台北:旗品。
    馬景賢(2005)。《公主幸福嗎?-重讀格林童話》。台北:民生報。
    桐生 操(1999)。《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台北:旗品。
    格林兄弟原著,代紅譯(2001)。《格林童話狂想曲》。台北:21世紀。
    格林兄弟原著,李旭譯(2000)。《揭開格林童話原始全貌》。台北:大步。
    格林兄弟原著,柯明曉編(2001)。《顛覆傳統的格林童話》。台北:華文網。
    格林兄弟原著,徐珞、余曉麗、劉冬瑜翻譯(2001)。《格林童話故事全集》。台北:遠流。
    格林兄弟原著,許嘉祥譯(2000)。《初版格林童話集》。台北:旗品。
    格林兄弟著,齊霞飛譯(2000)《格林成人童話》。 台北:志文。
    格林兄弟著,溫適如譯(2001)。《最後著魔的格林童話》。台北:高富國際 。
    雪登.凱許登( Sheldon Cashdan)(2001)。《巫婆一定得死》。台北:張老師。
    雅諾胥 (Janosch)(1999)。《黑森林的夢想家 :獻給大人的格林童話》。台中:晨星。
    凱薩琳•奧蘭絲妲(Catherine Orenstein) 著作,楊淑智翻譯(2003)。《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的性、道德和演變》。台北:張老師。
    欒珊瑚著(2000)。《尋找大野狼的小紅帽 :德國格林童話大道》。台北:商周。
    戴劍萍(2002)。《安徒生與格林童話的故事人生 : 在純真的童話中揭露人性的善與惡》。台北:培育。

    (二)接受美學相關論著
    朱立元(2004)。《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
    尚學峰等著(2000)。《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山東:山東教育。
    林明昌(2009)。《想像的投射-文藝接受美學探索》。台北:唐山。
    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翻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社。
    馬以鑫(1995)。《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
    張廷琛(1989)。《接受理論》。四川:文藝。
    費洛恩德‧伊麗莎白(Freund Elizabeth)著,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Olub)著,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
    (三)研究議題相關論著
    王岳川著(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朱樺著(1994)。《文學社會化的當代探索》。上海:學林。
    何金蘭著(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
    李栩鈺(2007)。《不離不棄鴛鴦夢: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台北:里仁。
    林文寶等編(1989)。《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
    林文寶等編(1998)。《認識童話》。台北:天衡。
    林守為(1998)。《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良、鄭明進等著(1985)。《慈恩兒童文學論叢(一)》。高雄:慈恩。
    邱各容(2005)。《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
    孟樊、鄭祥福主編(1997)。《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生智。
    芭芭拉.沃克(Barbara G.Walker)(1996)。《醜女與野獸》。台北:智庫。
    洪淑苓等著(1998)。《擺蕩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
    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
    高宣揚著(1988)。《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健(1989)。《文學概論》。台北:五南。
    莊耀嘉編譯(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普羅普(Vladimir Propp)著作,賈放譯(2006)。《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2005)。《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卓成等著(1997)。《兒童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兒童文學研究所。
    廖卓成(2002)。《童話析論》。台北:大安。
    蔡源煌(1987)。《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德穆.莫倫 ( Dermot Moran)著,蔡錚雲譯(2005)。《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羅伯特.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1991)。《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著,劉豫譯(1992)。《文學結構主義》。台北:桂冠。
    羅伯特(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1997)。《導讀容格》。台北:立緒。

    二、期刊部份
    (一)格林童話相關論著
    古佳豔(1995)。〈法律與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故事集〉。《中外文學》,第3期,第24卷。
    付品晶、楊武能(2008)。〈格林童話在中國的譯介與接受〉。《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
    伍紅玉(2006)。〈格林童話的版本演變及其近代中譯〉。《德國研究》,第4期,第21卷。
    李崢(2005)。〈女童心理健康:格林童話有害〉。《家庭科技》,第5期。
    阮若缺(2000)。〈都是格林童話惹的禍〉。《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
    林愛華(1999)。〈童話世界看中德文化〉。《東吳外語學報》,第14期。
    林愛華(2002)。〈格林童話之現代解讀〉。《東吳外語學報》,第17期。
    林愛華(2002)。〈從心理分析看童話故事――兼談心理分析的詮釋適用於中國童話嗎?〉。《臺德學刊》,第4期。
    林愛華(2002)。〈童話裡的情色——性、懷孕、亂倫〉。《世界文學》,第4期。
    林愛華(2002)。〈《格林童話》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出版過程〉。《世界文學》,第6期。
    林愛華。(2005)。〈童話的地域色彩――從地域性看童話題材的轉變〉。《東吳外語學報》,第20期。
    孫雲鳳(2006)。〈白雪公主意象新解〉。《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
    楊武能(2006)。〈捍衛人類遺產,為格林童話正名-斥所謂原版格林童話〉。《德國研究》,第21卷第4期。
    譚濤、吳秋芳(2007)。〈古典和後現代白雪公主之研究〉。《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

    (二)接受美學相關論著
    施小瓊(2007)。〈接受美學和新概念閱讀〉。《現代語文學刊》,第12期。
    拜龍梅(2007)。〈試論接受美學〉。《天府新論》,第2期。
    高禎臨(2006)。〈跨越時空的對話--《趙氏孤兒》的接受與再創〉《輔仁國文學報》,第22期。
    張魯豔(2007)。〈接受美學與兒童文學翻譯〉。《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第6期。
    董福君(2004)。〈試論接受美學的現實價值〉。《中文學報》,第7期。
    鄒婷(2007)。〈從接受美學看哈利波特現象〉。《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6期。

    (三)研究議題相關論著
    申慧輝(2004)。〈顛覆的樂趣讀當代西方戲仿童話故事〉。《中國社科院外文學報》,第1期。
    李利芳(2003)。〈論童話的本質及其當代意義〉。《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第31卷。
    汪粵(2007)。〈網路時代的戲仿文化〉。《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25卷。
    林文寶(2002)。〈兒童、文學與閱讀〉。《兒童文學學刊》,第7期。
    周曉波(2003)。〈略論童話的審美接受〉。《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28卷。
    邱明(2003)。〈試論童話美的本質〉。《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第24卷。
    馬漢廣(2002)。〈論後現代文學的顛覆與解構〉。《求是學刊》,第6期,第29卷。閆春梅(2007)。〈童話審美教育初探〉。《學前教育研究》,第2期。
    孫雲鳳(2008)。〈童話的世界並不總是美麗的-以格林童話為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第28卷。
    唐偉勝(2003)。〈國外敘事學研究範式的移轉〉。《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2期,第19卷。
    許建崑(2007)。〈童心、原創與鄉土--鄭清文的童話圖譜〉。《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
    張湘君 (1993) 。〈童書的女性角色需要現代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3期。舒偉、丁素萍(2001)。〈20世紀美國精神分析學對童話文學的新闡釋〉《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
    黃秋芳(2002)。〈在「小說」與「童話」邊緣─從「小說童話」看「兒童」與「成人」兩大文學板塊相互靠近〉。《兒童文學學刊》,第7期。
    劉之傑(2004)。〈試論兒童文學的審美性〉。《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第20卷。

    三、學位論文部份
    (一)格林童話相關論著
    王文玲(2003):《格林童話中的女性角色現象》。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
    古佳豔(1989):《從文化歷史觀點看童話: 試讀「小紅斗篷」》。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絨(2007):《〈白雪公主〉、〈灰姑娘〉、〈人魚公主〉之顛覆研究 ─以九十年代台灣女童話作家改寫作品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榮蓮(1985):《格林童話中文譯本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采婷(2002):《現代版不朽童話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候秀諭(1999):《德國童話:童話中的女人-女人的童話》。台北: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茉馨(2004):《格林童話的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黎君(2000):《格林童話故事中的動物變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百合(2004):《〈小紅帽〉後設書寫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品君(2006):《灰姑娘的前世今生-論童話與文化的互動》。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子嫻(2008)。《格林童話版本演變的歷史解釋》。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任英(1997):《以普羅普的觀點探討格林童話中童話象徵與「拯救」情節主題的意義》。中國文化大學西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妃娟(2001)。《九0年代台灣創作童話內容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仁(2005):《格林童話中的罪與罰-古典童話與台灣現行法律的對照》。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

    (二)接受美學相關論著
    李卓璋(2004):《「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以《罪與罰》與《卡拉瑪佐夫兄弟》為例》。政治大學俄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惠(2003):《林海音小說中的五四接受及影響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婷(2006):《郁達夫小說的接受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宏(2001):《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秋雯(2004):《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麟(2004):《接受美學運用於文學翻譯可行性之評析》。長榮大學翻譯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研究議題相關論著
    林皛玥(2007):《顛覆傳統的魅力 --張嘉驊《怪怪書怪怪讀》系列童話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如苓(2003):《當代台灣童話女作家作品中男/女形象及兩性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四、網路資料
    馬景賢(2006)。談談古典文學的「再創作」。
    網址: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08/108450/web/。
    遠流博識網(1999)。穿越時空而來的童話夢想家格林兄弟。
    網址:http://www.ylib.com/author/grimm/index.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