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瑋毅
Kao, Wei Yi
論文名稱: 跨國Pangcah從台灣到南非:家、教會、族群認同、適應與發展
Transnational Pangcah From Taiwan to South Africa: Home, Church, Ethnic Identity,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黃倩玉
Huang, C. Julia
口試委員: 馮涵棣
Fung, Heidi
陳文德
Chen, Wen-Te
劉璧榛
Liu, P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南非Pangcah跨國主義基督宗教發展勞工離散
外文關鍵詞: South Africa Pangcah, Transnationalism, Christianity, Development, Labor diaspor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移民在跨國流動的社會文化現象中常引起關注與討論,但是從臺灣原住民族群切入的論述較少看見。筆者在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是在1980年代起移民非洲的花蓮南區Pangcah。他們過去在臺灣社會是屬於勞動階層,游離在政經脈絡的底層結構,但他們彼此都有一項共同點,從居住原鄉時就是基督宗教的信徒。在遷移與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曾經在南非與賴索托的邊界設立第一間Pangcah的長老教會,是臺灣原鄉教會的海外分會,但在1998年因為水患嚴重,當地政府決定讓該鎮居民撤離,也剷除所有建築,包含這一間教會。然而分散之後在南非各地的Pangcah,他們繼續連結宗教動力作為理解自我Pangcah進入全球化跨國遷移後的行動,教會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如同原鄉的「家」(Luma)讓他們透過內化的「家」概念繼續推進在當地的發展。同時探討Pangcah在其中的文化適變與宗教在跨國流動後的關係。研究取向透過Pangcah勞工離散在跨國移民中,基督宗教與Pangcah文化適變的連結作為「家庭」發展的另一種可能。研究方法透過日常生活的參與觀察和在地特殊活動節日的實際參與工作,包含對報導人宗教信仰生活的實踐,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再現Pangcah文化特質的觀察。訪談對象分為從臺灣遷移到非洲的Pangcah第1代、第2代,及第3代於南非當地出生的Pangcah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爬梳遷移脈絡中,不同世代的Pangcah文化邏輯、宗教觀在南非的再領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過程之建構


    Transnational flow of immigrants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ften of concern and discussion, but of less discussion within the Taiwanese aboriginal people. The author’s focus, in this case is on immigrants of Pangcah people of Hualien to South Africa in the 1980s. They belonged in the past to Taiwan society’s underlying labor class, meanwhile their life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was of the lower class, however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with each other, they were Christians when living in Taiwan.
    During the migr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they have set up the first overseas branch of their original village church, Pangcah Presbyterian Church of Taiwan, at the border between South Africa and Lesotho, but because of severe floo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decided evacuate the town residents in 1998 and also clear all buildings, including the church. However, although the Pangcah people were scattered all over South Africa , they continue to maintain momentum as religious, self-understanding even after global immigration. The Church is a social organization seen the "home" (Luma) of homeland, and allows them through the concept of “home” continue, to promote loc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angcah people’s culture of adaptation, changes in cross-border movements and religious relation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bserves the Pangcah people in cross-border labor migration, Christianity, the Pangcah people’s culture adaptation and changes linked with "family" development as another possibility. Research methods cover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everyday life to special events which involved observing festivals in the fieldwork, Pangcah people’s religious practices and lifestyle, and a look into the Pangcah people’s cultural traits. Interview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based on the migration to South Africa from Taiwan, Pangcah 1st generation, 2nd generation and third-generation born in South Africa. The author has ha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Pangcah peopl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ngcah peoples’ migration,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Pangcah cultural logic, and religion in South Africa (deterritorialization).

    目錄 摘要 i 致謝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一、 阿美族的親屬制度與宇宙觀空間概念 5 二、 離散族群與宗教的跨界 7 三、 Pangcah的工作環境變遷 11 第四節 田野地介紹 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6 第六節 論文架構 18 第二章 阿美族遷移的形成、移動的軌跡 20 第一節 Pangcah怎麼出國:生活背景 20 第二節 Pangcah在臺灣的社會環境中的工作處境 27 第三節 奮力移出的決心為何 31 第四節 從零資產開始的移民 37 第五節 南非的Pangcah家庭 40 一、 移民南非與Pangcah家庭 42 二、 加入南非籍的Pangcah 46 第三章 適應多重族群與文化 49 第一節 建立南非第一間阿美族教會 50 一、 教會聚會與自己的關係 53 二、 參與教會事工的生活連結 58 第二節 如何成為一個南非人 64 一、 語言上的區別 64 二、 我是台灣人,我是Pangcah 70 三、 面對隱形的歧視 73 四、 Pangcah V.S. 黑人 76 五、Pangcah第1代、第2代、第3代以後的認同與實踐文化 80 第三節 南非、台灣兩地何者是家鄉? 82 一、 異鄉深根的南非阿美族 82 二、 文化資本超越祖、父母的南非Pangcah第3代、第4代 84 第四章 在四個領域發展的Pangcah 88 第一節 批發超市的老闆 89 第二節 冰淇淋工廠的老闆 92 第三節 水上樂園的Pangcah經營 94 第四節 農場的農夫與經濟行為 96 第五節 再現豐年祭的部落文化 99 第六節 教會做為「Luma」(家)的發展模式 100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104 第一節 分析南非Pangcah在族群與宗教跨國流動中的特殊性 105 第二節 論文貢獻 107 一、 從家屋(house)到教會中的「家」(Luma) 107 二、 教會不只是一個組織,也是一個家: Pangcah的能動性 107 三、 不同世代對家(Luma)的理解,同時也影響他們對族群的認同感 10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0 第四節 我正踏往田野研究的「路」上 111 第五節 田野照片 115 參考文獻 124 附表 133 附表一、南非中央政府網站公布2011年國內四大族群與男女比率調查 133 附表二、南非官方語言的使用人口比率 133 附表三、南非各宗教信仰的人口統計 134 附表四、 第1代和第2代的文化認同………………………………………………………………………..135 附表五、 第3代的文化認同……………………………………………………………………………………….136 附表六、 第3代Pangcah想學好Amis和Chinese的意願調…………………………………….137 附表七、 第1 代和第2代在南非的歧視經驗調查…………………………………………..………..138 附表八、 第3代在南非的歧視經驗調查……………………………………………………..……………..139 附表九、第3代曾經參加在南非舉辦的豐年祭之調查………………………………………………140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千千岩助太郎
    1960 《台灣高砂族的住家》。東京:丸善。

    王人英
    1967 《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文隆
    2004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李亦園
    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460頁。臺北:聯經出版社。
    1957《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35-174
    1984〈山地社會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北:巨
    流。

    阮昌銳
    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冊》,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桂枝
      1994《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的祭儀音樂》。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
    林金泡
    1981 〈都市山胞的住居環境一瞥〉,《中國論壇12(7):29-32》

    林季平
    2005 〈臺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臺灣社會學刊
    34- 147-209》

    周惠明
    2008b 〈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的發展與現況〉,《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
    文集1-8-1~1-8-15》

    許木柱
    1989 《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專刊乙種第十七號,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高瑋蘋
    2010 《台灣原住民結核病問題的形成:一個歷史的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公共
    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祥水
    1991 《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

    陳文德
    1985 〈光復後日本學者對阿美族的研究〉,《思與言23(2):153-176》
    1986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1:41-80。

    陳南州
    2010 《阿美族:宣教80週年紀念特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阿美中會

    陳昭帆
    2001 《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移、就業與歧視問題》,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嬿芬
    2007 〈研究移住/居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台灣社會研究現況》,66:75-103

    黃倩玉
    2009 〈宗教跨國•跨國宗教:台灣慈濟的跨國主義初探〉73-103。《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 台灣的跨國》,王宏仁、郭佩宜主編。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黃宣衛
    2005 〈阿美族簡介〉,收於《異族觀、地域性、差 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2005 〈阿美族的人名制度與異族觀-宜灣的例子〉,收於《異族觀、地域性、差 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2008 《阿美族》,台北:三民書局

    黃應貴
    1975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85-95 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黃美英
    1996 《從部落到都市:臺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臺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馮涵棣
    2009 〈私領域中之跨國化實踐:由越南媽媽的「台灣仔」談起〉,頁193-229。《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 台灣的跨國》,王宏仁、郭佩宜主編。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傅仰止
    1985 〈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65-81》
    2001 〈都市原住民概說〉,刊於《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頁1-4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曉春
    1974 〈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語言》11(6):1-21

    劉宏
    2002 〈跨國華人:實證分析與理論思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七十一
    期》
    蔡瑞明
    1984 《臺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哲
    2001 《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政良
    2009 《玩的現代性:玩、遊、戲宛若都蘭阿美人穿梭時空的路》。國立清華大
    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臺灣省民政廳
    1986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山胞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南投:臺灣
    省政民政廳。

    劉壁榛
    2010 〈從部落社會到國家化的族群:噶瑪蘭人qataban(獵首祭/豐年節)的認同想像與展演〉,臺灣人類學刊8(2) 37-83

    謝高橋
    1991 《臺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
    員會

    蕭新煌
    1984 〈臺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臺灣銀行季刊35(1):126-161》

    藤井志津枝,
    2001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藍佩嘉
    2008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出版。

    羅素玫
    2001 《台東縣史阿美族篇》。台東 : 台東縣政府。(與黃宣衛合著)


    (二)英文文獻:

    Appadurai, Arjun ed.
    1986 Introduction.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 Appadurai, ed., pp.3-63. 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

    Comaroff , Jean & John,
    1985 Body of Power, Spirit of Resistance: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a South African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uang, C. Julia
    2003 Wings Of Belief: Modern Chinese Religious Transnationalism, 212-213。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ume2.2, Leiden•Boston.

    Huang, Ying-kuei
    1996 The ‘Great Men’ Model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in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edited by Paul Jen-kuei Li…[et al.].
    Long, Norman
    1996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New Challenges to Rural Reserch. In 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Henrietta L. Moore, ed. Pp.37-59, London: Routledge.

    James, W., and D.H. Johnson
    1988 Introduction Essays: On ‘Native’ Christianity. In Vernacular Christianity:
    Essays in the Social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Presented to Godfrey Lie-
    nhardt. W. James and D.H. Johnson, eds. Pp.1-12. New York: Lilian Bar-
    ber press.

    Levitt, Peggy
    2001 The Transnational villager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iot, Charles
    1999 Remotely Global: Village Modernity in West Africa, Univ of Chicago Pr

    Portes, A.
    2003 “Conclusion: Theoretical Convergenc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Study of Immigrant Transnationalism.”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7(3):874-892.

    Sanjek, Roger
    2003 Rethinking Migration, Ancient to Future, Global Networks 3(3): 315-336

    Yap, Melanie; Man, Dianne
    1996 Colour, Confusion & Concession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outh Afric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ark, Yoon Jung
    2008 A Matter of Honour: Being Chinese in South Africa, Jacana Media (Pty) Ltd.


    (三)參考網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uth_Africa:wikipedia, 20/04/2013

    2.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2466&􏰃eyword=都市原住民。
    3. 南非旅行 http://www.africanfingerprints.com/south_africa.html
    4. 南非政府官網 http://www.info.gov.za/aboutsa/people.htm
    5. 阿美族網路社群 http://singfu.amis.net.tw/modu􏰂es/home/index.asp
    6. 行政院原民會網站 http://www.apc.gov.tw/porta􏰂/docList.htm􏰂?CID=940F9579765AC6A0。
    7.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South_Africans
    8.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光彩的記憶收藏
    http://www.icdf.org.tw/epaper_file/no133/133edm5.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