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主要研究文學與環境運動╱議題之間的關係,並探討文學家如何書寫自然,以「文學」作為一種方法,成為環境論述的一支,實踐「介入」的力量。因此本文進行了以下三個層面的討論:一、台灣環境運動的社會背景;二、台灣當代自然書寫史的作家光譜;三、吳明益作品的美學分析。
第一點、台灣環境運動的社會背景方面,筆者概述概述1980年代台灣一連串環境運動事件的社會背景,透過社會學的參照,提出「社會力的文化根源」,有別以往文學研究由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從行動者之「能動性」的角度,來思考台灣1980年代自然書寫者回應、參與這股環境運動浪潮的方法。筆者發現知識分子的環境論述由1970-1980初的「身體權」、「環境權」等,以人為出發點的「權利」面向後,到1980年代後期三波森林運動後,知識分子論述出「森林健全」關乎「島嶼健全」,亦關乎「民眾安居之健全」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概念。
第二點、台灣當代自然書寫史的作家光譜方面,筆者以台灣台中市晨星出版社的「自然公園書系」為考察對象,分析其中台灣、日本及西方三種文化版塊,並以吳明益2000年第一本自然書寫作品《迷蝶誌》為比較,討論其突圍策略。
第三點、吳明益的美學分析部分,筆者認為吳明益作為一位轉譯者,自然書寫作品內容可見其往返於圖書館與野外的身影,嘗試以「文學」編織「感性話語」與「知性話語」,使作品具有「知識轉譯」與「文化轉譯」的效果。最後,兩本長篇小說作品《睡眠的航線》(2007)與《複眼人》(2010),以小說形式書寫島嶼生命,透過「生態視角」觀察台灣社會文化之體質,透過寓言式、神話式、故事性的創作方式,帶有「隱喻性」的政治意涵。
參考書目
壹、討論文本
一、吳明益作品
□ 小說
《本日公休》,台北:九歌,1997年10月。
《虎爺》,台北:九歌,2003年2月。
《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2007年5月。
《複眼人》,台北:夏日,2011年2月。
□ 散文
《迷蝶誌:一本以文字、攝影與手繪迷戀蝴蝶及一種生活姿態的劄記》,台北:麥田,2000年8月。
《台北伊甸園》,台北:前衛,2002年10月。
《蝶道》,台北:二魚,2003年10月。
《家離水邊那麼近》,台北:二魚,2007年6月。
《迷蝶誌:一本以文字、攝影與手繪迷戀胡蝶及一種生活姿態的劄記》(再版),台北:夏日,2010年8月。
□ 未收錄散篇創作
〈眼〉,第十二屆中央日報文學獎微型散文第二名,《中央日報》「副刊」,2000年1月21日。
〈我所看見聽見的某個夏日〉,《幼獅文藝》第578期,2002年2月,頁54-57。 (後改寫收入《蝶道》)。
〈從太古飛來:我與台灣特有種蝴蝶的初遇〉,《經典雜誌》第105期,2002年3月1日,頁100-113。吳明益撰文繪圖、蔡百峻攝影。後改寫收入《蝶道》。
〈尖山。笠山。月光山。──鍾理和、美濃及淡黃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年7月21日。後改寫收入《蝶道》。
〈我的書架〉,《幼獅文藝》第647期,2007年11月,頁17-19。
□ 學術專書
《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月。
《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2004年11月。
□ 主編選集
《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2003年6月。
《濕地•石化•島嶼想像》,吳晟、吳明益主編,台北:有鹿文化,2011年7月。
□ 期刊論文
〈為不斷生長的河流繪圖──信仰與反信仰的世紀末文學視野〉,《文訊》第261期,1999年8月,頁58-60。
〈書寫自然,以醒覺心靈──自然寫作的英美脈絡〉,《誠品好讀》第20期,2002年2月,頁35-37。
〈自然寫作的台灣發展〉,《誠品好讀》第20期,2002年2月,頁38-39。
〈從孤獨的旅行者到多元的導覽者──自然寫作者劉克襄〉,《幼獅文藝》第590期,2003年2月,頁28-29。
〈理解自然的新道路──試談台灣自然書寫與研究在新世紀的幾種演化類型〉,《華文文學》第74 期,2006年11月,汕頭:華文文學,頁27-33。
〈且讓我們蹚水渡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177-214。
〈環境傾圮與美的廢棄:重詮宋澤萊《打牛湳村》到《廢墟台灣》呈現的環境倫理觀〉,《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0月,頁177-208。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中外文學》第423 期,台北:臺灣大學外文系,2008年12月,頁111-147。
〈造心景, 抑或安天命: 論劉大任《園林內外》中的園林觀與書寫特質〉,《台灣文學學報》第15期,台北:政治大學台文所,2009年12月,頁199-232。
〈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4月,頁205-248。
□ 會議論文
〈「宰制」與「現實」的典範交替?──試以生態觀點刺探台灣出版文化中的消費現象〉,《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頁73-93。
〈以賦型取代獵槍:當代台灣自然書寫中影像文本的意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3年10月,頁135-165。
〈一種「照管」土地的態度:《笠山農場》中人們與其所墾殖土地的關係〉,「亞太文學論壇」會議論文,收錄於《走出殖民陰影論文集》,高雄:台灣筆會,2004年12月,頁89-111。
〈創作與論述的不同步演化〉,《台灣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2006年11月,頁3-7。
〈從物活到活物──以書寫還自然之魅〉,《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陳明柔主編,台中:晨星,2006年11月。頁65-73。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跨領域: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2007年10月。
〈教育大眾是為了討論價值──試論臺灣科普書寫中的幾個議題〉,「2009 世界環境日國際研討會( 系列二):「人文生態與生態科學對話」國際研討工作坊」,東華大學,2009年6月。
□ 序、導言及書評
〈講評──評析可樂王〈離別無聲〉之圖文諷刺關係〉,《文訊》第206期,2002年12月,頁49。
〈在已知與未知的世界漫遊──科幻小說概述(上)〉,《幼獅文藝》第589期,2003年1月,頁28-33。
〈在已知與未知的世界漫遊──科幻小說概述(下)〉,《幼獅文藝》第590期,2003年2月,頁34-41。
〈內視心靈,外觀鄉土:吳晟,《一首詩一個故事》、《濁水溪筆記》〉,《聯合報》「讀書人版」,2003年3月2日。
〈從孤獨的旅行者到多元的導覽者--自然寫作者劉克襄〉,《幼獅文藝》第590期,2003年2月,頁28-29。
〈劍與玫瑰,俠與江湖──武俠小說概述(上)〉,《幼獅文藝》第592期,2003年4月,頁26-35。
〈劍與玫瑰,俠與江湖──武俠小說概述(下)〉,《幼獅文藝》第593期,2003年5月,頁24-32。
〈對平凡本質的觀看:關於《一個無名小卒的日記》The Diary of a Nobody〉,《聯合報》「讀書人版」,2003年10月19日。
〈那,就是造化:關於黃國峻《是或一點也不》及其他〉,《聯合文學》第230 期,2003年12月,頁154-156。
〈冷而清楚的聲音〉,《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76-77。
〈瑪格莉特.愛特伍「與死者協商」──去到故事所在的地方〉,《聯合文學》第239期,2004年9月,頁110-111。
〈上帝的腳沒踏進過的地方:Philippe Claudel,《灰色的靈魂》Les ames grises〉,《聯合報》「讀書人版」,2005年7月3日。
〈裘爾與故事之海:關於《乞丐國王的時光指環》The Begger King and the Secret of Happiness〉,《文訊》第238期,2005年8月,頁38-39。
〈和人一個樣的烏蘇里莽林:弗•克•阿爾謝尼耶夫著,《在烏蘇里的莽林中──烏蘇里山區之行》〉,《中國時報》「開卷版」,2005年9月25日。
〈叩問生死、神人的艱難之書:Annie Dillard《現世》For the Time Being〉,《中國時報》「開卷版」,2006年4月16日。
〈最靈敏的耳朵──關於《寂靜的春天》〉,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著,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台中:晨星,2006年5月修訂版,頁2-6。
〈遲來五十年的大海浪潮: Rachel L. Carson《大藍海洋》The Sea Around Us〉,《聯合報》「讀書人」,2006年5月7日。
〈詩歌與生態〉,《閱讀現代詩月:內在形式與外在關聯》,台中:東海大學,2006年6,頁168-184。
〈暢銷密碼?──評Dan Brown《數位密碼》Digital Fortress〉,《文訊》第249期,2006 年7月,頁96-97。
〈疏離之味:劉克襄《失落的蔬果》〉,《中國時報》「開卷版」,2006年8月5日。
〈背離大海之後: Joseph Conrad《如鏡的海洋》〉,《聯合報》「讀書人版」,2006年8月6日。
〈當搖滾已成史:Marion Doussot《樂玩樂酷》〉Pop Rock Story VolumeⅠ、Ⅱ,《中國時報》「開卷版」,2006年9月2日。
〈重回討海人:廖鴻基的《海天浮沉》〉,載於《中國時報》「開卷版」,2006 年11月4日。
〈那個花開極盛的時光: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中國時報》「開卷版」,2006年12月9日。
〈心能不能不要變成石頭?關於《大嘴巴與醜女孩》〉,Joyce Carol Oates 著,廖婉如譯,《大嘴巴與醜女孩》,台北:二魚,2007年3月。
〈人間一秒,天上千年:Robert Charles Wilson 的《時間迴旋》Spin〉,《中國時報》「開卷版」,2007 年9月3日。
〈野性與理性──關於凌拂《山童歲月》〉,《文訊》第182期,2007 年9月,頁73-175。
〈帶著故事走向以詩與痛苦為名的星系:《海伯利昂〉Hyperion〉,《中國時報》「開卷版」,2007年11月5日。
〈安安靜靜的鳥世界──我所認識的劉伯樂〉,劉伯樂,《寄自野地的名信片》,台北:遠流,2007年12 月,頁140-141。
〈回得了……家嗎?──關於穆爾•巴爾古提的《回家:橄欖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文訊》第268期,2008年2月,頁100-101。
〈光可能有多重?Arturo Perez-Reverte,《戰爭畫師》(El pintor de batallas)〉,《中國時報》「開卷」版,2008年3月2日。
〈愈艱苦愈浪漫:謝旺霖,《轉山──邊境流浪者》,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報》「讀書人版」,2008 年3月2日。
〈我們需要人以外的故事〉,鈴木大衛(David Suzuki)、葛拉帝(Wayne Grady)著,羅伯.貝特曼(Robert Bateman)繪,林茂昌譯,《樹:一棵花旗松的故事(Tree: A Life Story)》,台北:貓頭鷹,2008年4月,頁5-9。
〈海的「演義」〉,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著,《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NACHRICHTEN AUS EINEM UNBEKANNTENUNIVERSUM)》,台北:野人,2008年4月,頁457-459。
〈我們不只活在一個島上〉,艾倫•柏狄克(Alan Burdick)著,《回不去的伊甸園──直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Out of Eden: anodyssey of ecological of ecological invasion)》,台北:商周,2008年4月,頁8-12。
〈離開搖籃,走向何方?讀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與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的《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文訊》第270期,2008年4月,頁114-115。
〈死者隱藏在他方:評約翰.伯格(John Berger),《我們在此相遇》〉,《文訊》第272期,2008 年6月,頁108-109。
〈詩人是苦痛的觀察者──關於Dan Simmons《海柏利昂2》〉,《文訊》第274期,2008 年8月,頁94-95。
〈生命之粉,原子之愛──讀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無愛繁殖》〉,《文訊》第274期,2008 年10月,頁114-115。
〈人寫歷史,但歷史不全由人──關於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文訊》第278期,2008 年12月,頁124-125。
〈書評──砂村裡的燈光〉,《人籟論辯月刊》第58期,2009 年3月,頁102-104。
〈彷彿海風穿過生鏽的鐵絲網〉,《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9期,2009年5月,頁70-74。
〈11元的感動──評劉克襄《11元的鐵道旅行》〉,《文訊》第298期,2010年08月,頁134-135。
〈一日之所需──讀《尋百工》〉,《文訊》第304期,2011年2月,頁120-121。
〈只能折疊一次的折紙──評介福岡伸一著《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一個生物學家眼中的奇妙世界》〉,《文訊》第306期,2011年4月,頁116-118。
〈像被心儀的姑娘撫摸了一下──我讀韓少功的《鞋癖》〉,《文訊》第308期,2011年6月,頁102-103
二、其它相關文本
□ 「自然公園書系」作品,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2008所有作品。
□ 其它
陳玉峰,《台灣綠色傳奇》,台北:張老師,1991年7月。
戴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8月。
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著,金恆鑣譯,《蓋婭,大地之母》,台北:天下文化,1994年8月。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前衛,1994年11月。
陳玉峰,《認識台灣》,台中:晨星,1996年12月。
李奧帕德(Aldo Leopold)著,吳美真譯,《沙郡年紀》,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3月。
戴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唐嘉慧譯,《稀世之珍》,台北:大樹文化,1998年11月。
劉克襄,《少年綠皮書──我們的島嶼旅行》,台北:玉山社,2003年7月。
貳、一般書目
一、中文專書
于名振等編,《生界 : 我們的生存環境 》,台中 : 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1976年。
林俊義,《綠色種籽在台灣:1988綠色和平報告》,台北:前衛,1989年2月。
林俊義,《科學中立的神話》,台北:自立報系,1989年10月。
鄭先祐,《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台北:幼獅,1994年1月。
鄭先祐,《台灣生命的心聲》,台北:前衛,1995年5月。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年6 月。
陳玉峯,《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誌(上)》,高雄:愛智圖書,1999 年3月。
何廣政編,《世界名畫家全集──繪畫光影魔術師林布蘭特》,台北:藝術家,1999年5月。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曾華璧,《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1月。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年9月。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2002年1月。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9月。
阿寶,《女農討山誌》,台北:張老師文化,2004年2月。
林俊全,《台灣的天然災害》,台北:遠足文化,2004年8月。
李淳陽,《昆蟲記》,台北:遠流,2005年3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年9月。
李根政,《森林大滅絕》台北:新自然主義,2005年11月。
陳聰明等編輯,《七腳川事件寫真帖: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年12月。
蕭新煌,《蕭新煌的台灣觀察筆記》,台北:新自然主義,2005年12月。
何明修,《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2006年2月。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06年4月。
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策劃,《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2006年11月。
楊弘任,《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縣:左岸,2007年1月。
林季嫻,《臺灣人地關係初探》,台北:前衛,2007年02月。
張娟芬,《走進泥巴國》,台北:心靈工坊,2007年5月。
賴青松,《青松e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2007年7月。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2007年8月。
王諾,《歐美生態批評︰生態學研究概論》,北京:學林,2008年08月。
林黛羚,《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台北:商周,2009年08月。
王宏仁、龔宜君主編,《台灣的社會學想像》,高雄:巨流,2010年11月。
二、外文專書
卡洛琳•麥茜特(Carolyn Merchant)著,吳國 聖、吳小英、曹南燕、葉闖譯,《自然之死──婦女、生態與科學革命》,吉林:人民,1994年4月。
洛夫洛克(Lovelock James)著,金恆鑣譯,《蓋婭,大地之母》,台北:天下文化,1994年。
西蒙內(Dominique Simonnet)著,方勝雄譯,《生態主張》,台北:遠流,1994年5月。
格里芬(Griffin D.R.)著,馬季方譯,《後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
岩根邦雄著,生活者日語讀書會譯,《從329瓶牛奶開始》,台北:主婦聯盟保護基金會,1995年5月。
羅斯頓(Holmes Rolston)著,王瑞香譯,《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賈得.戴蒙(Diamond Jare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砲.病菌.鋼鐵》,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10月。
舒馬克(Schumacher, E.F.)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著作》,台北:立緒,2000年9月。
大衛•布林尼(David Burnie)著,李彥譯,《生態學》,香港:三聯,2002年4月。
村上春樹、河合隼雄著,賴明珠譯,《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台北:時報出版,2004年9月。
理察彼得(Richard Peet)等著,王志弘等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2005年4月。
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2月。
薇爾•普魯姆德(Val Plumwood)著,馬天杰、李麗麗譯,《女性主義與對自然的主宰》,重慶:重慶出版,2007年。
威廉.麥唐諾、麥克.布朗嘉(William McDonough,Michael Braungart)著,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譯,《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台北:野人,2008年1月。
爾弗雷德.克羅斯比(Alfred Crosby)著,陳琦郁譯,《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台北:左岸,2008年3月。
保羅•霍肯(Paul Hawken)著,黃維明譯,《看不見的力量──世界最大的運動正在發生,為什麼沒人看見?》,台北:野人,2008年9月。
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 Buell)著,劉蓓譯,《環境批評的未來:環境危機與文學想像》,中國:北京大學,2010年5月。
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著,華清琦譯,《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態批評的職責》,中國:北京大學,2010年5月。
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著,張君玫譯,《猿猴•賽柏格和女人》,台北:群學,2010年11月。
參、會議、期刊論文
一、會議論文
林益仁,〈台灣自然生態寫作中的環境論述〉,《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1997年5月,頁151-178。
簡義明,〈當代台灣自然寫作思想困境的緣起──以林俊義為線索的探討〉,收於《台灣生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7月,頁199-223。
王鈺婷,〈生態踏察與歷史記憶──從《迷蝶誌》到《蝶道》〉,《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陳明柔主編,台中:晨星,2006年11月。頁103-125。
許博凱,〈溯溪,卻不探「源」──論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的河流書寫〉,第四屆花蓮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月,頁209-218。
鄭先祐,〈殖民下的台灣:斷層上的生態學〉,《2004亞太文學論壇:走出殖民陰影論文集》,高雄:台灣筆會,2005年1月,頁113-120。
簡義明,〈飛翔的眼神──論吳明益的自然寫作〉,發表於「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文訊雜誌主辦,2001年11月16日。
簡義明,〈打造台灣的背脊──陳玉峰作品中的時空經驗與終極關懷〉,《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藍建春,〈舞出幽微天啟──談吳明益的蝴蝶書寫〉,《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2006年11月,頁75-102。
二、期刊論文
□ 吳明益相關
朱中愷,〈X世代的共同體認:吳明益及其小說〉,《文訊》第146,1997年12月,頁71-72。
廖啟宏,〈生命交感的詩境──吳明益的自然寫作〉,《幼獅文藝》第584期,2002年8月,頁18-19。
莊裕安,〈長夜漫漫夢迢迢──評吳明益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文訊》第261期,2007年7月,頁102-103。
許琇禎,〈夢裡非夢,夢外是夢──評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幼獅文藝》第644期,2007年8月,頁130-131。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頁225-271。
藍建春,〈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台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41期,2008年9月。頁173-200。
劉亮雅,〈The Ambivalence toward the Mythic and the Modern: Wu Mingyi's Short Stories擺盪在神秘與現代之間:吳明益的短篇小說〉,《Tamkang Review》,第39期,2008年12月,頁97-124。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4月,頁81-115。
李進文,〈生存非讀不可的行動書──談吳晟,吳明益主編《溼地 石化 島嶼想像〉》,《文訊》第306期,2011年4月,頁119-121。
□ 自然書寫與環境議題
陳健一,〈發現一個新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17期,1994年8月,頁81-87。
鄭先祐,〈生態主張的困境與出路〉,《思與言》,第32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27-49。
王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32卷第12期,1995年5月,頁68-71。
曾華璧,〈論環境史研究的起源、意義與迷思:以美國論著為例之探討〉,《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6年6月,頁411-444。
江寶釵,〈台灣當代小說中所呈現的環境極其變遷〉,《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6月,頁185-200。
曾華璧,〈由環境主義論環境史教學在通識教育中的角色〉,《通識教育》,3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5-135。
朱崇儀,〈性別生態環保──從依希迦黑的他者談起〉,《中外文學》26卷7期,1997年12月,頁6-20。
馮慧英,〈自然與女性的辨證:生態女性主義與台灣文學╱攝影〉,《中外文學》,28卷第5期,1999年10月,頁80-81。
簡義明,〈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劉克襄論〉,《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3月。
鄭先祐,〈新世紀的綠色思潮──文明擴張下的台灣〉,《現代學術研究》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專刊10,2000年12月,頁79-129。
簡義明,〈當代台灣自然寫作(1981∼2000)的危機論述與論述危機〉,《生態人文主義》,台北:書林,2002年11月。
林益仁,〈生態思想的地理學想像:以Rachel Carson 與 Aldo Leopold 自然寫作的台灣譯界為例〉,《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6卷第2期,2004年7月,頁41-68。
鄭先祐,〈環境正義、環境人權和治理的歷史淵源與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2005年11月,頁19-25。
李友煌,〈土地信仰:論「南方綠色革命」自然寫作社群〉,《南方文獻》第20卷1期,2007年3月,頁204-229。
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第37卷,第 2 期,2007年12月,頁491-533。
□ 其它
楊照,〈看山看鳥、看山看樹之外──「自然寫作」在台灣〉,《痞子島嶼與荒謬紀事》,台北:前衛,1995年4月,頁237-241。
郝譽翔,〈論一九八○年前後台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28卷11期,2000年4月,頁161-175。
曾琮琇紀錄,〈決審紀要:突破傳統的新世紀〉,《羅盤邊緣的標記:聯合報文學獎2001卷》,臺北:聯經,2001年11月,頁133-144。
德利克(Arif Dirlik),〈建築與全球現代性、殖民主義以及地方〉,《中外文學》34卷1期,2005年6月,頁23-43。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期,2007年12月,頁21-50。
張瑞芬,〈在水之湄──評吳明益〉,《文訊》第262期,2007年8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9月,頁30。
□ 報章、雜誌、訪談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和台灣土地〉,刊於《自立晚報》19版,1992年8月28-30。
劉克襄,〈台灣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副刊」,1996年1月4-5日。
李瑞騰訪談,劉克襄口述,楊光記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1996年12月。
黃宗潔採訪,〈選擇──《迷蝶誌》的思考與書寫〉,《文訊》第261期,2000年12月,頁114-116。
簡義明、陳佳玟,〈尋找風鳥的身世──專訪劉克襄〉,《自由時報》39版,2000年7月29日。
胡長松採訪,〈本土新世代作家專訪:訪吳明益〉,《台灣e文藝》第2期,2001年4月,頁84-83。
簡義明,〈「荒野」意味著什麼?〉,《自由時報》, 2002年4月17日。
吳億偉,〈副刊行走──山之巔.水之涯〉系列三之三,《自由新聞網自由副刊》,2004年5月12日。
張瑞芬,〈【文學觀察.展望2008—上】散文篇──新舊同流的河〉,《自由時報》「副刊」,2007年12月31日。
歐佩佩,〈吳明益──與二十年後的戰爭對話〉,《誠品好讀》,第78期,2007年7月,頁99-100。
荒野編輯小組,〈當文學與蝴蝶邂逅〉,《荒野快報》第152期,2007年。
李奭學,〈小說時間春秋:生命三線路──評《睡眠的航線》〉,《聯合報》E5版,「讀書人─閱讀新樂園地」,2008年2月3日。
巫維珍採訪,〈攀越寫作的山峰──訪吳明益〉,《幼獅文藝》第650期,2008年2月,頁76-77。
黃宗潔採訪,〈走過蝶道:吳明益訪談錄〉,《思想》第11期,2009年3月,頁251-262。
□ 網路資料
柴愛新,〈出版是社會集體情緒的反映──台灣資深出版人吳興文談兩岸出版業〉(來源:http://mass-age.com/wpmu/blog/2010/05/26/8393/,2011年2月27日)。
陳玉峰,〈20101024遮蔽天空 觀後分享 回應科學與責任釐清〉,(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mmnYk7nl8BM ,2011年3月18日)。
陳玉峰,「國民大會+陳玉峰森林誓師演講(2)」(來源: http://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182ME5nPT0=,2011年1月25日)。
賀淑瑋,〈左手散文,右手小說〉,「賀淑瑋的文學評論(來源:http://hoshuwei.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4379.html,2011年5月12日)。
嘎嘎昆蟲網。(來源:http://gaga.biodiv.tw/index.htm,2011年5月28日。)
蔡卓芳,〈困境與出路:出版產業資本化與全球化趨勢下的小出版社發展初探──以「啟動閱讀聯盟」為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來源: 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list.php?P_YEAR=2004。2011年2月27日)。
鐘秀梅,〈生態女性主義的實踐與理論〉,(來源:http://yeshi2.pixnet.net/blog/post/21789722 ,2011年5月27日)。
吳明益,〈青蛙老弟救東京〉,(資料來源: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688939773&sk=notes#!/note.php?note_id=10150103747487823,2011年8月24日)。
肆、學位論文
□ 吳明益相關
侯德興,《吳明益的自然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自然書寫相關
許尤美,《臺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李炫蒼,《現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 其它
丁希如,《出版企劃的角色與功能》,嘉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游任道,《轉譯的政治學:論Latour「描述」的技藝》,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