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恪華 |
---|---|
論文名稱: |
《莊子》的「理想人物問答體」 “Dialogues for the Ideal Figure” in Zhuangzi |
指導教授: | 楊儒賓 |
口試委員: |
林啟屏
簡良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8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理想人物 、問答體 、弔詭―卮言 、孔子 、黃帝 |
外文關鍵詞: | Zhuangzi, the ideal figure, dialogues, paradox-goblet words, Confucius, Yellow Emperor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書研究《莊子》語言哲學及其敘述結構的相應關係,認為〈寓言〉的「卮言」理論,提供了《莊子》語言哲學的動力來源,而《莊子》書中「理想人物」的「詮釋主題」,則往往透過「詮釋者」的觀點,才得以呈顯出來。由於《莊子》書中存在著大量討論「理想人物」的問答與對話,藉由分析「理想人物問答體」的人物形象,本書發現:《莊子》往往運用一種特殊的「弔詭—卮言」敘述,作為闡述、抉發義理的基本模式。有趣的是,最常出現在《莊子》「弔詭—卮言」對話敘述樞紐的人物形象,竟然是素來以為被《莊子》「詆訿」的孔子。
本書的論述結構,即相應於筆者對《莊子》語言哲學及其敘述結構關係的思考歷程,依序開展為正文的四個論述階段:1、歸納與分析《莊子》「理想人物問答體」的材料;2、推敲詮釋者的「問題視域」,對於「問答」、「對話」的過程究竟有何影響;3、論證《莊子》「弔詭—卮言」的語言結構,最終體現了問答雙方揭露、開啟世界經驗的真實存在的完整經過;4、從佔據《莊子》「弔詭—卮言」論述核心的孔子、黃帝形象,解釋《莊子》的人物與道的關係。
《莊子》既然大量創造、化用新的語言辭彙及文學形象,並且為此撰寫一篇〈寓言〉,以詳細講述用言的方法與意義,《莊子》必然不會忽視語言的正面涵義,甚至在內篇的〈齊物論〉,也可覓得莊子積極用言的文本內在理據。本書之研究,因而留心於《莊子》豐富的語言世界,嘗試從中抉發莊子哲學深刻的思想義蘊。
關鍵字:《莊子》 理想人物 問答體 「弔詭―卮言」 孔子 黃帝
Abstract
This thesis makes a study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angz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I suppose the theory of “goblet words,” which is from Chapter 27 of Zhuangzi, as the power to make Zhuangz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possible, and press on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 of “the ideal figure,” by whom we could realize what “the ideal figure” really counts. Due to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dialogues for “the ideal figure” existing in Zhuangzi, I add up and analyze the figures in “Dialogues for the Ideal Figure.” As a result, I find a specifically narrative mode in Zhuangzi: “paradox-goblet words”, which is used as the way to elucidate and elaborate Zhuangzi’s thoughts. What’s even more interesting is that Confucius, used to be considered as a clown in Zhuangzi, is the one most frequently appearing in the hub of Zhuangzi‘s narrative mode: “paradox-goblet words.”
Therefore, I use this thesis to show my thinking progress upo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angz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First, add up and analyze the statistics of “Dialogues for the Ideal Figures.” Second, think over how “horizon of the question” of the interpreter would influence upon dialogues’ process and effect. Third, demonstrate that “paradox-goblet words,”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Zhuangzi, represent the entire course for interlocutors to uncover the truth and to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world. Fourth, use the figures of Confucius and Yellow Emperor, who dwell in the hub of Zhuangzi‘s “paradox-goblet word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Dao in Zhuangzi.
Since we could find not only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words and figures but also an article, “Yuyan,” to spell out the usage of words in Zhuangzi, we should take Zhuangz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more seriously. For this reason, I make this thesis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angz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hereby to uncover the significance of Zhuangzi’s thoughts.
Keywords: Zhuangzi, the ideal figure, dialogues, “paradox-goblet words”, Confucius, Yellow Emperor
參考書目
一、 原典古籍
春秋.老子著,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春秋.──著,蔣錫昌:《老子校詁》,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春秋.──著,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2000年。
春秋.文子著,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戰國.墨翟著,吳毓江撰、孫□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戰國.列禦寇著,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戰國.莊周著,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89年。
戰國.──著,張默生著:《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戰國.佚名著,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
戰國.尸佼著,清.汪繼培輯:《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嘉慶十六年〔1811〕湖海樓刻本,與《商君書》合刊。
戰國.韓非著,清.王先□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據1979年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阮元校刻本為底本標點整理本。
漢.劉安著,張雙棣撰:《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補並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據日本昭和七至九年〔1932-1934〕東京硏究所排印本影印本。
漢.揚雄著,華學誠匯證,王智群、謝榮娥、王彩琴協編:《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許慎著,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漢.──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年〔1815〕經□樓刻本。
梁.劉勰著,王運熙、周鋒譯注:《文心雕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蕭統著,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主編,陰法魯審訂:《昭明文選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宋.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委員會,1987年。
明.憨山德清著,黃曙輝點校:《莊子內篇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方以智:《藥地炮莊》,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據清康熙三年〔1664〕廬陵曾玉祥刊本影印本。
清.宣穎著,曹礎基點校:《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孫星衍等輯,郭沂校補,《孔子集語校補》,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1991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2006年。
清.───:《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二、 近人專著
刁生虎:《莊子哲學新探:生命哲思與詩意言說》,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出版社,1978年。
───:《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大文史叢刊》第76輯,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87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93年。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1986年。
李鵬程:《胡塞爾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1988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冠宏:《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清大出版社,2009年。
胡奇光:《文筆鳴鳳:歷代作家風格章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年。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凌建侯:《巴赫金哲學思想與文本分析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孫晶:《漢代辭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老莊新論》(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張□壽:《莊子新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莊萬壽:《莊子史論》,臺北:萬卷樓,2000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章太炎:《國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1977年。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程章燦:《漢賦攬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楊玉輝:《道家人格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楊成寅主編:《美學範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1997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年。
───:《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1990年。
───:《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聞一多著,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莊子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3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與西洋哲學對話》,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2005年。
劉綱紀:《周易美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滕守堯:《對話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1991年。
──:《先秦諸子繫年考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黃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莊子纂箋》,臺北:東大,2006年。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學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饒宗頤:《澄心論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哲學研究》編輯部編:《莊子哲學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中村元著,陳俊輝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結構群文化,1989年。
───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池田知久著,王啟發、曹峰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藤野岩友著,韓基國編譯:《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米歇爾.福柯著,余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伽達默爾著,嚴平編選,鄧安慶等譯:《伽達默爾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伽達默爾、杜特著,金惠敏譯:《解釋學 美學 實踐哲學:伽達默爾與杜特對談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格朗丹著,何衛平譯:《哲學解釋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陳漢生著,周雲之等譯:《中國古代的語言和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2002年。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塞爾著,劉葉濤譯:《意向性:論心靈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索倫森著,賈紅雨譯:《悖論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史泰司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托多羅夫著,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臺北:昭明,2000年。
沃恩克著,洪漢鼎譯:《伽達默爾──詮釋學、傳統和理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維特根斯坦著,涂紀亮主編:《維特根斯坦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丹.扎哈維著,蔡文菁譯:《主體性與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Graham, A. C., trans. 1981. Chuang-tzu: 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Hansen, Chad. 1992.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Youru. 2003. Linguistic strategies in Daoist Zhuangzi and Chan Buddhism: The other way of speaking. London; New York, N.Y.: RoutledgeCurzon.
Watson, Burton, trans. 1968.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學位論文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所博士論文,2003年。
王瑞:《論莊子哲學中的自我認識──兼論其超越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江毓奇:《《莊子》「典範人格」義蘊的詮釋與重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宋愛華:《莊子理想人格之呈現──以〈大宗師〉為主之探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可欣:《莊子與馬斯洛理想人格思想比較》,西安:西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玗嫻:《莊子哲學中的理想人格論》,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曉珊:《《莊子》真人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永崇:《莊子弔詭語言之研究──一個比較哲學之探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素美:《漢賦題材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瑞龍:《《莊子》真人觀及其理想社會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洪榮燦:《《莊子》理想人格之探微》,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姚彥淇:《《莊子》中的「孔」╱「顏」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段海寶:《莊子書中的先秦諸子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高君和:《論《莊子》的人物系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陳盈慧:《莊子聖人觀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立軒:《《戰國策》說服術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瑞珠:《《莊子》至人思想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兆貴:《先秦古籍關於孔子論、述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雨青:《問與答的辯證──關於高達美「對話」理論之文本詮釋》,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萬勇華:《莊子的理想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歐修梅:《《春秋公羊傳》解經方法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劉芷瑋:《型變與思辯──《莊子》中的儒者形象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原池:《《莊子》語言思維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陶嘉代:《高達美哲學詮釋學──從客觀的理解到問與答的邏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蕭美齡:《心知與氣化──《莊子》思維與言說方式之省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蕭慧雯:《《莊子》理想人物境界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鍾宗憲:《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8年。
鍾鹽光:《語詞的「道成肉身」: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語言詮釋學探究》,臺北: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簡逸光:《《公羊傳》、《榖梁傳》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魏家豪:《莊子的語言思想析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何誠:《莊子卮言與海德格爾存有的語言》,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單篇論文
丁千惠:〈莊子修道型寓言人物的角色功能論〉,《臺中商專學報》第27期,1995年6月,頁1-30。
刁生虎:〈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6年8月,頁1-62。
王左立:〈書評:陳漢生《中國古代的語言和邏輯》〉,《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12期=總第355期,2003年12月,頁143-148。
王叔岷:〈論莊子所了解之孔子〉,《慕廬雜稿》,臺北:大安,2001年,頁1-25。
王季香:〈莊子理想人格的超個人心理學分析〉,《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3卷第2期,2009年10月,頁25-46。
王葆玹:〈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頁63-73。
王鍾陵:〈《莊子》中的大木形象與意象思維〉,《文學遺產》1999年第6期,頁1-11。
方勇:〈論莊子對無意識心理現象及其作用的認識〉,《卮言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78-92。
──:〈論《莊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與解說者的偏執〉,《卮言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101-110。
──:〈莊子籍里考辨〉,《諸子學刊》(第一輯),2007年12月,頁77-100。
方萬全:〈真理概念與先秦哲學──與陳漢生 (Chad Hansen) 先生商榷〉,《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頁91-102。
───:〈指示概念與感官經驗的非概念性內容〉,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頁503-534。
申丹:〈敘述學和文體學能相互做什麼?〉,詹姆斯.費倫、彼得.J. 拉比諾維茨主編,申丹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37-153。
包兆會:〈英語世界莊學研究回顧與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頁76-86。
朱光潛:〈談對話體〉,《天資與修養──朱光潛談閱讀與欣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頁147-156。
朱曉海:〈某些早期賦作與先秦諸子學關係證釋〉,《習賦椎輪記》,臺北:臺灣學生,1999年,頁35-85。
───:〈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新32卷1期,2002年6月。
李光輝:〈《墨子》成書年代及著者考證綜述〉,《殷都學刊》2006年第4期,頁102-105。
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新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卷第5期=總第41期,1997年2月,頁89-97。
李孺義:〈論「卮言」──道體論形而上學的語言觀〉,《哲學研究》1997年第4期,頁38-45。
杜保瑞:〈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人文論壇》第85期,2001年1月。
吳光明著,蔡麗玲譯:〈莊子的身體思維〉,楊儒賓主編:《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頁393-414。
───:〈逍遙天地 游刃吊詭──莊子哲學思想探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頁74-79。
何乏筆:〈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5-32。
沈清松:〈莊子的語言哲學初考〉,《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1986年,頁97-111。
───:〈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總第157期,1987年6月,頁13-23。
林安梧:〈關於中國哲學研究方向與方法的一些省察──從「後新儒學」的觀點而來的省思〉,《元亨學報》創刊號,2010年9月,頁1-17。
林俊宏:《《莊子》的語言、知識與政治》,《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2001年12月,頁101-134。
林順夫:〈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1-35。
林鎮國:〈莊子的語言哲學及其表意方式〉,《幼獅月刊》第47卷第5期,1978年5月,20-22頁。
周建渝:〈物象向意象轉化的美學原則〉,《中國文學學報》第1期,2010年12月,頁49-59。
胡適:〈說儒〉,《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3分,1934年。
柳存仁:〈道家與道術〉,《道家與道術──和風堂文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28。
俞希美、吳小洪:〈試論《莊子》寓言中的莊子形象〉,《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第4期,頁18-20。
祝平次:〈權威、言行關係與仁:論《論語》中的問答形式〉,《東吳哲學學報》第18期,2008年8月,頁23-56。
洪春音:〈論孔子素王說的形成與發展主向〉,《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101-140。
洪漢鼎:〈詮釋學與修辭學〉,《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頁11-17。
───:〈西方詮釋學的定位及伽達默爾詮釋學的本質特徵〉,《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2輯,2004年6月,頁9-14。
───:〈作為自成事件 (Ereignis) 的詮釋學理解和真理〉,劉述先、楊貞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頁13-49。
───:〈何謂現象學的「事情本身」(Sache selbst)(上)──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理解之差異〉,《學術月刊》2009年第6期,頁30-38。
───:〈何謂現象學的「事情本身」(Sache selbst)(下)──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理解之差異〉,《學術月刊》2009年第7期,頁40-45。
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1-39。
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新17卷第12期合刊,1985年,頁15-27。
徐復觀:〈儒道兩家思想在文學中的人格修養問題〉,《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頁5-17。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21-66。
───:〈評Youru Wang, «Linguistic Strategies in Daoist Zhuangzi and Chan Buddhism: The Other Way of Speaking»〉,《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404-409。
徐興無:〈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古典文獻研究》第11輯,2008年4月,頁21-42。
唐力權著,賴顯邦譯:〈哲學沉默的意義:有關中國思想中語言使用的一些看法〉,《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7期,1987年7月,頁40-46。
孫旭輝:〈先秦三典「問答」形態的哲學闡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8-11,15。
孫顯元:〈哲學思維中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1-3。
奚密:〈解結構之道:德希達與莊子比較研究〉,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1984年,頁201-238。
張亨:〈先秦思想中兩種對語言的省察〉,《思與言》第8卷第6期,1971年3月,頁1-10。
──:〈莊子哲學與神話思想──道家思想溯源〉,《東方文化》第21卷第2期,1983年,頁115-135。
張宏生:〈先秦子書中的孔子形象〉,《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頁1-17。
───:〈《莊子》寓言的形象和理念〉,《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頁37-45。
張明貴:〈莊子的內聖外王思想〉,《東方雜誌》第17卷第5期,1983年11月,頁35-41。
張黎:〈《莊子》寓言中的特殊問答方式〉,《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139-140。
張灝:〈超越意識與幽暗意識:儒家內聖外王思想之再認與反省〉(上),《歷史月刊》第13期,1989年2月,頁14-19。
──:〈超越意識與幽暗意識:儒家內聖外王思想之再認與反省〉(下),《歷史月刊》第14期,1989年3月,頁23-29。
陳玉慧:〈真理與方法──訪百歲哲學大師伽達瑪〉,《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出版,2006年,頁216-221。
陳昌明:〈莊子的語言哲學與文學的思考〉,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古典文學》第10集,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237-255。
陳忠和:〈論莊子「觀物為文」的創作方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31-47。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聖人觀比較〉,《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8期,2007年6月,頁1-38。
陳俊宇:〈書評:高達美:《對話與辯證法──八篇柏拉圖的詮釋學研究》〉,《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2期=總第405期,2008年2月,頁177-181。
陳啟雲:〈從《莊子》看儒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55-180。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3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頁79-116。
陳鼓應:〈莊子認識系統的特色〉,《大陸雜誌》第44卷第1期,1972年1月,頁33-39。
───:〈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頁89-118。
───:〈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應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5輯,2009年6月,頁3-28。
陳鼓應、白奚:〈孔老相會及其歷史意義〉,《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頁22-26。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的詮解為基點〉,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頁23-67。
陳榮灼:〈公孫龍與演繹思維〉,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頁231-307。
曹礎基:〈怎樣讀莊子〉,《古典文學知識》1989年第2期,頁19-24。
梁克隆:〈高人.哲人.真人──簡論《莊子》散文中的莊子形象〉,《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50-53。
───:〈簡談莊子的“理想世界”與“理想人物”〉,《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頁115-119。
黃俊傑:〈內聖與外王──儒家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1982年,頁243-283。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4年3月,頁361-390。
傅佩榮:〈莊子人觀的基本結構〉,《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總第164期,1988年1月,頁61-72。
馮耀明:〈中國哲學中的語言哲學問題──物質名詞理論的商榷〉,《新亞學術集刊》第10期,1993年,頁161-174。
曾昭旭:〈從莊子論文學的兩大奧秘──生命存在與語言辯證〉,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詮釋──關涉與意涵》,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頁79-103。
曾春海:〈傅山對郭象《莊子.逍遙遊》詮解的評論〉,《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3期=總第406期,2008年3月,頁119-133。
楊雪:〈莊子相對主義認識論及其超越思想研究綜述〉,《消費導刊》2009年第4期,頁221。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總第13期,1989年6月,頁223-253。
───:〈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年,頁185-212。
───:〈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總第20期,1992年12月,頁123-157。
───:〈離體遠遊與永恆的回歸──屈原作品反應出的思想型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
───:〈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頁125-169。
───:〈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第2期,1999年,頁163-195。
───:〈子思學派試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606-624。
───:〈黃帝四面──天子的原型〉,《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181-214。
───:〈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頁245-289。
───:〈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99-136。
───:〈莊子的「卮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2-40。
───:〈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原道》第14輯,2007年11月,頁245-270。
───:〈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中國文化》2007年第24期,頁43-70。
───:〈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1期,2008年6月,頁79-110。
───:〈儒門內的莊子〉,《中國哲學與文化》第4輯,2008年12月,頁112-144。
───:〈無盡之源的卮言〉,《臺灣哲學研究》第6期,2009年3月,頁1-38。
葉海煙:〈「比較」作為一種方法對當代中國哲學的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2期=總第283期,1997年12月,頁1118-1129。
───:〈莊子齊物論與當代交談倫理〉,《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總第320期,2001年1月,頁11-21。
───:〈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8期=總第339期,2002年8月,頁681-688。
───:〈導言:莊子哲學專題〉,《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總第386期,2006年7月,頁1-2。
───:〈莊子齊物哲學的道物合一論〉,《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8期=總第399期,2007年8月,頁21-33。
葉舒憲:〈莊子與神話〉,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頁171-184。
───:〈新原道──從考古新材料看道家思想的神話起源〉,《諸子學刊》第1輯,2007年12月,頁21-35。
葉維廉:〈道家美學.山水詩.海德格〉,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1984年,頁157-170。
───:〈秘響旁通──文意的派生與交相引發〉,《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2002年,頁89-113。
───:〈言無言:道家知識論〉,《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2002年,頁115-154。
───:〈語言與真實世界──中西美感基礎的生成〉,《比較詩學》,臺北:東大,2007年,頁71-110。
趙奎英:〈“道不可言”與“境生象外”──莊子語言哲學及其對意境論的影響〉,《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17-23。
廖柏森:〈論語中理想人格之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133期,1990年11月,頁103-116。
熊高德:〈漢賦「虛設人物問對來展開全文」行文方式源起辨〉,《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頁33-35。
蔣年豐:〈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清華學報》第22卷第1期,1992年3月,頁27-63。
───:〈從思孟後學與荀子對「內聖外王」的詮釋論形氣的角色與意涵〉,《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頁172-197。
───:〈體現與物化:從梅露-龐蒂的形體哲學看羅近溪與莊子的存有論〉,《與西洋哲學對話》,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頁212-232。
蔡忠道:〈先秦儒道的聖人論試析〉,《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10-25。
蔡偉鼎:〈語言的邊際──論《莊子》的「弔詭」〉,《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0期=總第329期,2001年10月,頁949-972, 975。
歐崇敬:〈《莊子》書中的儒者形象及其存有學脈絡表現〉,《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年12月,頁37-55。
劉人鵬:〈遊牧主體:《莊子》的用言方式與道──用一種女性主義閱讀(錢新祖的)《莊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1998年3月,頁101-130。
劉士林:〈莊子「卮言」探源〉,《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頁92-93。
───:〈論莊子的「儒家心路」歷程〉,《史學月刊》1993年第3期,頁6-11。
劉光:〈莊子言與不言〉,《道家文化研究》第8輯,1995年11月,頁156-169。
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之理想〉,《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2期=總第165期,1988年2月,頁26-34。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總第386期,2006年7月,頁29-42。
鄭吉雄:〈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份認同〉,《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頁125-156。
鄭志明:〈莊子內篇「人」的概念探述〉,《鵝湖》第11卷第12期=總第132期,1986年6月,頁20-25。
鄭倩琳:〈從《莊子》外雜篇中「孔子困厄」之論述探析儒道之衝突與會通──兼論孔子形象之詮釋〉,《國文學報》第44期,2008年12月,頁1-29。
鄭燦山:〈從諸子傳說到道教聖傳──先秦兩漢老子的形象及其意義〉,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頁309-366。
賴錫三:〈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2004年11月,頁139-178。
───:〈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清華學報》第34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327-382。
錢新祖:〈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當代》第11期,1987年3月,頁63-70。
───:〈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下),《當代》第12期,1987年4月,頁101-108。
戴君仁:〈莊子書中的夫子曰〉,《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1974年,頁255-259。
鍾宗憲:〈「黃帝」形象與「黃帝學說」的窺測──兼以反省《黃帝四經》的若干問題〉,《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2期,2005年7月,頁17-57。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頁17-30。
羅建新:〈論《莊子》對孔子的改塑〉,《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60-62, 66。
饒宗頤:〈釋主客──論文學與兵家言〉,《文轍──文學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頁193-195。
───:〈天問文體的源流──「發問」文學之探討〉,《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27-50。
顧頡剛:〈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30-139。
───:〈《莊子》和《楚辭》中崑崙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頁31-57。
木村英一:〈莊子ソ卮言〉,《中□哲□ソ探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
金文京:〈項橐考──孔子的傳說〉,《中國文學學報》第1期,2010年12月,頁1-19。
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傳說〉,《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88年。
楠山春樹:〈《禮記.曾子問》中的老聃──論老子傳的形式〉,辛冠潔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1987年。
狐安南:〈《莊子》中的經驗形態:感應與反映〉,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頁183-199。
賈德訥:〈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關於「語錄」體的幾點思考〉,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394-425。
Graham, A. C. 1983. “Taoist Spontaneity and the Dichotomy of ‘Is’ and ‘Ought’.” Asian Studies at Hawaii 29: 3-23.
Jiang, Tao. 2008. “Review of Linguistic Strategies in Daoist Zhuangzi and Chan Buddhism.”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6: 203-204.
Nelson, Eric S. 2005. “Review of Linguistic Strategies in Daoist Zhuangzi and Chan Buddhism: The Other Way of Speaking. By Youru Wang (London: Routledge, 2003. 251 Page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2.4: 653-656.
Verellen, Franciscus. 1995. “Taoism.”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4: 322-346.
Wang, Youru. 2004. “The Strategies of ‘Goblet Words’: Indirect Communication in the Zhuang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1.2: 195-218.
Wu, Kuang-ming. 1988. “Goblet Words, Dwelling Words, Opalescent Words—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of Chuang-Tzu.”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5.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