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佩容 |
---|---|
論文名稱: |
隋唐時期的占相文化與占相活動 |
指導教授: | 賴瑞和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相術 、隋唐 、占相文化 、占相活動 、科舉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相術最早在春秋時期的記載開始,相術便以做為一種拔擢人才的方式,出現在史籍中。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的有了重大轉變,亦即科舉制度的出現,相術所呈現的風貌也將有所不同。本文的目的,便是探究隋唐時期特殊的時空環境背景下,士大夫的占相活動,以及這個時期相術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有占相文化。
第二章首先針對隋唐相術的知識內容做一初探,藉由敦煌相書與史文的比較,描繪出隋唐時代相術知識內容的大略情況,再與前代相術內容的做比對,歸納出幾點隋唐相術發展的特色。第三章討論了這個時期的占相活動,以及這個時期的相者群體組成,從相術知識的操作者—相者群體切入,探討相者群體的組成份子、知識背景、教育背景,以及他們操作知識的社會背景。再者是占相活動進行的各項條件,包括占相的場合、占相的內容、收費情況等,以描繪出當時特殊的時空環境下,所呈現出的占相活動面貌。
第四章則將焦點放在士人。士人在相術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身兼業餘的相者、同時也做為被占相的人,他們對相術的看法與態度是什麼?以及由於科舉所形成特殊的風氣,相術在其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隋唐時期的科舉由於尚有察舉之風,使得士人的出仕與士人考前的干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相術在其中便成為權貴識人的一種重要參考,與此種種亦形成隋唐時期特有的占相文化。
知識與運作的情形,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而發展出不一樣的面貌,本文所談的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就是由於隋唐大量士人投入了占相活動,成為占相者或是被占相者,開啟了五代以後相術知識的重大發展。
一、傳統史料
1. 《大唐新語》,[唐]劉肅,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中國歷代卜人傳》[清]袁樹珊著(臺北:新文豐,1998)。
3.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本)。
4.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點校本)。
5.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6. 《皮子文藪》,[唐]皮日休著,蕭滌非整理,(上海:中華書局,1959)。
7. 《全唐文新編》周紹良主編,全2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8. 《安祿山事蹟》[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9. 《杜牧集繫年校注》,[唐]杜牧著,吳在慶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2. 《東觀奏記》,[唐]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 《長短經校證與研究》,[唐]趙蕤撰,周斌點校,(成都:巴蜀書社,2003)。
14. 《南部新書》,[宋]錢易,黃壽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15. 《唐會要》,[五代]王溥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樁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7.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8. 《神相全編》,[宋]陳摶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19. 《通典》,[唐]杜佑編,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20. 《朝野僉載》,[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21.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23.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北京:中華書局,1956點校本)。
24. 《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命相集成》劉永明主編,全四冊(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7)
25. 《潛夫論箋》,[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
26. 《論衡校釋》,[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27. 《韓愈全集校注》,[唐]韓愈撰,屈守元、常守元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
28. 《舊唐書》,[五代]題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二、近人專著
1. Daniel McNeill著,黃中憲譯,《臉》,(臺北:藍鯨出版,2004)。
2.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3. 宋會群,《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5. 李零,《中國方術概觀•相術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6.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8. 胡雲薇,《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1990)。
10. 高國藩,《敦煌民俗資料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11. 張明喜,《洩漏的天機—中國相術與命學》(香港:中華書局,1990)。
12.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13. 黃雲鶴,《唐宋下層士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4. 劉永明,《命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5)。
15. 歐陽相如,《曾國藩反敗為勝的相人術—冰鑑》(臺北:捷幼出版社,1995)。
16. 衛紹生,《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7.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2004)。
18. 蕭艾,《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長沙:岳麓書社,1996)。
19.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三、期刊、論文
1. 王晶波,〈唐宋相書的著錄與種類〉,《圖書與情報》6期,2006。
2. 王晶波,〈許負《相書》的作者與源流〉,《敦煌學輯刊》,第54期,2006。
3. 王晶波,〈敦煌所出相痣圖CH.00209、S.5976校理釋錄〉,《敦煌學輯刊》,第45期,2004。
4. 王晶波,〈敦煌相書殘卷P.3390號研究〉,《敦煌學輯刊》,第46期,2004。
5. 王晶波,〈敦煌相書殘卷S.3395、S.9987B1V考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4。
6. 王晶波,〈敦煌相術與佛教占相內容異同論〉,《敦煌學輯刊》,第43期,2003。
7. 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的系屬與類別〉,《敦煌研究》,第99期,2006。
8. 王晶波,〈隋唐五代的相工群體〉,《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2卷5期,2005年9月。
9. 王晶波,〈論佛教占相內容對敦煌寫本相書的影響〉,《敦煌研究》,第84期,2004。
10. 王晶波,〈論敦煌相書中的陰陽五行觀念〉,《敦煌學輯刊》,第48期,2005。
11. 王晶波、王璐,〈唐代相痣書殘卷P.3492V研究〉,《敦煌研究》,第98期,2005。
12. 汝企和,〈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齊魯學刊》,第188期,2005。
13. 汝企和,〈魏晉時期之相人術與魏晉社會〉,《齊魯學刊》,第199期,2007。
14.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錄於《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錄於《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 侯錦郎,〈敦煌寫本中的唐代相書〉,收錄於謝和耐編,《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
17. 高國藩,〈唐代敦煌的看相與算命〉,《歷史月刊》27期,
18. 盛菊,〈試析唐代幕府文人的歷史作用〉,《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8,頁66-69+149。
19. 陳逸平、亦波,〈論天人感應思想對敦煌相書的影響〉,《敦煌研究》,第90 期,2005。
20.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研究回顧與展望〉,《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七卷,2004。
21. 黃雲鶴,〈唐代舉子的遊丐之風—太平廣記所見唐代舉子的生活情態之一〉,《古籍研究整理學刊》第1期,2004年1月,頁31-64。
22. 廖咸惠,〈探休咎:宋代士大夫的命運觀與卜算行為〉,收錄於《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2004)頁1-43。
23. 劉祥光,〈兩宋士人與卜算文化的成長〉,收錄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文化,2005)。
24. 潘英海,〈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收于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25.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中的行為決定論〉,《敦煌學輯刊》,第43期,2003。
26. 鄭炳林,〈敦煌寫本相書理論與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關于敦煌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研究之二〉,《敦煌學輯刊》,第54期,2006。
27.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P.5272(B) 《相法》(擬)殘卷研究〉,《敦煌學輯刊》,第50期,2005。
28. 錢穆,〈略論劉邵人物志〉,收於《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台北:東大,1977)。
四、外文論著
1. Stephen Field, Ancient Chinese Divination,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2. Richard J. Smith, Fortune-tellers and philosophers: div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estview Press, 1991
3. William A. Lessa, Chinese body Divination: Its forms, affinities, and functions, Los Angles: United World,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