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珮瑩
Wang, Pei-Yi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不良少年」的誕生
The Birth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olonial Taiwan
指導教授: 傅大為
Fu, Daiwie
王文基
Wang, Wen-J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醫學史殖民不良少年精神醫學警察現代性
外文關鍵詞: history of medicine, colonization, juvenile delinquency, psychiatry, police, moden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不良少年」並非古來皆有,而是日治時期受到日本與歐美影響所「創造」出來的特定人種,是現代各門科學所交織而成的嶄新概念。探索不良少年誕生於臺灣的歷史,正是「現代臺灣社會」誕生的歷史。本文企圖烘托出的是,究竟是在怎麼樣的社會脈絡下,以怎麼樣的方式使得「不良少年」被建構、被凝視,在不同知識團體間意見或有差異或相互挪用、結盟的情況下交疊出共識?基於以上問題意識,本文有以下發現:

    (一)臺灣與日本的不良少年論述機制相異。相對於日本以精神醫學作為不良少年論述的主要知識提供者,臺灣則以警察論述與實作為主。警察透過一對雙眼看到臺灣兩樣的不良少年,一隻透過「內地的精神醫學」看到在臺內地不良少年。放在日本精神醫學傳統下之「精神變質」,以及大正後期之「種族優生」與「遺傳素質理論」底下討論的在台內地不良少年,代表的是未來當地領導者之墮落危機。至於警察的另一隻眼睛,則跟隨既有之殖民論述,從「舊慣」入理批評本島的不良少年,企圖使「傳統」變得可以辨認,並使「現代」更為具體。透過本島不良少年所映照出來的,乃是符合現代中產階級價值觀下的「文明」與「好少年」形象。本島不良少年並非自古皆有,而是與現代同時建構(co-production)。

    (二)管教不良少年之策略方面,殖民者大致可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徹底根除之長程計畫,其目標包括了由內到外的各類範疇,從人種衛生著眼,股吹「健康」夫妻的結合,母親適當的胎教方式,以及從小細心的教育。然而,這些徹底根除不良少年產生的方法,並非一蹴可幾,也非容易推行。另外一種立竿見影之取締與機構化管理,則是將之收容於感化院(成德學院)與少年監獄(新竹少年刑務所)等官方認定的模範試驗場。

    (三)日治時期論述台灣不良少年的「科學家」,不但精神醫學資源不足,而且專家人數稀少。透過不良少年的案例分析,可側面呈現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心理化」歷史。當時不論日本或是中國社會的「心理化」程度,都高出臺灣許多。

    精神醫學等心理學科,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從這些專家的口中,犯罪者從法律的世界「解放」出來,成為社會大眾可見的對象。隨著精神醫學、心理學等學科分化,以及其犯罪言說(statement)越趨精緻,犯罪者之「肉體」與「心靈」都成為審判與改造的對象。這些新興的專家,注重的不但是既成的犯罪者,更重要的是那些具有犯罪傾向(criminal propensity)但「尚未成為犯罪者的人」,也就是本文所指的「不良少年」。雖然對於不良少年的處置、預防措施總是計畫多過於實現,但由於「不良少年」與「現代社會」兩者乃是同時建構,我們可以藉由不良少年的例子,呈現出臺灣的現代性。


    凡例 VI 摘要 VII 第一章 看見「不良少年」 - 1 - 一、問題意識 - 1 - 二、研究史回顧 - 6 - (一) 國外學者相關研究回顧 - 6 - (二) 臺灣學者相關研究回顧 - 8 - 三、研究方法 10 四、章節簡介 12 第二章 「日本不良少年」的誕生 14 前言 14 一、江戶時代的少年問題:歌舞伎者、流浪漢與年輕學徒/僕人 15 二、現代社會興起,明治政府時的不良少年 18 (一) 殖民貧窮的下層階級:都市化、浮浪兒、童工 18 (二) 上層階級的不良少年 21 三、犯罪與精神醫學:明治時期(不良)少年解釋機制 27 (一) 圍繞著不良少年的論述 27 (二) 犯罪的「醫學」解析-近代犯罪學的誕生與新刑法改革 28 (三)「低能」、「精神薄弱」與不良少年 36 四、新式家庭與學校 40 (一) 創造新日本家庭模式 40 (二) 學校的規訓網路 42 五、作為社會事業一環的不良少年與國家的感化制度 44 (一) 社會救濟與不良少年 44 (二) 國家的感化制度 46 六、小結 51 第三章 「臺灣不良少年」的誕生 53 一、日治時期臺灣不良少年誕生的背景 53 (一)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臺灣複雜的社會問題 53 二、「臺灣不良少年」之「在臺內地不良少年」的誕生 58 問題的提起 58 (一)在臺內地不良少年 59 三、不良少年的論述:以在臺不良少年為主 65 (一) 富士川游與警察的眼光:酗酒、梅毒與退化理論 65 (二) 「嗜酒逐色」的在臺內地不良少年 79 四、小結 90 第四章 本島不良少年的誕生 94 前言 94 一、「老鰻ソ卵」:老鰻與「本島不良少年」的誕生 94 二、作為「民族性犯罪」的賭博與不良少年 99 (一) 成德學院的成立 100 (二) 臺灣「賭博」罪的新生與「不良少年」 105 (三) 「賭博」為臺灣人「民族性」? 111 (四) 自相矛盾:總督府之公營彩票發行 115 二、理想的家庭與臺灣特有的「螟蛉子」不良少年 116 三、「本島不良少年」因情慾而生? 123 (一) 《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 123 (二) 新竹少年監獄的實際情形 126 (三) 特別被突顯的「買食」與「女色關係」 129 (四) 熱帶風土的情慾想像 133 四、小結 135 第五章 管教不良少年 138 前言 138 一、防治不良少年的手段 139 (一) 警察的動作 139 (二) 理想的家庭 147 (三) 防治不良少年的極端手段-不良少年與人種衛生 154 二、感化院思想的源流與設立:以成德學院為主 157 (一)宗教與感化 157 (二) 成德學院的建立與感化院的性質爭議-從社會「防衛」到感化「教育」 158 (三) 管理的技巧與院內環境與生活 161 三、少年犯罪者的管束空間之新竹少年刑務所 168 (一) 新竹少年刑務所的建立 168 (二) 管理的技巧與少年調查 170 (三) 教育少年:殖民地感化教育的特色 173 (四) 少年刑務所的皇民化運動 179 四、小結 182 第六章 結論 185 一、前近代到近代:「不良少年」誕生 185 二、不良少年論述之不對稱性 187 (一) 日本不良少年與臺灣不良少年之別 187 (二) 臺灣的兩種不良少年:本島不良少年與在臺內地不良少年 188 (三) 以警察為主對臺灣兩種不良少年的兩套論述 189 三、從「不良少年」來看臺灣「心理化」的歷史 192 四、對於不良少年的兩種管教策略 193 參考文獻 195 附錄 214

    二手史料
    英文著作

    Ann Laura Stoler, Carnal knowledge and imperial power: race and the intimate in colonial rul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David R. Ambaras, Bad Youth-: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Japa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Frank Dik□tter, Crime Punishment and the Prison in Moder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Michel Foucault ,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77).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1990).
    Peter Becker, Richard F. Wetzell(eds.),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6).
    Richard F. Wetzel, Inventing the Criminal: A History of German Criminology1880-1945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Robert A. Nye, Crime, Madness and Politics in Modern France: The Medical Concept Of National Decline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Robert Baldick(trans.),Philipp.e Arie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2).
    Satadru Sen, Colonial Childhoods: The Juvenile Periphery of India 1850-1945(London: Anthem Press, 2005).
    Warwick Anderson, Colonial Pathologies: American Tropical Medicine, Race, and Hygiene in the Philippin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

    Akira Morita, "Juvenile Justice in Japan: A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A Century of Juvenile Justice (Margaret K. Rosenheim, Franklin E. Zimring, David S. Tanenhaus, Bernardine Dohrn(ed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 2002).pp.360-380.
    Bruno Latour "Technology is society made durable." In A sociology of monsters: essays on power, 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 John Law (ed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103-131.
    David Armstrong, “The temporal body”, In Medic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 Cooter and J Pickstone(eds.), (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0).pp.247-259.
    Groffery Giles, “Drinking and Crime in Modern Germany” In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eter Becker, Richard F. Wetzell(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6).pp.471-486.
    Heidi Rimke and Alan Hunt, “From sinners to degenerates: the medicalization of morality in the 19th centry”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15:1(February,2002).pp.59-88.
    Mariacarla Gadebusch Bondio, “From the ‘Atavistic’ to the “inferior” Criminal Type: The Impact of the Lombrosian Theory of the Born Criminal on German Psychiatry”, In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eter Becker, Richard F. Wetzell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6).pp.183-205.
    Nakatani Yoji, “The Birth of Criminology in Japan”, In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eter Becker, Richard F. Wetzell(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6).pp.281-298.
    Naomi Pheffer, “The Reproductive Body”, In Companion to Medic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 Cooter and J Pickstone(eds.), (London: Routledge, 2000).pp.277-290.
    Nicole Hahn Rafter, “Criminal Anthropology: Its Rece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eter Becker, Richard F. Wetzell(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6).pp.159-181.
    Olive Liang, “The Biology of Morality: Criminal Biology in Bavaria, 1924-1933”, In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eter Becker, Richard F. Wetzell(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2006).pp.425-446.
    Robert A. Nye, “Degeneration and the Medical Model of Cultural Crisis in the French Belle □poque,” In Political Symbolism in Modern Europe, SeymourDrescher, David Sabean and Allan Sharlin(ed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82). pp.19-41.
    Satadru Sen, "A Separate Punishment: Juvenile Offenders in Colonial Indi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0101(February, 2004), pp.81-104.

    中文著作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
    亦玄,《新編臺語溯源》(臺北:時報文化,1992)
    行政院衛生署,《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臺北:衛生署,1995)。
    何勤華等,《德國法律發達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何勤華等著,《日本法律發達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呂紹理,《展示臺灣》(臺北:麥田,2005)。
    林吉崇,《台大醫院百年院史(上冊)-日治時期(一八九七~一九四五年) 》(臺北:金名,1997)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臺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所〉(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柯毅文譯,Erwin H. Ackerknecht著,《精神醫學史》(臺北:合紀,1996)。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臺北:稻鄉,2005)。
    高益民譯,渡□芳之、佐藤達哉著,《心理□趣談》(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陳培豐,《「同化」ソ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臺北:麥田,2006)。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2005)。
    曾淑卿譯,竹中信子著,《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2007)。
    黃靜嘉,,《日據時期的臺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臺北:社會科學叢研社,1960)。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2002)。
    楊俊峰等譯,拉科爾(Thomas w. Lapueur)著,《孤□的性:手淫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楊家勤等譯,Michelle Perrot, Philipp.e Ari□s, Georges Duby著,《私人生活史III:激情》(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
    熊秉貞,《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2000)。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鄭志敏輯錄,《日治時期《臺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臺中: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藍博洲編著,《民族純血的脈動: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
    中文期刊與專書論文

    王文基,〈中國近代的心理衛生〉於 「近代華人社會公衛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08年12月26-27日)。
    王文基,〈西風與我:民國時期的大眾心理衛生論述與自我〉於「精神醫學、歷史與社會」工作坊(臺北:陽明大學,2010年4月16日)。
    王文基、王珮瑩,〈隔離與調查:樂生院與日治臺灣的癩病醫學研究〉《新史學》,20:1(臺北,2009.3),頁61-123。
    王珮瑩,〈精神醫學凝視下的福爾摩沙:日治中期(1916-1929)中村讓之地位建構與退化裡論〉《新北大史學》,3(臺北,2005.10),頁89-106。
    王敏東,〈日本流行語之華文傳入-以臺灣殖民時期之漢字標記語為中心〉,《東吳外語學報》,26(臺北,2008.3),頁193-212。
    王敏東,〈傳入華語的日本新漢語―近代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情形〉,《臺大日本語文研究》,13(臺北,2007.6),頁193-212。
    伍碧雯,〈納粹政權對於「無生存價值」德國人的處置〉,《成大西洋史集刊》,10(臺南:2002,6),頁287-310。
    伍碧雯,〈德意志民族的優生學-德國優生學的起步與初期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8(臺北:2007,11),頁371-406。
    何漢威,〈清末廣東的賭博與賭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臺北,1995.6),頁489-55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彩票制度之探討〉,《師大學報》,33(臺北,1988.5),頁283-300。
    宋維村,〈臺大兒童精神醫學近廿五年來的發展〉,《五十載浮沉:臺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1946-1996)》,(臺北:臺大醫院,1996),頁179-201。
    巫毓荃,〈思鄉病與「性症候群」:日治晚期臺灣日臺人男性的心氣症〉,《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1(臺北,2006.6),頁1-46。。
    巫毓荃,〈熱、神經衰弱與在臺日本人〉,《臺灣社會研究》,54(臺北:2004.6),頁61-104。
    林吉崇,〈日據時代精神病學史〉,《五十載浮沉-臺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臺北: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部,1996),頁48-63。
    范燕秋,(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分的建構:日治時代臺灣的癩病社會史),《臺灣史研究》,15:4(臺北,2008.12),頁87-120。
    范燕秋,〈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33:2(臺北,1995.6),頁211-258。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臺北,1998.9),頁49-86。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以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7:3(臺北,1996.9),頁133-173。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史研究》,15:3(臺北,2008.9),頁139-186。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 ──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7:2(臺北,2000.12),頁1-49。
    楊彥林,〈晚清社會賭博現象芻議〉,《科教文匯》,10(山東,2009.10),頁242。
    楊樂生,〈中國歷代賭博奇觀〉,《文史月刊》,8(山西:2008.8),頁54-59。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臺北,2001.10),頁41-88。
    劉士永,〈1930年代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臺灣史研究》,4:1(臺北,1999),頁97-147。
    劉捷著,林曙光譯,〈大稻埕點畫〉《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 (臺北:聯經,2008) ,頁56-71。
    蕭漢,〈由成德學院到成德國中〉,陶士君總編輯《南港設鎮(區)五十週年紀念南港回顧》,(臺北市:南港設鎮(區)五十週年回顧編輯委員會,1997),頁 144-145。

    中文學位論文

    巫毓荃,〈「病態」的民族:日治晚期臺灣的民族性精神疾病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論文,2005)。
    李美苓,〈論賭博行為之應罰性〉(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崇僖,〈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沈德汶,〈日治時期臺灣浮浪者取締制度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1895-1937)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
    柯小菁,〈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臺北,國立政大歷史所博士論文,2001)。
    孫幸娟,〈賴和小說的臺灣閩南語詞彙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許宏彬,〈臺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虹文 ,〈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綦冠婷 ,〈論未成年人權利之保護--以臺灣日治時期近代歐陸親權法之繼受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鄭人豪,〈日治時期臺灣游泳運動史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巍,〈宋代少年犯罪及保□研究〉(河南,河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日文著作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臺灣略史》(東京:寶文堂,1927)。
    今田□里香,《「少女」ソ社□史》(東京:勁草書房,2007)。
    岡田靖雄,《日本精神科□療史》(東京:□□書院,2002)。
    芹□一也 編著,《時代ゎコゑペ「狂□」 精神□療シ社□》(東京:朝日新聞社,2007)。
    芹□一也,《оьみгヨЗ社□:法メ犯ウギ「少年」シ「異常者」ギグ》(東京:講談社,2006)。
    芹□一也,《法ろヘ解放イホペ權力:犯罪、狂氣、 貧困、ガウサ大正ЫхヱьЁ》(東京:新曜社,2001)。
    野口達二,《歌舞伎―入門シ鑑賞》(東京:演劇出版社,1991)。
    菅野□美 ,《「□態」ソ時代》(東京:講談社,2005)。
    □富□一郎《近世日本□民史27文政天保時代》(民友社,1935)。
    □井哲夫《不良少年》(東京:グゑネ新書,1997)。
    □川潤,《少年犯罪:ナモシズ多□化、凶□化ウサゆペソろ》(東京:平凡社,2006初版二刷)。

    日文期刊與專書論文
    二井仁美,〈留岡幸助ズプペ□米監獄研究:「監獄」ろヘ「感化院」デ〉,《教育學研究》,172:3(東京,2005.9),頁321-333。
    二井仁美,〈第三次感化法制期(1923-1934年)ズれんペ留岡幸助シ家庭□校:留岡清男ソ北海道分校教頭兼家族長就任ズ注目ウサ〉,《日本ソ教育史□:教育史□□紀要》,150(京都,2007.10),頁45-57。
    上西豊春 ,〈□前ズれんペ精薄□教育シ精薄□□:感化教育メ通ウサ〉,《情緒障害教育研究紀要》,1(北海道,1982.3),頁34-37。
    久井英輔,〈「未成年犯罪者」.「不良少年」メバをペ教育的ス論理ソ形成---明治期ズれんペ看過教育論ズ□エペ考察》,《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科研究紀要》,(東京,1999),頁489-907。
    小西□和 ,〈「虞犯少年」ソ概念ソ構造(3)公正イシ教育的配慮ソ矛盾相克エペ場面シウサ〉,《早□田法□》,180:4(東京,2005),頁185-208。
    山崎(伊藤)由可里,〈感化院長□議等ズノペ障害□問題ソ展開:□立感化院設立(1919年)ろヘ少年教護法制定(1933年)ネザ〉,《特殊教育□研究》,137:2,(神戶,1999),頁1-5。
    山崎由可里,〈□前期日本ソ精神病□領域ズれんペ教育病理□治療教育□ソ形成ズ□エペ研究〉,《和歌山教育□部紀要》,154(和歌山,2004.2),頁19-36。
    名和月之介,〈感化救□事業シ□教み□務省救□行政シ□教ソ結合□式二コゆサソ一考□み〉,《四天王寺□際□教大□紀要》,44(大阪,2006),頁89-123。
    多人照廣,〈青年□シ青年□〉福田ヤЖレ編,《結□□結社ソ日本史》,(東京:山川出版社,2006),頁245-255。
    兵頭晶子,〈「人格」概念シ精神病□――日本近代ズれんペ精神病ソ社□化過程メバをペ一考□――〉〉,春季□《文化╱批評》,(東京,2005),頁222-234。
    岡本美樹、小林克弘,〈 レみЗЬьэヤソ殖民初期刑務所建築〉《□術講演梗概集. F-2, 建築□史□意匠》,1997(東京,1997.7),頁423-424。
    前田愛,〈獄□ソщみЬзヤ〉,《都市空間ソスろソ文□》(東京:筑摩書房, 1989.7),頁208-210。
    茂木俊□、高橋智、平田勝政,〈マゎ□ズれんペ「精神薄弱」概念ソ□史的研究I:□誌『□童研究』ソ分析メ中心ズ〉,《教育科□研究》,7,(東京,1988.5),頁77-106。
    高石史人〈「感化救□」ろヘ「社□事業」デみ田子一民試論み〉,《筑紫女□園大□紀要》,12(福岡,2000),頁1-20。
    高橋智,〈マゎ□ズれんペ「精神薄弱」概念ソ□史的研究XIII:明治期後半ろヘ昭和□前期ソ精神病□□係著作ズれんペ「精神薄弱」概念ソ□討〉〉,《日本教育□□大□□表要旨集□》,54(東京,1995.8),頁116-117。
    高橋智,〈□前ソ精神病□ズれんペ「精神薄弱」概念ソ理論史研究〉,《教育科□研究》,7(東京,1988.5),頁33-43。
    高橋智、平田勝政、茂木俊□,〈マゎ□□前ソ精神□□領域ズれんペ「精神薄弱」概念ソ□史的研究:主要ス精神□□□誌ソ分析メ中心ズ〉,《特殊教育□研究》,27:4(神戶,1990.3),頁33-46。
    朝倉徹,〈□活動□真□ゎ教育的文脈ズれゆサ語ヘホペプよズスペ背景-□不良少年□メ「□見」ウギ明治期ソ社□的□心理□的思潮〉,《東海大學紀要課程教育Й⑦Уみ第7□》,(東京,1997),頁39-49。
    菊池正治 ,〈日本近代社□福祉史вみЬ(み):帝□主義ソ形成シ感化救□事業〉,《九州龍谷短期大□紀要》,40(九州,1994.3),頁1-45。
    稻垣恭子,竹內洋合編,《不良,ёみ①み、左傾:教育シ逸脫ソ社會學》(京都:人文書店, 2002)。
    鶴見祐輔原著(1943年)、一海知義校定,《正傳:後藤新平》(東京:藤原書店,2005)。
    □野徹,〈人種□民族□日本人み□前日本ソ人類□シ人種概念〉,□入(竹□泰子編,《人種概念ソ普遍性メ問よ:西洋的еьУユуメ超りサ》(京都:人文書院,2005)),頁229-254。

    一手史料

    專書

    《成德學院要覽》(臺北:成德學院,1935)。
    《臺北成德學院》(臺北:臺北成德□院 ,1916)。
    《臺灣犯罪統計:實數及比例》(臺北:臺灣總督府,1927)。
    三宅□一,《精神病□纂□》(東京:南江堂,1902)。
    小野西洲,《警察官對民眾臺語訓話要範》(臺北:高等法院內臺灣與通信研究會,1935)。
    中村讓,《犯罪心理學》(臺北:杉田書局,1929)。
    中村讓,《犯罪精神病學》(臺北:筱原哲次郎,1942)。。
    中村讓,《精神病學シ社會問題》(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不版年不詳)。
    中村讓,《精神病鑑定例集(臺灣篇)》(臺北:杉田書店,1929)。
    寺田精一,《①⑦й①みМ犯罪人論》(東京:□松堂書店,1917)。
    原真男,《色情シ青年》(東京:丸山□書籍部,1906)。
    新竹少年刑務所編,《少年受刑者Я關Зю統計》(臺北,新竹少年刑務所,1938)。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臺灣ズ於んペ學校兒童ズ關エペ研究》(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學務課,1923)。
    □童研究□編,《□童教□ソ枝折》(東京:原田顗振,1920)。
    《新竹少年刑務所報》,2(臺北,1933.2)。

    期刊論文

    〈女學生ズ伸タイホギ色魔ソ誘惑ヅベ〉,《變態心理》,17:1(東京,1926.1),頁65-66。
    〈不良子弟デ說諭〉,《語苑》,29:5(臺北,1936.5),頁16-18。
    〈不良少年ズ說諭(上)〉,《語苑》,30:2(臺北,1937.2),頁22-27。
    〈西皮福祿之結黨紛擾〉,《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3:1(臺北,1903.1),頁6-8。
    〈西皮福祿之歷史調查及目前情勢暨視為兩派首領者之視察要領及與他廳(基隆、頂雙溪)同黨之關係〉,《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3:1(臺北,1903.1),頁5-6。
    〈前夫子女未必是螟蛉子〉,《臺灣慣習記事》,5:5(臺北,1906.5),頁212-214。
    〈退學處分ゎ不良兒メ產ハ〉,《變態心理》,17:1(東京,1926.1),頁70-71。
    〈高女メ卒業イオギ女ズ妊娠イオサ墮胎〉,《變態心理》,17:6(東京,1926.6),頁649-650。
    〈現代女學生ソ心理傾向〉,《變態心理》,13:5(東京,1924.5),頁269-289。
    〈愛ソ問題メ平氣ザ喋ペ女學生ゎ殖りギ〉,《變態心理》,17:1(東京,1926.1),頁67-68。
    〈過房子、螟蛉子〉,《臺灣慣習記事》,5:10(臺北,1906.10),頁232-233。
    〈臺灣ズ於んペ不良少年〉,《臺法月報》,(臺北,1920.7),頁117。
    〈螟蛉子的財產繼承權〉,《臺灣慣習記事》,4:12(臺北,1905.12),頁252-254。
    ЖъюФ⑦博士,〈ヤюヵみюソ害毒〉,《變態心理》,11:1(東京,1923.1),頁53-54。
    一戶二郎,〈新竹刑務所特設ズ就サ〉,《臺灣時報》,(臺北,1926.10),頁5-7。
    二階堂保則〈日本ソ少年死亡率〉,《變態心理》,10:2(東京,1922.8),頁186-187。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2(臺北,1926.2),頁135-143。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5(臺北,1926.3),頁130-136。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三)),《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6(臺北,1926.4),頁88-98。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四)),《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7(臺北,1926.5),頁85-90。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五)),《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9(臺北,1926.7),頁110-114。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六)),《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1(臺北,1926.9),頁92-98。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2(臺北,1926.10),頁59-64。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八)),《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3(臺北,1926.11),頁43-49。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九)),《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4(臺北,1926.12),頁109-118。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十)),《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5(臺北,1927.1),頁112-119。
    三上長治,(不良少年シ感化),《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9(臺北,1927.5),頁44-48。
    三田谷,〈不良少年ズ關エペ新說〉,《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0(臺北,1925.10),頁192-193。
    下條九馬一 旭重雄,〈精神病監護設施ズ就サ〉,《社會事業ソ友》,(臺北,1930.7),頁72-73。
    上內□三郎,〈犯罪原因ソ取調方ズコゆサ〉,《臺法月報》,(臺北,1919.7),頁53。
    上內□三郎,〈臺灣ズ於んペ刑事政策ソ實行〉,《臺灣時報》,7(臺北1920.1),頁12-30。
    上內□三郎,〈臺灣人刑罰感應性ソ刑罰感應性シ刑量裁定シソ關係〉,《臺法月報》,13:2(臺北,1919,2),頁7-11。
    上內□三郎,〈臺灣人刑罰感應性ソ刑罰感應性シ刑量裁定シソ關係〉,《臺法月報》,13:4(臺北,1919,4),頁1-8。
    上內□三郎,〈臺灣人刑罰感應性ソ刑罰感應性シ刑量裁定シソ關係〉,《臺法月報》,13:5(臺北,1919,5),頁9-13。
    大場茂馬,〈不良兒ソ研究〉,《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北,1920.4),頁27-28。
    大槻三郎,〈臺灣ズ於んペ少年犯罪〉,《臺灣時報》,(臺北,1939.2),頁18-28。
    小河滋次郎,〈犯罪感化救濟事業〉《變態心理》,2:3(東京,1918.7),頁160-165。
    小野得一郎,〈臺灣ソ犯罪ズ就ゆサ〉,《臺法月報》,(臺北,1919.8),頁28。
    山下益治,〈本島ズ於んペ浮浪者取締制度〉,《臺灣警察時報》,269(臺北,1938),頁111-1419。
    山口七郎,〈不良少年取締ズ就サ〉,《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6(臺北,1923.7),頁52-57。
    山本竹二郎,〈不良少年取締ズ就サ〉,《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6(臺北,1923.7),頁58-63。
    山田榮次郎,〈犯罪少年漸減ソ或方策メ語ペ〉,《臺灣時報》,(臺北,1931.2),頁71-74。
    山田榮次郎,〈年頭偶感:本島家庭ソ國語化〉,《臺灣時報》,(臺北,1932.1),頁1-3。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8(臺北,1928.2),頁66-79。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31(臺北,1928.5),頁60-69。
    山野井生,〈性慾ズ狂ツ少年〉,《變態心理》,9:5(東京,1922.5),頁674-675。
    中井幻堂,〈感化教育上プベ見ギペ胎教ソ價值〉,《變態心理》, 2:3(東京,1918.7),頁200-202。
    中村讓,〈急性幻覺性酒客妄想в一例〉,《臺灣醫學會雜誌》,15:166(臺北,19168),頁733-737。
    中村讓,〈持份胎權設立□Я登記手續請求事件〉,《臺灣醫學會雜誌》,16:173(臺北,1917,3),頁183-196。
    中村讓,〈震顫譫妄в4例〉,《臺灣醫學會雜誌》,30:313(臺北,19314),頁443-452。
    中脩三,〈民族ソ素質果ギウサ低下エペろ?〉,《臺灣時報》,(臺北,1942.3),頁98-103。
    井上哲次郎,〈性慾教育ソ問題〉,《變態心理》,12:2(東京,1923.8),頁157。
    內田長平,〈臺灣Я於ンю特種犯罪в法醫學的考察(承前完)〉,《臺灣醫學會雜誌》,35:371(臺北,1935.11),頁456-499。
    內田長平,〈臺灣Я於ンю特種犯罪в法醫學的考察〉,《臺灣醫學會雜誌》,35:370(臺北,1935.10),頁153-187。
    內田記者,〈松山成德學院ズ院兒ソ生活メ訪ゼサ〉,《臺灣婦人界》,(臺北,1936.5),頁128-132。
    內務局調,〈臺灣ソ不良少年シ精神病者〉,《臺灣時報》,(臺北,1920.8),頁104-105。
    引田一雄,〈臺灣ズ於んペ常習性暴力犯罪者ソ體型シ文身〉,《臺灣警察時報》,299(臺北,1940.10),頁11-20。
    日高喜代藏,〈臺灣ソ浮浪者ズ就サ〉,《臺灣時報》,(臺北,1933.2),頁17-23。
    木村龜二,〈少年犯罪ソ特質原因及ヂ對策〉,《臺灣警察時報》,224(臺北,1934.7),頁20-24。
    出原了乘,〈累犯者ズ關エペ研究〉,《臺法月報》,18:8(臺北,1924.8),頁78-83。
    古川竹二,〈血液型プベ見ギペ-臺灣蕃人シヤユа人ソ民族性〉,《臺灣警察時報》,31 (臺北,1931.5),頁31。
    古川竹二,〈血液型プベ見ギペ-臺灣蕃人シヤユа人ソ民族性〉,《臺灣警察時報》32(臺北,1931.5),頁27。
    本田正義,〈民族衛生學ソ使命〉,《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6(臺北,1927.2),頁114-116。
    本田親二,〈特殊教育ソ教育均等〉,《變態心理》,11:2(東京,1923.2),頁172-173。
    未具名,〈臺東廳岩灣浮浪者收容所浮浪者解除式〉,《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4(臺北,1923.7),頁84-85。
    生駒高常,〈少年團訓練ソ精神〉,《臺灣時報》,(臺北,1926),頁29-46。
    矛原華山,〈學校生活シ社會〉,《變態心理》,3:2(東京,1919.2),頁151。
    石井鷹藏,〈不良少年取締ズ就サ〉,《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6(臺北,1923.7),頁48-52。
    吉野臥城,〈活動寫真ソ變態心理影響〉《變態心理》,7:4(東京,1921.4),頁487-488。
    名和榮一,〈裸ソ記〉,《臺灣警察時報》,318(臺北,1942.5),頁57-60。
    寺田精一,〈少年ソ冒險滿足〉,《變態心理》,7:1(東京,1921.1),頁35-36。
    寺田精一,〈兒童心理シ不良行為〉,《變態心理》,9:5(東京,1922.5),頁621-622。
    有住左五郎、中川憲三,〈臺灣Я於ンю犯罪者в黴毒罹患狀況Я就ユЪ〉,《臺灣醫學會雜誌》,35:381(臺北,1936),頁2872-2874。
    竹內統計主任,〈東京ソ私生兒調查〉,《變態心理》,4:3(東京,1919.9),頁270。
    竹內薰兵,〈活動寫真ソ及ニエ影響〉,《變態心理》,7:4(東京,1921.4),頁487-488。
    米田庄太郎,〈活動寫真シ不良少年〉,《變態心理》,6:1(東京,1920.7),頁57。
    西岡英夫,〈分類械鬥シ臺灣民族性(三)〉,《臺灣警察時報》,157(臺北,1930.4),頁16-17。
    □口鎮雄,〈不良少年發生ソ原因〉,《變態心理》,2:3(東京,1918.7),頁168-178。
    何某,〈第二十例 不良少年〉,《臺灣警察時報》,212(臺北,1933.7),頁76-77。
    佐ぼ木秀一,〈教育思想ソ今昔〉,《變態心理》,10:6(東京,1922.12),頁671-672。
    佐藤佐,〈臺東ソ無賴漢シ臺東開導所〉,《南邦經濟》,4:2(臺北,1937),頁26-34。
    吳南軒,〈問題兒童之心理衛生〉,《中華監獄雜誌》,1:3與4合刊(南京,1935),頁45-70。
    杉田直樹,〈教育シ其適應〉,《變態心理》,8:6(東京,1921.12),頁671-672。
    杉江薰,〈不良少年ソ身體並ズ精神〉,《變態心理》,2:3(東京,1918.7),頁165-169。
    谷田三郎,〈少年ソ監獄シ裁判〉,《變態心理》,3:2(東京,1919.2),頁149-150。
    谷田三郎,〈少年處遇ソ最近立法〉,《變態心理》,7:1(東京,1921.1),頁34-35。
    和田豐種,〈女學生殺ウ少年ソ精神狀態〉,《變態心理》,8:1(東京,1921.7),頁58-61。
    林宗義,〈中國社會少年犯罪的兩種典型〉,《心理衛生通訊》,2:1(臺北,1958.3),頁12-16。
    林承章,〈不良少年ズ對エペ說諭〉,《語苑》,24:11(臺北,1931.11),頁49-53。
    松井茂,〈兒童保護法ソ急務〉,《變態心理》,8:6(東京,1921.12),頁672-673。
    松井晟千代,〈少年犯罪者ズコゆサ〉,《臺灣時報》,(臺北,1932.1),頁41-46。
    松井晟千代,〈戀愛至上ろ生活至上ろ〉,《臺灣時報》,(臺北,1932.05),頁115-119。
    松本助太郎,〈犯罪者ソ分類ズ就ゆサ〉,《臺法月報》,23(臺北,1929.10),頁44-51。
    松本助太郎,〈累犯ソ一考察〉,《臺法月報》,19:7(臺北,1924.7),頁58-62。
    松本助太郎,〈優生學的刑事政策的人口問題〉,《臺法月報》(1926.12),頁89-90
    松江董,〈婦女破瓜期シ放火〉,《變態心理》,8:5(東京,1921.11),頁537-538。
    松岡朝子,〈紐育ソ少年裁判所〉,《變態心理》,11:4(東京,1923.4),頁420-421。
    武田戈山,〈監獄シ改造〉,《臺法月報》,13:5(臺北,1919.5),頁99。
    武田戈山,〈種族性シ分類拘禁:種族差別ソ主張〉,《臺法月報》(1919.3),頁44-48。
    武藤山治,〈教育改善論〉,《變態心理》,10:2(東京,1922.8),頁187-188。
    牧野虎次,〈兒童保護法ソ制訂〉,《變態心理》,4:3(東京,1919.9),頁270。
    長尾景德,〈刑事政策シ保安處分〉,《臺法月報》,13:5 (臺北,1919.5),頁14。
    長尾景德,〈臺灣ソ犯罪傾向シ對策〉,《臺法月報》,14:9(臺北,1920,9),頁165-166。
    阿部文夫,〈民族衛生學:其必要シ我國ソ現狀〉,《臺灣時報》,(臺北,1930.11),頁17-27。
    阿部文夫,〈臺灣ズ於んペ優生運動〉,《臺灣時報》,(臺北,1932.2),頁6-9。
    前田警部,〈不良少年ゎ出ペ家〉,《變態心理》,3:2(東京,1919.2),頁148-149。
    前田警部,〈不良少年シ女色〉,《變態心理》,3:3(東京,1919.3),頁259-260。
    前野實,〈不良少年取締ズ就サ〉,《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6(臺北,1923.7),頁63-67。
    南條博和,〈指紋シ犯罪(六)〉,《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20(臺北,1927.6),頁44-50。
    屋山生,〈少年シ犯罪素質〉,《臺法月報》,(臺北,1919.1),頁20-21。
    後藤文夫〈刑務官ソ真使命〉,《臺法月報》,19:7(臺北,1925.7),頁5。。
    後藤和佐二,〈刑政ソ本義〉,《臺灣時報》,(臺北,1927.3),頁40-48。
    泉二新熊,〈少年裁判所〉,《變態心理》,3:5(東京,1919.5),頁461-462。
    宮本珠代,〈少年シ犯罪:やペ魂□展〉,《婦人ソ友》,23:3(東京,1929.3),頁40-49。
    宮崎末彥,〈不良少年取締ズ就サ〉,《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6(臺北,1923.7),頁67-72。
    海野幸德,〈不良少年問題〉,《變態心理》,6:2(東京,1920.8),頁148。
    高島平三郎,〈不良少年ソ不良行為〉,《變態心理》,4:3(東京,1919.9),頁267-268。
    荻原善雄,〈少年刑務所視察記(一)〉,《臺法月報》,(臺北,1925.6),頁35-41。
    荻原善雄,〈少年刑務所視察記(二)〉,《臺法月報》,(臺北,1925.7),頁54-61。
    荻原善雄,〈少年刑務所視察記(三)〉,《臺法月報》,(臺北,1925.8),頁42-50。
    荻原善雄,〈少年刑務所視察記(四)〉,《臺法月報》,(臺北,1925.9),頁54-60。
    野口敏志.〈精神異常者保護ソ必要〉,《社會事業ソ友》,(臺北,1930.7),頁12。
    富士川游,〈不良少年シ不良老年〉,《變態心理》,8:1(東京,1921.7),頁85。
    富士川游,〈不良少年ソ環境〉,《變態心理》,4:1(東京,1919.7),頁174。
    富士川游,〈性慾ソ精神化〉,《變態心理》,12:2(東京,1923.8),頁157-158。
    富士川游,〈教育シ醫學〉,《變態心理》,12:1(東京,1923.7),頁139-140。
    富士川游,〈醫學上プベ□察ウギペ不良少年〉,《臺灣警察協會雜誌》,44(臺北,1921),頁23-26。
    黑田源太郎,〈犯罪少年ソ影響〉,《變態心理》,3:2(東京,1919.2),頁150。
    黑田源太郎,〈統計上プベ觀ギペ犯罪少年〉,《變態心理》,2:3(東京,1916.7),頁183-194。
    黑岩正已〈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プベ刑事政策迄-臺東廳浮浪者收容所見學所感〉,《臺灣警察協會雜誌》,59(臺北,1922.4),頁54-57。
    新井鶴夫,〈不良少年團〉,《變態心理》,9:3(東京,1922.3),頁382-383。
    楠原相一郎,〈不良少年ソ處遇問題〉,《社會事業ソ友》,75(臺北,1935.2)。
    審查員,〈第三回懸賞當選論文總評〉,《臺灣警察協會雜誌》,76(臺北,1923.7),頁47-48。
    稻葉幹一,〈職業少年ソ心理的缺陷〉,《變態心理》,8:1(東京,1921.7),頁177-178。
    橫山經三,〈大稻埕ソ警察〉,《臺灣警察協會雜誌》,9(臺北,1918.2),頁34-36。
    橫川定,〈未成年者飲酒禁止法ソ精神シ同法ソ本島內實施メ望ノサ〉,《社會事業ソ友》,46(臺北,1932.7),頁1-5。
    藤村源太郎,〈臺灣的賭博(一)〉,《臺灣慣習記事》,7:2(臺北,1908.2),頁52-58。
    藤村源太郎,〈臺灣的賭博(五)〉,《臺灣慣習記事》,7:7(臺北,1908.7),頁258-265。
    藤村源太郎,〈臺灣的賭博(六)〉,《臺灣慣習記事》,7:8(臺北,1908.8),頁310-315。
    作者不詳,〈酒害遺傳的研究〉,《臺灣民報》,1:7(東京,1923.9.1)。
    蔣渭水,〈生女為娼妓生男為嫖客〉,《臺灣民報》,(臺北,1924.2.11)。
    連溫卿,〈不良少年少女研究(續)〉,《臺灣民報》74(東京,1925.10.8)。

    新聞報紙

    〈虎狼相搏〉,《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03.9.19)。
    〈本日ソ府報目次〉,《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07.9.26)。
    〈不良少年ソ訓誡〉,《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1.2.10)。
    〈風教上ソ一問題〉,《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1.2.10)。
    〈不良少年跋扈兒メ持サペ親ゾ警戒オプ),《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1.2.14)。
    〈又パ不良少年現ペ小學女生徒ズ艷文メ送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1.2.28)。
    〈灣不良少年團被害者ソ泣寢入〉,《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2.4.17)。
    〈不良少年〉,《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2.8.6)。
    〈手ズ負デセ不良少年十五□ザ大泥棒〉,《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2.11.12)。
    〈浮浪者ソ逃走〉,《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3.2.19)。
    〈不良少年シ家庭愛情過度ゎ最多〉,《朝日新聞》,(東京,1913.11.21)。
    〈【婦人付錄】注目ズ□エペ不良少年家庭ソ□感化ろヘ〉,《朝日新聞》,(東京,1914.6.19)。
    〈【婦人付錄】婦人シ時勢上流シ不良少年ナろ〉,《朝日新聞》,(東京,1914.6.19)。
    〈團メ組モザ市中メ荒エ:嘉義ソ不良少年市場デ忍ヂ□モザ押デヘ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7.10)。
    (鐵道部ソ客車內ろヘ附屬ソ金具類メ盜モク三名ソ不良少年:情メ知ゲサ買取ゲギ奴パ檢舉),《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8.13)。
    〈不良少年作竊〉,《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8.15)。
    (社會的施設シウサ精神病院パ結構クゎ不良少年感化院メ是非共新設ウサ欲ウゆ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8.22)。
    〈不良少年ソ竊盜〉,《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9.26)。
    〈不良少年ソ竊盜〉,《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9.26)。
    〈末恐ボウゆ不良少年〉,《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1.10.26)。
    〈七人組ソ不良少女ゎ臺北ズ〉,《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5.12)。
    〈□落ウギ女學生ゎ淫賣窟ズ出沒エ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5.12)。
    〈不良少年取締〉,《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6.9)。
    (基隆毆殺事件:不良少年之橫行),《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6.20)。
    (不良少年ソ盜ノ新公園ザ起臥),《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7.6)。
    〈不良少年〉《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7.26)。
    〈子供ズ必要ス愛シ鞭〉,《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7.28)。
    〈臺南警察署置不良少年少女監視專務員〉,《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10.3)。
    〈臺南警察署置不良少年少女監視專務員〉,《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10.3)。
    〈惡少年取締案已成〉,《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10.13)。
    〈三少年組ソ掏摸〉,《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11.13)。
    〈不良少年 臺帳ゎ出來上コギ〉,《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11.15)。
    〈赤崁特訊 賭風日盛〉,《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2.12.8)。
    (基隆特訊不良少年檢□),《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3.4.13)。
    (基隆特訊不良少檢□),《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3.4.13)。
    〈女學生メ追ツ不良少年〉,《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3.6.10)。
    〈大稻埕本島人不良少年經濟不良及社會之缺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3.12.4)。
    〈檢□不良少年〉,《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1.12)。
    〈大稻埕ソ不良少年狩ベ〉,《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1.23)。
    〈不良少年 親ソ金メ盜モザ臺灣デ高飛〉,《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1.29)。
    〈不良少年來臺〉,《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2.1)。
    〈繼母ソ居ペ冷ゆ家庭ろヘ生ホギ不良少年十八歲ザ大膽ス竊盜基隆メ荒ウサ遂ズ御用シス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2.16)。
    〈不良少年攫指チ〉,《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5.28)。
    〈不良少年 最近□地ろヘ來サ直を□拂ツ〉,《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4.12.31)。
    〈不良少年 ゾ ろよ言ツ家庭 ろヘ多ゑ生ホ出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1.25)。
    〈不良少年ソ續出シ原因臺灣ソクヘんギ生活ソ為ろ〉,《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1.27)。
    〈民情民聲 ろよウサ導んタ不良少年パ善化立派ス職人シスペ犯罪件數メ減エ原動力〉,《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2.28)。
    〈社會ソ暗黑面メ泳を一 不良少年ソ話(三)女學生メ籠絡エペ位ゾ朝飯前、金ゎやホタ女パ買ツ〉,《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4.26)。
    〈是是非非〉,《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4.5)。
    〈基隆巷塵 不良少年 ソ家庭〉,《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4.23)。
    〈性質ゾ遺傳オォ、大人物ゾ教育ズプペ:但ウ素質ゾ遺傳エペ。素質メチ性質化オ〉,《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4.23)。
    〈一 不良少年ソ話(一)行啟當日圓公園ザ捕コギ玩具ソжЗЬю所持ソ怪少年〉,《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4.24)。
    〈彼ゾ又竊盜メ始バギ、身寄ベソスゆ彼ゾイよエペ以外ズ生ゑペ術メ知ヘ〉,《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4.25)。
    〈不良少年十數名檢□〉,《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9.26)。
    〈不良少年取締規則メ改善臺北州ザ起案中〉,《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10.8)。
    〈改善不良少年取締規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6.10.9)。
    菊仙(黃旺成),〈後藤新平氏的「治臺三策」〉,《臺灣民報》,145(東京,1927.2)。
    〈不良少年メ保護少年シ改名ウガソ取締規則メ近ゑ完成〉,《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7.8.5)。
    〈田中首相メхЫюズ立身出世鑑シ云ツ映畫作成:少年ズ向上心涵養ズ資エペ〉(東京特電),《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7.10.26)。
    〈各地メ荒ウギ不良少年高雄ザ檢舉〉,《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8.3.11)。
    〈妙ズ軍人ソ家庭ズ不良少年ゎ多ゆ:逐年激□エペアソ傾向ズ國家シウサ對策メ講カプ〉,《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8.9.8)。
    〈基隆メ根城ズ臺北市ガソ他メ荒エ不良少年團廿六日基隆署ザ逮捕〉,《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3.28)。
    〈アホろヘ夏ズろん 不良少年 ソ跳梁期 臺北市クんサ印附わゎ百五十餘名當局ザゾ取締ベズ大ゆズ撚ベメ掛ん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5.8)。
    〈綽號九山兄弟竊取商品換食蔡團長被拘自白〉,《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5.29)。
    〈聖代ズやペネェわ不良ソ徒輩メ一掃不良少年メ操ペパソズ大鐵槌メ臺北州ソ第三次計畫〉,《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8.3)。
    〈□地不良少年流落新竹行竊〉,《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8.29)。
    〈不良少年 賭博ろヘ喧嘩傷害メ與ツ〉,《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9.8)。
    〈不良少年 之尤〉,《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11.1)。
    〈新竹 無□被拘〉,《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29.12.27)。
    〈不良少年 雜貨屋メ刺大腸露出ソ慘狀〉,《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0.3.25)。
    〈不良少年組三星團竊貸得資盡充口腹〉,《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0.3.25)。
    〈准訓導嗾使不良少年受警察課喚問〉,《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0.4.6)。
    〈搔拂チ常習ソ三 不良少年逮捕市□ソ犯行三十數件〉,《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0.4.11)。
    〈老鰻ソ卵メ絕滅エペゎ急務:北署金丸警部ソ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0.9.27)。
    〈對岸生ホソ不良少年基隆メ荒エ〉,《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2.13)。
    〈當世娘氣質男メ澤山有コゾアホ女性ソ誇ベ困コギ尖端ヮみю續出〉,《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2.15)。
    〈截路□女被拘三天〉,《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4.3)。
    〈不良少年メ集バ竊盜團メ組織內地人家屋メ狙コサ十數件ソ犯行(基隆)〉,《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6.5)。
    〈半途退學者ゎ不良團組織善良生徒メ亂打中北署刑事ズ捕ゾペ〉,《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8.20)。
    〈刑事室權充感化院對一不良兒童施以教誨〉,《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10.16。
    〈惡少無賴撮影保存高雄署防犯係〉,《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11.8)。
    〈不良少年メ糾合オペ嘉義ソ『小英雄團』解散メ命カヘホ瓦解〉,《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11.29)。
    〈組英雄團毆打行人正副團長各拘廿天嘉市惡少年之無狀〉,《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1.12.1)。
    〈嘉市惡黨組三十六虎團於夜間□事〉《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3.8.11)。
    〈佐藤紅綠ソ不良少年ソ父新興ゎ映畫化〉,《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4.6.3)。
    〈邦人不良少年□行臺南市民多受其虧經警察署嚴□搜□廓□〉,《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6.5.8)。
    〈不良少年到處行竊現捕究餘罪〉,《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6.5.30)。
    〈不良少年團硬軟シベをズ檢舉ウギ係官パ慄然〉,《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8.4.11)。
    〈大酒飲ソ子孫千三百人ゎ悉ゑ不良米國ザソ驚ゑトイ數字〉,《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9.4.19)。

    網路資料庫

    〈牛⑩□借用出願ソ件〉,引自:□立公文書館ヤЖヤ□史資料Й⑦Уみ。http://www.google.com/search?q=%E5%A4%A7%E6%9D%AF%E6%9F%B3%E6%A9%99%E6%B1%81+cc&ie=utf-8&oe=utf-8&
    〈朝鮮□督府監獄官制中⑥改正З□(仁川少年刑務所в一部竣工Я伴и典獄以下□置)〉引自□立公文書館ヤЖヤ□史資料Й⑦Уみ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
    「閩南語俗語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
    「臺灣人物誌(1895-1945)資料庫」。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