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琬甯 Wan-Ni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通俗的性暴力--晚明公案小說集的書寫風格 |
指導教授: | 李玉珍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通俗 、犯奸暴力 、公案小說集 、晚明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題目為《通俗的性暴力—晚明公案小說集的書寫風格》。本論文認為晚明公案小說集為晚明時期變動複雜的社會背景,與競爭熱烈的出版市場機制交織而生的文學產物。故在第二章〈公案小說與晚明社會的關係〉中,筆者認為在文學生產的過程中,編纂者極力透過出版的動作建構晚明知識架構,公案小說集即代表此一知識架構下的文學作品,為公案小說集於晚明社會背景與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中定位。第三章〈犯奸暴力故事的性別書寫〉,筆者欲表達面對變動萬分的晚明時期,公案小說集透過犯奸暴力故事中男女角色加害與受害的相互關係,表示出公案小說對於女性生活的教化與空間的規範,犯奸暴力故事提醒女性隨處可見的危險,將恐怖的氛圍提高至極致。第四章〈公案小說集的通俗感〉則回歸公案小說集的文學特性。討論晚明公案小說集性和暴力威脅共存的原因,發現藉由犯奸暴力文本無處不危險的恐怖感與性慾望的逼迫性,表達情感反覆且不穩定的迷離與疑惑。進而透過文本中敘事者的聲音與觀點,描述清官形象與公理正義的強制語言,強調對人物無冤無誣的期待觀點,翻轉原本對生活安全的不確定性與脆弱感。因此,晚明公案小說集以通俗的性暴力書寫,傳達對社會文化的想法並藉此樹立了獨特的書寫風格。
參考書目
一、原典:
〔宋〕宋慈,《洗冤集錄》,(台北:學海,1968)
〔宋〕鄭克、劉俊文譯註,《折獄龜鑑譯註》(上海:古籍,1988)
〔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佛光大藏經:碧巖錄》,(高雄:佛光,1994)
﹝元﹞陶宗儀《輟耕錄》,(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七編第一冊,1982)
〔明〕余象斗集,李永祜、李文苓、魏水東校點《廉明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余象斗編述,李永祜、李文苓、魏水東校點《諸司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む明め余象斗,《八仙出處東遊記》,(上海:上海古籍,1990)
----------《類聚三台萬用正宗》引(書序),收入[日]□出祥伸,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2000)
----------《列國前編十二朝傳》書序,《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1990)
〔明〕李春芳編次,劉漱石校點《海剛峰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陳玉秀選校,劉國輝校點《律條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佚名編撰,李永祜校點《神明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寧靜子輯,劉漱石校點《詳刑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佚名編撰,馬玉梅校點《新民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佚名編撰,馬玉梅校點《詳情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佚名編撰,李永祜、李文苓、魏水東校點《龍圖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葛天民、吳沛泉匯編,劉國輝校點,《明鏡 公案》(北京:群眾出版社,1999)。
〔明〕申時行:《明會典》卷79,〈禮部37〉,〈旌表〉。(北京:中華書局,萬曆朝重修本,1989)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1990)
〔明〕《皇明條法事類纂》,《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第五冊,(北京:科學,1994)。
〔明〕朱察卿:《朱邦憲集》,卷十四〈與潘御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台南:莊嚴事業,1997),
〔明〕余懋學撰,《仁獄類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
〔明〕呂坤,《實政錄》,收入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
〔明〕呂天成,《繡榻野史》醉眠閣本,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寶》,(台北巿:台灣大英百科,1995)
〔明〕李東陽等奉撰、申時行等奉重修,《大明會典》卷七十九〈旌表〉,(台北:新文豐,1976)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三刷)1959二月一版
〔明〕范濂,《雲間據目鈔》,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1996)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台北:古籍,1993)
〔明〕權衡撰,《庚申外史》,(收入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1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李清撰,《折獄新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朱潼等修、徐彥楠等纂,同治十一年補刊本,江西省《安仁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七七ま號》
〔清〕朱彝尊《經義考》引明人郎瑛所言。《經義考》卷二九三,(東京:中文,影印本,1978)
〔清〕周爾吉,《歷朝折獄纂要》,(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翻印,1993)。
〔清〕胡文炳撰,《折獄龜鑑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陸圻,《新婦譜》臺北市:新文豐,1988),叢書集成續編社會科學類
二、專書:
〔法〕米里拜爾(Jean de Miribel)著、郭太初等譯,《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關於陝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西安:陝西人民,1994)
〔法〕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 ,《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美〕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北京:三聯,2005年1版2刷,2004初版)
〔美〕托莉.莫以(Tori Moi)著、王奕婷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第二版)》(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巨流,2005)
〔美〕索雅(Edward W. Soja):《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圖書,2004)。
〔美〕厄爾.邁納著(Eral Miner),王宇根、宋偉杰等譯:《比較詩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美〕伊佩霞(Patricia Ebrey)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南京:江蘇人民,2004)
〔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台北:商務,1997)
任繼愈主編《明本》,收入《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南京:江蘇古籍,2003)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科,2004)。
杜信孚,杜同書著:《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揚州:線裝書局,2001)。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2003)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台北:學生書局,)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合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1992)。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2005)。
茅盾、傅憎享等著,張國星主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1993)
高彥頤,《閨塾師:十七世紀中國的婦女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2005)。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1958第一版,1981第二刷)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2003)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2003二刷)。
高彥頤,《閨塾師:十七世紀中國的婦女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2005),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2000)。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科,2004)。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1996)。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1991)。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楊一凡、徐立志編,《歷代判例判牘》編前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楊一凡、田濤主編,田濤、馬志冰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第八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2)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邊六種十》,《明史》10,《台北:鼎文書局,1972》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5)。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2004年三刷)。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2003初版二刷)
熊秉真,《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2003年初版二刷,2001年初版)。
熊禮□選註:《袁中郎小品》,(北京:文化藝術,1996)。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浙江:古籍,1997)。
劉漢初、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文化,2004)。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謝水順、李珽著,《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1997)。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楊雪峰,《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1978)
蒲堅編,《中國法制通史(明)》,(北京;中國法律,1999)
寺田浩明編,《中國法治史考證》,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治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1993)
三、單篇論文:
George A. Hayden著,梁曉鶯譯〈元及明初的公堂劇〉,收錄於王秋桂 《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學生書局,1985)。
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頁103-126。
---------,〈明清兩代的鈔本〉,出自劉漢初、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文化,2004),頁465-480。
夫馬進著,鄭民欽譯,〈訟師秘本《蕭曹隨筆》的出現〉,收入寺田浩明編,《中國法治史考證》,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治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撰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期,1994年3月。
---------,〈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收入〔日〕滋賀秀三等著、王業新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朱傳譽,〈明代出版家余象斗傳奇〉,《中外文學》,16:4(1987),頁158-168。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3-52
李玉珍:〈當頭棒喝:禪宗文學之公案〉,收入熊秉真主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2003年4月2刷,初版於2001年)
何大安,〈論斷符號:論「案」、「按」的語詞關係及案類文體的篇章構成〉,熊秉真主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
何勤華〈明清案例匯編及其時代特徵〉,《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年第三期。
巫仁述,〈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讀談起〉,《中國法治史學會會刊》第二期,2001.12。
吳存存,〈性別問題與明清性史的研究〉,收入葉舒憲編,《性別詩學》,(北京:中國社科院,1999),頁117-126。
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4月,頁3-15。
阿部泰記著、陳鐵濱譯,〈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綏化師專學報》1989年第四期,1991年第一期。
武潤婷,〈試論俠義公案小說的形成和演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頁3-20。
---------,〈晚明崇奢思想舉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1年6月,頁215-234。
林珊妏,〈《杜騙新書》之僧騙故事探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二卷第二期,2006,頁87-96。
林璀瑤,〈奸、邪、淫、盜:從明代公案小說看僧侶的形象〉,《歷史教育》第九、十期合刊,2003年12月,頁143-167。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卷2期,1992年10月,頁139-159
---------,〈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2001),頁135-198
竺洪波《公案小說與法律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三期。
周永祥,〈古代“公案小說”辨異〉,《齊魯學刊》,2002年6月。
徐 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1993.12,頁167-202。
--------〈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6月。
--------〈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1993.12,頁176-194
金文京,〈晚明小說、類書作家鄧志謨生平初探〉,收入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2002),頁318-329
夏啟發,〈判官神話與義理決獄的倫理精神〉,《江漢論壇》,2003年1月。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帶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8。
馬幼垣、劉邵銘合著,〈筆記、傳奇、變文、話本、公案—綜論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的形式〉,收錄於靜宜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輯《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一冊,(台北:聯經,1979)
馬幼垣,〈明代公案小說的版本系統〉,收入《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1983)。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卷4期 1991.12,頁37-76。
楊緒容,〈明書判體公案小說集之間的相互關係及文體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第一期。頁110-115。
皋于厚,〈明代公案小說的發展演進〉,《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6期。
張金鑑,〈中國歷代訟獄制度之演進〉,《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0期,1969年12月。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學史》第十卷第二期,1999.6。
張秀民〈明代印書最多的建寧書坊〉,《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印刷工業,1988),頁162-170
常寧文,〈略論中國公案小說及其價值〉,《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5期。
陳弱水,〈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期,1997.3,頁167-241。
陳俊杰,〈明清士人階層女子守節現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5年二十七期,頁98-107。
陳兆南,〈俗行小說的雅與俗—以水滸傳小說簡本為例〉,收入中興大學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2000)。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 ,《成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九號》,94.06,頁121-164。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 ,《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號》,95.06,頁43-90。
陳思和,〈創意與可讀性—試論台灣當代科幻與通俗文類的關係〉,林燿德、孟樊主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1992),頁271-303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和貞淫問題〉,收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1993),頁97-120。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和貞淫問題(續完)〉,收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稻鄉,1995),頁253-272。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1994•7第二期,頁27-43
賴惠敏,〈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88年8月期6,頁。
賴惠敏,〈從命案看清前期的國家與社會(1644-1795)〉,《明清文化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頁91-140。
四、英文
Chia, Lucille,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 17th Centuries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Ching-His Perng, Double Jeopardy: A Critique of Seven Yuan Courtroom Dramas.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8)
Dardess, John, A Ming Society:T’ai-ho County, Kiangsi, fourteen to seventeen centurie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Elman, Benjamin A.,“Changes in Confucian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form the Ming to the C h’ing Dynasty,” in Benjamin A. Elman and Alexandor Woodside eds,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Scott, Joan,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1:5, Dec. 1986.
Sommer,Matthew Harvey,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2000).
Woolf, Margery,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五、日文部分
大塚秀高,〈從公案話本到公案小說集—論「丙部說之末流」在話本研究中所佔的地位〉,《集刊東洋學》47期,1982
莊司格一,《中國的公案小說》,(東京:研文,1988)
酒井忠夫,〈明代ソ日用類書シ庶民教育〉,《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ボソ文教政策シ庶民教育》,(東京:國土社,1958)
六、學位論文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吳佳珍,《唐宋獄案故事研究—以文言作品為主》,國立清大碩士論文,2003
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2004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歐陽宜璋《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
廖鴻裕《《海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4
楊靜琪《《龍圖公案》的成書及其公案性格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6
楊淑媚,《施公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1995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盧盈如《《于公案奇聞》析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5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5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