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苡霖 |
---|---|
論文名稱: |
夏宇詩的歧路花園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in Hsia Yu's Poetry |
指導教授: | 劉承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夏宇 、後現代主義 、陰性主義 、互文性 、花園路徑句 |
外文關鍵詞: | Intertextuality, Garden path sent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夏宇詩從八0年代開始被置入後現代主義的括弧中,從此成為後現代詩人中具指標意義之詩人,而備受當代詩論加以評述及進行多方研究。然而自九0年代至今,詩人的創作腳步則陸續跨入詩刊、流行歌詞、舞台劇以至翻譯等領域之中,儼然成為一個「以詩為名」的大眾詩人,而正如其所希冀,她想成為一個「腹地廣大」的詩人。然而在這廣大的曠野中,關於夏宇詩的相關研究評述仍多半將之置於「後現代主義」或「女性主義」的視野之中,研究者亦多認為仍有許多衝突未盡之處。
故本研究試在夏宇詩的廣大版圖中觀看其以「語言」所進行經營的「文字觀念藝術」,並結合認知語言學中的花園路徑句(Gardern path sentence)、漢語語法特徵討論其詩中對於文字、修辭、語法上的創新及建立。另外亦觀察其特意經營的意象所構成的意象群以求深入其個人特色,兼論夏宇以「互文性」手法所進行的創作突破,析論其詩如何透過與其他文本的對話,及與其自身副文本的交織所建立起的多重的歧義且豐富多向的內涵。
一、詩集及詩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著、張系國等譯:《波赫士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著,陳黎、張芬齡譯:《辛波絲卡詩選》,台北:桂冠,1998年。
馬拉美著、莫渝譯:《馬拉美詩選》,台北:桂冠,1995年。
夏宇:《備忘錄》,台北:自費出版,1985年。
夏宇:《腹語術》,台北:現代詩季刊,1991年。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現代詩季刊,1995年。
夏宇:《Salsa》,台北:唐山,1999年。
夏宇(HSIA YÜ)著、Steve Bradbury 譯:《FUSION KITSCH》,Zephyr Press,2001年。
夏宇:《粉紅色噪音》,田園城市出版社,2007年。
夏夏編:《一五一時詩選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8年。
秀陶:《一杯熱茶的工夫》,台北:黑眼睛文化,2006年。
秀陶譯:《不死的章魚:世界散文詩選粹》,台北:黑眼睛文化,2006年。
駱以軍:《棄的故事》,自費出版,沒有註明出版時間(購於1999年)。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台北:曼陀羅創意工作室,1990年。
顧城著、顧工編:《顧城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年。
《曼陀羅詩刊》,曼陀羅雜誌社出版,1990年9月。
《詩戀Pi》,Net and Books 出版,2001年。
夏宇主編:《現在詩01:沼澤狀態、現在文本詩與音樂、翻來翻去》,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2年1月。
夏宇主編:《現在詩02:來稿必登》,台北:唐山,2003年9月。
鴻鴻主編:《現在詩03:詩的亂世與盛世》,台北:唐山,2005年2月。
阿翁主編:《現在詩04:行動詩學文件大展》,台北:唐山,2006年2月。
鄭慧如主編:《學刊三號 詩與音樂專輯》,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4年6月。鄭慧如主編:《學刊六號 新詩中的空間論述專題》,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5
年11月。
二、中文文學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毛鋒:《神秘詩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1984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古繼堂:《台灣青年詩人論》,人間出版社,1996年。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上海外語,1999年。
李幼蒸:《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1997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台北:萬卷樓,2002年。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83年。
周治金:《漢語歧義消解過程的研究》,華中師範,2002年。
吳曉:《詩歌與人生》,台北:書林,1995年。
林燿徳:《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年。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的偏航:八O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林水福、林耀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1997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2002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 年。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楊智文化,2003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胡和平:《模糊詩學》,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女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2001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
黃梁:《想像的對話》,台北:唐山,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文化空間與生活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1998年。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楊照:《為了詩》,台北:印刻,2002年。
黎煥雄:《地下鐵:一個音樂旅程》,台北:大塊文化,2004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9年。
羅婷:《克里斯特瓦的詩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1989年。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年。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
劉燕:《現代批評之始─—T.S.艾略特詩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鯨向海:《沿海岸線徵友》,台北:木馬,2005年。
三、西方文學論著(按作者姓名英文字母排序)
〔德〕阿多諾(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單行道》,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俄〕巴赫金(M.M. Bakhtin)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阿根廷〕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談詩論藝》,台北:時報出版社,200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敖軍譯:《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1998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王東亮等譯:《符號學原理》,三聯書店,1999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法〕加斯東.巴拉舍(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法〕加斯東.巴拉舍(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03年。
〔俄〕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著、劉文飛譯:《文明的孩子》,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義〕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未來千年備忘錄》,中國社會思想出版社,1994年。
〔美〕喬納森.卡勒(J. Culler)著、陸揚譯:《論解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法〕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言語與現象》,台北:桂冠,1998年。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駱駝出版社,1995年。
〔美〕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2006年。
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T. S.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艾略特文學論文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英〕威廉.燕卜遜(William Empson):《朦朧的七種類型》,中國美術學院,1996年。
〔加〕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初版。
〔德〕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存在與時間》,台北:唐山,1989年。
〔法〕茱麗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台北:麥田,2005年。
C. Norris著、劉自荃譯:《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駱駝出版社,1995年。
〔法〕亨利-皮耶.侯歇(Henri-Pierre Roche)、夏宇譯:《夏日之戀─居樂和雋》,台北:麥田,2002年。
〔法〕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著、方思譯:《時間之書》,台北:現代詩出版社,1958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5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台北:聯經,2006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對闡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台北:麥田,2008年。
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俐譯:《波伊斯傳》,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日〕池上嘉彥著、林璋譯:《詩學與文化符號學》,譯林出版社,1998年。
〔日〕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台北:時報,2004年。
四、期刊論文及其他(按發表年份排列)
鍾玲:<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中外文學》第16卷,第5期,1987年10月,頁102。
孟樊:<超前衛的聲音-評夏宇的詩>,《台北評論》,第4期,1988年3月,頁134-5。
李幸錦:〈論夏宇詩中的「陰性書寫」〉,《問學集》第8卷,1990年,頁1-19。
鍾玲:<詩的荒野地帶>,《中外文學》第23卷,第3期,1994年8月,頁46-59。
奚密:<女性主義與詩:對〈詩的荒野地帶〉的反思>,《中外文學》第23卷,第3期,1994年8月,,頁62-69。
李元貞:<從「性別敘事」的觀點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我」之敘事方式>,《中外文學》第25卷,第7期,1996年12月,頁4-39。
白瑞梅:<夏宇的鋸齒狀的真理:實驗詩學的性政治>,國科會研究報告,編號NSC86-2418-H009-001-T,1997年,頁1-41。
李元貞:<為誰寫詩?—論台灣現代女詩人詩中的女性身分>,《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49-74。
陳雀倩:<女性書寫的延異與衍異-以羅英、夏宇、顏艾琳詩作為例>,《問學集》第9卷,1999年,頁117-136。
王文仁:〈夏宇詩中的後現代符號情狀〉,《第一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研討會》,2001年,頁49-67。
伍季:〈靈的腹語-從夏宇的「降靈會III」到陳黎的「腹語課」〉,《乾坤詩刊》第22卷,2002年,頁29-33。
夏宇:<但是(一個這樣一個又一個三天兩夜)> ,《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頁32-35。
柯品文: 〈探索夏宇詩語言的流動意象-讀夏宇的《腹語術》〉,《書評》第62卷,2003年,頁14-22。
<詩,如何過火?想詩、談詩、念詩、玩詩-《中外文學》三十週年系列座談之二>,《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46。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張嘉惠 :〈論夏宇詩中的修辭策略及女性書寫〉,《台灣詩學》,2004年月,頁153-188。
李癸雲 :〈等妳,在雨中──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雨的意象研究〉,《台灣詩學》,2004年11月,89-109。
李癸雲 :〈不可知的黑暗排列──以〈擁抱〉為例談現代詩評的侷限與可能〉,《現代詩學》,2005年11月,179-191。
林芷琪:<筆名、都市╱與性別:論寫詩的「夏宇」.寫詞的「李格弟」的雙聲變╱辨位>,發表於《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2005年。
魏偉莉:<安那其.女性.逃逸路線-夏宇詩作相關論述的再論述>,《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頁11-33。
陳義芝:<夢想導遊論夏宇>,《當代詩學年刊-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專號》,2006年9月,頁157-169。
五、網路資料
夏宇:<寫歌>,2004/7/24,http://www.gotlmag.com/ben/01/ben04.html
木焱:<完全木焱的夏宇詩集後記末段評論夏宇之492>,2004/7/24,http://www.gotlmag.com/ben/01/ben0.5.html
鴻鴻,<每週一詩評析>,2006/3/1,http://dcc.ndhu.edu.tw/poemroad/weeklypoem/2006/03/01/
張貝雯採訪稿,<夏宇-穿牆而過的鍊字女巫>,2006/8/12,www.netsh.com.cn/bbsjh/8015/6/2397.html
馮慧瑛,<剪掉集體論述的雙手:從夏宇的詩看現代與後現代的辨證關係>,無註明發表日期,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4/4-3.htm
李元貞:第59期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詩壇顯影>,1999年發表,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57-2-1.htm
郭宏昇:<雙面夏宇—解讀詩人的後現代發生與流行表徵>,《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8期,發表於2004年04月15日,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8/3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