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博堯
論文名稱: 疏離的凝視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自我疏離焦慮凝視存在異化
外文關鍵詞: ego, isolation, anxiety, contemplation, existence, dissimil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是以零三年至今的油畫作品做為研究的對象,其創作目的在於自我身分探索與分析環境造成的疏離。

    從自我形象的描繪以及焦慮情節的產生及反應做敘述,以心理學的分析法來闡明作品的發展脈絡與理念。接下來分別就具象的超現實氛圍,空間與物件的關係,以及變焦鏡頭下呈現的劇場式畫面結構來分析,說明作品的藝術形式與風格。本創作研究將作品分成兩個系列,第一個是對於自我的凝視與存在的探討,另一個部份則是對自我疏離後在人格產生自我異化情況的描寫。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自我的創作脈絡是依循著心理學此一系統去發展的,當中呈現了個人的內在變化,也對現代人普遍的精神徵候做了一次掃描。在個人藝術形式的特點上則是以理性冷僻的具象描繪,表現帶有超現實與悲劇性格的舞台效果,作品使觀者感受到的距離感,正是自我對現實環境疏離的投射表現。


    This discussion researched on the oil paintings composed from 2003 to present. The purposes attempted to explore inner egos of human beings and analyzed the isolation a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involved psychological analyses which expounded the developing structures and ideas of the works. It depicted self appearances and described the generation and reactions of the complex about anxiety. Furthermore, the art forms and styles were illustrated by concrete surreal atmosphere, relation between space and objects, and by theatre frame which was displayed by a zoom lens. The research separated the works into two series: one is the exploration of self contemplation and existence; the other is the portraiture of the self dissimilation after self isola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my own creating structure followed this psychological system. They showed individual inner change and scanned common symptoms of spirit of modern people. The art forms featured rational and unfamiliar concrete depiction, and stage effects with surreal and tragic character. The sense of distance that the viewers felt from the works was just the projection of the isolation to the actual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 第三節 小結 15 第二章 創作脈絡的開展 17 第一節 身體的書寫與存在的揭示 17 一 、自畫像的意涵與轉變 17 二、自畫像的新價值 20 三、自我存在的顯示 25 第二節 文化與焦慮 30 一、疏離的產生 30 二、人格面具機轉的啟動 35 第三節 小結 39 第三章 創作形式探討 41 第一節 超現實風景下的真實 41 一、理性的書寫 41 二、以超現實筆調描寫內在活動 44 第二節 空間及物品的定義與探討 46 一、空間提供存在感 47 二、物質的特性 48 第三節 變焦鏡下的窺視 52 一、拍攝的捕捉與佔有 52 二、觀景窗內的舞台 53 第四節 小結 56 第四章 作品分析 58 第一節 自我的凝視及身分探索 58 第二節 疏離的凝視 66 第三節 小結 80 第五章 結論 84 第一節 總結 84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88 【參考文獻】 92 【附錄】 93

    1.陳英德、張彌彌 合著,《巴爾杜斯》,台北﹕藝術家,2002
    2.黃舒屏 撰文,《傑克梅第﹕存在主義藝術大師》,台北﹕藝術家,2002
    3.畢恆達 著,《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
    4.魏尚河 著,《我的美術史》,台北﹕高談文化,2005
    5.曾長生 著,《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00
    6.葛魯嘉,陳若莉 著,《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
    7.曾曬淑 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2004
    8.黃舒屏 等著,何政廣 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培根》,石家庄:河北教育,2005
    9.謝忠道 著,《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台北市:果實,2005
    10.聖.修伯里 著,張譯 譯,《小王子》,台北市:希代書版,1999
    11.栗山茂久 著,陳信宏 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市:究竟,2001
    12.加斯東.巴舍拉 著,龔卓軍,王靜慧 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2003
    13.今道友信 等 著,黃鄂 譯,《存在主義美學》,台北市:結構群,1989
    14.湯瑪斯•華騰伯格 編,張淑君、劉藍玉 譯,《海德格•藝術即真理》 論藝術本
    質∕名家精選集14 ,台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
    15.荷妮 著,葉頌壽 譯,《焦慮的現代人》,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16.讓-菲利浦•圖森 著,孫良方、夏家珍 譯,《浴室》,台北﹕寶瓶文化,2006
    17.蘇珊•宋妲 著,黃翰荻 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18.卡夫卡 著,紫石作坊 編譯,《蛻變/卡夫卡小說傑作選》,台北市:麥田,2005
    19. Edith Hamilton 著,黃毓秀 譯,《西洋神話》,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94
    20.Murray Stein 著,朱侃如 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1999
    21.Robert Bocock 著,張君玫,黃鵬仁 譯,《消費》,台北市:巨流,199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