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涂琦屏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直笛合奏比賽指定曲分析探討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直笛合奏 、音樂比賽 、指定曲 |
外文關鍵詞: | Recorder Ensemble, Music Competition, Appointed Repertoi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八十二學年度至九十五學年度,全國音樂比賽國小直笛合奏指定曲之分析研究,與其選曲方向之探討,以建立國小直笛合奏比賽指定曲題庫。本文將以文獻探討、分析歷年國小直笛合奏比賽指定曲、訪談比賽指定曲制定者等方式進行研究。
本論文指定曲分析後得到以下五點結論:
一、樂曲之聲部與編制為三聲部以上。
二、樂曲速度大多為快板或中板,演奏時間不超過五分鐘。
三、樂曲以二拍子與四拍子較多,節奏型態方面運用極廣。
四、在音域方面,各首樂曲之最高音與最低音或有不同,但皆已發揮至各類直笛之極限。
五、樂曲之主題大多由高音笛負責吹奏。
選曲方向與制定過程之探討,也得到以下三點結論:
一、透過比賽可讓台灣當代作曲家之作品得以發表。
二、讓我們的下一代多認識、接觸中國及台灣本土之民謠。
三、藉著台灣當代作曲家之優秀作品,提升指導教師的能力。
關鍵詞:直笛合奏、音樂比賽、指定曲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recorder ensemble repertoire and the preference repertoire of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s’ Music Competition from 1993 to 2006 academic years for the archiv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recorder competition repertoire.
The research was form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the analyses of the appointed repertoire over the years, the records of interviews of the decision makers for the appointed repertoire.
The conclusion of the analyses of the appointed repertoire described as follows,
First, there were more than three voices in these compositions.
Second, most of the speeds were allegro or moderato and no more than five minutes for each composition.
Third, most of the repertoire were two or four beats and the rhythms patterns applied broadcast.
Forth, in the compass aspec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voice in each composition but all appointed repertoire had reached the voice limit of each kind of recorder.
Last, the soprano recorder performed most of the principal tone or the main theme in the appointed repertoire.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ference of the appointed repertoire and the decision processes described as follows,
First, the great masterpieces of the present-day Taiwanese composers could be presented on the stage via formal competition.
Second, our next generation will have more chances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he folk songs and ballads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hird, the excellent modern-day repertoire of Taiwanese composers will enhance the instructors’ competence.
Key Words: Recorder Ensemble, Music Competition, Appointed Repertoir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朱則平(1999)。課堂豎笛教學指導。樂器,131,36-37。
吳榮桂(1990)。台灣省第一屆直笛比賽紀實。音樂教育,17,26-35。
吳舜文(1991)。一般學校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中等教育,42(6),83-91。
吳明宗(1993)。木笛之簡介。省交樂訊,16,15-16。
吳明宗(2000)。木笛100問。台南市:小神笛出版社。
沈敬惠(2003)。國中直笛合奏團組訓參賽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音樂教學碩士論文。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松本恆敏(1982)。器樂教育的價值,音樂科基礎指導法/器樂。音樂之友,26-34。
林鎧陳(1987)。直笛的合奏教學。音樂教育,4,6-14。
林鎧陳(1990)。音樂科教材教法研習資料。台灣省:省教育廳國教輔導團。
林秀珍(1999)。教育理論本土化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2,1-15。
林蘭芳(2003)。解嚴後國中音樂教材本土化的探討。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
邱家麟(1989)。質樸無偽的音色魅力-淺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師友,266,46-48。
季鐵男(1997)。「本土化」是台灣藝術發展的魔咒。異言堂,547,101。
周淑卿(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3(3),91-102。
肯尼斯.渥里茲原著,鄭世文譯(1993)。木笛實用手冊。台北市:世界文物。
音樂之友社編;林勝儀譯(1999)。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台北市:美樂。
翁奉斌(1995)。追求美的直笛音樂。國教輔導,34(6),36-40。
教育部 (1929)。小學課程暫行標準。教育雜誌,21(12),151-153。
教育部國教司(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台北市:奧福研究法推廣中心。
陳友新(1991)。參加音樂比賽的學校樂團之組織、訓練、表演。音樂教育,19,4-10。
張碧蓮(1987)。推動直笛教育的手:陳忠秀與台中勵學會。音樂教育,4,37-39。
曾琤(1988)。融合音樂與舞蹈各種藝術的教學法-奧福教學法。音樂月刊(69),52-53。
葉文傑(2002)。1981年至2000年間國民小學音樂教育發展之調查研究-
以淡水鎮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育組碩士
論文。
黃雅蘭(2004)。解嚴後看台灣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本土化現象。關渡音樂學
刊創刊號,135-152。
楊文碩(2003)。直笛教學提升學生音樂能力。國教天地,152, 93-98。
楊文碩(2004)。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之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景惠(1986)。直笛教學的推展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3,29-32。
趙光華(2000)。多出來的四堂音樂課-師徒相承的直笛社團經營。國教之聲,33(3)7-11。
蔡曄琳(2005)。木笛小百科。台北市:世界文物。
賴瀅如(1999)。直笛教學三部曲。師友月刊,388,78-81。
謝苑玫(1994)。合奏訓練的技術,音樂教育散論。高雄市:復文圖書。
外文部份
Bruno Nettl(1964).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 New York:Free Press.
Carl Orff(1978).The Schulwerk(in English).Schott.
Hutt,E(1977).The recorder and its music. London:Eulenburg.
Dinn,F(1965).The Recorder in School. London:Sch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