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蕙鳳
論文名稱: 以正向心理學取向運用TED講座介入提升青少年希望感之歷程與效果研究
A Study of Apply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omoting the Sense of Hope among Adolescent: Using TED Talks as an Intervention Approach
指導教授: 曾文志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正向心理學TED講座青少年希望理論團體諮商
外文關鍵詞: Positive Psychology, TED Talks, Adolescent, Hope Theory, Group Counsel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透過研究者營造正向心理學的學習環境,運用以希望感理論設計的諮商團體,過程中藉由能和引發青少年興趣好奇的TED影片媒材,引導他們擁有更多的策略途徑與動力來克服所面臨的障礙或是達成生活上的目標。
    透過質性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成員們在諮商團體中希望感之歷程變化,一路從對希望夢想的懵懂困惑到學習認知希望理論,隨後展開實際行動,最後以築夢踏實作為結束。從諮商團體中,呈現主題概念有三,依序是幾經淬煉的夢想之路、正向經驗的醞釀發酵、TED講座所扮演的功能角色。而增進青少年希望感之輔導策略有四,分別為帶領者即為正向心理學的示範者、活用希望理論的真善美、熟悉親近青少年族群文化、加入生態系統的觀點。此外,成員們在參與團體前後皆施測「青少年希望感量表」,統計結果發現在一般個人特質面向與特定目標面向中的家庭生活部分,成員們的希望感都有顯著的提升。
    研究建議專業輔導諮商人員和青少年族群工作時,應熟知透析理論且靈活變通運用,同時不預設立場。針對未來團體的運作,則建議可開設不同族群和跨族群的希望感團體、或是其他主題的希望感團體以及擴充升級諮商場地的配備。


    Abstract
    This study is for the researcher to create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use some teaching materials like TED-Style videos that always trigger the curiosity of adolescents and guide them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r challenges of their life .
    The consequence of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members in the counseling group make progress on the sense of hope. At first, they might have no ideas what they could do in the future. Then, they realized what the Hope Theory is, and took step by step toward their dreams and tried harder to make them come true. There are three key concepts in this counseling program—dreaming,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what the roles TED lectures play in the counseling program.
    There are four counsel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hope --- the counselors are also the exampl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reality of hope theory, being familiar and close to the culture of adolescents and also concern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In addition, members have to be subjected to "Self-Report Measures of Hope” before an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The result shows that members have great progress on the sense of hope in their family life.
    During the counseling,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how the theory works. It also recommends the counseling groups can be different racial or ethnic, and the topics can be various. Besides, the equipments in the counseling center should also be upgraded anytime.

    目錄 摘要 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觀點用於學生輔導 10 第二節 希望理論 15 第三節 青少年的諮商與媒材的活用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7 第二節 研究者自我檢核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8 第一節 成員的希望感之歷程變化 38 第二節 團體諮商歷程的主題概念 50 第三節 增進希望感之諮商輔導策略 58 第四節 實施「青少年希望感量表」之結果 70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研究討論 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6 參考文獻 79 附錄 83 附錄一 「團體方案」詳案 83 附錄二 「團體回饋」學習單 97 附錄三 「希望的故事」簡報 98 附錄四 「目標設定技巧與範例」簡報 102 附錄五 「夢想希望的藏寶圖」學習單 105 附錄六 「途徑思考的技巧」簡報 106 附錄七 「夢想實踐大作戰」學習單 109 附錄八 「動力思考的技巧」簡報 110 圖目錄 圖一 希望理論概要模型圖 17 表目錄 表一 高、低希望感之特徵 20 表二 團體諮商介入之實驗設計表 28 表三 團體方案簡案 33 表四 編碼說明 36 表五 團體成員希望感的歷程進展 42

    參考文獻
    方德琳(2010)。TED 18分鐘改變世界-全球瘋「風格演說」。30雜誌,70,104-110。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德祥(2000)。青少年身心發展與輔導。輔導通訊,64,43-46。
    江怡菁、林杏足(2006)。國中輔導教師推動小團體諮商之行動研究-以提升青少年自尊小團體為例。教育研究論壇,15,137-165。
    李易蓁(2007)。觸法少年情緒管理團體成效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18,295-309。
    李政賢(譯)(2011)。正向心理學(原作者:S. R. Baumgardner & M. K. Crothers)。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9)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市:麗文。
    沈碩彬(2008)。從正向心理的理念談班級管教。研習資訊,25,45-50。
    林杏足(2006)。青少年諮商歷程的實踐與反思-專業訓練與實務場域的對話。教育研究論壇,15,237-272。
    林楚欣、葉雅真(2009)。幼教師生命探索成長團體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31-70。
    唐淑華(2006)。我的未來不是夢?-一個以希望感角度探究國中學生學業挫敗經驗的研究。中等教育,57,4-21。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臺北市:心理。
    高振耀(2009)。談資優青少年社會情緒問題與發展性團體諮商。國教之友,60,45-53。
    張春玉(2007)。青少年偏差行為輔導之研究─以彰化少年輔育院讀書會為例。社會科學學報,15,63-100。
    張瑋珊、許忠仁(2009)。以塔羅牌為媒介用在青少年輔導輔導諮商上的自我探索。諮商與輔導,288,44-47。
    梁雅舒(2000)。認知控制治療在ADHD兒童及青少年諮商上的運用。輔導季刊,36,6-10。
    許智傑(2010)。創意與活力的結合:與青少年個案諮商的藝術。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19-31。
    許鶯珠(2009)。正向心理學在諮商輔導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81,48-52。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6-23。
    陳乃文(2011)。運用創作性戲劇方案於國小中年級學童正向情緒輔導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99-123。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明賢(2008)。輕度智能障礙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初探--以高職特教班為例。中等教育,59,182-193。
    陳彥安(2009)。評〈TED:崛起中的傳播新勢力〉。取自http://research.ncku.edu.tw/re/commentary/c/20090814/1.html
    陳素玲(2010)。由個體發展層面看青少年狂飆期。翰林文教月訊,60,9-12。
    陳鈺湘、黃靜婷(2009)。生涯探索團體於國中中輟生中介機構之初探。諮商與輔導,277,36-39。
    陳慧苓、黃宗堅(2010)。系統觀點取向的阿德勒治療模式於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93,6-11。
    曾文志(2010a)。走過正向心理學的第一個十年。師友,513,62-66。
    曾文志(2010b)。不同鏡頭下的兒童與青少年輔導。師友,514,40-45。
    曾文志(2010c)。提升孩子追求夢想的希望。師友,515,70-74。
    曾文志(2010d)。應用自我驗證讓孩子更快樂。師友,516,61-66。
    曾文志(2010e)。讓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孩子的未來。師友,517,62-67。
    曾文志(2010f)。讓心流提升孩子的經驗品質。師友,518,74-79。
    曾文志(2010g)。發展孩子的品格長處-智慧與知識篇。師友,519,71-77。
    曾文志(2010h)。發展孩子的品格長處-勇氣篇。師友,520,67-73。
    曾琬雅、張高賓(2011)。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受霸凌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憂鬱情緒之效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105-129。
    程小蘋、林杏足(2003)。國中輔導教師對青少年個案身心特徵、晤談問題及諮商作法之知覺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133-174。
    黃秀媚(2008)。應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於藥物濫用之青少年。學校衛生,53,57-71。
    黃俊傑(2007)。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58-65。
    黃郁婷(2008)。打造快樂的學習殿堂─以正向心理學理念談班級經營。臺灣教育,652,54-57。
    黃傳永、賴美言、陸雅青(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21-52。
    黃靖茹(2009)。談青少年的情緒教育。教師之友,50,38-44。
    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2003)。國中、國小與高中學生希望、樂觀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3-62。
    敬世龍(2010)。青少年希望感量表之建構。教育科學期刊,9,165-192。
    楊牧貞、陳沐新(2011)。利他意願在調節負向情緒上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2,701-718。
    楊智先(2010)。正向心理學脈絡下的創造力教育實踐:從希望理論談起。北縣教育,70,56-59。
    劉靜文(2008)。正向心理學的觀點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師說,203,9-13。
    潘幸山(2002)。突破「鐵布衫」、「金鐘罩」-談諮商媒材『照片』的運用。輔導通訊,72,64-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秀玲(2006)。青少年諮商輔導中的情緒處理。學生輔導,100,28-43。
    蔡美惠、陳麗宇(2011)。服務學習與數位製作混成教學法應用於國文教學之課程設計實例。北商學報,20,159-174。
    蕭偉智(2009)。從電影《崖上的波妞》談品德教育。中等教育,60,162-170。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研習資訊,26,71-78。
    駱芳美、郭國禎(2011)。從希望著手-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羅文秀(2005)。希望理論、測量及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112-123。
    Krueger, C. (2005). Four themes in youth work practice.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 33, 21-29.
    Marques, S. C., Lopez, S. J., & Pais-Ribeiro, J. L. (2011). “Building hope for the future”: A program to foster strengths in middle-school students. J Happiness Stud, 12, 139-152.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ligman, M. E. P., Rashid, T., & Parks, A. C. (2006). Positive psychotherapy .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 774-788.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410-421.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 355-360.
    Snyder, C. R. (2000). The past and possible futures of hop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 11-28.
    Snyder, C. R., Ilardi, S. S., Cheavens, J., Michael, S. T., Yamhure, L., & Sympson, S. (2000). The role of hope in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ies .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 24, 747-762.
    Snyder, C. R., Shorey, H. S., Cheavens, J., Pulvers, K. M., Adams V. H., III., & Wiklund, C. (2002). Hope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colle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94, 820-826.
    Snyder, C. R. (2004). Hope and other strengths:Lessons from animal farm.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 624-627.
    Snyder, C. R., Lehman, K. A., Kluck, B., & Monsson, Y. (2006). Hope for rehabilitation and vice versa.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51, 89-112.
    Snyder, C. R., Feldman, D. B., Shorey, H. S., & Rand, K. L. (2011). Hopeful choices:A school counselor guide to hope theor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5, 298-307.
    Walters, H. (2008, February). Tapping Into TED. Bloomberg Businessweek. Retrieved from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novate/next/archives/2008/02/tapping_into_te.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