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卿爾
論文名稱: 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研究-以九成宮醴泉銘碑為例
指導教授: 黃陶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書法教學字形結構九成宮醴泉銘
外文關鍵詞: Calligraphy teaching, the shaped structure, Jiucheng Gong Yecheon-M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本筆畫與字形結構教學的策略與模式,以提升學生對基本筆畫與結構的認知及書寫能力。

    本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例,使學生能從結構原則的認知中,了解歐體的點畫結構特色,進而在書法的書寫技巧及書法美學的認知上能更有效的提升,同時也促使研究者在書法教學的專業上能有所成長。
    本研究是以石岡國小四年甲班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十五週的書法教學。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 基本筆畫教學方面
    (一) 基本筆畫教學:讓學生透過聯想記憶基本筆畫的外形,並搭配口訣以熟悉筆法,再由教師示範、書空練習、自行臨寫等步驟,能有效地掌握書寫的要領。
    (二) 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有助於提升基本筆畫的認知及書寫能力。
    (三) 研究發現學生對於橫畫、竪畫與撇畫寫得較好;竪鉤、捺與橫折較感困難。

    二、 字形結構方面
    (一) 字形結構教學:以均間、中心、左右組合、上下組合、包圍、俯仰、向背、變化、主筆、外形及收放等十ㄧ個結構原則進行字形結構教學,能有效提升字形結構的認知及書寫能力。
    (二) 學生對十一個結構原則在認知方面極易理解,而且能將此結構原則應用在 書寫方面,尤其是均間原則與中心原則掌握得最好。

    三、 關於歐陽詢與九成宮醴泉銘碑風格的認識
    (一)藉由歐體與顏體不同書風的比較,學生較能看出歐書的特色。
    (二)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書法的欣賞能力。

    四、 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師、教科書編輯者、教育主管當局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asic strokes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shaped structur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writing ability about the basic strokes and the structure.
    In this study,we take Ou Yangxun’s Jiucheng Gong Yecheon-ming as an example,which can enable our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EV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nhua,and upgrade their calligraphy skills and aesthetic awarness of Chinese character more effectivelly;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s can also make a progress of their professional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There wrer 35 fourth grade students of Shi-gang elementary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y experienced the calligraphy teaching approximately 15 weeks by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is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 The teaching of basic strokes
    i. The basic strokes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s memorize the shape of basic strokes through associative thinking, and be familiar with the techniques by using a pity formula; thus,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grasp the essentials of writing from teacher’s demonstration, the air exercises and writing by themselves.
    ii. The calligraphy teaching of Shaped structure will contribute to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basic strokes and writing ability.
    iii.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do better in the cross painting erection and the charge-offs painting;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more difficulties in writing vertical look,Na and Wang.
    II. The shaped structure
    i. Teaching of the shaped structure: This instruction is consisted of 11 structural principals, those are: to have ,the center, about portfolio,from top to bottom composition, siege, pitching,Xiangbei,the different-shaped state,Zhubi,appearance and shoufang, which can enbanc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writing ability of the word’s structure.
    ii. Students have the good comprehension with the stru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cognitive aspect; furthermore, they can put those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especially their good control of “the center”and “to have”
    III. The acknowledgement of Ou Yangxun and Jiu Chenggong Yecheon-ming
    i. Comparing the Ou style with Yan style, students are easily to be awar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Ou’s style.
    ii. The shaped structural calligraphy instruction is contributed to student’s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V. The shaped-structure calligraphy i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re are some specific proposals could be provided to teachers, textbook editor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researcher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有關語文領域寫字能力指標探討 7 第二節 歷代對於楷書字形結構的研究 9 第三節 歐陽詢及九成宮醴泉銘碑 38 第四節 書法教學法 44 第五節 書法相關論文探討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步驟和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時間、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57 第三節 教材編選 6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四章 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之實踐歷程 67 第一節 課程規畫 67 第二節 書法教學的實踐歷程 71 第五章 教學成效與教學省思 183 第一節 教學成效 183 第二節 教學省思 19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03 第一節 結論 203 第二節 建議 205 參考文獻……………………………………………………………..209 附錄…………………………………………………………………..213 附錄一 書法書寫活動觀察紀錄表 213 附錄二 書法教學前測問卷 215 附錄三 書法基本筆畫前(後)測評分表 216 附錄四 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前(後)測 217 附錄五 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態度後測問卷 220 附錄六 均間、中心原則學習單 221 附錄七 組合原則學習單 223 附錄八 俯仰、向背、變化原則學習單 225 附錄九 主筆原則、外形原則學習單 226 附錄十 歐顏書風認識學習單 227 附錄十一 家長回饋問卷 228 附錄十二 基本筆畫前後測比較 229 附錄十三 結構書寫前後測 232

    參考文獻

    于魁榮(2001)。《小學寫字教學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文聖樓(1984)。《歐體習字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毛河泉(2004)。《國小高年級書法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不同書體之學習為策略》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嘉義。
    王靜芝(2000)。《書法漫談》。台北:台灣書店。
    史正中(1980)。《書法入門》。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史紫忱(1979)。《書法美學》。台北:藝文印書館。
    左宜有(1984)。《九成宮醴泉銘》。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任政、錢沛云(1989)。《楷書基礎知識》。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安國鈞(1998)。《中國文字與書法》。台中:中華民國甲骨文協會。
    江育民(2001)。《九成宮醴泉銘入門》。台北:勝文印刷有限公司。
    余益興(2001)。《九年一冠課程書法教學之變革與因應》。國教輔導,40(5)。
    余益興(2003)。《國小書法教學應用檔案評量之研究》。國曆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炳銅(1985)。《書法入門》。台北:信宏美術印刷廠。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Jean McNiff ,Pamela Lomax,Jack Whi6ehead原著。嘉義:濤石文化。
    吳憶禎(2005)。《書法造形與空間之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秀華(1992)。〈師院生學習板書與硬筆書法之研究〉。李郁周主編(1992)。《書法論文徵選論文集》。台北:蕙風堂。
    李郁周主編(1990)。〈引西潤中--從近代西方美術教育理論學科本位的藝術教 育探討書法教育的改革〉《書法論文徵選論文集》。台北:蕙風堂。
    李郁周主編(1997)。《書理書迹研究》。台北:蕙風堂。
    李國揚(1992)。〈書法教學評量研究〉。李郁周主編(1992)。《書法論文徵選論文集》。台北:蕙風堂。
    杜忠誥(1986)。《書道技法1.2.3》。台北:雄獅圖書。
    沈尹默(1984)。《書法藝術欣賞》。台北:莊嚴出版社。
    辛仁濟(1989)。《歐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
    林金城(1986)。《書法教學理論與實際》。彰化:台聯出版社。
    邱振中(1995)。《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金學智(1990)。《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
    姚一川(2007)。《九成宮碑基礎教程》。上海:書畫出版社。
    施永華(2000)。《國民小學團體活動書法教學》。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施永華(2004)。《國小中高年級書法線條、造形及結構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季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施翔友(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四年級書法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季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洪文珍(1991)。《國小書法教學基本模式探究》。台北:蕙風堂。
    洪文珍、洪文瓊、吳英長(1998)。《國小書法學習策略教學研究》。東師語文學刊。11。
    苗振華(2002)。《慣用左手兒童寫字能力特性與書法美感形式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夏林清等譯(2000)。《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ltrichter,Posch&Somekh著。臺北:遠流。
    祝敏申(1989)。《書法欣賞與學習》。台北:華嚴出版社。
    馬久媜(2002)。《楷書硬筆書法教學對國小中高年級書寫美感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高尚仁(1986)。《書法心理學》。台北:東大。
    康有為(1984)。《廣藝舟雙楫》。台北:華正書局。
    張日廣 (2000)。《新寫字教材》。台北:翰軒文化。
    張志和(2001)。《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志鴻(2002)。《歐陽詢皇甫誕碑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張順誠(2001)。《屏東縣國民小學書法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屏東。
    張新仁等(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許勝寶(2006)。《國小低年級楷書硬筆字教學研究—以永樂國小二年三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陳政見、蔡明富(1997)。《書法教學與治療》。嘉義:紅豆出版社。
    陳若海(2004)。《歷代名家楷書臨習教程--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
    陳振濂(1998)。《歷代書法欣賞》。台北:蕙風堂。
    陳添球(1999)。《多重聯絡的國小寫字教學模式與畫龍點睛教學法》《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惠冰(2003)。《傳統書法教學與空間意識發展書法教學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季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游淑賢(2005)。《小學書法教育情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興華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華正人(1987)。《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馮武(清)。《書法正傳》。台北:華正書局。
    黃光雄(1991)。《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宗義(1988)。《歐陽詢書法之研究》台北:蕙風堂。
    楊玉蘭(2006)。《國小書法讀帖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詹坤艋(2004)。《九宮格與書法造形結構關係探討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季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
    廖蘊玉(1997)。《楷書書寫門徑》。台北:華嚴出版社。
    熊秉明(1999)。《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圖書。
    劉濤(2004)。《書法鑑賞》。台北:文津出版社。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國法書選31。(1989)。東京:二玄社。
    潘伯鷹(1985)。《中國書法簡論》。台北:華正書局。
    蔡長盛(1990)。《書法空間之研究》。新竹:易明企業。
    蔡崇名(1990)。《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
    鄭聰明(1992)。《九成宮醴泉銘書體的特徵》台北:蕙風堂。
    鄧散木(1991)。《怎樣臨帖》。台北:華嚴出版社。
    謝碧珠(2003)。《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暨進修推廣部敎師在職進修台灣語言與語言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蘇德隆(2003)。《國小書法欣賞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