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婉嫈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以小說為中心(1920~1937)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黃惠禎
張文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新文學民俗文化論述啟蒙主義本土主義左翼文學賴和楊守愚張文環蔡秋桐翁鬧楊逵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1920∼1937 年)為研究範圍,觀察小說中民俗議題的書寫,分別從啟蒙、本土、左翼思潮的不同背景,討論作家賦予民俗符號的文化論述。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對台灣進行有組織、學術性的民俗調查與出版,一面將台灣民俗視為落後民族的產物,以強化其統治的正當性,一面又利用台灣民俗做為施政參考的依據。面對被民俗異化為政治工具的危險,台灣作家在小說中書寫民俗作為抵抗,民俗成為殖民統治與抵殖民的角力戰場。本研究較全面地從日治時的傳入台灣的各種思潮,來觀看新文學作家如何在各種思想的引領下,在文學作品中進行對於民俗文化的各種觀察與詮釋,並透過對新文學小說的耙梳,琢磨出作家對自我身份的思考、反省,在重新取回民俗詮釋權後,發展出來的抵殖民文化論述。

    首先討論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觀察民俗議題在小說中的書寫風貌以及發展的文化論述。從賴和<可憐她死了>、<鬪鬧熱>兩篇小說中觸及父權、祭典活動的傳統文化,討論賴和關於國民性格的思考;從楊守愚<移溪>、<瘋女>和<新郎的禮數>三篇小說中的迷信、傳統婚儀,探討楊守愚的人文主義思想;從張文環<論語與雞>與<豬的生產>兩篇小說中的儀式、咒術來觀察張文環對新舊教育的批判。作家對民俗的觀察能跳脫殖民主所擬定的進步/落後二元對立框架,針砭殖民地國文明的虛矯,表達對台灣文化前途的擔憂。

    接著討論本土主義思潮的影響,觀察民俗議題在小說中的書寫風貌以及發展的文化論述。從賴和<鬪鬧熱>、<蛇先生>兩篇小說中民俗技藝、傳統醫療,探討賴和的新舊文化辨證論述;從蔡秋桐<媒婆>、<保正伯>與<王爺豬>三篇小說中的信仰、語言議題,分析蔡秋桐的反殖民論述;從翁鬧〈戆伯仔〉、〈羅漢腳〉兩篇小說的信仰、民俗醫療,探究與翁鬧身世息息相關的國族情結。作家透過民俗議題控訴殖民主制度性的壓迫剝削,並透過地方記憶安頓身份認同,編織本土文化的錦衣。

    再則討論左翼思潮的傳播及影響,觀察民俗議題在小說中的書寫風貌以及發展的文化論述。從賴和<富戶人的歷史>和<善訟人的故事>兩篇當代傳奇的民間文學探討賴和的階級論述;從楊守愚兩篇<美人照鏡>、<壽至公堂>鄉野奇譚的民間文學討論楊守愚的采風論述;從楊逵<靈籤>、<模範村>兩篇普羅小說中的信仰、婚姻議題分析楊逵的革命行動論述。作家藉著民間文學的采集、記錄、保存,重新掌握自身歷史、傳說的詮釋權,透過民俗書寫表達深刻的文化思考,透過創作再將力量釋放回歸民間,產生民間運動的力量。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新文學作家如何接受各種思潮的影響,在民俗與文學交疊的領域中,利用民俗書寫批判殖民主同時自我省思,進行解構殖民帝國權力的工程,取得民俗詮釋的權力,重新建構本土文化的主體想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01 一 、楔子・・・・・・・・・・・・・・・・・・・・・・・・・・・・・・・・・・・・・・・・・・・・・・・・・・・01 二、從西洋到東洋、從日本到台灣・・・・・・・・・・・・・・・・・・・・・・・・・・・・・・02 第二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範圍・・・・・・・・・・・・・・・・・・・・・・・・・・・・・・・・・・・・・04 一、名詞界定・・・・・・・・・・・・・・・・・・・・・・・・・・・・・・・・・・・・・・・・・・・・・・・・04 (一)中國古籍中的「民俗」・・・・・・・・・・・・・・・・・・・・・・・・・・・・・・・・04 (二)西方文獻及日本的「民俗學」・・・・・・・・・・・・・・・・・・・・・・・・・・06 二、範圍界定・・・・・・・・・・・・・・・・・・・・・・・・・・・・・・・・・・・・・・・・・・・・・・・・09 第三節 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11 一、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11 二、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12 三、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13 四、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14 五、殷豪飛《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之漢人習俗研究》・・・・・・・・・・・・・・・・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7 一、研究方法・・・・・・・・・・・・・・・・・・・・・・・・・・・・・・・・・・・・・・・・・・・・・・・・17 二、章節安排・・・・・・・・・・・・・・・・・・・・・・・・・・・・・・・・・・・・・・・・・・・・・・・・17 第二章 西方文明初體驗:啟蒙主義小說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 第一節 遲到的現代性・・・・・・・・・・・・・・・・・・・・・・・・・・・・・・・・・・・・・・・・・20 一、星星之火•日本︰「東京台灣青年會」・・・・・・・・・・・・・・・・・・・・・・21 二、燎原之炬.台灣:「台灣文化協會」・・・・・・・・・・・・・・・・・・・・・・・・・23 三、語言.文化.文學:台灣新文學運動・・・・・・・・・・・・・・・・・・・・・・・・26 第二節 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父權、民俗活動與賴和的國民性格論述・・・・・・・・・・・・・・・・・・・・・・・・・・・・・・・・・・・・・・・29 一、國民誰的「性」?・・・・・・・・・・・・・・・・・・・・・・・・・・・・・・・・・・・・・・・・30 二、國民性的辯證與反動潛質・・・・・・・・・・・・・・・・・・・・・・・・・・・・・・・・・・・・・・・・・・・・・・・・・・・34 (一)啟蒙的辯證・・・・・・・・・・・・・・・・・・・・・・・・・・・・・・・・・・・・・・・・・・・・・・・・・・・・・・・・・・・・・・・34 (二)殖民的抵抗・・・・・・・・・・・・・・・・・・・・・・・・・・・・・・・・・・・・・・・・・・・・・・・・・・・・・・・・・・・・・・・40 第三節 昏昏沉睡的人們 醒來吧:迷信、傳統婚儀與楊守愚的人文主義論 述・・・・・・・・・・・・・・・・・・・・・・・・・・・・・・・・・・・・・・・・・・・・・・・・・・・・・45 一、「人」的價值:人道主義的關懷・・・・・・・・・・・・・・・・・・・・・・・・・・・・・45 (一)小說中的人道主義・・・・・・・・・・・・・・・・・・・・・・・・・・・・・・・・・・・・45 (二)教育工作者的人性關懷・・・・・・・・・・・・・・・・・・・・・・・・・・・・・・・・47 二、人啊人:楊守愚的人道關懷・・・・・・・・・・・・・・・・・・・・・・・・・・・・・・・・51 (一)叫人人不應,叫天天不靈・・・・・・・・・・・・・・・・・・・・・・・・・・・・・・51 (二)瘋顛、存在與救贖・・・・・・・・・・・・・・・・・・・・・・・・・・・・・・・・・・・・・54 (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59 第四節 斬斷的雞頭:儀式、咒術與張文環的新舊教育論述・・・・・・・・・・・62 一、荊棘之道・・・・・・・・・・・・・・・・・・・・・・・・・・・・・・・・・・・・・・・・・・・・・・・・62 二、末日舊學/窮途新學・・・・・・・・・・・・・・・・・・・・・・・・・・・・・・・・・・・・・・65 (一)斷頭的舊學・・・・・・・・・・・・・・・・・・・・・・・・・・・・・・・・・・・・・・・・・・65 (二)被強姦的道士・・・・・・・・・・・・・・・・・・・・・・・・・・・・・・・・・・・・・・・・72 第五節 小結:啟蒙的複眼・・・・・・・・・・・・・・・・・・・・・・・・・・・・・・・・・・・・・・・・78 第三章 二角找五錢-覺悟(新的未來,毋知舊的好保惜):本土主義小說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 第一節 抵殖民的文化運動・・・・・・・・・・・・・・・・・・・・・・・・・・・・・・・・・・・・・・・82 一、漢儒民族主義的抵抗與銷融・・・・・・・・・・・・・・・・・・・・・・・・・・・・・・・85 二、台灣新文學的本土主義抵抗・・・・・・・・・・・・・・・・・・・・・・・・・・・・・・・86 第二節 還我本來:民俗技藝、傳統醫療與賴和的新舊文化辨證論述・・・・90 一、帶有封建氣質的文人・・・・・・・・・・・・・・・・・・・・・・・・・・・・・・・・・・・・・90 二、解構(殖民主義)/重構(本土意識)・・・・・・・・・・・・・・・・・・・・・・91 (一)翻轉殖民標籤・・・・・・・・・・・・・・・・・・・・・・・・・・・・・・・・・・・・・・・91 (二)土地的力量・・・・・・・・・・・・・・・・・・・・・・・・・・・・・・・・・・・・・・・・・95 第三節 哈哈!理想鄉?:婚俗、信仰、語言與蔡秋桐的抵殖民論述・・・・102 一、身份的原罪・・・・・・・・・・・・・・・・・・・・・・・・・・・・・・・・・・・・・・・・・・・・・103 二、帝國/保正/殖民地:掠奪/掮客/祭品・・・・・・・・・・・・・・・・・・・・104 (一)保正:殖民主的掮客・・・・・・・・・・・・・・・・・・・・・・・・・・・・・・・・・・105 (二)殖民主體/客體:掠奪的強盜/帝國的祭品・・・・・・・・・・・・・・106 三、語言抵抗・・・・・・・・・・・・・・・・・・・・・・・・・・・・・・・・・・・・・・・・・・・・・・・110 第四節 浪人的故鄉情書:信仰、民俗醫療與翁鬧的國族情結論述・・・・・・113 一、追尋幻影的浪子・・・・・・・・・・・・・・・・・・・・・・・・・・・・・・・・・・・・・・・・113 二、土地/民俗:心靈的歸屬・・・・・・・・・・・・・・・・・・・・・・・・・・・・・・・・・117 三、出走的痛苦代價・・・・・・・・・・・・・・・・・・・・・・・・・・・・・・・・・・・・・・・・122 第五節 小結:本土/錦衣/美夢・・・・・・・・・・・・・・・・・・・・・・・・・・・・・・・・・126 第四章 從地方和大眾輸入新血:普羅小說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 第一節 與社會主義共舞的台灣文壇・・・・・・・・・・・・・・・・・・・・・・・・・・・・・・128 一、國際社會主義思潮與台灣社會主義的抗爭・・・・・・・・・・・・・・・・・・・128 二、台灣社會主義的文藝運動・・・・・・・・・・・・・・・・・・・・・・・・・・・・・・・・・135 第二節 白話文論爭與民間文學采集・・・・・・・・・・・・・・・・・・・・・・・・・・・・・・138 一、白話文論爭・・・・・・・・・・・・・・・・・・・・・・・・・・・・・・・・・・・・・・・・・・・・・138 二、民間文學采集・・・・・・・・・・・・・・・・・・・・・・・・・・・・・・・・・・・・・・・・・・・141 第三節 我的弱者的鬪士們:當代傳奇與賴和的階級論述・・・・・・・・・・・・・147 一、台灣普羅文學的元老・・・・・・・・・・・・・・・・・・・・・・・・・・・・・・・・・・・・・147 二、知識份子的階級抉擇・・・・・・・・・・・・・・・・・・・・・・・・・・・・・・・・・・・・・153 (一)逝去的社會正義:民間故事中知識份子的沉淪・・・・・・・・・・・153 (二)民間語言的紀錄:賴和臺灣話文創作的實踐・・・・・・・・・・・・・・157 第四節 天猶乾淨留斯土 何用他鄉歎寂寥:鄉野奇譚與楊守愚的采風論述・・・・・・・・・・・・・・・・・・・・・・・・・・・・・・・・・・・・・・・・・・・・・・・・・・・・・・162 一、無產者的輓歌・・・・・・・・・・・・・・・・・・・・・・・・・・・・・・・・・・・・・・・・・・・162 二、采風的邊緣抵抗:行動與敘事・・・・・・・・・・・・・・・・・・・・・・・・・・・・・・164 (一)民間文學的犧牲者:民間對權貴的邊緣抵抗・・・・・・・・・・・・・・165 (二)女性與信仰的邊緣抵抗・・・・・・・・・・・・・・・・・・・・・・・・・・・・・・・168 第五節 衆神開眼 文化與反省:信仰、婚姻與楊逵的革命行動論述・・・・172 一、人道的社會主義者・・・・・・・・・・・・・・・・・・・・・・・・・・・・・・・・・・・・・・・172 二、社會主義者的文學革命行動・・・・・・・・・・・・・・・・・・・・・・・・・・・・・・・176 (一)掙脫宗教╱階級的箝制・・・・・・・・・・・・・・・・・・・・・・・・・・・・・・・177 (二)抗爭精神的傳承・・・・・・・・・・・・・・・・・・・・・・・・・・・・・・・・・・・・・180 第六節 小結:從民間來•回到民間・・・・・・・・・・・・・・・・・・・・・・・・・・・・・・・・183 第五章 結論・・・・・・・・・・・・・・・・・・・・・・・・・・・・・・・・・・・・・・・・・・・・・・・・・・・・186 一、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的內省與反抗・・・・・・・・・・・・・・・・・・・・・・・・・186 二、文學民俗議題的研究與展望・・・・・・・・・・・・・・・・・・・・・・・・・・・・・・・189 參考書目・・・・・・・・・・・・・・・・・・・・・・・・・・・・・・・・・・・・・・・・・・・・・・・・・・・・・・・・190

    一、作家全集(選集)
    吳新榮著,呂興昌總編輯,《吳新榮選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1997年。
    河原功等編,《日統治期臺灣文學:臺灣人作家作品集》六冊,東京,綠蔭書房。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一∼五卷,臺北:前衛,2000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第六卷,臺北:前衛,2001年。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郭水潭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翁鬧著,陳藻香、許俊雅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楊守愚著,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上、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楊守愚著,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張文環著,陳萬益編,《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
    洪繻,《洪棄生先生全集》,台北市:南天,1993年。
    蔡培火著,張炎憲編,《蔡培火全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頁403。
    楊逵著,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籌備處,2006年初版。
    葉榮鐘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全集》一∼八集,臺中:晨星,2000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冊,臺北:明潭,1979年3月15日初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日據時代》十冊,台北市: 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1日初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小說集八冊,台北市:遠景出版,1979年7月初版,1981年9月再版。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市:春暉,1996年,頁104—105。

    二、報刊雜誌
    (一)於台灣發行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
    《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1930(1923-1932?)年創刊於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年。
    《民俗台灣》,林川夫主編,台北:武陵出版社複印本,1988年。(原刊本《民俗台灣雜誌》日文版,1943~1945由金闋丈夫主編)
    《先發部隊》,1934年創刊於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南音》,1932年創刊於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南瀛文獻》,台南: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風月報》,台北:南天,2001年。
    《第一線》,1935年創刊於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臺北文物》,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文學》,1931創刊於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年。
    《臺灣文藝》,1934年創刊於台中,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年。
    《臺灣風物》,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臺灣時報》(昭和2-19年),1927-1945年,台北。
    《臺灣新文學》,1935年創刊於台中,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興南新聞》,興南新聞社。
    《新文學雜誌叢刊》,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55年。
    《台灣文學》,啟文社、台灣文學社。
    《文藝台灣》,台灣文藝家協會、文藝台灣社。

    (二)於日本發行
    《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東京: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會,1-6期。
    《福爾摩沙》,1933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臺灣》,1922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年。
    《臺灣民報》,1923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
    《臺灣青年》,1920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3年。

    三、日治時期專書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1996年。
    伊能嘉矩等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誌》,臺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臺灣文藝協會,1989年。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1998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一-七卷,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法務課,1901年-1907年,台灣省文獻會複印本。
    臺灣總督府,《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捷幼,1993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司法》一-三卷,台北:臨時舊慣調查會,1910-1911年。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縣板橋市:稻香,2003年。
    王詩琅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香,1995年11月。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年)》五冊(譯自《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北市:海峽學術,2006年。
    四、戰後專書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2001年。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王英曾編纂、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重修鳳山縣志》,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6年。
    中島立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2003年。
    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主編,《生命習俗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1984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上),台北:草根,1998年4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1996年。
    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初版。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市:擎松圖書,2004年。
    李有成主編,《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市:中研院歐美所,1997年。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李敏勇,《經由一顆溫柔心:台灣、日本、韓國詩散步》,台北市:圓神,2007年10月。
    李緒鑒,《民間禁忌與惰性心理》,臺北:博遠,1990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年。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何德功,《中日啟蒙文學論》,中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1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2004年3月初版一刷。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市:臺原,1993年。
    林明德著,《日本近代史》,台北市:三民,2004年。
    林惠祥著,《民俗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臺四版。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7年。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7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特色與發展》,高雄:春暉,2000年6月初版第一刷。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市:聯經,2009年,頁375。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翁聖峯,《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年1月。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冊)》,台北:玉山,2001年。
    張珣,《疾病與文化: 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香,1989年。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年。
    許俊雅,《日治時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1998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文史哲,1989年9月初版二刷。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11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許俊雅的《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渤海堂,2005年。
    許俊雅,《島與容顏-臺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萬卷樓,2004年11月初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1996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市:麥田, 2004年。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4年。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台北:前衛,1992年。
    莊坤良主編,《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台灣= Joyce in Taiwan》,台北市:書林,2008年5月。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頁29。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9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文學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初版一刷。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年元月一刷。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市:正中,1998年。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文建會,1997年初版。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市:麥田,2006年。
    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市: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97年。
    陳萬益,《於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曾健民編,《清理與批判: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台北市:人間,1998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3年。
    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3年10月17日。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葛魯嘉、陳若莉著,《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台北市:貓頭鷹,2000年。
    楊國樞,《開放的多元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台北:時報文化,1994,初版。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採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香,2003年4月再版。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圍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臺北:時報,1993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2002年。
    鄭政誠著,黃怡編,《重現台灣史:舊慣調查》,台北市:少年台灣雜誌社,2005年5月。
    盧修一,《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市:前衛,2006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0 年。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一版。
    簡江作著,《韓國歷史》,台北市:五南,1998年。
    藤井省三、黃英哲、垂水千惠編,《台湾の大東亞戰爭-文學•メディア•文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12月20日初版。

    五、譯介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77年2月。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1985年7月。
    佐藤春夫著, 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台北市:草根,2002年。
    何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市:全華,2003年初版。
    南博著,邱文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文化,2005年1月,頁3。
    宮布利希著,張榮昌譯,《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頁274。
    關敬吾編著,王汝瀾、龔益善譯,《民俗學》,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一刷,頁2。
    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市:麥田,2010年9月。
    Bart Moore-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市:聯經,2004年。
    Benedict Anderson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Blaise Pascal著,孟森祥譯,《沉思錄》,台北市:水牛,頁148。
    Joseph Conrad著,鄧鴻樹譯,《黑暗之心》,台北市:聯經,2006年。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年。
    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年。
    Edward W. Said著,梁永安譯,《薩伊德的流亡者之書: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10年。
    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Eric J. Hobsbawm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台北市:麥田,1997年。
    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市:心靈工坊,2009年。
    Harld R. Issacs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4年。
    James Joyce著,莊坤良譯注,《都柏林人》,台北市:聯經,2009年6月。
    J. S. McClelland著,彭淮棟譯,《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商業周刊,2000年。
    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縣新店市:立緒,1997年,頁186—187。
    Jeremy Seabrook著,譚天譯,《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台北市:書林,2002年,頁69。
    Karen Horney著,《焦慮的現代人》 ,台北市:志文,1984年,頁22。
    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台北:商周,2008年12月30日初版。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新店:桂冠,1992年。
    Norman Hamposon著,李豐斌譯,《啟蒙運動》,台北市:聯經,1984年。
    Peter Gay著,劉森堯、梁永安合譯,《啟蒙運動(上):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新店:立緒文化,2008年10月。
    Peter Gay著,梁永安譯,《啟蒙運動(下):自由之科學》,新店:立緒文化,2008年10月。
    Re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引導》,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翻譯發行,2006年1月初版一刷。
    Susan Sontag作,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市:大田,2000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年12月。
    Tzvetan Todorov 著,許鈞、侯永勝譯,《失卻家園的人》,台北縣新店市:桂冠,2004年。
    William Butler Yeats著,袁可嘉譯,《葉慈詩選Ⅰ、Ⅱ》,台北市:愛詩出版社,2004年。

    六、學位論文
    王昭文,《日治末期胎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1年。.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頁88—108。
    林安英,《楊逵戲劇作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純芬,《張深切及其劇本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嘉芸,《日治體制下臺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臺灣》為探討主題》,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洪鵬程,《戰前臺灣小說所反映的農村社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殷豪飛,《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之漢人習俗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簡昭慧,《台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以吳濁流文學、楊逵文學為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明娟,《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台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嘉玲,《臺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藻香,《日據時代日人在台作家──以西川滿為中心》,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1995年。
    陳艷紅,《領臺時代的台灣文化與日本-以《民俗臺灣》為中心》,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7年6月初版二刷。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黃文車,《黃石輝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雅慧,《日據末期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詹茜如,《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鄭政誠,《臨時臺灣舊慣會調查之研究(1896-192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社會: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文婷,《由鄉土小說看臺灣發展過程中的依附現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賴松輝,《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六、單篇論文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29-40。
    王詩琅,<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持田敏雄先生>,《台灣風物》,第31卷第2期,頁6。
    中西美貴,<大正後期臺灣新知識分子的世界-「新民會」雜誌中戀愛結婚議題為主要分析場域>,《臺灣風物》,五十四卷一期,2004年3月,頁25-46。
    白曉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小說寫作中的女性民俗視角>,《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72-75。
    朱双一,<臺灣新文學民俗描寫中的“傳統”與“現代”>,《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總76期),頁63-71。
    李本亮,<全球化視野下民俗的意義與價值>,《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頁15-19。
    李詮林,<西川滿臺灣民俗題材文學:“文化殖民”神話的潛在證偽>,《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頁57-62。
    李詮林,<西川滿臺灣民俗題材文學中的中華文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頁67-70,2004年3月。
    胡萬川,<民族•語言•傳統與民間文學運動-從近代的歐洲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1-22。
    施淑,〈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2月,頁102—120。
    施淑,〈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台灣鄉土觀念問題〉,曾健民主編,《清理與批判: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台北市:人間,1988年,頁65—78。
    高思新,<現代民俗小說的主題與審美風格>,《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第12卷第4期,2004年8月,頁66-68。
    清揚,<跨文化視野下的小說母題研究-評王立著《宗教民俗文獻與小說母題》>,《天府新論》,2002年第6期,頁96-97。
    張恆豪,<賴和、張文環小說中的民間文學素材與作家文學經驗-以<善訟的人的故事>、<夜猿>為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97-104。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文中心看三○年代臺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73-86。
    陳建忠,<民間之歌,民族之詩-日據時期民間文學採集與新文學運動之關係初探>,《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23-44。
    陳萬益,<啟蒙與傾聽-論賴和小說的人民性>,《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87-96。
    游勝冠,〈誰的「首」?甚麼樣的「體」?〉,發表於「巫永福文學會議」,台北: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台灣文學系主辦,1997年11月1、2日。
    游勝冠,<日本殖民進步主義與本土主義的文化抗爭-本土主義發展脈絡中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45-60。
    彭瑞金,<日治時代民間文學與新文學之交流及影響>,《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61-72。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的民間信仰及其態度>,《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期,2001年7月,頁171-184。
    廖淑芳,<魯迅、賴和鄉土經驗的比較-以民俗與迷信書寫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2000年6月,頁215-237。
    趙勳達,<大東亞戰爭陰影下的『份寫實主義論爭』-析論西川滿與楊逵的策略>,《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6月19、20日。
    鮑煥然,<民俗與小說的遇和>,《理論月刊》,2005年第4期,頁127-129。
    戴嵐,<西方民俗學與文學之“民間”>,《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鍾福民,<民間文化與作家文學:兩個世界的握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3年第1期)約,頁29-32。
    謝肇禎,〈地平線上的幻影—淺談翁鬧小說的特質〉,《文學臺灣》18期,1996年4月,頁160—177。
    顏美娟,<從民族自覺到鄉土關懷-談南瀛作家吳新榮的作品>,《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11月21、22日,頁121-134。
    羅宗宇,<論魯迅小說對民俗的建構>,《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8期,頁31-37。

    七、網站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6486&ctNode=1733&mp=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