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陶逸駿
論文名稱: 轉型經濟下的產權耗損──中國農村徵地協商案例研究
指導教授: 劉瑞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中國農村徵地產權轉型經濟維權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5年夏天,中國大陸X市為了興建教育園區,著手徵收市郊農村土地。然而,地方政府與村民之間的補償安置協商並不順利,甚至發生激烈糾紛。糾紛過後,大部分村民選擇妥協,搬遷至安置房,但仍有一群拒遷村民不斷嘗試透過抗爭、信訪、媒體等維權方式,與地方政府角力,以求取自認應得的補償安置條件。事件僵持近兩年後的某日凌晨,終於在地方政府強拆行動的暴力衝突下滄桑收場。兩年徵地過程,官民雙方都承受利益耗損,但以官方佔了優勢。

      轉型經濟下,中國大量農村土地面臨轉制需求。徵收補償的協商卻往往存在顯著的交易成本,顯示產權變動的制度程序與機制並不完整。而在勤村案例的實際追蹤考察之後,本文指出:產權制度的不完整,不僅在於農村土地相關法令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轉型經濟制度環境內較高的不確定性。這種制度的不確定性帶來財產利益相關的團體以行動爭取有利條件的空間,並以政治過程中的權利安排形態呈現。這就直接衝擊了官民雙方的行動與最終配置結果,乃至轉型過程中制度發展的取向與速度。

      而徵地協商事件政治過程中,重要的權利安排條件,除了村民們的權利意識之外,還包括了農村基層的政治社會組織結構網絡、地方政府面對壓力與資源時所掌有的裁量權限、政府決策的試誤空間、以及群眾維權與媒體管道的制度功能等。惟有納入這些以往常被經濟分析所忽略的因素,才可能更為充分地解釋產權制度下的行為互動、衝突耗損、乃至於配置結果,也才能夠進一步理解產權制度轉型進程中的諸多障礙。最後本文則將試圖呈顯:面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自發動力,組織結構的遺緒加上政治權利的持續僵化,將使得制度下衝突耗損的交易成本成為發展的潛在瓶頸。


    目錄 摘要 序言 前言──勤村事件 ……………………………………… 1 第一章、問題意識 ……………………………………… 5   第一節、宏觀背景                      5   第二節、研究問題                      8 第二章、文獻評述 ……………………………………… 11   第一節、財產權利與租值耗損                 11   第二節、徵地糾紛的解釋                   16   第三節、經濟理論中的制度與政府               22   第四節、制度理論中的政府角色                25   第五節、地方非正式制度與國家社會關係            28 第三章、分析架構 ……………………………………… 31   第一節、財產權利的認知                   32   第二節、政府理論                      35   第三節、本文分析架構                    47 第四節、研究規劃                      50 第四章、案例追蹤與實地考察 ………………………… 57   第一節、地區背景                      57   第二節、徵地風雲起                     62   第三節、信訪維權                      71   第四節、暗潮洶湧的官民角力                 75   第五節、暴力強拆                      84   第六節、勤村的新生活                    96 第五章、結論 …………………………………………… 101   第一節、產權                        101   第二節、政府                        102   第三節、整合                        103 附錄 …………………………………………………… 107 參考文獻 ……………………………………………… 119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3月14日修正後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後版本。
    于建嶸(2004)《當代中國農民維權活動的一個解釋框架》,《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2期。
    于建嶸(2005)《土地問題已成為農民維權抗爭的焦點-關於當前我國農村社會形勢的一項專題調研》,《調研世界》2005年03期。
    文貫中(2006)《解決三農問題不能迴避農地私有化》http://www.cenet.org.cn/cn/ReadNews.asp?NewsID=23813
    江迅(2008)《農民入股分紅呼喚土地革命》,載於《亞洲週刊》,2008年3月23日,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黎明文化。
    李昌平(2004)《我向百姓說實話》,遠方出版社。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其仁(2004)《農地產權與徵地制度》,收錄於論文集《產權與制度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斯儉(2007)《「軟紀律約束」改革中共黨國體制的內在限制》,收錄於《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五南出版。
    秦暉(2002)《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與農民權利保障》,《學術與爭鳴》2002年第2期。
    秦暉(2006)《關於地權的真問題:評無地則反說》,載於《經濟觀察報》2006年8月21日觀察家欄目。
    陳志柔(2001)《中國大陸農村財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制度基礎:閩南與蘇南的地區差異》,《台灣社會學》第二期。
    張五常(2002a)《經濟解釋卷三-制度的選擇》,香港花千樹。
    張五常(2002b)《中國的經濟革命》,香港花千樹。
    張紅宇(2002)《中國農地調整與使用權流轉:幾點評論》,《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張德元(2004)《實行土地國有化,賦予農民永佃權》,收錄於張德元專集:http://www.xslx.com/htm/zzlb/zhangdeyuan/index2.htm
    張德元(2006)《徵地問題是什麼問題》,《調研世界》2006年第10期。
    張靜(2002)《土地使用規則的不確定:一個解釋框架》,收錄於羅沛霖主編,《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賀雪峰(2003)《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轉型期鄉村社會性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榮敬本等(1998)《縣鄉兩級的政治體制改革》,收於榮敬本等,《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中央編譯出版社。
    劉金海(2006)《產權與政治-國家、集體與農民關係視角下的村庄經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世定(2003)《占有、認知與人際關係-對中國鄉村制度變遷的經濟社會學分析》,華夏出版社。
    蔡繼明(2006)《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與農地制度改革》,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2006)《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中國農業、農村與農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應星(2001)《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三聯書店。
    黨國英(2005)《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現狀與問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4期。
    Alchian, Armen A.(1965)“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Il Politico,30,no4.
    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z, Harold(1973)“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no3.
    Buchanan, James and Tullock, Gordon(1962)“The Calculus of Cons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oase, Ronald(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November)
    Coase, Ronald(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3,no.1.
    Coase, Ronald(1988)“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nzau, Arthur T. and North, Douglass C.(1994)“Shared Mental Model: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Kyklos,Vol.47,Fasc.1.
    Demsetz, Harold(1967)“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no.2.
    Gordon, Howard Scott (1954)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2: 124-42
    Helmke, Gretchen and Levitsky, Steven(2004)“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A research Agenda”,Prospective Politics,Vol.2,no.4
    Nee, Victor(1989)“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663-681.
    Nee, Victor and Ingram, Paul(1998)“Embeddedness and beyond: Institutions, Exchange, and Social Structure"pp.19-45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 edited by 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Oi, Jean C.(1999)“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lson, Mancur(1993)“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7,No.3.
    Olson, Mancur(2000)“Power and Prosperity”,New Yok:Basic Books .
    O’Brien, Kevin J. and Li, Lian Jiang.(2006)“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rry, Elizabeth J.(1994)“Tren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State-Society Relations”The China Quarterly,no.139.(Sep.1994),pp.704-713.
    Pigou, Arthur C.(1920)“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2002.
    Samuelson, Paul(1958)“Asp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ori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40,No.4.
    Scott, James C.(1985)“Weapons of the Weak”,Yale University Press.
    Umbeck, John(1981)“A Theoretical and Emb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o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Umbeck, John(1981)“Might Makes Rights:A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I
    nitial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Rights”,Economic Inquiry,Vol.XIX.
    North, Douglass C.(1981),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時報出版,1995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