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志銘 Shi-Chu-Ming |
---|---|
論文名稱: |
新竹縣市與苗栗縣國小啟智班學童休閒現況之調查研究 The Survey Study on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in the Current Leisure Condition |
指導教授: |
張英鵬
薛明里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含摘要10) |
中文關鍵詞: | 啟智班 、休閒 |
外文關鍵詞: | Mental-Retardation, Leis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啟智班學童參與動態及靜態休閒活動之項目、頻率、時間、休閒阻礙因素以及休閒滿意度。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休閒活動項目方面
(一)國小啟智班學童參與頻率前五高之動態休閒活動為:逛街
(87.0%)、散步或健行(67.0%)、騎腳踏車(60.0%)、玩遊戲
(33.0%)以及溜滑梯(25.5%)。
(二)國小啟智班學童參與頻率前五高之靜態休閒活動為:看電視
(100.0%)、聽音樂(79.0%)、玩玩具(78.5%)、玩電腦(46.0%)
以及玩電視遊樂器(23.5%)。
二、每週參與單項休閒活動之天數
(一)國小啟智班學童每週參與單項動態休閒活動之天數大多集中在
1天及2天。
(二)國小啟智班學童每週參與單項靜態休閒活動之天數大多集中在
5天~7天。
三、每次參與休閒活動之時間
(一) 國小啟智班學童每次參與動態休閒活動之時間大多在「30分
鐘以下」(58.3%)。
(二) 國小啟智班學童每次參與靜態休閒活動之時間大多在31~90
分鐘(72.3%)
四、國小啟智班學童休閒阻礙因素之排序
國小啟智班學童休閒阻礙因素選取百分比前七高(選取比例
超過50%)者依次分別為:
(一)孩子缺乏良好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71.0﹪)。
(二)孩子不懂得如何從事活動(63.5﹪)。
(三)並列第3高之因素有三個,分別是:「家人很忙,沒空陪孩子」、
「缺少適合的休閒活動場所」及「沒有同伴一起玩」(53.0﹪)。
(四)孩子缺乏體力、容易疲累(52.0﹪)。
(五)家長擔心孩子容易受傷(50.5﹪)。
五、國小啟智班學童休閒阻礙因素之分析
影響國小啟智班學童最顯著之休閒阻礙因素有兩個,分別是休
閒阻礙因素3「孩子不懂如何從事活動」及休閒阻礙因素4「孩子
缺乏良好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
六、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啟智班學童其家長對孩子休閒滿意度之分析
(一)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國小啟智班學童其家長對孩子在休閒滿意
度中「社交」子構面及「美感」子構面之滿意度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縣市、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以及父母月收入總和之
國小啟智班學童其家長對於孩子休閒之滿意度並無顯著差異。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items of leisure activities
(1)The top five of dynamical leisure activities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would join were: go shopping
(87.0﹪), go for a walk(67.0﹪) , bike riding(60.0﹪), play games
(33.0﹪) and slide(25.5﹪)
(2)The top five of static leisure activities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would join were: watching TV(100.0﹪),
listen music(79.0﹪) , play toys(78.5﹪), play computer
games(46.0﹪) and play TV games(23.5﹪).
2. The day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o join an activity of a week:
(1) The day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o join a dynamical activity of a week were focus on“one day”and“two days”.
(2)The day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o join a
static activity of a week were vastly between 5~7 days.
3. Each time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o join an activity:
(1) Each time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o join a dynamical activity were focus on the choice“under 30 minutes”(58.3﹪).
(2) Each time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o join a static activity were vastly between 31~90 minutes(72.3﹪).
4. The sequence of leisure constrain factors.
The top seven(over 50.0﹪) leisure constrain factors were as
follows :
(1)Children lack the ability of limbs action coordination(71.0﹪).
(2)Children don’t know how to take part in leisure activities(63.5﹪).
(3)It has three equal top three factors:“family too busy to
accompany children”,“lack suit leisure places”and“children
have no companion”.
(4)Children lack physical strength and easily feel tired.
(5)The parents worry about children easily injured.
5. The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 factors to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retardation.
The most two significant leisure constrain factors were
“Children lack the ability of limbs action coordination”and
“Children don’t know how to take part in leisure activities”.
6. The analysis of satisfaction to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mother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degree toward secondary constitu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social”and “beauty” of their children.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arents towar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their children and three background variables: “country”, “gender”,“grade”,“educational degree of father”and“parents income of a month”.
中文部份:
丁庭宇、林財丁(1986)。台北市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毛亞玲(2003)。高職特教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教育需求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內政部(1997)。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內政部(2004)。八十九年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報告。
王美芬(199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王建堯(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休閒教育」的探討。台灣教育,602,28-32。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梅香(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81)。兒童發展。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王儷儒(2003)。國人參與休閒活動阻礙因素之探討。東師體育,10,57-69。
王宗吉、林曼蕙(1999)。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台北市:中華民國休閒協會。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今野廣隆(2000)。快步走年輕十歲。台北市:成陽出版社。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想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店。
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 查。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2)。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石塚忠雄(1998)。年輕十歲快步健康法。台北市:大展出版社。
任靜嫻(2001)。健康體能與運動。旅遊健康學刊,1,16-21。
江應龍(1992)。談休閒生活。社教資料雜誌,163,8-15。
身心障礙研究編輯部(2005)。歐洲智能障礙者之基本健康照護宣言。身心障礙研究,3(3),137-140。
杜正治(1995)。靜坐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行為、學習特徵與學習態度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9-37。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素馨(1997)。都市女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 43-68。
李達翰(1999)。步行=用自己的體重所進行的重量運動以正確的步行來維持年輕。健康PLUS,19,66-78。
李豐安(2003)。學校休閒活動之推展。學校體育,13(5),86-94。
呂民睿(1989)。青少年價值觀念與青少年輔導工作之研究—在學青少年休閒觀念及其休閒偏好之探討。台中市:社會工作研究服務中心。
呂運志(1996)。社會疏離感對工作態度與休閒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明書(2006)。國小學童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筱鈞(1981)。中華百科全書第四冊。台北: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
余嬪(1998)。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何忠鋒(2002)。十二週健走運動與飲食控制計劃對停經婦女身體組成及血脂肪的影響。體育學報,32,11-24。
何進財(1992)。加強休閒教育,共享美好生活。休閒教育,2,13-17。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何福田(1990)。青少年社會適應與休閒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福田、蔡培村(1989)。青少年休閒輔導理念的建立與實務之規劃。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珩潔(2002)。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綿(2001)。談青少年休閒生活的輔導。師友月刊,406,18-21。
沈劍威、阮伯仁(1998)。體適能基礎理論。香港:體適能總會。
周介偉(1998)。休閒憲章。2007年1月10日。取自http: //www.geocities. com/nyu7382/r-philosophy.htm
林千惠(1992)。從社區統合觀點談重度殘障者休閒娛樂技能之教學。特教園丁,8(2),1-7。
林宏恩(1997)。休閒生活與品味人生。師友,34,10-14。
林宜昭(2000)。大家來Walking全球掀起健走新風潮。康健雜誌,22,31-39。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輔仁大學出版。
林國順(2005)。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與休閒滿意度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新龍(2000)。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49,109-115。
林金杉、汪在莒(2003)。大學生休閒滿意度實證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92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9-29。
林金定、吳佳玲、嚴嘉楓、李志偉、李宗派(2003)。新世紀台灣啟智專業展望—以醫療衛生領域為例。身心障礙研究,1(1),1-19。
金車教育基金會(1998)。週六非常體驗營-青少年體育休閒問卷調查報 告。台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
官德財(2003)。肢體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取向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官德財、吳昇光(2002)。肢體障礙運動員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2002年適應體育與教學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雅各(1992)。談智能不足者休閒活動之輔導。特教園丁,8(2),9-11。
胡蘭沁(1993)。台南地區大專學生主要休閒型態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69-191。
洪文卿(2002)。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煌佳(2002)。家長參與對中小學學生課後及假期休閒活動影響之初探。學校體育,12(1),101-106。
洪維振(2003)。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北體學報,11,217-223。
洪榮照(1996)。啟智班休閒活動與休閒教育之研究。台中市:瑞和堂出版社。
翁玉珠(1995)。青少年活動取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孟君(1998)。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叢論,6(1),69-78。
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1988)。
徐進堯(1994)。談休閒生活教育。竹縣文教,8,99-101。
徐蒲玲(1987)。台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休閒教育實施計劃(1989)。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照明(1999)。高職身心障礙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239-279。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玉玲、余嬪(1999)。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與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0,83-111。
張蓓莉、孫淑柔(1995)。特殊需求兒童親職手冊。台北市:台灣師大特教中心。
曹天瑞(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五福(1983)。淺談視障者的休閒活動。特殊教育季刊,9,41-43。
陳在頤(1993)。老年時期休閒活動。國民體育季刊,22(4),39-45。
陳佩菁(2003)。高雄市中等學校肢體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肇堯(2000)。旅遊需求與不同市場結構下遊憩經濟效益分析—以台灣地區過內旅遊市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政大教育心理研究,8,191-210。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台灣體育,87,52-58。
陳慶章(1991)。學校如何輔導休閒生活教育。特教園丁,8(2),19-22。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鏡清(2003)。北區大專院校學生從事動態休閒活動動機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休閒運動期刊,2,77-8。
陳顯宗(1998)。適合國小學生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3),25-26。
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金樹、陳境清(1993)。淺談休閒運動與體適能。體育與運動,83,96-98。
陳啟森、林曼蕙(2001)。青少年階段智能障礙者休閒活動阻礙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123-136。
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式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莊惠玲(2001)。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許志賢(2002)。休閒活動介入生活的認知與技巧之探討。國立台灣體 育學院學,報11,51-60。
許建民(1999)。正式學童休閒活動的休閒價值。學校體育,54,11-16。
許義雄(1985)。體育學原理。台北市:文景書局。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建民、高俊雄(2000)。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阻礙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3(1),41-61。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家驊、劉昉青、祈業榮、劉珍芳、張振崗、邱麗玲、郭捷(2001)。運動營養學。台中市:華格那。
郭靜晃、羅聿廷(2001)。週休二日青少年休閒狀況與態度調查。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靜晃、羅聿廷、黃惠如、郭明麗(2002)。青少年休閒阻礙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華岡社科學報,16,11-47。
游家政(1987)。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程紹同(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36,15-19。
傅惠珍(1992)。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台灣師大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立賢(1996)。青少年休閒與輔導-模式與取向。測驗與輔導,137,2833-2836。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郁宜(1985)。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副殷(2003)。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瓊慧(2002)。台灣社會發展休閒運動作法之探討。中華體育,16(3),122-12。
曾清芸(1996)。從新新人類休閒生活問卷調查結果談起。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37,2821-2823。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秀琴(1998)。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市:復文。
葉源鎰、張偉雄(2003)。智能障礙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與休閒教育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1),43-62。
楊敏玲(1997)。推展休閒活動與休閒教育來預防犯罪。教育研究雙月刊,55,29。
劉子利(2000)。台灣休閒教育初探。社會教育學刊,29,221-247。
劉文菁(1994)。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宏裕(1996)。都會兒童的休閒活動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1),50-157。
劉佩佩(1998)。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潘幸山(2001)。與電腦為伴-淡談e世代新興的休閒。輔導通訊,66,5-7。
熊明禮、陳春安、王鍵慰(2004)。不同性別在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動機差異之研究--以蘭陽技術學院為例。九十三年全國大專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97-604。
樂冠華、潘怜燕、林明珠、張新儀、石曜堂(2003)。台灣地區兒童特殊靜態活動、高熱量飲食攝取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分析:2001年NHIS之結果。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6),474-182。
鄭文妮(2003)。休閒相關研究所學生人格特質、憂鬱傾向、與其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志富(1999)。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體育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鄭金昌(1996)。如何推展我國休閒教育。台灣體育雙月刊,84,12-18。
鄭照順(2000)。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孝瑛(1990)。美國青年休閒活動(三):休閒功能的有關研究及其輔導現況。台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蔡碧女(2001)。老人休閒教育之研究—以元極舞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長清、王明元、游仁良(2001)。大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
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237-248。
盧台華(1986)。如何輔導智能不足學生之休閒生活。特殊教育季刊,9,
43-45。
盧玫諭(2004)。台北縣中等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
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哲民(1989)。台北市國小兒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文化大學兒童
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
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謝伸裕(1997)。基礎運動生物化學。台北市:力大圖書有限公司。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
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敏靜(1995)。台灣休閒生活的現況。諮商與輔導,116,6-8。
謝秀芳、鄭麗霞(1995)。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研究。體
育學報,20,123-134。
蕭嘉惠(2004)。全民來享“瘦”--淺談體重控制的法則。通識教育年
刊,2,277-304。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為例。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
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羅子濬(1995)。建構正確的青少年休閒教育—從國中學生的校外生活
談起。師友月刊,332,21-25。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
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台灣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福新、郭家驊、李毓國、陳美枝(2004)。運動抑制肥胖的機轉。運
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33-42。
英文部分:
Bammel, G..,& Burrus-Bammel, L. L.(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nd ed.).
Dubuque, IA:William C. Brown.
Beard, J. G., & Ragheb, M.G.(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loland, P. A.(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rent, J. R.(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Cheseldine, S. E., & Jeffree, D. M.(1989). Mentally handicapped adolescents:Their
use of leisure.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Research, 25(1), 49-58.
Chubb, M., & Chubb, H. R.(1981). One-third of our time?An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Cipani, E., & Spoone, F.(1994).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Crawford, D. W., & D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Edginton, C. R., Hanson, C. H., & Edginton, S. R.(1992). Leisure Programming
Concepts, Trend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2nd ed.). Dubuque, lowa:Brown
& Benchmark.
Fallen, N. H., & Umansky, W.(1985).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Falvey, M. A., & Coots, J.(1989). Recreation skills. In M.A.Falvey(Ed.),Community
based curriculum-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pp.
141-163). Baltimore, MD:Paul H. Bookes.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lausier, S. R., Whorton, J. E., & Morgan, R. L.(1996). A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ventory:Developmental and appl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94763).
Goode, D.(1990). Thinking about and discussing quality of life. In R. Schalock(Ed.),
Quality of life:perspectives and issues(pp.41-58).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Henderson, K. A.(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leisure
constrai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363-377.
Henderson, K. A., Stalnaker, D., & Taylor, G.(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69-80.
Heyne, L. A., & Schleien, S. J.(1999). Leisure and recreation programming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In E. C. Cipani & F. Spooner,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 approach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pp213-240). Needhan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
Hirschman, E. C.(1985).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nt preference for
leisure-time medi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1), 28-39.
Hoge, G., & Dattilo, J.(1995).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patterns of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0(4), 283-298.
Hultsman, W.(1995).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s:An extens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dimensional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3), 228-244.
Iso-Ahola, S. E.(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qubue,
I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Jackson, E. L.(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s:Results form
altern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29-149.
Kaplan, M.(1975). Leisure:Theory and Policy. N.Y.:John Wiley & Sons.
Kathleen, A. C., & Himlmi, M. I.(1996).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St.
Louis:Mosby. Inc.
Keller, J. M.(198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wom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 Kansas City, KS.
Kelly, J. R.(1978). The holt basic reading system field study(1976-1977). Study
Phase:Student Interest Surve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59187).
Kelly, J. R.(1990). Leisure and aging:An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
145-167.
Kelly, J. R.(1990). Leisure(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Kleiber, D. A., & Rickard, W. H.(1985).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 In M. G. Wade(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p.289-
317). Springfield, IL:Charles C.Thomas.
Kraus, R.(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Maclean, J. R., Peterson, J. A., & Martin, W. D.(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The
chaining scene(4nd ed.). NY:Macmillan.
Mannell, T. C.(1989).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Mapping the past ,
charting the fut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Mannell, T. C.(1999). Leisure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Eds.), Leisure studies: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 235-251)
.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Maynard. M.(1983). Cross-national issue related to labor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38210).
Misra, R., & Mckean, M.(2000).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52.
Moon, M. S., & Snell, M.(1987).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severely and
profoundly retarded. In F. Orelove, K. Inge & P. Wehman(Eds.), Facts,
figures issues related to community integration for people with severe handicaps
, and misconception (pp. 22-59). Richmond: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Neulinger, J.(1981). To Leisure:An Introduc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Neulinger, J.(1982).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Pellegrini, A. D.(1992). Preference for outdoor play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5(3), 241-254.
Putnum, J. W., Pueschel, S. M., & Holman, J. C.(1988). Community activities of
youth and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Mental
Subnormality, 34(66), 147-153.
Raymond, L. C. P., & Kelly, J. R.(1991).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unemployed
North American urban minority youth. Society and Leisure, 14(2), 497-511.
Ragheb, M. G.(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138-149.
Ragheb, M. G., & Beard, J. G.(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Riddick, C. C., & Daniel, S. N.(1984).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othe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2), 136-148.
Russell, R. V.(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Mosby.
Russell, R. V.(1996). Pastime: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Samdahl, D. M., & Jeckubovich, N. J.(1997). 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4),
430-452.
Schleien, S. J., & Ray, M. T.(1988). Community recreation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Strategies for integration. Baltimore, MD:Paul H. Bookes.
Sherrill, C.(1993).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nd ed.). Dubuque, IA:Brown & Benchmark.
Sneegas, J. J.(1986). Component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middle and later life adults:
Perceived social competenc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48-258.
Wehman, p., & Schleien, S.(1980).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of leisure skills for
severely handicapped individual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33(1),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