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秀玲 |
---|---|
論文名稱: |
台灣高科技產業如何因應兩岸人力資源之差異--- 一個IC設計公司的案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志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高科技產業 、兩岸人力資源 、台資 、工程師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兩岸高科技產業中的人力資源比較、與其公司組織之因應,並以台資V公司為案例研究。
在兩岸科技人之專業能力差異上,多數大陸工程師除了皆肯定自身能力,在專業研發能力與產出上,兩岸科技人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在專業能力上所擁有的優勢在於較具全方位,相較之下,聘用大陸員工則需花費大量心思,也因此成為台資企業無形的成本,除此之外,大陸工程師缺乏創新思維,缺少整合與規劃能力,以致於需外派台灣工程師擔任管理職。兩岸在專業技術上之教育差異,大致承襲西方高科技的專業知識,因此少了許多合作與溝通上的阻礙,大陸工程師深受台灣邏輯程式寫法風格影響,台灣主管面對雙方迥異,則是將明確規則訂定清楚,使雙方在合作上能有更清晰的理解。管理階層的部分,外派的台灣主管們由於經驗足,擔任主管居多,現階段的大陸主管們仍只能處理技術上的管理。信任與溝通、視野廣闊思考活躍、具有高科技產業之豐富經驗、擁有廣闊人脈關係與責任心,這些都是台灣主管的主要優勢。工作配置上,重要的核心技術主要保留在母公司。在組織因應兩岸差異方面:一,討論企業組織內部的管理差異,第二兩岸在福利制度的不同,第三,討論組織內部的勞動力市場。在組織內部管理差異方面:台灣人擔任主管居多,大陸員工只能擔任中低階主管,對大陸工程師來說,什麼樣的位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薪水給的滿不滿意,也是取決於員工是否為公司賣命與否的考量因素中。福利制度方面,母公司員工能夠獲得比子公司較高的福利制度,子公司員工雖稍感不平,卻不會有太大的反彈。內部勞動力市場方面,台資企業組織如何因應天花板效應?除了重點培養大陸高階人才外,也盡量讓有一定年資者升遷高職,但在未來,這些台灣科技人是否還能在這個國際舞台上,保有超前大陸人的優勢位置,仍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之一。
中文文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2005,〈兩岸IC產業對比分析與大陸IC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吳泉源、林宗德,1999,〈從網球拍到半導體—台灣產業技術特質探討〉,出自於《台灣產業技術發展史研究學術研討會》。頁77;頁87,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蔡明介口述;林宏文採訪整理,2001,《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頁35-36;頁128-129,台北:財訊。
吳明穎,1999,《我國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之研究:以上市電子業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欽勇,2003,《西進與長征—兩岸的數碼競爭》。頁279,台北:商周。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2000,《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二十週年紀念專刊》。新竹: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天下雜誌編輯群,2002,《兩岸人才大車拼-搶不走的優勢》。頁224-226,台北:天下文化。
張俊彥、游伯龍,2002,《活力:台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頁381-38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孫顯嶽,2001,〈高科技產業在大陸地區的招募與甄選〉,出自於《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頁110,台北:天下文化。
陳宗宏、耿靜宜,2001,〈台灣應材的員工訓練制度〉,出自於《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頁130,台北:天下文化。
藍麗娟,2001,〈臥虎藏龍兩岸爭鋒〉,《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7期,2001年4月。台北: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莊素玉、陳卓君、陳昺豪等,2001,《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發現蘇州;高科技台商蜂擁長江三角洲》。頁100-101,台北:天下遠見。
嚴文華、宋繼文、石文典,2002,《跨文化企業管理心理學》。頁123,台北:揚智。
馬寧偉,2006,《設計與生存--一位IT設計管理人員20年的經歷與感悟》。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盧智芳,2008,〈打破4大迷思:到大陸工作是躍進還是冒進?〉,出自於《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88期,2008年1月。台北: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黃國隆、戚樹誠,1998,〈台灣與大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比較〉,出自於《海峽兩岸之企業倫理與工作價值》。頁104;頁128,台北:遠流出版。
陳培光、陳碧芬,2001,〈華邦的留人政策〉,出自於《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管理》。頁212- 213,台北:天下文化。
黃同圳,1995,《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頁46-47,台北:風和出版有限公司。
董珮真,2007,〈最後的盛宴-科技業末代員工分紅〉,出自於《Career職場情報誌》,第376期,2007年8月。台北:就業情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鄧建邦,2002,《接近的距離:中國大陸台資廠的核心大陸員工與台商》,台灣社會學第三期,2002年6月。頁211-251,台北:台灣社會學。
鈴木典比古,1995,李柯譯,《走出國界-如何經營跨國公司》。頁102,台北:錦繡出版社。
〈兩岸研發中心大戰 台灣泡沫化〉,聯合報,A12.財經版,2004年08月30日。
〈台灣最會賺錢的工程師,如何技冠群芳〉,《天下雜誌》,取用日期:2007年10月22日,http://ad.cw.com.tw/cw/slide/2007ic/。
彭漣漪,2002,〈大陸將成高科技黑洞?〉,《e天下雜誌》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19/019148.asp,取用日期:2007年11月16日。
台灣產經新聞網,〈科技產業西進大陸 才是人力震盪關鍵〉,http://news.taiwannet.com.tw/newsdata/showdetail1.php?ID=620,取用日期:2008年02月14日。
彰化師大人管所互動討論區,2006,〈兩岸人才大車拼,台灣土狗VS大陸北京狗?〉http://www.hrm.ncue.edu.tw/phpBB2/viewtopic.php?p=2818&sid=359093fb93443e182b12e12199768d7b,取用日期:2008年04年14日。
〈郭台銘:讓中國員工配股 留人才〉,財經版之財經焦點,蘋果日報,2008年6月3日。
西文部分:
Michael Murphy, 1997, “Every Investor’s Guide to High-Tech &Mutual Funds: Proven Strategies for Picking High-Growth Winner ” , 3rd, Broadway Books.
Aydogan, Neslihan , 2002, “ Notes on the Merger Strategy of High versus Low-tech industries: Complementarities and Moral Hazard ”, Economics Bulletin , Vol.12 , No6.7, pp.1-12.
Tsun-yan Hsieh , Johanne Lavoie, Robert A.P. Samek , 1999, 張玉文翻譯,譯自《麥肯錫季刊(McKinsey&Company)》, “Think global , hire local ”,收錄於遠見雜誌,2000年十二月號。
Charles Perrow,1988,周鴻玲譯,《組織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
Melville Dalton ,1959 , “ Men Who Manage ” , 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