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文蘋
Yang Wen-Ping
論文名稱: 可塑性素材應用於國民小學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Study on Plasticity Materials Applied 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for Intermediate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蕭銘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可塑性素材多元智慧視覺藝術課程
外文關鍵詞: Plasticity Material, multiple intelligence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麵糰、陶土、超輕樹脂土(二合一土)等可塑性素材在國民小學(以下簡稱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設計此類適合國小中年級學生的課程。研究者以麵糰、陶土、超輕樹脂土(二合一土)為媒材,結合環境教育,藉由多元智慧的開發與觸覺的刺激,提升學生立體造形的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為探討可塑性素材的特性與藝術表現;二是建構可塑性素材發展學生多元智慧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之課程設計;三是經由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行教學的實際驗證,探討課程設計之適用性。研究內容以文獻分析及行動研究為主,經文獻分析後,採主題式統整課程,並以遊戲教學為引導,實施單元教學。透過視覺藝術課程觀察紀錄表、作品評量表、問卷、學生自評表、教師觀察回饋表等,觀察中年級學生以麵糰、陶土、超輕樹脂土(二合一土)為媒材的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情形。
    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可塑性素材的柔軟可變形特性,能夠引起學生揉捏實作的興趣;且每次創作完,學生都很有成就感,迫不及待要把作品帶回家和家人分享,裝飾在自己的家中。再者,研究者所設計的課程結合環境教育,實施教學活動,進行多元評量,發展學生多元智慧,建構出善用可塑性素材的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此課程難易度適中,教學模式學生接受度高,且觀察者觀察教學活動,認為課程設計得當,是個成功的教學。因此由以上各點可以得知研究者課程設計之適用性高。期望此教學研究之結果,能夠成為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the plasticity materials on the teaching for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such as dough, modelling clay, superlight resin clay (2-in-1clay), so as to create suitable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of these grades. It is expected that with the help of these materials,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can interest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Arts, as well as making them concerned of the Earth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by develop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timulation of the sense of touch, the courses can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in three-dimensional Ar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activities in workshops. A literature review is first performed so as to create the thematic curriculum. It is then practically applied in unit teaching by conduction of games. Several techniques such as observation notes during the Visual Arts courses, work checklists, interview, student self-assessment forms and teachers’ feedback forms,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learning progress of the students while confronted to materials like dough, clay, superlight resin clay(2-in-1cla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malleability and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lasticity materials can rai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practicing certain movements like pinching and rubbing. After creating one artwork, students are overwhelmed with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can’t wait to show it to their family and decorate their own homes. Furthermore, the curriculum, which is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velops an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 and executes variety assessments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multiple intelligence. A Visual Arts curriculum of plasticity materials has been constructed for intermediate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curriculum is at a moderate degree of difficulty, and the students can easily accept the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s, the courses have been properly organiz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is considered as a successful. Therefore, by all these points of view mentioned above, this curriculum is highly applicabl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can become a reference for the pedagogy of the Visual Arts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可塑性素材的特性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11 第二節 兒童造形發展與多元智慧理論 23 第三節 九年一貫藝術學習課程綱要 36 第四節 課程統整與教學模式 43 第五節 相關可塑性素材教學研究 52 第六節 可塑性素材於中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價值與意義 56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59 第二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 6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9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71 第四章 教學實施過程與結果分析 73 第一節 「麵麵俱到」單元 73 第二節 「愛屋及屋」單元 99 第三節 「生生不息」單元 121 第四節 「臨危不亂」單元 146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2 第一節 結論 182 第二節 建議 188 附錄 198 附錄一 學生自評表 198 附錄二 問卷 199 附錄三 視覺藝術學習課程觀察紀錄表 201 附錄四 教師行動研究教學日誌 202 附錄五 教師觀察回饋表 203 附錄六 視覺藝術作品評量表 204 附錄七 視覺藝術課程內容效度評鑑表 205 附錄八 視覺藝術作品評量表效度意見表 207 附錄九 主題二課程教學目標 209 附錄十 主題三課程教學目標 211 附錄十一 主題四課程教學目標 213 附錄十二 主題學習單 215 附錄十三 學生作品 216

    丁凡譯(1998)Carolyn Olivier&Rosemary F.Bowler著。多感官學習。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丁凡譯(1998)Thomas Armstrong著。因材施教。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王慧萍(2010)。國小一年級視覺藝術黏土教學單元設計及成效之行動研究— 以台中縣大元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怡雅(2003)。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小中年級拼貼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德育(1975)。創性與心智之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北市:啟源書局。
    毛連塭(1989)。學習障礙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朱劍忠(2005)。澎湖縣石泉國小五年級陶藝鑑賞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朱仲謀(2006)。行動研究導論。Andrew P.Johnson著。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平(譯) (1997)。Armstrong, T.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市:遠流。
    李瀚倫(2003)。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 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21 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Gardner, Howard,Intelligence reframed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李依玲(2009)。「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的影響
    -以苗栗縣苗栗市啟文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園會(1997)。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慧玲(1999)。國小兒童之家庭動力圖、風景構成圖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仁芳(1993)。兒童繪畫造型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40 卷1.2 期,9-17。
    吳長鵬(2008)。「遊戲與學習」研讀指引。空大學訊課業輔導97年7月。
    吳隆榮(1985)。造型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北市: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呂桂生(1996)。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南市:南一書局有限公司。
    呂廷和譯(1975)。Herbert Read著。透過藝術的教育。北市:雄獅出版有限公司。
    村木朝司(1996)。兒童歡樂的美術造型階梯。北市:聯明出版社。
    周永忠(2001)。兒童美術新視界。台南市:概念趨向美術工作室。
    周麗容(2005)。觸感意象引導國小學生視覺藝術表現的教學行動研究∼以台中市文心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咏欣(2006)。多元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進材(1999)。多元智慧的課程與課程設計。師友,388,22-25 頁。
    林珮嬈(2008)。心智圖法對國小兒童繪畫內涵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
    學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筆藝(2004)。兒童黏土人物形式特徵發展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文鵬、吳依靜、洪瑾琪、陳姬勳、許釋心、劉家華、張簡麗芳(2011)。藝術與人文。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田壽(1991)。國小國畫教學之現況調查與其理論基礎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5期。
    林秀芬(2001)。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貞秀(2006)。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國小低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2009)。Cosby S.Rogers&Janet K.Sawyers著。幼兒遊戲。台北:華騰文化有限公司。
    美術教育研究會編著(1988)。兒童畫指導手冊。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侯禎塘(1997)。行為導向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
    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封四維(1999) 。多元智慧教學之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靜菲/侍建宇譯(2006)。John Lancaster原著。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北市:五南圖書公司出版。
    洪子晴(2003)。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潔倫(2010)。運用藝術治療於亞斯伯格症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瑞娟(2013)。黏土動物園。新北市:新手作出版。
    胡寶林(1994)。立體造形與積極自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高橋透(1983)。黏土遊戲。北市:志文出版社。
    徐庭蘭、許芷菀(2008)。團體黏土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不專注行為改變之個案研究。藝術學報第83期10月。
    徐世瑜(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北市:心理出版社。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Posch&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夏勳(1985)。美術教育選集。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書佑編輯委員會(1992)。快樂的童年遊戲。台中:書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書佑編輯委員會(1992)。紙黏土造型創作。台中:書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陸雅青(民82)。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
    理出版社。
    陳文德(1999)。用新教孩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佩正譯(2001)。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新城小學的發展歷程與現身說法。
    臺北市:遠流。Thomas R. Hoerr , Becoming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chool.。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勇仁(1999)。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俊能(2006)。藝術課程融入校園環境規劃之評估—以西寶國小陶藝課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世宗(2004)。達竿統整課程設計模式初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卷2期。
    梁翠梅(2009)。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台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珍如.夏荷立譯(1999)Don Campbell著,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台北市:先覺出版有限公司。
    梁錦均(2006)。Herbert Read著。藝術的意義。北市:遠流。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二版,台北:遠流。L. Campbell,
    B. Campbell,D Dickinson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 。
    郭禎祥(1999a)。廿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
    郭禎祥(1999)台灣藝術教育現況與改進之道。1999 InSEA研討會論文集。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榮瑞(1989)。創意的黏土世界。北市:親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莊安祺譯(1998)。7 種IQ。台北:時報文化。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未出版,新竹市。
    張世宗(1993)。玩遊戲。台北:太聯出版社。
    黃麗玲(2007)。資源班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現況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壬來(2007)。藝術與人文教育。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壬來(199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光雄主譯(2001)。Robert C.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光雄、蔡清田著(1999)。課程發展與設計。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嘉勝主編(2010)。視覺藝術領域教材教法。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兆伸(2002)。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黃牡丹(2010)。藝術教育中黏土教學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注意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出版。
    曾惠青(2006)。新式Eureka!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惠青(2008)。多元潛能引導藝術教案設計。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瓊瑤(2005)。運用多元智能教學策略於一年級兒童繪畫教學之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俊顯(1991)。國民小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廖文華(2010)。結合繪畫元素與注意力訓練的課程方案對學童影響之個案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振源(1996)。兒童畫敎材教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安修(2000)。有趣的童年。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蔡孟芳(2011)。土素材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國小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昆瀛、黃牡丹、陳予菏、羅璧倫、潘玉琪(2010)。搓搓揉揉玩黏土─特殊需求幼兒的黏土教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8)。課程學。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蕭銘芚(2000)。造型發想法之理論與實務。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龍玉珊(2008)。應用達竿統整課程設計模式於國小特色課程發展:以臺北市潭美國小低年級陶藝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篠崎德太郎(1985)。幼兒的遊戲與學習。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二、英文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Basic Books.
    Robin,J.(1984).Child art therapy (2nd ed.).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三、 網路資料
    http://blog.yam.com/chimai/article/10277883上善若水(20130820)
    http://stoneberry.pixnet.net/blog/post/22204230-Stoneberry偶動畫手工藝工作坊(20130820)
    http://www.paper-clay.com.tw/08/product_introduce0.html瑞莉格公司(20130820)
    http://www.pcstore.com.tw/thinkart/HM/service.htm日安鈴蘭(20130820)
    http://tw.myblog.yahoo.com/napo0711/article?mid=4874&next=4781&l=f&fid=24「玩」是什麼? by 玩具博士張世宗(20130825)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20507/34209701/(學齡前玩黏土捏塑-蘋果日報2012年05月07日(20130827)
    http://www.jinray.com.tw/精銳藝術館(20131001)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112401477現代陶藝人物(20140710)
    http://tsengyunghung.blogspot.tw/http://tsengyunghung.blogspot.tw/曾永鴻(20140710)
    http://lienchunyu.blogspot.tw/search/label/余連春(20140710)
    http://www.echotaitung.net/archives/1450李永明(201407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