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世界許多文化中,常見一種問答體歌謠,因其內容具有猜謎性質而被稱為「謎語歌謠」。在台灣客家,從日據時代迄今,亦有一種被稱為「海棠山歌對」或「謎歌」、「猜謎歌」的歌謠在民間流傳。藉著「謎語集」、「歌謠集」、「說唱歌本」,這些歌謠被保存下來。如同英國的riddle ballad被視為傳統的歌謠,台灣客家的謎語歌謠,亦被視做是一種能表現客家歌謠即興特色的歌謠。希望透過比較研究,發現台灣客家謎語歌謠的特色,是本文最初的研究動機。
在蒐集自日據時代至今的台灣客家謎語歌謠之後,發現這種歌謠不僅出現在山歌,也有可能被視做童謠或應用於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於是本文以台灣客家謎語歌謠在「山歌」、「童謠」、「三腳採茶戲」中出現的情形為討論的重點。並以中國少數民族(以畲族為主)以及英國傳統的riddle ballad為比較的對象,進行研究。
由於古今中外,這類歌謠的名稱並未統一,因此本文首先明確將謎語分為「真正的謎語」(the true riddle)和「智慧詰難」(wisdom question),而以「謎語歌謠」一詞統稱這類「智慧詰難」式的問答體歌謠。這類歌謠原本應該是山歌對唱的一種,會被歸類於童謠,可能是成人將謎語歌謠中比較具體的一些內容,以唸謠的方式教給兒童或是歌謠采集者、講述者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看法。至於出現在三腳採茶戲當中,做為過場戲。是因為一問一答的形式、猜謎的趣味,正好可以在戲劇中成為演員對答、測試對方機智反應、學識之用。英國riddle ballad當中有「詰問什麼是第一」、「比較性的詰問」、「詭論、矛盾」,在台灣客家謎語歌謠中亦可歸納出相同的類型。就是基於對宇宙、人生的好奇與感慨,謎語歌謠在不同的文化中,總會一直流傳下去。
關鍵詞:台灣客家、謎語歌謠、謎歌、猜謎歌、海棠山歌對、山歌對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中原、苗友雜誌社,《客家歌謠專輯—》,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5。 -----------------------,《客家歌謠專輯三》,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1968。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2。
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編輯群整理編輯,《六堆人揣令子》,屏東:屏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4。
王 東,《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2001。
王昆吾,<敦煌論議考>,《從敦煌學到域外漢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台北縣:稻鄉,1988。
王耀華,《客家藝能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北:中華書局,1984。
---------,《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1985。
朱自清,《中國歌謠》,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6。
何石松,《客家謎語(令子)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李慕如、羅雪瑤,《兒童文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台灣新文學社,1936。
杜文瀾,《古謠諺》,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杜淑貞,《兒童文學析論》上、下,台北:五南圖書,1994。
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5。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87。
林二、簡上仁,《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1979。
林文寶,《兒童詩歌論集》,台北:富春文化,1995。
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88。
林金田,《台灣童謠選編專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金關丈夫主編,《民俗台灣》,東京:東都書籍,1943-1945。林川夫編譯,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
東方孝義,《台灣習俗》,台北:南天書局,1992。(原1942初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 - 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邱春美,《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房學嘉、宋德劍等著,《客家文化導論》,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周作秋,《民族民間文學原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台北:文津,2005。
胡泉雄,《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台北:育英出版社,1980。
胡泉雄,《客家山歌概述》,台北:胡泉雄,2003。
胡萬川,《石岡鄉客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石岡鄉客語歌謠(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東勢鎮客語歌謠》,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民間文學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1998。
---------,《歌謠傳承:台灣閩客語民間歌謠選集》,台北:文建會,1999。
---------,《龍潭鄉客語歌謠(一)》,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0。
---------,《東勢鎮客語歌謠集(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楊梅鎮客語歌謠(一)》,桃園:桃縣文化局,2002。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姜信淇、呉聲淼編輯,《客家傳說故事》,竹北市:竹縣府,2004。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份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莫光華,《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南天書局,1999。
徐正光,《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
徐進堯、謝一如,《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竹北市:竹縣文化局,2002。
徐運德,《客家童謠集》,苗栗:中原週刊社,1996。
涂春景、廖月娥輯註、發行,《客家令兒168》,2003。
婁子匡,《北京大學歌謠週刊》,台北:東方文化,1970。
馬和萱,《雲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布依族木葉傳情歌為媒》,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
曹逢甫、蔡美慧,《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1995。
陳光堯編,《謎語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1。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
---------,《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 1991。
---------,《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台原出版社,1996。
陳澤平、彭怡玢,《長汀客家方言熟語歌謠》,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黃心穎,《台灣的客家戲》,台北:台灣書店,1998。
黃心穎,《客家三腳採茶戲》,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黃秋芳,《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
版社,1993。
黃榮洛,《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竹縣文化局,2000。
黃榮洛,《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2002。
馮良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四集,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馮輝岳,《客家兒歌01逃學狗》,台北:紅番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客家兒歌02火焰蟲》,台北:紅番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
---------,《客家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
游文良,《畲族語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1996。
彭素枝,《台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喻麗清,《兒歌百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
曾逸昌,《客家概論》,台北市:曾逸昌,2002。
陽春,《客家歌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雲南省民間文學集成編輯辦公室,《雲南彝族歌謠集成》,雲南:民族,1986。
楊兆禎,《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1982。
楊兆禎,《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出版社,1994。
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83。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香出版社,2000。
雷彎山,《畲族風情》,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賈芝,《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蔡苑清,《客家話橫山小謎語》,新竹縣:新竹客家文化研究會,1992。
廖漢臣,《台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1980。
劉家丁,《客家創作童謠1》,桃園: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1992。
劉鈞章,《苗栗客家山歌賞析》,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7。
---------,《苗栗客家山歌賞析(第二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劉新圓,《「山歌子」的即興》,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鄭榮興,《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
鄭榮興,《台灣客家音樂》,台中:晨星出版,2004。
鄭麗文,《幼兒文學》,台北:啟英文化,2000。
賴碧霞,《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
簡上仁,《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2。
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集1》,台北:大陸書店,1994。
鐘敬文,《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鍾榮富,《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上冊)》,台北:文建會,2001。
羅香林,《粵東之風》,上海:上海書店,1992。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1992。
羅肇錦,《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羅肇錦、胡萬川,《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苗栗縣客語歌謠集(二)》,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
班納迪克.安德森作、呉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普契尼(G. Puccini)作曲;阿達米(G. Adami)等劇本《普契尼:杜蘭朵公主》台北:世界文物,1999。
Albert Bates Lord 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
Eric Hobsbawn等著、陳文思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
J.H.布魯范德 著、李揚譯,《美國民俗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林彥亨,「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
呉中杰「畲族語言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邱春美,「台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吳餘鎬,《台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雨璋,《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曾瑞媛,《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1993。
張怡仙,《民國五十六年民歌採集運動始末及成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彭素枝,《台灣六堆客家山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二)單篇論文
王派仁,<從兒歌到謎語:教小朋友編寫謎語>,《研習資訊》,13:5,1986。
王雯君、張維安<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客家桐花祭之分析>,《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8,2004。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3,1993。
古國順,<山歌演唱中的口白>,《第一屆台灣客家文學學術研討會》,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
江肖梅,<童謎>,林川夫編《民俗臺灣》第四集,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
李坤城, <李坤成「台灣音樂資料庫」收藏日治時期客家唱片總目錄>,劉楨<從日治時期出版之客家唱片看當時客家音樂的發展>(附錄二),《客家民間文學藝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03。
林予一,<試論藏族謎歌>,《西藏藝術研究》,1,1995。
高怡萍,<文本、傳說與多元族群論述:以劉三妹故事為例>,《客家•族群•
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苗栗:苗栗縣政府,2003。
陳兆南,<臺灣歌冊綜錄>,《逢甲大學中文學報》,2,1994。
陳康宏,<客家文史工作團體簡述>,《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2001。
陳運棟,<臺灣客家研究的考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客家與當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黃得時,<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
黃榮洛,<客家山歌詞詩詞是客家通俗文學>,《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4。
張芳慈,<客家童謠介美感表現>《2001苗栗客家文化月-第一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
張維安,<把民間學者拉進來:台灣民間客家研究者的研究取徑>,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2005年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桃園:中央大學客家學院,2005。
曾瑞媛,<客家童謠的析評>,徐正光等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4。
彭維杰,〈臺灣客家歌謠的文化面向探討--以「苗栗縣客語歌謠集」為例〉,《國文天地》,17:2=194,2001。
馮輝岳,〈客家童謠中的啟蒙教育〉馮輝岳,《國教世紀》,28:5=167,1993。
楊名龍,<客家「傳仔」的押韻現象探析—以《十八嬌連勸善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社會文化研究所《第三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社會文化研究所,2003。
楊茹美,<讀兒歌 猜謎語>《中國語文》78:4=466,1996。
鄭榮興,<台灣採茶小戲及其特色>,曾永義、沈冬主編《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謝俊逢,<客家山歌研究書目>,《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3,1990。
謝俊逢,<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1。
羅肇錦,〈客語民間文學的界域:以苗栗地區:文學資料為例〉,《苗栗文獻》,14,1989。
---------,〈台灣文學、客家文學與客家民間文學〉,《國文天地》,17:2=194,2001。
貳、 英文部分
Brunvand, Jan H. ed. (1986)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Child, Francis James ed.( 1965) The English and Scottish Popular Ballads, New York: Dove Publications, Inc.
Dundes, Alan ed.( 1965) The Study of Folklore , New Jersey: Prentic-Hall, Inc.
Susan, Edmunds(1986)”The Riddle Ballad and the Riddle” in Lore & Language 5:2.
Friedman, Albert B. ed.( 1977) The Penguin Book of Folk Ballads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 Pennsylvania: Penguin Books.
Iona and Peter, Opie ed.(1988)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ursery Rhy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James ed. (1983)The Ballad Image , Los Angel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Folklore & Myt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Rosenberg, Bruce A.(1991)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Rival Siblings, Knoxville: The Univ. of Tennessee Press.
Helen, Child Sargent&George, Lyman Kittredge ed. (1932) English and Scottish Popular Balla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aylor, Archer (1972) Comparative Studies in Folklore: Asia, Europe, American, Taipei: 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Williamson, Craig(1982)A Feast of Creatures: Anglo-Saxon Riddle-Songs, Philadelphia: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