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華綠
論文名稱: 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 鄭世仁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社區資源學校本位課程社區有教室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resources,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school of commun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五,首先,探析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時,所具備教育價值性的認知情形;其二,瞭解實施課程的現況;其三,瞭解在推動課程時,所遭遇之困難處及原因;其四,探究在推動課程遭遇困難時可運用之策略;其五,綜合研究發現,提出對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建議。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進行相關文獻探討,並針對新竹縣國民小學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
    在資料分析上,訪談的資料以描述性方式記錄,問卷調查主要以次數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卡方考驗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與分析發現:
    (一)對於課程的教育價值性認知情形:1.以「發展學校持色」為最具值
    性。2.認同程度以男性教師、行政人員、服務21年以上、研究所以上
    教育程教師的認同度較高。
    (二)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瞭解情形:1.對於學校課程
    發展委員會運作的瞭解情形:(1)大部分學校已成立,亦都有家長及專
    家學者參與,並肯定其功能。(2)大部分學校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組
    成方式不同,以教師專長分配多於自行選組。2.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發
    展學校本位課程理念的瞭解:大部份教師認為瞭解、支持,且對於課
    程的可行性予以極高肯定,實施的情形不佳。3. 對於實施課程的方
    式,以「社區參與學校的慶典活動方式」為最高。
    (三)推動課程所遭遇到的困難情形與原因:1.對於困難情形:(1)在性別、
    行政人員、教育程度與學校規模變項部份均認為尚可及並無困難。(2)
    服務年資未滿10年者認為困難,但年資31年以上者認為並無困難。
    2.課程所遭遇到的困難原因,以「教師工作繁重」為最大困難處。(四)
    在推動課程發展時解決困難之道:1.最有助益的策略是「建立完整社
    區資源資料庫」。2.不同個人及環境變項教師對於各項策略持有幫助
    及非常有幫助的看法,但對不同策略看法稍有分歧。
    依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師的建議:1.規劃體驗課程,使學生樂於做中學。2.以終身學
    習及發展學校特色的理念,激發教師對社區資源的認同。3.建立教師
    專業,引導家長及社區人士成為教育合夥人。
    (二)對學校的建議:1.主動邀請家長及專家學者參與課程發展。2.辦理
    相關研習,強化運用社區資源專業知能。3.與社區建立良好公共關係、
    開發社區資源。4.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資訊、調查及規畫社區資源。5.
    減少與教學無關業務、減輕教師工作負擔。
    (三)對上級主管教育機關的建議:1.提高學校人員編制。2.補助相關經
    費,鼓勵學校提出運用之實施計畫。3.堅持做對的事、鼓勵學校運用
    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研究範圍:將範圍擴大。2.研究對象方面:
    可以考慮將教師分為級任老師與科任老師,或增加學生、家長及社區
    人士等樣本。3.研究變項方面:可以考慮所研究的地區對於學校所在
    地區分類。4.研究方法方面:投注更多時間及克服空間隔閡問題。


    There are five goals of this study: 1) discuss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values of utiliz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developing school standard courses, 2) understanding how the courses are made, 3)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when promoting courses, 4) exploring the possible strategies when encountering such difficulties and 5) proposing suggestions on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develop school standard courses based on the study findings. To achieve such goals, citation discussions are made in this study with questionnaires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and County.
    In data analysis, interviews are recorded in descriptive method while questionnaires survey is analyzed with frequency/percentage,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Chisquare test. The findings are:
    I. In understanding of course educational value: 1. developing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ost valuable. 2. Male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eachers serving over 21 years with master degree have higher identification.

    II. In understanding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develop school standard courses: 1.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development council operation: 1) most schools have such councils with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and specialists. The functions of the councils are confirmed. 2) Learning Field Course Research Teams in most school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position. More teams have teachers with their expertise rather than teachers’ own selection. 2.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to develop school standard courses: most teachers understood, supported and highly approved the feasibility, although the practice was not good. 3. The best way to conduct courses i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festivities.

    III.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in promoting courses: 1. Difficulties: 1) no difficulties in genders, administrative staf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school size variables, 2) those serving less than 10 years thought the promotion was difficult while those serving over 31 years did not. 2. Reasons: heavy load of teachers’ work is the major problem.

    IV. Measure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1. The best way is estab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resources database. 2. Both person and environment basically believed that the promotion was helpful and very helpful and had disagreements in their commen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 For teachers: 1. planning experiencing courses to make students delighted to learning in doing. 2. Stimulating teachers to identify with community resources with life-long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school characteristics. 3. Establishing teacher expertise to guide parents and community people to be education partners.

    II. For schools: 1. inviting parents,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to participate in course development. 2. Holding relevant studies and enhanc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3. Establishing good public relationship with communities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resources. 4. Providing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community resources. 5. Reducing irrelevant business to relieve the work load of teachers.

    III. For education competent authorities: 1. increasing school personnel organization, 2. granting relevant subsidy and encouraging schools to submit application programs, 3. insisting on doing the right things and encouraging schools to us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develop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V. For future researches: 1. expanding research range, 2. on research target: dividing teachers into class teach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or adding samples of students, parents and community people, 3. research variables: to divide the locations of schools in research areas, and 4. research methods: devoting more time and conquering the space estrangement problem.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與待回答之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概念與內涵----------------------- 11 第二節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探析--------------- 24 第三節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教育價值性認知情 形之分析--------------------------------------- 75 第二節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現況分析---------- 83 第三節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所遭遇困難之分析---- 92 第四節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時解決困難策略之 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33 英文部份------------------------------------------------- 138 附錄 附錄一 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現況 之調查問卷(專家問卷)--------------------------- 139 附錄二 專家問卷題目及學者專家意見修正一覽表-------------146 附錄三 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現況 之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49 附錄四 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現況 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53 附錄五 「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現況」 訪談大綱---------------------------------------- 157 附錄六 正式問卷寄發學校規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形------- 158 附錄七 受訪人員編號、姓名、職稱、時間及實施方式一覽表----159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56 圖3-2 研究流程圖------------------------------------------- 59 表 次 表2-1 學校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研究------------------------- 35 表2-2 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相關研究----------------------- 41 表2-3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相關研究------------- 47 表3-1 預試樣本學校及回收情形----------------------------- 59 表3-2 預試有效樣本基本資料------------------------------- 59 表3-3-1 新竹縣25班以上學校一覽表-------------------------- 60 表3-3-2 新竹縣13班至24班學校一覽表------------------------ 61 表3-3-3 新竹縣12班以下學校一覽表-------------------------- 61 表3-3-4 新竹縣不同規模學校校數一覽表----------------------- 61 表3-4 新竹縣調查學校抽樣分配表--------------------------- 62 表3-5 正式問卷整體回收情形統計表------------------------- 63 表3-6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 64 表3-7 建立內容效度之學者專家名冊------------------------- 66 表3-8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之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68 表3-9 預試問卷各層面及總量表α係數----------------------- 70 表3-10 問卷內容向度與對應題號----------------------------- 71 表4-1 社區資源教育價值性的認知情形各題項整體之分析------- 76 表4-2 不同性別教師對於社區資源教育價值性認知之差異性考驗-- 77 表4-3 不同職務教師對於社區資源教育價值性認知之差異性考驗-- 77 表4-4 不同服務年資、教育程度教師對於社區資源教育價值性認 知之差異性考驗------------------------------------- 78 表4-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於社區資源教育價值性認知之差異性 考驗 ----------------------------------------------- 79 表4-6 不同學校創校年數與所在地區教師對於社區資源教育價值性認 知之異差性考驗------------------------------------- 80 表4-7 課程發展委員會成立之情形調查結果百分比統計表------- 83 表4-8 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情形調查結果百分比統計表--------- 84 表4-9-1 課程發展委員會家長參與情形調查結果百分比統計表----- 84 表4-9-2 課程發展委員會專家學者參與情形調查結果百分比統計表-- 84 表4-10 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分組方式調查結果百分比統計表---- 85 表4-11 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分組方式調查結果差異性考驗------ 86 表4-12 課程發展委員會功能是否發揮調查結果百分比統計表------ 86 表4-13 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理念瞭解情形調查結 果百分比統計表-------------------------------------- 87 表4-14 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支持情形調查結果 百分比統計表---------------------------------------- 88 表4-15 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可行性調查結果百 分比統計表------------------------------------------ 88 表4-16 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實施情形調查結果百分比 統計表---------------------------------------------- 89 表4-17 實施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方式調查結果整體 之分析---------------------------------------------- 90 表4-18 不同性別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資源方 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2 表4-19 不同職務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資源方 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3 表4-20 不同年資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資源方 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4 表4-21 不同教育程度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資 源方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5 表4-22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資 源方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6 表4-23 不同創校年數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資 源方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7 表4-24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於課程在行政、教師、教學、社區 資源方面困難之百分比統計表--------------------------- 98 表4-25 運用社區教學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困難原因之分析------- 99 表4-26 有助於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策略整體性之分析-- 103 表4-27 「學校與社區應多溝通與連繫,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 策略之差異分析------------------------------------- 105 表4-28 「認識社區資源,做好社區資源的開發工作」策略之差 異分析--------------------------------------------- 106 表4-29 「評估學校需要,做好社區資源的調查及規畫工作」策 略之差異分析-------------------------------------- 108 表4-30 「建立完整社區資源資料庫,利於教師發展學校本位課 程」策略之差異分析--------------------------------- 109 表4-31 「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資訊,方便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 」策略之差異分析----------------------------------- 111 表4-32 「發揮課程發展委員會功能,建立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 共識」策略之差異分析------------------------------- 112 表4-33 「學校應舉辦相關研習,培養教師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 校本位課程的能力」策略之差異分析------------------- 114 表4-34 「學校應舉辦相關研習,培養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教學的 能力」策略之差異分析------------------------------- 115 表4-35 「學校本位課程規畫實際體驗課程,使學生樂於做中學」 策略之差異分析------------------------------------ 117 表4-36 「學校運用社區教學資源,應有配套措施讓社區有專業 成長的機會」策略之差異分析------------------------- 118

    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民74)。大辭典。台北:三民。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秋絨(民86)。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王登安(民92)。國小鄉土教學資源的調查與課程融入之途徑一以鹿谷鄉
    田底地區之人文環境資源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已出版,嘉義。
    古秋平(民92)。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屏東。 
    江連君(民91)。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
    大湖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嘉
    義。
    池易釧(民91)。基隆市高中職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竹縣文教編輯小組(民92)。點亮燈塔照耀杏壇。竹縣文教,29。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祁、
    趙家誌(民91)。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
    話。台北:遠流。
    吳宗立(民88)。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頁19-25。
    吳明清(民80a)。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明清(民80b)。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民87)。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雙月刊,23,頁14-17。
    吳俊靚(民92)。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以竹山鎮國民中小學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財順(民89)。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論文發表於台北縣政府教育
    局主辦之台北縣八十九學年度全縣國民中小學『社區有教室』教學方
    案分區說明會手冊,頁2-7,台北縣。
    吳清山、林天佑(民92)。教育小辭書。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台北:五
    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淑卿(民85)。我國國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珮璇(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
    課程發展。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俊彥、翁上錦、黃孟樑、楊泯榕、李怡穎等(民88)。技職校院學校本
    位課程發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規劃案,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民72)。教育哲學。台北:文景出版社。
    邱天助(民83)。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八十三年度社區
    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38-49。
    邱婉麗(民9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嘉義。
    姚佳君(民94)。高屏地區音樂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調查。屏東師範學院音
    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柯正峰(民91)。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 – 學校社區化專輯,第二十七輯。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孫邦正(民47)。如何利用社區資源。臺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徐 薇(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倪國寶 (民93)。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調查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高新建(民90)。學校本位課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88,頁15-23。
    張弘勳(民86)。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輝(民88)。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台北:師大書院。
    張美珍(民94)。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大園鄉四所中小學為例。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桃園。
    張添洲(民94)。學校本位課程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經昆(民90)。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
    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張嘉育(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碩玲(民90)。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張德永(民91)。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 – 學校社區化專輯,第二十七輯。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德銳(民87)。教育選擇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21,
    頁1-7。
    張濬哲(民89)。九0年代台灣教育政策與法令變遷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之
    影響。發表於上海華東大學五十週年校慶兩岸四地中學校長論壇。
    2005/10/29下載於http://www.twles.tpc.edu.tw/~f3504/p5.htm。
    教育部(民70)。重編國語辭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4)。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2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2b)。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2003年編修版。台
    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3)。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台北:教育部。
    許文忠(民92)。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致遠管理
    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南。
    許及勉(民91)。金門縣國民小學鄉土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銘傳大學公
    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許有鐘(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
    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中。
    陳伯璋(民9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浙雲(民90a)。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有
    教室』教學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1),頁7-17。
    陳浙雲(民90b)。社區資源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應用。台北縣教師進修演
    講稿,未出版,台北。
    陳浙雲、余安邦(民94)。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社區有教
    室的批判性實踐- 當學校與在地文化相遇。台北:遠流。
    陳素紅(民9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
    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
    版,台北。
    陳慕迪(民91)。國小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合作
    模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中。
    陳蕙君(民87)。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67,頁28
    -31。
    曾兆興(民9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已出版,台北。
    游宗穎(民90)。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中。
    游家政(民8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102,頁34-41。
    程健教(民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黃乃熒(民86)。父母選擇教育系統的教育政策意涵對提昇教育機會均等的
    分析。中等教育,48(3),頁41-4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玉輝(民91)。現代教育的新觀點-「學校本位」即「學生本位」。竹縣文
    教,26,頁11-20。
    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三版)。台北:漢文。
    黃惠珍(民87)。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筱娟(民89)。大礁石與小漁村—論鄉土教育發展策略之可能。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花蓮。
    詹棟樑(民84)。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53-81。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民90)。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劉子利(民91)。衝突理論在學校社區化之應用。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 – 學校社區化專輯,第二十七輯。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歐用生(民85)。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8)。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頁2-7。
    歐用生(民89)。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鄭熙彥(民7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 飄(民92)。許竹縣教育的新未來good to great。2006/5/2下載於
    http://www1.hchg.gov.tw/xx/news/detail.asp
    鄧天德(民89)。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技刊,頁17-30,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龍冠海(民79)。社會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臺北:商務。
    謝芳哲(民94)。高屏地區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 靜(民89)。學校本位行動研究的實務。教育資料與研究,35,頁19
    -24。
    顏曉湘(民9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嘉義。

    英文部份
    Cohen, D.(1985).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T.Husen
    and T.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 Encyclopedia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an.
    Craig. A(1980).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alum autonomy.(ERIC
    Documem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0498).
    Eggleston. J.(Ed) (1980).School-Based Cu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RKP.
    Furumark, A. M.(1973).A Swedish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curriculum
    innovation. OECD/CERI, mimeographed.
    Harrison, M.(198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
    Personal Viewpoint. Curriculum Perspectives,2(1),47-52.
    McMullen, I.(1973).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ECD/CERI,
    mimeographed.
    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
    Sabar, N.(1994).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 In J.Husen
    & T.N.Postlethwaite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of
    Education Reaserch and Studies (2nd ed).Oxford:Pergamon.
    Saxe, R. W.(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California,
    Berkley: McCutchan.
    Short,E.C.(1983).The forms and use of alternat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ies:Policy implications.Curriculum
    Inquiry,13(1),P43-64.
    Skilbeck, M.(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Walton
    & Welton (1976).
    Skilbeck, 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p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tenhouse, L.(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