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峰民
論文名稱: 應用六標準差設計方法改善液晶電視色偏問題
LCD-TV Color Shift Improvement by DFSS Approach
指導教授: 蘇朝墩
口試委員: 陳穆臻
傅新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六標準差設計液晶顯示器色偏問題萃智田口方法
外文關鍵詞: Design for Six Sigma, TFT LCD TV Color Shift, TRIZ, Taguchi Method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液晶顯示器目前在市場上已開啟大量的訂單需求,使用新技術開發顯示器應用產品是各大廠商搶攻市場大餅的唯一方法。儘管市場需求龐大,LCD TV液晶顯示器卻會產生色偏問題。為了改善這樣的問題,傳統研發專案的研發人員大都以試誤法進行參數之最佳化調整,唯改善效率非常緩慢,甚至耽誤到新產品開發的時程。目前市場上僅高階產品有「廣視角」功能可以降低色偏問題,預計未來也將成為大尺寸液晶顯示器產品之基本功能。
    本研究以液晶電視色偏問題為主要研究重點,利用六標準差設計方法協助研發人員進行問題改善。藉由六標準差設計之DMADV程序,透過萃智方法找到設計概念,並利用田口方法找出從畫素電極結構最佳化設計進行改善,使得研究案例在短時間內獲得良好的色偏( Color Shift )改善,提升試產良率、進而申請專利。本研究之專案小組成功運用DFSS手法改善色偏問題,淨現值相當於NTD$ 5.3億,同時也帶動TFT LCD TV液晶顯示器市場訂單的活絡。


    Along with the huge scale of LCD TV demands in the markets, the only one way to acquire market share is do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new technology. Notwithstanding the demand scaled LCD TV has serious problem of color shift. In the pa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ff tried to maximize its parameter by try and error method, which delay the schedul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 inefficientl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re are only high end LCD TVs with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ability can reduce the extent of color shift, which is also predicted to be the elemental function of big size LCD TV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color shift problem of LCD TV by performing Design for Six Sigma metho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MADV of Design for Six Sigma, this study finds out design idea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IZ. Moreover, this study executes improvement by optimizing the pixels electrod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adoption of Taguchi Method. Finally, the project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color shift rapidly, upgrade the quality of production, and apply for patent.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research staff has improved color shift by implying DFSS, which bring forth extra net income of $530 million New Taiwan Dollars, and enlarge the market scale of TFT LCD TV.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Ⅴ 表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結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液晶顯示器原理及簡介 5 2-1-1液晶顯示器簡介 5 2-1-2液晶顯示器發展 8 2-1-3第四代TFT型 11 2-1-4液晶顯示器製程簡介 16 2-1-5液晶顯示器的供應鏈 19 2-1-6光折射定律 20 2-2 六標準差設計 21 2-2-1六標準差與DFSS的比較 28 2-2-2 推行DFSS的成功因素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3-1研究流程 33 3-2定義( Define )階段 34 3-3量測( Measure )階段 35 3-4分析( Analyze )階段 36 3-5設計( Design )階段 38 3-6驗證( Verify )階段 39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4-1 個案公司簡介 41 4-2應用DMADV方法,解決液晶電視色偏問題 42 4-2-1定義( Define )階段 42 4-2-2衡量( Measure )階段 46 4-2-3 分析( Analyze )階段 55 4-2-4 設計( Design )階段 61 4-3 改善成效與效益評估 76 第五章 結論 79 5-1結論 79 5-2未來研究 82 參考文獻 83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 4 圖2.1 TN-LCD(一) 9 圖2.2 TN-LCD(二) 9 圖2.3 TN-LCD(三) 9 圖2.4飛利浦170V7採用了17寸TN-TFT面板 11 圖2.5 NEC 22″AS221 TFT LCD 11 圖2.6 戴爾DELL U2410W IPS面板24吋寬HDMI液晶螢幕 12 圖2.7 KTC E-IPS面板顯示器 12 圖2.8三星新推24寸MVA面板液晶 14 圖2.9 LED+MVA面板 AOC推出廣视角液晶 14 圖2.10 HVA 4D與8D示意圖 16 圖2.11機台面板之示意圖 17 圖2.12 Color Filter製造流程示意圖 17 圖2.13 Array Engineering示意圖 18 圖2.14面板工程( Cell Engineering )示意圖 18 圖2.15模組工程(Module Engineering)示意圖 18 圖2.16TFT-LCD產業供應鏈結構 20 圖2.17布魯斯特角現象 21 圖2.18 DMAIC與DMADV 29 圖3.1 DMADV步驟與重點 33 圖3.2 DMADV使用的工具 34 圖3.3定義階段重點步驟與主要產出 35 圖3.4量測階段重點步驟與主要產出 36 圖3.5分析階段重點步驟與主要產出 38 圖3.6設計階段重點步驟與主要產出 39 圖3.7驗證階段重點步驟與主要產出 40 圖4.1 LCD-TV色偏示意圖 42 圖4.2 第一階段品質機能展開 48 圖4.3 第二階段品質機能展開 49 圖4.4 第三階段品質機能展開 50 圖4.5 第四階段品質機能展開 50 圖4.6 專案之功能模型圖 58 圖4.7概念9設計( 8D )示意圖 60 圖4.8兩種畫素面積之色偏 63 圖4.9 SN比之變異數分析(實驗一) 66 圖4.10 平均值Mean之變異數分析(實驗一) 66 圖4.11 SN Ratios與Means之回應數據( 實驗一) 66 圖4.12 SN Ratios與Means之回應圖(實驗一) 67 圖4.13 SN比之變異數分析(實驗二) 68 圖4.14 平均值Mean之變異數分析(實驗二) 68 圖4.15 SN Ratios與Means之回應數據(實驗二) 68 圖4.16 SN Ratios與Means之回應圖(實驗二) 69 圖4.17 4D-HVA與8D-HVA比較表 70 圖4.18 4D與8D比較 70 圖4.19 Monte Carlo(蒙地卡羅模擬) 71 圖4.20 可靠度測試結果 73 圖4.21訊息提示與可見度提昇示意圖 74 圖4.22交接計劃 76 圖4.23淨現值 Net Present Value (NPV) 77 圖4.24財務分析 78 表目錄 表2.1 液晶平面顯示器的分類 6 表2.2 TN、STN或TFT型液晶顯示器之比較 7 表2.3不同版本之六標準差設計方法論 23 表2.4六標準差與DFSS的比較 30 表4.1 顧客心聲結果 43 表4.2 風險評估計劃表 45 表4.3專案章程 46 表4.4績效記分卡 51 表4.5零件記分卡 51 表4.6 專案設計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I) 54 表4.7 專案設計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II) 54 表4.8 最終理想解之提示與結果 56 表4.9從資源之提示與結果 56 表4.10 5W1H之問題 57 表4.11 專案之矛盾矩陣表 57 表4.12 功能模型之整理 58 表4.13 合併(1)~(6)之概念表 59 表4.14由CTQ來進行普弗概念選擇法 60 表4.15 零組件之流程績效計分卡 61 表4.16為品質特性 CTQ 62 表4.17實驗一之控制因子與水準 63 表4.18實驗二之控制因子與水準 63 表4.19雜音因子及其水準 64 表4.20實驗一之實驗數據 65 表4.21實驗二之實驗數據 65 表4.22 實驗二之二階段調整平均值總表 69 表4.23畫素顯示面積1比1與1比2條件比較 69 表4.24 Tolerance Analysis Spreadsheet 71 表4.25為零組件之流程績效計分卡 72 表4.26為LCD Panel之可靠度值 73 表4.27為Array control plan 75 表4.28專案之相關財務分析 77

    [1]王木俊、劉傳璽(2008),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原理與實務,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林谷駿(2008),「利用8-domain MVA 技術改善color washout」,中原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Po-Lun Chen,Yi-pai Huang,Wei-kai Huang,et al.,”69.3:Invited paper: Advanced MVA for High Quality LCD-TVs”,SID 06 Digest,1949.
    [4] 蘇朝墩 (2009),六標準差,前程出版社。
    [5] 丁惠民譯(2006),Michael L. George and David Rowlands and Mark Price and John Maxey合著,精實六標準差工具手冊,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6] Pyzdek,T.,2003. The Six Sigma Hankbook,McGraw-Hill.
    [7] 丁惠民(2004)譯,六標準差設計立即上手,台北:希爾國際出版公司,譯自格雷.布魯(Greg Brue),羅勃特.朗斯比(Robert Launsby)。
    [8] 蘇朝墩,2006,品質工程,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9] 李輝煌,2004,田口方法:品質設計的原理與實務,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10] Thomas P., "DMAIC AND DMADV,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pp. 125–136, http://www.pyzdek.com, 2003.
    [11] Joseph A. De Feo and Zion Bar-E1,"Creating strategic change more efficiently with a new design for Six Sigma process"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Aug.; Vo1.3 Issue 1, 2002.
    [12] Peter S.P., Robert P. N., Roland R.C., "Define for Six Sigma easy talk”, 2006.
    [13] Roland R.C., Robert P. N., Peter S.P., "What is Design for Six Sigma", McGraw-Hill, Jul.12, 2005.
    [14] Anand R., John O'Neill,"IDOV", http://www.isixsigma.comJul. 11, 2002.
    [15] Brue G. and Launsby R, "Design For Six Sigma "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
    [16] Subir C. "Design for Six sigma :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for Achieving Extraordinary Profits" Dearborn Trade , 2002.
    [17]Creveling C.M, Slutsky J.L., and Antis, JR.D., "Design for six sigma :In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 Upper Saddle River , NJ :Prentice Hall,2003.
    [18] Jurgen "Prozessentwicklung durch Design for six sigma" , http://successfactory.cc 16.09.2005.
    [19] Mader, D.P."Design for six sigma "Quality Progress ; Jul ; 35, 7;
    ABI/INFORM Global pg82,2002
    [20] Patti B. and Nathan I. ," DOW Chaemical design for six sigma rail delivery project ,"Proceedigs of the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2001.
    [21] Steven H. J., "To Use DMEDI or to use DMAIC? That is the question ", January, 2006.
    [22] Dan D., Medical Device Consultants, Inc . "DFSS and FDA Design Controls ", March 24, 2005.
    [23] 鄭伃秀(2010),「應用DFSS導入跨國光通訊代工大廠產品開發流程績效評估分析之研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24] 魏成都(2003),「六標準差設計(DFSS)導入於新產品研發之個案探討─以國內某汽車零件廠(M公司)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5] 葉青潭(2009),「應用六標準差設計於無線通訊局端設備的產品開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6] 黃呈祥(2009),「新產品開發流程績效分析-模式建立與評估」,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27] 李世傑(2008),「六標準差設計應用於高階智慧型手機開發模式之探討」,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8] 李世傑(2006),「應用六標準差方法於3C產品之機構設計-以薄膜按鍵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碩士論文
    [29] 黃上杰(2006),「應用六標準差設計於新產品開發流程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30] 余信超(2005),「六標準差設計應用於ODM電子產品設計品質提升之研究—以無線通訊產品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組碩士論文
    [31] 王方文(2005),「應用六標準差設計(DFSS)及系統化創新方法(TRIZ)建構產品設計流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管理系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組碩士論文
    [32] 陳仕勳(2011),「發展六標準差設計方法以解決保險業之顧客抱怨」,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3] 許瑞松(2005),「應用六標準差設計方法導入製造業以提升競爭力-以案例探討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EMBA碩士論文
    [34] 吳仲揚(2011),「應用先期產品品質規劃與設計六標準差建構新產品開發流程─以JDM伺服器廠為例」,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劉啟川(2005),「DFSS應用在新產品開發模式之研究與探討」,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陳明昌(2008),「新產品開發階段導入6 Sigma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製造科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