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佩蓉 |
---|---|
論文名稱: |
林芳萍兒歌在國小語文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楓樹國小二年二班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陶陶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林芳萍 、兒歌 、修辭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Lin Fang-ping, children's song, rhetorical devices,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研究者多年在低年級教學經驗,察覺到學生對課本中的兒歌有學習興趣。在教授的介紹下,接觸到林芳萍的兒歌作品,《月亮船》和《蜜豆冰》充滿童趣,蘊藏了豐富的想像力,所搭配的律動CD,具有活潑的音韻和節奏感。透過張馨之《林芳萍兒童詩歌與兒童散文研究》的論文研究,更加認識林芳萍兒歌作品,其中對作品的修辭做了完整的分析。研究者希望透過林芳萍兒歌的教學,培養低年級兒童欣賞兒歌的興趣,以及認識兒歌常用的修辭和押韻,並能進行兒歌的仿作及創作。
本研究是採行動研究法來進行。研究者即為教學者,以楓樹國小二年二班學生共三十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三個月、每週二節課的教學實驗課程。教學設計將兒歌課程共分為遊戲歌、知識歌、生活歌和抒情歌四大類,並以反復、疊字、譬喻、擬人、排比、摹聲、摹色、頂真、層遞、回文以及押韻(語音的修辭)等十一種修辭方式進行教學,並設計各類修辭法學習單和兒歌仿作單練習。主要教材為林芳萍兒歌,兼採用與課程相關,且兒童熟知的兒歌做為輔助教材,如〈蝴蝶〉和〈小胖小〉。
本研究教學活動如下:一、各單元教學均採用「兒歌律動」方式,讓學生朗讀、肢體運動,了解兒歌的節奏;二、利用「角色扮演」,進行〈騎車〉單元教學,讓學生扮演騎車者、風和太陽,呈現騎車時的景象;三、使用「捏黏土」代替「搓湯圓」,讓學生體驗做中學的快樂;四、運用「影片欣賞」,觀賞啄木鳥和小小蛇的活動情形;五、運用「影片欣賞」,觀看竹子的生長過程;六、進行「分組比賽」找韻腳字;七、進行「有獎徵答」,練習「譬喻法」;八、經由「「分組兒歌仿作或創作」和「個人兒歌仿作或創作」,檢視兒歌教學的成效。
本研究兒歌教學成效如下: 一、藉由寓教於樂的動靜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兒歌濃厚的學習興趣;二、藉由兒歌律動和找韻腳分組比賽,讓學生認識兒歌的押韻特色,及學會國語字典查韻腳字;三、藉由兒歌內容的修辭分析,及學習單的練習,讓學生認識了常用的修辭,如疊字、反復、擬人、摹聲等;四、藉由兒歌仿作或創作,培養學生寫作能力,並發現低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創作兒歌,並有部分兒歌作品具有創意與想像力。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low- grade for many years, detects tha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songs on the books.By way of the professor's introduction,the researcher contacted Lin Fang-ping's Childen-Song﹐《Moon Ship》and《Honey Bean Ice》 are full of fun for children, which contain a wealth of imagination﹐and with the rhythm of the CD, that has a lively sense of rhythm and tempo.Through Chang Hsin-chih's thesis of《The study of children's poetry and children's prose of Lin Fang-ping》, the researcher furthers understanding of Lin Fang-Ping's Children-Song, and that has made the complet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work rhetoric.Through syudy of Lin Fang-ping's Children-Song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hope to train low-grade children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songs﹐the knowledge of common rhetoric and rhyme, and imitate and can be creative with song writing.
This study applies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The researcher is also the teacher of the subjects.The study subjects consisted of thirty students in total﹐conducting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plan in Grade Two Class Two of Feng-Shu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over three months with two lessons per week. In addition to a pre-test questionnaireand post-test composition,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 game songs, knowledge songs, life songs and lyrical songs , and uses repetition, overlapping words, simile, personification, parallelism, onomatopoeia, describing the color, anadiplosis,ngradation, palindromes, and rhymes (voice of rhetoric) for teaching.Lin Fang-ping's Childen-Song as the main sour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use of curriculum-related, and children's well-known songs as teaching aids, including 《Butterfly》 and 《chubby little》.
The research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as follows:1.Implementing the way of “the nursery song rhythm” lets the students read aloud, create the body movement and understand the nursery song rhythm;2.While teaching the <ride> unit, the use of "role play" allow students to play the rider, the wind and the sun, to show the scene of cycling;3. The use of“pinches the clay” replaces “rubs the sweet dumplings”, and that lets th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study joyfully from the operation;4. The use of“ movie watching ” lets students watch the activities of woodpeckers and small snakes circumstances;5. Use of “picture viewing”is to watch the growth process of bamboo;6. Carries on“group competition” to look for rhyming words;7. Carries on “the offering prizes for correct answers” to practice “ similer law”;8. Through the “The grouping and individual nursery song imitate or the creation ”to view the result about the children's song teaching.
This research teaching result is as follows:1.By way of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learns through playing can interest students in learning songs;2.By way of“the nursery song rhythm”and“group competition to look for rhyme words”can help students learn ryhmes of Children's song,and use a Chinese dictionary to look for rhyming words;3.By way of th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work rhetoric and Practice study list can help students know the commonly used rhetoric methods of Children's song;4.By way of the simulation of children's songs can train students to develop writing ability,and low- grade students are even able to write songs with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參考文獻
一、教材來源
林芳萍(1997)。小火車。台北:信誼出版社。
林芳萍(2001)。躲貓貓,抓不到。台北:小魯出版社。
林芳萍(2004)。月亮船。台北:民生報出版社。
林芳萍(2004)。蜜豆冰。台北:民生報出版社。
林芳萍(2006)。螃蟹歌。台北:信誼出版社。
林芳萍(2008)。我愛玩。台北:信誼出版社。
二、專書
王世禎(1981)。中國兒歌。台北:星光出版社。
王秀芝(1991)。中國兒童文學。台北:臺灣書局。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介凡(1983)。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李慕如(1989)。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慶榮(2003)。現代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筱蕙(1994)。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杜淑貞(1981)。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杜淑貞(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杜萱(1994)。童詩廣角鏡。台北:正中書局。
沈謙(1991)。修辭學。台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
沈惠芳(2001)。來玩寫作的遊戲.第三集。台北:國語日報。
吳鼎(1980)。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正吉(1984)。活用修辭。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當(1987)。兒童文學的天空。台東市:作者自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
限公司。
吳燈山(2008)。國小作文大補帖-修辭篇。台北:新苗文化。
林文寶(1989)。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文化。
林文寶主編(1991)。認識兒歌。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林文寶(1991)。兒童詩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文寶、徐守濤、蔡尚志、陳正治編著(1994):兒童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文寶(2003)。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守為(1991)。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武憲(1991)。兒童文學詩歌選集。台北:幼獅文化。
林武憲、康原主編(2004)。兒童文學卷-彰化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
彰化縣文化局。
林煥彰(1983)。童詩百首。台北:爾雅出版社。
林煥彰(2001)。童詩二十五講-和小朋友談寫詩。宜蘭縣文化局。
林煥彰著、鄭明進繪(2007)。花和蝴蝶。台北:民生報。
林于弘(2006)。九年一貫教科書的檢證與省思。台北:洪葉文化。
周吉羽(1981)。童玩和童謠。台北:常春樹書坊。
祝士媛(1989)。兒童文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洪志明(1990)。童詩萬花筒-兒童文學詩歌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文化。
夏婉雲(2007)。童詩的時空設計。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伯璋(1988)。行動研究法。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正治(1989)。中國兒歌研究。台北:親親文化事業。
陳正治(2007)。兒歌理論與賞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慶萱(2002)。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秋芳(2005)。童詩導遊手冊。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馮輝岳(1989)。兒歌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董季棠(1983)。修辭析論。台北:大中國圖書。
葉詠琍(1990)。兒童文學。台北:東大圖書。
賈馥茗、楊深坑(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
化。台北:師大書苑。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啟英文化。
鄭瑞菁(2004)。幼兒文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廖漢臣(1980)。臺灣兒歌。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蔡淑瑛(1995)。妙用作文修辭。台北:人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尚志(1999)。探索兒童文學。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謝武彰編選(1982)。中國兒歌三百首(一)。台北:新將軍出版社。
謝武彰(1990)。認識兒童詩。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出版。
謝鴻文(2006)。凝視台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台北:富春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蘇愛秋(2003)。兒歌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1)。中華新韻。台北:正中書局。
Perry Nodelman 著 劉鳯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衡文化
圖書。
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 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事業。
Altrichter,Posch&Sonekh著,夏林清等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吳聲淼(2001)。〈兒歌與兒童詩分家了嗎?〉。語文學報no7。
許瑛珍(2004)。〈兒歌童謠創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93.3)47〜58。
蔡尚志(1982)。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嘉義學報,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71.5,第12期。
鄭志明、李國俊、蔡勝德、蔡尚志(1991)。〈民俗與兒童文學研究-童詩和兒歌的區別〉。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
謝武彰(1982)。〈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淺談兒歌的寫作〉。布穀鳥出版社,71.7,第10集,頁38
吳宜婷(1998)。《台灣當代兒歌研究》。文化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純玲(2004)。《國小童詩教材與童詩創作之修辭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仙妹(2006)。《故事性兒歌及其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張志瑋(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國民小學低年級語文領域(本國語文)審定本修辭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之(2007)。《林芳萍兒童詩歌與兒童散文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四、網站資料
http://study.hc.edu.tw/uploads/971627.doc林芳萍介紹
博客來網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88518)
台北市立圖書館第40梯入選書單介紹http://intra.tpml.edu.tw/gb/2001040A/2291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