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珮瑩 |
---|---|
論文名稱: |
幼兒閱讀無字圖畫書的歷程-以同儕共讀方式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In-service Practition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 、同儕共讀 、無字圖畫書 |
外文關鍵詞: | young children, peer joint read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同儕共讀無字圖畫書的歷程。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研究場域為一所國小附幼設兒園的中大混齡班教室。研究者挑選十本無字圖畫書作為研究工具,並以五位五歲以上幼兒為研究對象,利用觀察與訪談方式,整理出幼兒與同儕共讀無字圖畫書的方式及內容。研究發現如下:
一、幼兒與同儕使用多元方式共讀無字圖畫書,使用方式包括:各自安靜閱讀、各自看圖敘說故事、與同儕進行接力式敘說故事、與同儕進行想像扮演、與同儕互相討論。
二、幼兒與同儕共讀無字圖畫書,呈現豐富有趣的共讀內容,共讀內容包括:故事情節、故事情節延伸的想像空間、同儕討論的話題、幼兒對封面的解讀、幼兒與圖像元素的相遇。
三、同儕影響幼兒共讀的方式與意願。
研究者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多項建議,供幼教現場老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young children’s peer joint reading of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field of this research is a mixed class of 4-6-year-old children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Taiwan. Ten wordless picture book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tools. Five children over 5 years old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Researcher sorted out the types and contents of children’s peer joint reading of wordless picture books by observation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re are three major findings.
1.The multiple types of children’s peer joint read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include: reading alone quietly, narrating stories alone based on the pictures, narrating stories in turns with peers, imaginative play with peers, discussing with peers.
2.The abundant and interesting contents of children’s peer joint read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include: story plots, the imagination extended from storyline, peer discussions of various topic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cover, reactions to the pictorial element.
3.Peers influence the types of and motives for children’s peer joint reading.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
小魯譯(2005)。Daihachi OTA(原著)。雨傘。臺北市:小魯。
上誼譯(2003)。Emily Arnold McCully(原著)。野餐。臺北市:上
誼。
三之三譯(2005)。Antonie Guilloppé(原著)。狼來了。臺北市:三
之三。
王怡靜(2009)。幼稚園實施分享閱讀初探。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王奕臻(2012)。以共讀「橋梁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
閱讀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學研究所,嘉義縣。
天下雜誌譯(2012)。Béatrice Rodriguez(原著)。母雞釣魚去。臺北
市: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譯(2012)。Arthur Geisert(原著)。冰山大作戰。臺北市:
天下雜誌。
吳幸玲(2001)。繪本與幼兒心理輔導。臺北市:五南。
吳淑箐(2005)。國內當前兒童對圖畫書詮釋之觀點在教學與研究上的
啟示。中臺學報,17,27-50。
古瑞勉、王怡靜(2012)。“耶~我喜歡閱讀!”-幼兒園實施分享閱讀
教學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9 ,45-60。
林采珊(2012)。幼兒園大班師生共讀李歐‧李奧尼圖畫書作品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習研究所,
嘉義市。
林宛瑩(2015)。探究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書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研究所,高雄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碧雲(2014)。幼兒園實施班級重複共讀對幼兒故事理解和識字能
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
系研究所,臺中市。
林慧娟、周婉湘(2012)。「沒有字怎麼讀?」:幼兒閱讀無字圖畫書
中之圖像語言。當代教育研究,20(3),1-37。
邱琬媜(2008)。親子共讀無字圖畫書歷程之互動與反應。國立臺南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侯明秀(2004)。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國
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施淑芬(2010)。以師生共讀方案提升幼兒語言能力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麗文。
格林譯(1994)。David Wiesner(原著)。瘋狂星期二。臺北市:格
林。
唐玉美(2013)。幼兒閱讀無字圖畫書之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臺東市。
徐文足(2012)。幼兒園師生共讀主角變形圖畫故事書的歷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
臺北市。
郭敏玲(2013)。班級共讀策略影響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
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屏東市。
張淑松(2005)。幼兒口中的無字圖畫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市。
張瀞文(2002)。親子共讀魔法DIY。臺北市:框邦。
陳均易(2013)。幼兒園師生共讀寫實類無字圖畫書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習研究所,嘉義市。
陳沛緹(2011)。對話式親子閱讀對幼兒詞彙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之
影響。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海泓(2004)。無字圖畫書和錄影帶對兒童故事推論的影響。國立
編譯館館刊,32(2),51-63.
陳凱琳(2005)。國小低年級學童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曾莉蓁(2010)。幼稚園師生共讀應用於幼兒藝術學習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故事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嘉義市。
詹雯詠(2015)。幼兒同儕共讀之閱讀行為與內容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楊淨涵(2010)。無字圖畫書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臺灣麥克譯(1998)。Quentin Blake(原著)。小丑找新家。臺北市:
台灣麥克。
遠流譯(1991)。David Wiesner(原著)。夢幻大飛行。臺北市:遠
流。
鄭淑方(2003)。幼稚園教師無字圖畫書教學運用之研究─以David
Wiesner的《7號夢工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鄭宗瓊(2012)。森林裡的蛋糕賊。臺北市:上誼。
英文
Arizpe, E., & Styles, M. (2002). Children reading pictures:
Interpreting visual texts. New York: Routledge.
Day Alexandra (1985). Good Dog, Carl.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Fransecky, R. B., & Debes, J. L. (1972). Visual Literacy: A way
to learn-A way to teach. WA, 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Jalongo, M. R. & Dragich, D. & Conrad, N. K. (2002).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support emergent literac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9 (3), 167-177.
Barbara Lehman (2007). Rainstor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Barbara Lehman (2008). Trainstop.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Lynch-Brown, C., & Tomlinson, C. M. (2005).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5th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Raines, S. C., & Isbell, R. (1988). Tuck talking about wordless
books into your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43(6). 24-25.
Read, D., & Smith, H. M. (1982). Teaching visual literacy
through wordless picture books. Reading Teacher, 35(8),
928-933.
Russell, D. L. (2005).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A short
introduction (5th ed.). Boston: Pearson Allyn & Bacon.
Emily Arnold McCully (1987). School.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Stein, N., & Glenn, G. (1979).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R. Freedle
(ED.),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Vol2,pp.53-
120).
Tomlinson, C. M. & Lynch-Brown, C. (1995).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Massachuetts: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Whalen. L. (1994). Wordless books. Emergency Librarian, 21(5),
14-18.
Williams, T. L. (2007). "Reading" the painting: Exploring
visual literacy in the primary grades. The Reading Teacher,
60(7), 636-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