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寶禎
Chiu, Pao-Chen
論文名稱: 一個既恐懼又豐盛的人—一位助人工作者的敘事探究
An Abundant Yet Fearful Individual:A Narrative Inquiry of a Helping Professional
指導教授: 成虹飛
Cherng, Horn-Fay
曾文志
Tseng, Wen-Chih
口試委員: 童淑琴
Tung, Shu-chin
何秀珠
Ho, Hsiu-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敍說/行動研究薩提爾冰山理論早年回憶乾燥症
外文關鍵詞: Narrative/Action Research, Satir Iceberg Theory, Early Recollections, Sjögren syndrom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敘說/行動探究的方式,記錄我作為助人工作者的一段內在旅程,探索如何在恐懼與豐盛之間找到自我療癒的契機。在這趟旅程中,作為母親,我肩負家庭穩定的責任;作為女兒,我感受到照顧長輩的壓力;作為助人工作者,我需平衡自我療癒與對他人的支持;而作為員工,則面對職場對效率與表現的高期待,與疾病帶來的身體限制形成拉鋸。這些外在挑戰映射到冰山下層隱藏的恐懼、不安與對價值的追尋。透過敘事書寫與反思,逐漸整合這些角色,從逃避與自我懷疑轉化為積極接納與行動,將角色間的矛盾化為成長動力,轉化自己的生命模式。
      藉由個體心理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生命風格的形塑源自早年回憶的經歷,探討童年經驗對多重角色的詮釋與應對的影響。童年經驗中的弱小感與對價值的追尋,塑造了我對母親與女兒等角色的定位與責任感,而重大傷病—乾燥症則作為生命轉折,進而開始自我追尋與轉化,幫助我重新檢視角色定位與自我價值的連結。多重角色的衝突與整合,透過每一次的書寫與反思,幫助我整合內在情感與角色期待;每一次助人行動,則深化了自我肯定與關係上的連結。
      這段敍說/行動的旅程,呈現了一條從恐懼到豐盛的內在轉化之路,也是一段黑暗到光明之路,我還在路上,欣賞著美麗風景,一切盡在當下。


      This study adopts a narrative/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chronicle my inner journey as a helper, seeking the key to self—healing amidst the spectrum of fear and abundance. Along this path, as a mother, I carry the weight of maintaining family stability; as a daughter, I bear the pressure of caring for my elders; as a helper, I strive to balance self—healing with supporting others; and as an employee, I navigate the demand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often clashing with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imposed by illness. These external challenges mirror the hidden fears, insecurities, and quest for value beneath the surface. Through narrative writing and reflective introspection, I weave these roles together, transforming avoidance and self—doubt into acceptance and purposeful action, turning conflicts among roles into catalysts for growth, and reshaping the patterns of my life.
      Through the lens of Alfred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particularly his discourse on lifestyle and early recollections—this journey explores how childhood experiences shap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navigation of multiple roles.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yearning for value rooted in childhood experiences have influenced my positioning and responsibilities as a mother and daughter. Sjögren syndrome (Illness), serving as a pivotal moment, ignites a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enabling me to reexamin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y roles and self—worth. The tensions and harmonization of these roles, through each act of writing and reflection, help me integrate my inner emotions with external expectations. Each act of helping further enriches my sense of self and strengthens bonds in my relationships.
      This narrative/action journey unveils a path of inner transformation, one that traverses from fear to abundance, from darkness to light. I remain on this journey, marveling at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s around me, wholly immersed in the present moment.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探究與方法 3 一、 問題探究 3 二、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生命的起源 8 第一節 早年回憶 10 一、 我的媽媽 10 二、 我的爸爸 14 三、 一個姐姐二個哥哥 17 四、 成長環境 19 第二節 自卑感 22 一、 臉上的蟹足腫 22 二、 擺脫自卑感 24 第三節 生命風格 27 一、 菜市場與媽媽 27 二、 芳香療法與媽媽 28 三、 我家豐盛的果園 29 四、 記憶中的味道 30 第四節 社會興趣 32 一、 大學期間的學而知其行 32 二、 手心向下的給予 34 第五節 小結 36 第三章 多重角色 37 第一節 夫妻關係 37 一、 結婚前—女性主義的倡議 37 二、 進入婚姻關係 37 三、 回到序位—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 38 四、 夫妻關係的轉變 39 第二節 親子關係 42 一、 三個孩子映照出我自己 42 二、 內斂的大兒子 43 三、 外向的次子 44 四、 率真的女兒 45 第三節 職場關係 48 一、 助人關係的第一份工作 48 二、 教學上的助人—助教 49 三、 產業界的助人—人力資源助理 49 四、 產業界的助人—員工關係管理師 50 第四節 和自己的關係 54 一、 和身體的關係 54 二、 和心靈的距離 58 第五節 小結 63 第四章 靈性的追求 64 第一節 自然體驗 64 一、 共享自然的美好 64 二、 和孩提時的自己相遇 66 三、 小花園的神奇力量 67 第二節 園藝治療 69 一、 內在的觸碰 69 二、 課程的啟發 70 第三節 關於華德福 73 一、 感官經驗的開啟 73 二、 歌聲緩解緊繃的情緒 76 第四節 正向心理學 77 一、 正念 77 二、 心流 80 三、 修行 82 第五節 小結 85 第五章 生命故事的改寫 86 第一節 和父母的關係 86 第二節 和先生的關係 88 第三節 和孩子的關係 89 第四節 和自己的關係 90 一、 憶起 90 二、 困與鬆動 91 第五節 後記—和職場的關係 93 第六節 小結 94 參考文獻 96

    Adler, A.(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吳書榆譯)。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於 1929年)
    Adler, A., Ansbacher, H. L., Ansbacher , R. R.(2017)。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黃孟嬌、鮑順聰、田育慈、周和君、江孟蓉譯)。 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 1956年)
    Adler, A.(2020)。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當個體心理學大師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 (溫澤元譯)。商周出版。(原著出版於 1930年)
    Bhagavan, S.(2014)。愛,從接納自己開始:發現愛,深入關係,到與萬物合一的旅程 (傅國倫譯)。新星球出版。
    Bhagavan, S.(2015)。 啟動你內在的成功密碼:發現天命、迎向豐盛,與宇宙共同創造你渴望的生活 (吳書榆譯)。新星球出版。
    Cornell, J.(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方潔玫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 1994年)
    Gilligan, S. (2015)。生生不息催眠聖經:創造性流動的體驗之旅 (林知美、莊馥亘、吉莉譯)。世茂。(原著出版於 2012年)
    Hellinger, B., Hellinger, S.(2023)。誰在我家—海靈格新家庭系統排列(元義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原著出版於 1993年)
    Lopez, S. J., Pedrotti, J. T., & Snyder, C. R.(2016)。正向心理學: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務探索 (吳煒聲譯)。 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 2010年)
    Natalie, G.(2016)。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韓良憶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 1986 年)
    Rudolf, S. (1949)。華德福教育的本質(李宜珊譯)。小樹文化。(原著出版於 1924年)
    Soesman, A.(2011)。 十二感官:如何用健康的感官提升靈性 (呂理瑒譯)。 琉璃光出版。(原著出版於 1998年)
    Tolle, E. (1999)。 當下的力量 (梁永安譯)。橡實文化。(原著出版於 1997年)
    毛利甚八。(2008)。 家栽之人(魚戶修譯)。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 1988年)
    夏鉑坦真仁波切(2013)。你本就擁有的完美生命:讓每一口呼吸都喜悅圓滿的方法(陳 霞琳,楊啟萱,連秀卿譯)。有鹿文化。(原著出版於 2011年)
    釋一行(2012)。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汪橋譯)。自由之丘。(原著出版於 2006年)
    伊賀列阿卡拉.修.藍、Ms.KR、平良愛綾(2011)。內在小孩:在荷歐波諾波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劉滌昭譯)。方智文化。(原著出版於2010年)
    李崇建(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親子天下。
    李家雯(2024)。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温柔。日月文化。
    林韶怡、蔡敦浩(2013年11月)。自我敘說的再回觀:經驗、書寫與批判。應用心理研究, 57, 1–7。
    林怡呈(2009年12月)。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雙月刊, 26(6)。
    黃盛璘(2007)。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心靈工坊文化。
    黃惠惠(1991)。助人歷程與技巧。張老師文化。
    楊定一(2023年7月)。從下一口呼吸開始 讓身心脫胎換骨。康健雜誌, 297, 83。
    劉致毅(2015)。阿德勒社會興趣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Cō—Impact Sourcing (n.d.)。 DOTTERRA.。https://www.doterra.com/IN/en_IN/difference—co—impact—sourcing
    五蘊(n.d.)。教育百科網站。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4%BA%94%E8%98%8A&search=%E4%BA%94%E8%98%8A
    乾燥症(n.d.)。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4766
    前置併植入性胎盤 跨團隊剖腹產(2023年1月5日)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22  
    植入性胎盤(n.d.)。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4%8D%E5%85%A5%E6%80%A7%E8%83%8E%E7%9B%A4
    鄭振煌(n.d.)。 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https://www.aaa.org.tw/news_detail/99.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