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秉霖 Wu, Ping-Lin |
---|---|
論文名稱: |
土城媽祖田之土地所有關係探究——社會的業主與國家所有權人 The research for ownership of Mazutian in Tucheng—unofficial landowner and official landowner |
指導教授: |
陳宛妤
Chen, Wan Yu |
口試委員: |
王泰升
Wang, Tay-Sheng 曾文亮 Tseng, Wen 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媽祖田 、普安堂 、慈祐宮 、祀田 、業戶 、業主 、業主權人 、所有權人 、臺灣地租規則 、耕者有其田 |
外文關鍵詞: | official owner, unofficial owner, owner ship, land tax, proprietor, titleholder, Land-to-the-Tiller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近年發生之土城普安堂土地所有權紛爭為例,探討臺灣「祀田」自清治至戰後之所有關係。祀田乃信眾為維持寺廟營運,捐獻或集資購置之田業。清治時期,臺灣土地所有者,有官府認定之業戶,與民間肯認之業主,二者所指對象不盡相同。民間肯認之祀田業主,可能包含獻田施主後人、廟內祀神、及向廟方承墾/承贌土地之佃人,呈現「一地多主」狀態。此外,因本件慈祐宮媽祖祀田,尚及於山區土地,故本文亦就清治臺灣山場土地之所有關係進行討論。
日治時期,媽祖田山區居民為規避1904年「臺灣地租規則」規定之高額稅金,在辦理山區新墾土地臺帳登錄時,及其後日本政府進行林野調查時,居民均使慈祐宮成為臺帳登錄之業主權人。然而此並不意味居民否定自己同為土地「業主」。蓋居民對於「業主」之認知,仍停留在清治時期「一地多主」之概念,因此即便居民使慈祐宮登錄為政府認定之業主權人,其仍認為自己同為土地業主。但如此作法也為日後雙方土地所有權紛爭埋下伏筆。
戰後國民黨政權初領臺灣,隨即進行地籍清理並辦理土地總登記。然而過程中極為倉促混亂,故戰後總登記所登記之所有權人,大多沿襲自日治時期法院登記簿資料,及各地方保存之臺帳資料。日治時期遺留之國家法上業主權人/所有權人,與民間認定之業主不一致問題,遂無法獲得解決。1953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媽祖田埔地多數祀田遭政府徵收,放領為佃人所有。山區土地則因部分不在徵收範圍內,部分承領地價過高,佃人放棄承領,以致慈祐宮今日於山區仍擁有近三百甲祀田。
2006年發生之普安堂土地所有權訴訟,將百年來慈祐宮與山區居民之土地所有權衝突,推向高點。法院雖以現代法判決慈祐宮勝訴。但對於普安堂及其他山區居民而言,該判決結果似乎無法體現其對於正義之想像。
This article takes the lawsuit between Pu-An-Tang(普安堂) and Ci-You temple(慈祐宮) for the land ownership of Mazutian(媽祖田) in Tucheng(土城)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Taiwanese “Szutian”(祀田). Szutian means the land of the temple, is the land that believers maintain to operate the temple and donate or raise funds. During the Qing period, there were two types owners in Taiwan — the official one and unofficial landowner. The former is named “Yehu”(業戶), the latter is named “Yezhu”(業主). The yezhu of the szutian may includ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onators who donated the lands, the God in the temples, and the tenants who conclude the copping contract with the temple. It caused multi-owners status for one property. In addi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portion of Ci-You temple Mazutian is still in the mountain area,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about land ownership in Taiwan in Qing period.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residents of the Mazutian mountain area avoided the high taxation of the “Taiwan Land Tax Rule”(臺灣地租規則) in 1904, and abandoned to register as the landowners of Mazutian mountain area. However, this did not mean that residents denied themselves as landowners. The reason was that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he “owner” still remained in the concept of “multi-ownership” during the Qing period. Therefore, even if the residents made register the Ci-You temple as the official certificated owner on the government record, they still thought that both of them were landowners. They igno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ustom and Modern Law.
And this practice sowed for the disputes over the land ownership between two parties in the future.
In post-world war Ⅱ the Kuomintang (KMT) regime jointed Taiwan and immediately carried out the Cadastral Clearance and the general registration of land. However, the process was extremely rushed and chaotic. Therefore, the contents of most registration were transcribed from official documents in Japanese period. The inconsistency of unsettled ownership-disputes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owners’ can not be solved. In 1953, the government legislated “Land-to-the-Tiller” program(耕者有其田政策), and most of the fields in Mazutian were transferred to tenants. Awing to the fact that part of the mountain land was not expropri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certain part of the land price was too high, the residents could not afford it but gave up the right , so Ci-You temple still holds nearly 2.97 million square meter fields in the mountain area today.
The land ownership lawsuit took place in 2006 and pushed the land ownership conflict between Ci-You temple and mountain residents to the highest point. Although the Ci-You temple won the lawsuit. But for Pu-An-Tang and other mountain residents, the sentence does not reflect justice.
一、中文部分
三泰(修定),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
《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史部.八二》, (北京:商務,2006 年)。
王泰升
《台灣法律史概論》, (台北:元照,2012年)。
《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2014年)。
王明義(編纂)
《三峽鎮鎮誌》, (北縣:三峽鎮公所,1993年)。
王澤民等(編)
《土城市志編修》, (新北:土城區公所,2011年)。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北縣:稻鄉,1997年)。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等(著)
《觀音媽祖護祖田》,(新北:土城區社區總體營造協會,2012年)。
尹章義
《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1989年)。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李文良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台北:台大,2011年)。
李志殷
《台灣光復初期土地權利憑證繳驗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美容、張珣、蔡相輝(編)
《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臺灣宗教學會,2003年)。
林騰蛟(編)
《吟擺接遊板土》,(新北:新北教育局,2014年)。
林茂成、范燕秋、瓦歷斯.尤幹(編著)
《桃園老照片故事集2: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年)。
邱秀堂(編)
《臺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周鍾瑄(主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諸羅縣志》,(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2005年)。
周璽(總纂),臺灣史料集成編集委員會(編)
《彰化縣志(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2006年)。
徐實圃
《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經緯》,(1964年)
姚瑩(著),劉瑋如(校釋)
《東槎紀略校譯》,(台北:臺灣古籍,2003年)。
徐世榮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新北:遠足文化,2016年)。
翁佳音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北縣:北縣文化中心,1998年)
彭永松
《新莊慈祐宮誌》,(新北:慈祐宮管委會,2014年)。
彭玉美、韓瑞宇、蘇國祥
《土城采山》, (北縣:土城市公所,1998年)。
陳誠
《臺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中華書局,1961年)。
馬振犢(主編)
《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60冊,(北京:九州,2007年)。
《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62冊,(北京:九州,2007年)。
陳培桂(纂輯),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淡水廳志》,(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遠流,2006年)。
陳敏
《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2011年9版)。
黃清琦
《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台南:台灣史博館,2010年)。
高賢治(編)
《大臺北古契字集》, (台北:北市文獻委員會,2000年)。
《大臺北古契字二集》,(台北: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大臺北古契字三集》,(台北: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
曾正和(主修)
《新店市志》,(北縣:新店市公所,2006年)。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編)
《新莊市志》,(北縣:新莊市公所,1998年)。
溫國良(編)
《日據時期臺灣舊有寺廟史料選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年) 。
詹森林
《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五》,(台北:元照,2007年)。地﷽﷽﷽﷽﷽﷽﷽﷽䅪页몌莎㢀ꃞﳘ뿴ٙ顴倀ꃞﳈ뿴몌莎ᾠ顴一ꃞ倀ꃞԮ顴ក﷽﷽﷽﷽﷽﷽﷽﷽﷽﷽﷽﷽
鄧文儀(編)
《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紀實》。(台北:中央文物,1955年)。
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編)
《清代各部院則例: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期)》, (香港:蝠池書院,200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 (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4年)
《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
《台北縣鄉土史料(上冊)》,(南投:臺灣文獻會,1997年)。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編)
《台灣省地政法令輯要:第一集》(1952年)。
《台灣省地政法令輯要:第二集》,(1952年)
《實施「三七五」減租》,(台北:台灣省政府,1949年)。
鄭志明
《臺灣宗教之發展與變遷》,(台北:文津,2011年)。
蔡丁財(編)
《擺接史話:土城人文史蹟導覽》,(北縣:土城市公所,2005年)。
蔡相煇(編撰)
《北港朝天宮》,(雲林:北港朝天宮,2003年)。
蔡相輝、陳奕愷、劉美慧(著)
《關渡宮沿革:歷史篇》,(台北:關渡宮,2015年)
魏家弘
《台灣土地所有權概念的形成經過——從業到所有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二、日文部分
丸井圭治郎(主編)
《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 (台北:捷幼,1993年)
不著撰人
《土地調查提要》,(1901年)。
不著撰人
《社寺廟宇ニ関スル調查:台北廳》,(1915年)。
矢內原忠雄
《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東京:岩波,1929年)。
姉歯松平
《祭祀公業並び台湾に於ける特殊法律の研究》,(台北:南天,1994)。
宮本延人
《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
海山郡教育會
《我等の海山》,(台北:海山郡教育會,1934年)。
增田福太郎
《臺灣本島人の宗教》,(東京:明治聖德記念學會,1935年)。
《臺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1939年)。
臺灣總督府(編)
《加除自在臺灣法律輯覽》,9輯,(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29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台北:總督府殖產局,1915年)。
《林野調查竝關係法規集》(台北:總督府殖產局,1917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
《臺灣人士鑑》,(台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事業報告:第一回》,(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2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事業報告:第三回》,(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臺灣私法:第一卷上》。(台北:南天,1983年)。
《臺灣私法:第一卷下》,(台北:南天,1983年)。
《臺灣私法:第二卷上》,(台北:南天,1983年)。
《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下》, (台北:南天,1983年)。
《臺灣私法第二卷附錄參考書:上》,(台北:南天,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