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邵華
Wang Shao-Hua
論文名稱: 應用FAHP於國小代理教師甄選方法之探討
Applying FAHP to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Selection Method
指導教授: 洪文良
Hung Wen-Li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1
中文關鍵詞: 少子化超額代理教師FAHP語意變數
外文關鍵詞: Decline of birth rate, Excess, Substitute teacher, FAHP, Linguistic variabl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幾年,因「少子化」現象所引起的問題,已漸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大隱憂。特別在教育上,它是造成學校教師超額問題的主因。為了解決超額問題,部份縣市以代理教師替補學校缺額,以減緩教師超額所產生的衝擊影響。然而,仍有家長對代理教師的看法,充斥著偏見及不信任。因此,尋找一個公平客觀的甄選方法,遴選出能配合學校行政、認真教學及合於家長期盼的代理教師,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運用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AHP)及語意變數於甄選項目之口試評分上,希望此方法能增進傳統口試評分的客觀性,而遴選出真正的優秀人才。在研究過程中,FAHP兼顧了每位專家的觀點,經由討論及勾選計算,建立指標及權重;再透過評分表上模糊性語意的選擇,得出分數,最後我們將它與利用傳統評分方法所計算出的結果做比較與分析。經研究數據發現FAHP比傳統評分方法更合宜、客觀、穩健及具人性化。因此,FAHP是一甄選人才的好方法。


    In recent years, the “decline of birth rate” has become an underlying problem in Taiwan’s society. Especially in education, it is the main cause of excess school teachers. To solve the excess problem, in some cities,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recruited to fill in the vacancies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abate the impact of excess school teachers. However, some parents still hold bias and distrust for substitute teachers. Thus, search for a fair and objective method to select substitute teachers who can cooperate with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devote themselves to teaching, and meet th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applie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and linguistic variables to the evaluation in the oral test, in an attempt to be able to select the true talented teachers by providing this even more objective method than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opinions of each expert were considered with the aid of FAHP. Through discussions and calculation of check selections, indicators and weights were created. Based on the selections of fuzzy linguistic variables on the evaluation form, scores could be calculated. Finally, the calculated scores were furth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derived by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atistic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the proposed FAHP-based method was more appropriate, objective, robust, and human-centered. Therefore, it is a good method for selecting talented personnel.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IV 圖次................................. V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1 第三節名詞解釋........................ 3 第二章文獻探討........................ 4 第一節模糊理論........................ 4 第二節多準則決策與AHP................. 7 第三節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 11 第三章研究設計........................ 15 第一節研究架構........................ 15 第二節研究範圍........................ 16 第三節研究工具........................ 16 第四節研究步驟........................ 16 第四章實例應用及說明.................. 19 第一節FAHP實驗過程及數據.............. 19 第二節甄選評分實驗過程及數據........... 25 第三節實驗結果與分析.................. 3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37 參考文獻............................ 37 一、中文部份......................... 37 二、英文部份......................... 40 附錄A.............................. 41 附錄B.............................. 45

    一、中文部份
    文超順(2006b)。台灣地區縣市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5,237-246。
    王文俊(2005)。認識Fuzzy。全華。台北。
    台東縣政府(2003)。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超額介聘處理原則。
    朱炳憲(2001)。應用模糊理論及分析層級程序法於國中教師甄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高雄市。
    余育儒(2004)。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評估課程進行線上學習的優先順序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吳昌期(2004)。選才策略在中小學人力資源管理之運用。社會科學學報,12,83-108。
    吳金照(2000)。應用模糊理論於火力電廠廠址評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吳政達(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允中、王小璠、蘇木春(2003)。模糊理論及其應用。全華。台北。
    林美雲(2006)。國小超額教師師資運用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林進山(2003)。我國國小學教師遴選問題與改進之檢討。臺灣教育,624,78-82。
    林進山(2003)。國民小學教師遴選方式及遴選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花蓮縣政府(2005)。花蓮縣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超額教師輔導介聘實施要點。
    邱智宏(1999)。教師甄選制度的實務探討。高中教育,4,21-22。
    孫宗瀛、楊英魁(2005)。Fuzzy控制:理論、實作與應用。全華。台北。
    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59-72。
    桃園縣教育局(2003)。桃園縣中小學教師員額控管原則。
    桃園縣教育局(2006)。桃園縣95年度國小暨附幼教師甄選作業【代理教師】日程表。
    桃園縣教育局(2006)。桃園縣九十五學年度國小新進代理教師介聘缺額表。
    馬麗莎(2004)。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之知識產業績效評估模式-以大學評鑑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馬驥良、金井平(1992)。模糊數學創始人 札德的科學思想與方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逸洲(2004)。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與平衡計分卡於大學教育體系之績效評估-以台灣中部大學會計系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彰化市。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4)。高雄市立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作業規範。
    區奕勤、張先迪(1991)。模糊數學原理及應用。儒林。台北。
    張有恆、徐村和(1993)。「模糊度量AHP法---交通運輸計畫評估新模式」。中華民國第一屆Fuzzy理論與應用研討會。365-371。
    張志向(1997)。應用模糊理論於中小企業信用評等表改善建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教育部(2004)。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
    教育部(200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辦法。
    教育部(2005)。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
    陳金生(2001)。從教師甄選談教師的專業發展。南縣國教,4,12-14。
    陳盛賢(2001)。高雄市國民中學性別平等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維真(2001)。教師甄選經驗談。國教之友,53(2),14-18。
    粘淑惠(1995)。模糊AHP法應用在交通運輸計劃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賀志豪(2003)。運用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評估軍事採購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台北市。
    馮志剛(1996)。公營與民營銀行個人擔保與信用放款授信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
    黃慧真(2005)。學校組織學習能耐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法與模糊層級分析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台北縣。
    詹志禹(2003)。中小學教師選聘的專業判準。教育趨勢導報,5,153-155。
    詹育瑞(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之模式建立----應用於東南亞投資環境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縣。
    劉應明、任平(1994)。模糊數學。凡異。新竹。
    鄧振源(2005)。計劃評估—方法與應用第二版,215-315。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基隆。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下)。中國統計學報,27(6)、27(7),5-22、1-20。
    盧淵源(1995)。以模糊多準則決策方法建立無人搬運車系統之設置評估模式。國科會論文集, 134-138。
    閻自安(1995)。台北地區高級中學全面品質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類,台北市。
    謝玲芬、徐仕明(2004)。結合模糊AHP與DEA法於大學教師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第一屆台灣作業研究學會學術研討會暨2004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
    簡茂發(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藎壚(2003)。實用模糊數學。凡異。新竹。
    羅力仁(2002)。連鎖便利商店店址選擇評估之研究—運用AHP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二、英文部份
    Belton, V. and A. E. Gear(1983).On a shortcoming of Satty’s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ies. Omega, 11(3),227-230.
    Belton, V. and A. E. Gear(1985).The legitimacy of rank reversal: A comment. Omega, 13(3),143-144.
    Buckley, J. J.(1985).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17, 223-247.
    Chen, S. J. and C. L. Hwang.(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ch.1-4,
    H.J. Zimmermann(1991). Fuzzy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aarhoven, P. J. M. and W. Pedrycz.(1983). A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11,229-241.
    Saaty, T. 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Watson, S. R. and A. N. S. Freeling(1983a). Assessing attribute weights. Omega , 10(6),582-583.
    Watson, S. R. and A. N. S. Freeling(1983b). Comment on: Assessing attribute weights by ratio. Omega, 11(1),13-13.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Vol.8, No.3,338-35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