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勝吉 |
---|---|
論文名稱: |
勞動人民與小市民的關懷者:王默人及其社會寫實小說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
口試委員: |
彭瑞金
陳萬益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王默人 、鄉土小說 、社會寫實 、中下階層人民 、小市民 、外省籍作家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王默人,這位從五0年代就開始創作小說的外省籍作家,在其繁忙的記者生涯之外,無論是在五0年代、六0年代、七0年代或八0年代,不論是早期的來台外省籍的卑微小人物或是後期更為廣大的台灣中下階層人民,他都能堅持以深切、誠摯的人道關懷來呈現現實生活中的小市民、勞動者的生活苦悶與生存掙扎,探討了人性在生存需求中的醜惡與美善,指出了隱藏在無情現實背後的人性光明之可能。這樣一位關懷現實的重要作家,曾在鄉土文學蓬勃發展的七、八0年代受到評論者的重視與肯定,卻在現在為學界所忽略與忘卻。
本文旨在重新介紹王默人這位在五0年代至八0年代的外省籍作家中難得的關懷台灣中下階層人民的寫實作家,為其創作歷程分期並找出其創作的主題分類,再以其在七0、八0年代所創作的社會寫實小說為討論、分析的重心與例證,指出王默人在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與位置,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台灣文學界能夠將討論的目光多投射到像王默人這樣默默筆耕、用心創作卻不被重視、甚或為人遺忘的作家們與其作品上,讓他們重新回到台灣文學史裡該有的位置上。
參考書目
一、王默人作品集(依年代排列)
1.《孤雛淚》,台北:人間世社,1958.12,初版;台北:新陸書局,1961.3,再版。
2.《留不住的腳步》,香港:亞洲出版社,1968.12。
3.《外鄉》,台北:皇冠出版社,1972.7。
4.《沒有翅膀的鳥》,台北:林白出版社,1974.1。
5.《地層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2。
6.《周金木的喜劇》,台北:林白出版社,1979.1。
7.《王默人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4。
8.《阿蓮回到峽谷溪》,台北:自立晚報社,1984.9。
9.《王默人小說全集》,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1998.12。
10.《跳躍的地球》,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2010.7。
二、王默人作品之單篇評論(依年代排列)
1.梁實秋,〈評介《孤雛淚》〉,《中央日報》副刊,1958.12.4。
2.孫旗,〈評介《孤雛淚》〉,《暢流》半月刊第19卷第一期,1959.2.16;《王默人小說全集》,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1998.12,頁951-954。
3.余之良,〈評《孤雛淚》的人物及其表現方法〉,《海風》月刊第4卷第四期,1959.4.15;《王默人小說全集》,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1998.12,頁955-963。
4.谷楨,〈苦悶的象徵〉,《青年戰士報》副刊,1968.11.15;《留不住的腳步》,香港:亞洲出版社,1968.12,頁1-4。
5.呼嘯(漢兵),〈我讀《留不住的腳步》〉,《中華日報》副刊,1969.6.23;《王默人小說全集》,舊金山:美國長菁公司,1998.12,頁794-796。
6.周伯乃,〈評《留不住的腳步》〉,《青年戰士報》副刊,1969.8.24;後改名為〈王默人的《留不住的腳步》〉,收入其評論專著《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8,頁113-126。
7.何欣,〈作家們何處去──讀王默人《外鄉》有感〉,《幼獅文藝》36卷4期,1972.12。
8.何欣,〈析王默人的《外鄉》〉,《書評書目》第3期,1973.1,頁4-12。
9.林柏燕,〈評〈盯著天花板上的壁虎〉〉,《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1973.10;《地層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2,頁179-183。
10.何欣,〈無處可飛的人們──評王默人短篇小說集《沒有翅膀的鳥》〉,《書評書目》第15期,1974.7,頁68-73;第16期,1974. 8,頁65-70。
11.唐文標(石懷),〈陽光下的事──評王默人的《地層下》〉,《中外文學》第4卷第4期,1975.9,頁118-126。
12.何欣,〈王默人的世界〉,《從大學生到草地人》,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3,頁89-116。
13.南亭,〈土地之夢的幻滅──析王默人之作品〉,《大高雄》月刊革新第一期,1977.8,頁75-91。
14.逸行,〈來自地層下的控訴──訪小說家王默人先生〉,《夏潮論壇》1卷4期,1983.5。
三、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1.丁帆等著,《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5。
2.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3。
3.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6。
4.何欣,《從大學生到草地人》,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9。
5.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3。
6.何欣,《當代臺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12。
7.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8。
8.高準,《文學與社會:1972∼198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10。
9.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10。
10.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7.11。
11.尉天驄等著,「陳映真作品集」14:《愛情的故事》(論陳映真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5。
12.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4。
13.葉石濤,《沒有土地.那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6。
14.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2。
15.張恆豪編,楊青矗著,《楊青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4。
16.張恆豪編,楊逵著,《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2。
17.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1。
18.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8。
19.楊青矗,《工廠人的心願》,高雄:敦理出版社,1979.5。
20.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11。
21.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8。
四、其他單篇評論或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江寶釵,〈臺灣當代小說中所呈現的環境及其變遷〉,《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6。
2.高天生,〈草地囝仔與都市人──楊青矗集.序〉,《楊青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4。
3.許俊雅,〈光復後臺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10。
4.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收入封德屏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6。
5.詹宏志,〈尊嚴與資本機器的抗爭〉,《書評書目》90期,1980.10。
6.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的省思〉,《中外文學》第6卷第9期,1978.2。
五、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1.陳錦玉,《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2.陳曉娟,《楊青矗小說中的抗爭主題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3.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4.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郭誌光,《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盧瑋雯,《顏元叔與其狂飆的文學批評年代》,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8.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六、網路資料
•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