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中杰 WU Chong-chieh |
---|---|
論文名稱: |
畬 族 語 言 研 究 Languages of She Minority |
指導教授: |
張光宇博士
Dr, CHANG Kuang-y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畬話 、畬語 、客家話 、語言關係 、底層 |
外文關鍵詞: | She minority, San-hak, Hakka, Language relation, Substratu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畬族是中國東南丘陵區的一支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本論文所探討的畬族語言,包含廣東羅浮及蓮花山區接近苗瑤語的「畬語」,以及散佈廣東鳳凰山區,和閩、浙、贛、皖四省丘陵接近漢語方言(尤其是客家話)的「畬話」。
於2000-2003年期間,我們進行了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畬話,以及廣東增城畬語的實地田野調查研究,所得語料將具體呈現在論文中。臚列各代表點語音系統、聲韻組合及基本詞彙後,本論文將透過橫向的比較研究,提出內部分片的標準,以呈現各方言點之間的異同及遠近關係。至於畬語和畬話關係之探討,除了語音形式相近、意義相合的詞項視為同源詞處理外,若干語音形式有別、構詞方式相同的詞項,也不容忽視。又如畬語和畬話在詞義劃分上有許多共通之處,都是我們要探討的對象。而兩者之間的差異,也將依據事實來揭示。
於畬話和客家話關係之論述上,除了語音形式相近、意義相合的詞項視為二者的關係詞處理外,畬話語音系統和客家話相似的程度亦為討論重點,在全濁聲母多送氣、a類和o類元音所組成的韻母系統兩兩對比、次濁上分讀陰平及上聲等方面,二者共通性更為明顯。
畬語及畬話的語法現象上,我們選取疑問詞和疑問句作為探討對象,透過對句子的測試,我們釐清目標語言的疑問詞在造成特指疑問句時,是否進行移位或留置原處。再者,疑問詞在直述句中有否非定指的作用。針對增城畬語特殊的正正重疊疑問句式,也將經由是非、正反、選擇等和正正重疊表面形式類似的問句型之比較,說明該句式之本質。於畬語及畬話的音韻現象方面,我們將進行跨越各畬話方言點的聲韻調綜合討論,指出總體特色何在,對畬話的介音問題和韻尾問題,分立專篇作詳細說明。經由聲母、介音、元音、韻尾的交互作用,我們提出畬話的幾項條件音變(conditioned change)規律,以豐富歷史語言學的思考。
畬話表層固然有當地漢語方言成分,但就所有漢語方言來說,客家話無疑是跟畬話最接近的,兩者重疊現象甚多。然而畬話也有若干雖屬於漢語方言成分、卻並非來自客家的特色。畬語固有層和畬話有關係,不過這樣的詞項極其有限,許多畬話的非漢語成分跟畬語說法無從銜接。因此,畬話絕不等於「客家話跟若干畬語殘存成分的相加」。畬話的漢語成分固然有逸出客家話範圍以外者,其非漢語成分也更不可能為畬語所完全籠罩。畬話有一些語言現象,既不同於客贛閩吳粵等東南方言,又不同於畬語,可以說除了與畬語及客家話交疊的成分外,畬話內部各方言點間還分享著另一些共同性,包含漢語成分的 ‘解hai44(會)’;以及非漢語成分的‘布帕p’an35’等兩大類,這些都是畬話所獨有的特徵,說明畬話兼跨漢語及非漢語的特殊地位。
The She minority (or so-called San-hak people) in southeast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mother tongue; one of them (She-yu) belongs to the Hmong language, the other (She-hua) is close to Chinese dialects, especially Hakka.
In chapter 2 to 5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has ma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nd inventories, phonotactics, and morphology of each She dialect by his field research. The task of grouping is then achieved through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ose She varieties. In order for revealing the similarity of Hakka and She-hua diachronically,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Middle Chinese, often known as Qieyun, which includes the trace of onsets, rimes, as well as tones, is applied on this topic. While 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he-yu and She-hua, we emphasize on cognates, word form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them.
On the aspect of syntax, we inspect the wh-words to see if there is any wh-movement undergoing; or anything proves the wh-words behaving as indefinities.
The interaction within the components in the syllable--onset, glide, vowel, and coda gives us crucial clues to account for the conditions of sound change.
Despi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adjacent Chinese dialects, She-hua overlaps with Hakka in many ways. Some words are from She-yu as substratum forms. Meanwhile, there is something else in common among the She-hua varieties other than Hakka and She-yu, including both Chinese and non-Chinese elements. This i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She-hua.
中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方言調查字表》。1988. 北京: 商務印書館。
中西裕樹,《畬語海豐方言基本詞彙集》。2003. 日本京都: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王本殷,《湘南土話之比較研究》。1997.新竹: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王輔世,<廣西龍勝伶話記略>。1982. 《方言》。137-140, 231-240.
毛宗武、蒙朝吉,<博羅畬語概述>。1982. 《民族語文》第1期。
毛宗武、蒙朝吉,<試論畬語的系屬問題>。1985.《中國語言學報》第2期。
毛宗武、蒙朝吉,《畬語簡志》。1986. 北京:民族出版社。
毛宗武、李雲兵,《炯奈語研究》。2002.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史圖博(H. Stübel)、李化民,<浙江景寧敕木山畬民調查記>。1932. 《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刊》第6號。
矢放昭文,《浙南畬族所說的客家方言的幾個特點》。1993. 26th ICSTLL. 日本大阪。
石林,《侗台語比較研究》。1997. 天津古籍出版社。
朱洪、李筱文,《廣東畬族古籍資料彙編》。 2001.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 <‘V-neg-VO’與‘VO-neg-V’兩種反覆問句在漢語方言裡的分布>。1991.《中國語文》第5期。
江敏華,《客贛方言關係研究》。2003.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吳中杰,<粵台饒平客語異同比較及差異成因試析>。1999a. 發表於第6屆國際暨第17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台北: 台灣大學中文系。《客家研究輯刊》即將刊登。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分布及其語言研究》。1999b.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台灣饒平客家方言》。1992. 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台灣詔安方言稿》。1995. 未刊。
呂嵩雁,<移民與福建客語形成初探>。2003. 《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4-137.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
呂錫生,<畬族遷移考略>。1981. 《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杭州:浙江師範學院。
李如龍,《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2000.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客贛方言調查報告》。1992.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錦平,《苗族語言與文化》。2002. 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李唐,《豐順縣志》。1941. 台北: 成文出版社重印。
沈作乾,<括蒼畬民調查記>。1925.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第1卷4,5期。
沈汝淮,《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詔安分卷》。1992. 詔安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邢公畹,《邢公畹語言學論文集》。2000.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周碩勛(重修),《潮州府志》。1967. 台北: 成文出版社重印。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1986. 台北: 南天書局。
孟慶惠等,《安徽省志方言志》。1998. 方志出版社。
金永漢,《浙江省少數民族志》。1999. 方志出版社。
施聯朱等,<景寧縣東衖村畬民情況調查>。1953. 於金永漢,《浙江省少數民族志》。683-699.
施聯朱等,《畬族簡史》。1980.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洪惟仁,<閩南語央元音的崩潰與介音的消長>。2001. 《第7屆國際暨第1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政治大學。
范朝康,<喇叭話的語音系統>。2002. 《貴州大學學報》第4期。貴陽:貴州大學出版。
倪寶元,《漢語修辭新篇章》。1992. 北京:商務印書館。
倪大白,<藏緬,苗瑤,侗傣諸語言及漢語疑問句結構的異同>。1982.《語言研究》第1期。
徐杰,<重疊語法手段與疑問語法範疇的交叉對應關係>。2001.《漢語學報》第2期。
徐瑞蓉、伍巍,<長泰縣漈頭畬話的語音特點>。2000.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大學。
張光宇,<福建的畬字地名與畬話>。1988. 《歷史語言研究論文集》1. 237-261.
張光宇,<吳閩方言關係試論>。1993.《中國語文》161-170.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1996. 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南天書局發行。
張光宇,<論條件音變>。2000. 《清華學報》新30卷4期。427-475. 新竹:清華大學出版。
張光宇,<客家與山哈>。2001. 《中國語文研究》總第12期68-81.
張光宇,<論客家原義>。2001. 《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4期6-16. 中壢:中央大學出版。
張光宇,<大槐與石壁~客家話與歷史、傳說>。2002. 《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5-334。台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屏生,<從閩客方言的接觸談語音的變化—以台北縣石門鄉的武平客家話為例>。2001. 《第7屆國際暨第1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7-341. 台北: 政治大學。
曹志耘,《嚴州方言研究》。1996. 東京: 好文出版。
莊初升、李冬香,<仁化縣長江方言同音字匯>。《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000. 韶關大學。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1997.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蒙朝吉,<論畬語屬苗語支>。1993. 《民族語言》第2期。
陳其光,<畬語在苗瑤語族中的地位>。1984. 《語言研究》第1期。
陳其光,<畬語和客家話>。1985. 《語言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其光,<畬語>。1987. 《中國少數民族》。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陳延河,<惠東長坑畬語疑問句基本的結構>。1985. 《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第1-2期。
陳延河,<惠東畬族的語言轉用簡析>。1999. 廣州: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第七次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延河,<惠東畬語中漢語借詞的音韻特點示例>。2000.《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大學。
陳書田,<畬族說的客家話中的古語成分>。1985.《民族語文》第3期。
傅根清,<從景寧畬話古全濁聲母的今讀看畬話的性質>。2001.《中國語文》第三期。北京。
游文良,<試論畬語>。1985. 漢語方言學會年會論文。山西忻州。
游文良,<論畬語>。1995. 於《畬族歷史與文化》113-122。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游文良,<福建畬語>。1998. 於黃典誠等《福建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
游文良,<浙江畬語>。1999. 於金永漢,《浙江省少數民族志》353-399。方志出版社。
游文良,<福安畬話>。2000. 於《福安畬族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文良,《畬族語言》。2002.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湯廷池,<國語疑問句研究>。《師大學報》第26期。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
黃家教、李新魁,<潮安畬話概述>。1963.《畬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黃典誠等,《福建省志方言志》。1998. 方志出版社。
黃正德,<漢語正反問句的模組語法>。1988.《中國語文》第4期。
黃雪貞,<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1988. 《方言》第4期。241-246.
黃雪貞,<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1989. 《方言》第2期。121-124.
溫端政,《蒼南方言志》。1991. 語文出版社。
董忠司,<台灣的廈˙客語>。1991. 於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附錄。台北:新學識出版。
董忠司,<閩南語和畬語的歷史淵源>。2001. 《台灣閩南語概論》40-53. 台北: 行政院文建會。
董忠司,<關於畬語、畬話的定位>。2004. IACL-12. 天津:南開大學。
詹伯慧,<漢語方言詞彙語法調查表>。1991. 於《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第9章。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饒平縣志˙方言篇》。1994. 廣東人民出版社。
雷鏡泉(收藏者),《盤藍雷氏族譜》。廣東增城市正果鎮畬族村。
雷宗華(收藏者),《七里村雷氏族譜》。福建連江縣小滄畬族鄉。
雷先根,<畬語芻議>。1995. 於《畬族歷史與文化》123-127。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雷先根,《畬族為什麼大分散小聚居》。2001. 待刊。
雷陣鳴,《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志語言篇》。1996. 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雷法全,<我所說的畬族話>。1983.《浙江省少數民族師範學報》。
趙則玲、鄭張尚芳,<浙江景寧畬話的語音特點>。2002.《民族語文》第六期14-19。
劉丹青,<蘇州方言重疊式研究>。1986.《語言研究》第1期。
劉丹青,<漢藏語系重疊形式的分析模式>。1988.《語言研究》第1期。
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2003.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劉崇文(祠堂),《玉崗公宗祠重修序》。1965. 嘉義縣民雄鄉興中村義橋。
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1999.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潘家懿、謝鴻猷、段英,<陸河客家話語音概況>。2000.《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大學。
鄭曉峰,《福建光澤方言》。2001. 新竹: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橋本萬太郎,<語言類型地理學>。1981.《國外語言學》第4期。
橋本萬太郎,《語言地理類型學》。1985. 余志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鮑厚星,《東安土話研究》。1998. 湖南教育出版社。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1992. 上海教育出版社。
謝留文,<客家方言的一種反覆問句>。1995.《方言》第3期。208-210.
謝重光,《畬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2002.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鍾榮富,<論客家話介音的歸屬>。1990. 《台灣風物》第40卷4期,189-198.
鍾榮富,<客家話的構詞和音韻的關係>。1996.《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論文集》。
藍瑞湯(收藏者),《汝南堂長房族譜》。1908. 廣東豐順縣潭山鎮鳳坪村。
顏森,《黎川方言研究》。1993.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美珍,<畬族所說的客家話>。1980.《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羅美珍,<客、土互動中的語言接觸>。2002.《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福騰,<山東方言裡的反覆問句>。1996.《方言》第3期。
羅肇錦,<客話祖源的另類思考>。2002.《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07-424。台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嚴振州,《貴溪縣志方言卷》。1996.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西文
Aoun, J. and Y.-H. Li (1993) ‘Wh-elements in Situ: Syntax or LF?,’ Linguistic Inquiry 24, 199-238.
Aronoff, H. (1976) Word Form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IT Press.
Barss, A. et al. (1991) ‘Logical Form Barriers in Navajo.’ In C.-T. Huang and R. May(ed.), Logical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Dordrecht: Kluwer. 25-47.
Chang, Tsai-fang. (2001) Pre-nucleus Glides in Hai-lu Hakka. 第19屆聲韻學研討會。
Chomsky, N. (1991) ‘Some Notes on Economy of Deri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R. Freidin (ed.),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in Comparative Grammar, MIT Press, Cambridge, 417-454.
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IT Press, Cambridge.
Chung,R-f, (1989) Aspects of Kejia Phonology. Ph.D.Dis. Univ. of Illinois at U-C.
Chung,R-f, (1991) On Hakka Syllabification. 3rd NACCL, Cornell Univ.
Chung,R-f, (1993) Labial Constraints in Southern Min. 第10屆聲韻學研討會。
Chung,R-f, (1996) 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 Taipei:Crane.
Cole, P. and Hermon, G. (1994) ‘Is There LF Wh-Movement?,’ Linguistic Inquiry 25, 239-262.
Crowle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Oxford UP.
Duanmu,San.(1999). The Syllable in Chinese. In The Syllable: Views and Facts.477-99.
Duanmu, San. (2000).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NY: Oxford UP.
Fox, Antoine. (1995).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Oxford UP.
Hashimoto, Mantaro. (1973). The Hakka Dialect: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Hsu,Hui-chuan, (2001). On the Nature of ui and iu in Sixian Hakka. 第19屆聲韻學研討會。
Hsu,Hui-chuan, (2004). ‘ui and iu in Chinese’. 2nd TEAL. 新竹:清華大學。
Huang, C.-T.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PhD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Mass.
Huang, C.-T. (1984)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 Linguistic Inquiry 15, 531-574.
Li, Y.-H. (1992) Indefinite WH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 125-156.
Norman, Jerry. (1988). The She Dialect of Luoyuan County. I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Vol. 59 Part 2.
Norman, Jerry. (1988b). Chinese. Cambridge UP.
Norman, Jerry. (1996). Review of Laurent Sagart ‘Les dialects Gan’. Diachronica 13.2:385-388.
Norman, Jerry. (2003). ‘The Chinese Dialects: Phonology’. In G. Thurgood and R.J. LaPolla (ed.),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London: Routledge. 72-83.
Simmons, Richard Van Ness. (2002). ‘Common Southern Jiang-Hwai Mandarin’. 35th ICSTLL.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Tsai, W.-T. (1999) ‘On Lexical Courtesy’,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8: 39-73.
Wei, Ting-chi, (2001). Taiwanese Diphthong and Cod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the Status of Glide. 第19屆聲韻學研討會。
Xu, Jie. (2001)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Question’ and ‘Focus’ in Sentences, Journal of 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Vol.10, Singapore.
附錄:本文作者迄今已撰寫之畬族語言研究前置論述
2001年9月 Syllable Structure on San-hak Dialects Spoken in Zhe-jiang Province. Term paper of Topics on Chinese Phonology.
2001年10月 國科會廣東潮安畬話調查研究期末報告。
2001年12月 閩浙皖贛畬話及廣東博羅畬語調查研究計劃介紹。《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4期23-30. 中壢:中央大學出版。
2002年4月 <畬話的介音問題探究>。發表於本年全國聲韻學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聲韻論叢》第13輯 即將刊登。
2002年5月 國科會閩浙皖贛畬話及廣東博羅畬語調查研究期中報告。
2002年7月 <畬語和畬話的疑問詞組>。發表於第五屆客方言研討會,江西:南昌大學。《第五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即將刊登。
2002年10月 <畬話和客家話>。發表於客家語言、民俗與文化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刊登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7-388。台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2年12月 <粵浙畬話的比較研究>。2001年12月發表於漢語方言調查工作研討會,台北:中研院語言所。已於《清華學報》刊登。
2002年12月 <畬語的正正重疊疑問句>。發表於第一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研討會,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2003年9月 <評游文良之畬族語言>。待刊。
2003年12月 <閩東畬話的客家化與當地化>。發表於客家文化與全球化研討會,梅州: 嘉應大學。《客家研究輯刊》2004年第1期刊登。
2004年5月 國科會閩浙皖贛畬話及廣東博羅畬語調查研究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