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若琦 |
---|---|
論文名稱: |
一樣不一樣?-- 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 |
指導教授: | 劉慈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教養 、性別 、質性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child-rearing, gender, qualitativ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綜覽諸多「性別」與「親子」相關文獻發現,學齡前幼兒父母對孩子性別的想法較少被關注,且多數研究並未考慮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而將性別視為人口背景變項。本研究將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放在社會文化脈絡之下來看,瞭解受訪父母對於兒子女兒的想法與期望,以育有學齡前幼兒的雙親家庭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與六對父母進行了各兩次以上,60至150分鐘不等之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發現,學齡前幼兒父母因著原生家庭的影響、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與學習、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以及兒子女兒特質的不同等因素,而對於男孩女孩有著一樣和不一樣的想法與期望。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雖然仍不太一樣,但「性別」不再是受訪父母決定孩子價值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也不再是他們判斷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否合宜的絕對標準。過去華人社會中,重男輕女、男女有別等觀念,已不再明顯地影響這六對父母對於男孩女孩的想法,受訪父母希望孩子們能夠不受性別的限制,有足夠的空間去嘗試與發展,但在孩子漸漸長大後,受訪父母也仍希望孩子們能夠順應社會的標準與期望、扮演合宜的性別角色。在這新舊交接的世代中,受訪父母們面對著社會上對男孩女孩若有似無的標準與要求,以及是否該帶著孩子跨越性別藩籬,又該跨越多少等問題,仍有著矛盾與掙扎!
Examin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lated to gender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ne can find that researchers rarely explored the viewpoint of parents regarding the gender factor in raising preschool children. Moreover, most studies did not consider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social cultural context toward parents’ ideas, merely treating gender as one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iming to bridge the possible research gap, this study explores parental viewpoints about raising boys and girls from a social cultural perspective. Six young couples with preschoolers were recruited for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cipating parents shares similar as well as different ideas and expectations in raising their sons and daughters. The identified sources of influence include the original family, childhood experience, social cultural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 Even though the participating parents hold different expectations toward boys and girls, traditional viewpoints and standards for boys and girls of Chinese society do not evidently affect the viewpoint of participants. Gender no longer perceives as an absolute standard for participants in setting up expectations or evaluati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hildren’s behavior. They wish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freedom to develop naturally, not being limited by the long standing images of ideal boys and girls.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deep-rooted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values,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still experience different degrees of struggles and puzzles between conforming to the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overlooking the constraint in raising boys and girls.
中文
巴勃(Earl Babbi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李美華等譯)。台北市:時英。
巴索(Susan A. Basow)(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劉秀娟、林明寬譯)。台北市:揚智。
方茹蕙(民88)。性別與管教。父母親月刊,175,29-32。
毛萬儀(民86)。性別認定教育法 V.S.男女不分教育法。育兒生活,84,87-88。
王玉波(民87)。家統一尊——古代家庭變遷。華人古代的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行、莫藜藜(民85)。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王怡云(民88)。傳統與現代--解讀「華人父母的教養觀」。在朝陽科技大學編,親子關係與幼兒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82)。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
王珮玲(民81)。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素華(民89)。孩子的性別角色分化不宜過早。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4(4),80-82。
王雪貞(民74)。父母之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性別特質對學前兒童性別角色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舒芸(民85)。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王雲五主編(民61)。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尼伯森(Stanley Lieberso)(1996)。量化的反思—重探社會研究的邏輯(Making It Count: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Research and Theory. Californi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陳孟君譯)。台北:巨流。
朱光隸(民88年7 月1日)。性別與極別。台南女性月刊,17。上網日期:民93年4月2日。World Wide Web: http://customer.wingnet
朱國宏(民87)。生育文化:傳統及其變革。人口研究,22(6),21-23。
朱瑞玲(民75)。社會變遷中的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華人社會學刊,10,115-136。
朱蘭慧(民91)。男性性別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文瑜(民84)。阿媽的故事。台北市:玉山社。
江文瑜(民84)。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市:玉山社。
江文瑜(民87)。阿母的故事。台北市:元尊文化。
江寶釵(民89)。台灣民間文化中呈現的性別意識。在台灣文獻委員會編,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集。台灣省:台灣文獻委員會。
米高.奎因.巴頓(Michael Quinn Patt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縣:桂冠。
西伯曼(Mel Silberman)(2000)。教養難題輕鬆解(When your child is difficult : solve your toughest child-raising problems with a four-step plan that works)(李永怡譯)。台北市:信誼。
何師竹(民90)。台灣女性的「生男」使命。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7,9-12。
吳明燁、王枝燦、趙景雲(民89)。性別角色、教養觀與教養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89-2412-H-031-002)。台北市: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
吳真真譯(民75)。中性化(Androgyny)是理想的性別角色嗎?。諮商與輔導,2,34-36 。
吳淑玲(民8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台南。
吳靜吉(民79)。女性青少年的剌激尋求動機、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創造力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13,35-59。
吳瀛濤(民79)。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
李丹編(民80)。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申孚(民67)。華人古代的女性。台北:黎明。
李卓夫(民89)。大學生性別刻板角色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李美枝(民7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民85)。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華人與今日臺灣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學研究,5,114-174。
李美枝、鍾秋玉(民85)。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玲(民91)。華人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新鄉(民81)。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廣均(民91)。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以「國家考試金榜題名錄」中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四年考試及格人員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219-260。
車先蕙(民86)。內、外之間:婆媳間的關係與權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
阮正雄(民75)。生男育女隨心所欲:應用精子分離得子之病例報告及其處理原則的探討。助產雜誌,24,1-4。
林川夫(民79)。民俗臺灣(第二輯)。台北:武陵。
林邦傑(民70)。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3(2),107-129。
林忠正(民77)。初入勞動市場階段工資與職業之性別差異。在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編,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68)。台北:市,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林惠枝(民8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惠雅(民79)。我國兒童青少年性別角色之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79-0301-H030-01)。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家政系。
林惠雅(民81)。兒童青少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探討。Fu Jen Stud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6,195-206。
林嘉芸(民90)。日治體制下台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台灣》為探討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華人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翠湄(民77)。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侯佳惠(民91)。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威廉•帕列克(Willam Pollack)(2001)。教養新好男孩(Real boys : rescuing our sons from the myths of boyhood)(邱珍婉譯)。台北市:書泉。
柳立言(民87)。養兒防老—宋代的法律、家庭與社會。在漢學研究中心編,華人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85-117)。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洪久賢(民90)。兩性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2(3),4-18。
胡幼慧(民84)。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唐先梅、戴麗娟(民91)。家庭中子女家務的參與。在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261-282)。台北:師大書苑。
夏海勇(民91)。試論我國計畫生育的人文關懷。人口研究,26(6),74-76。
孫得雄(民74)。台灣地區生育行為轉變過程之研究:1965-1980(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NSC74-0301-H065-01)。台灣省: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孫得雄(民75)。臺灣地區生育態度與行為的變遷。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p.133-17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晏涵文(民72年6月3日)。男生也要學家政。華人時報,性、愛、婚姻專欄。
高沐晴(民90)。洋娃娃和機器人。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38-42。
高淑貴、賴爾柔(民77)。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76-0301-H002-032-F)。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高敬文(民81)。台灣地區幼兒社會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0-0301-H153-01)。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張月芬(民91)。從社會變遷中談兩性角色及其家庭教育。在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07-128)。台北:師大書苑。
張旭陽(民90)。性別選擇的理論與實際。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7,13-15。
張怡雯(民89)。臺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張耐(民88)。現代兩性新主張—男孩女孩的性別認同與發展。師友,387,22-26。
張晉芬、黃玟娟(民86)。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在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1)。台北:女書。
張珣(民84)。人類學與華人婦女研究。近代華人婦女史研究,3,193-203。
畢恆達(民87)。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莊英章(民87)。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莊耀嘉,楊國樞(民78)。傳統孝道的變遷與實踐:一項社會心理學之探討。在楊國樞、黃光國編,華人人的心理與行為(135-175)。台北縣:桂冠。
許美瑞,阮昌銳(民90)。家庭人類學。台北:空中大學。
郭立誠(民72)。華人婦女生活史話。台北市:漢光文化。
郭華,李蘇,張瑜(民85)。關於家長選擇玩具的態度與幼兒性別角色社會化關係的調查分析。學前教育研究,3,47-50。
郭碧照、李淑杏、王郁茗、李茂盛(民87)。傳統生育觀念與不孕夫妻憂傷反映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雜誌,9(1),88-99。
陳向明(民89)。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秀蓉(民75)。父母管教子女的行為——認知互動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陳香吟(民91)。華人古代女子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院,台南市。
陳皎眉(民87)。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台灣教育,582,3-9。
陳惠雯(民88)。大稻埕查某人地圖——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
陳雅莉(民82)。城鄉父母對兒童的管教態度與兒童性別、排行、數學學業成就及父親地位、母親是否就業之相關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兒童為例。傳習,11。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銀螢(民88)。母親的敘事方式與學齡前幼兒的社會認知。在朝陽科技大學編,親子關係與幼兒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6-51)。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
陳靜宜(民90)。新婚調適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陶沙,董奇,林磊,曾琦(民86)。母親對幼兒生理與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及反應性的比較研究。心理科學,20(2),146-150。
章英華(民83)。社會變遷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報,22,1-34。
曾文鑑(民90)。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曾炆煋(民89)。從人格發展看華人人性格。在李亦園、楊國樞編,華人人的性格(頁227-250)。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曾秋美(民87)。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曾素秋(民86a)。性別角色的轉變與新兩性關係。高市文教,59,4-8。
曾素秋(民86b)。性別角色的轉變與新兩性關係。教育資料文摘 ,39(5),64-71 。
程千芳、陳玉英(民90)。官校生對於親子關係的行為規範之認知:性別角色之比較。空軍學術月刊,532,64-70。
黃文三(民83)。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怡瑾(民89)。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性別角色態度代間移轉及關係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24-SSS)。台南市:國立台南師院社會教育學系。
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迺毓(民77)。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迺毓(民84)。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4-2413-H003-002)。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黃迺毓(民85)。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5-2413-HN003-007)。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台東。
黃菁瑩(民88)。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院,台東。
黃聖桂(民89)。對青少年子女親子管教的文獻回顧:性別敏感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1),89-111。
黃曉玲(民88)。破繭而出-一位牧師娘性別意識覺醒.反思與信仰實踐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
黃麗煌(民87)。不同子女性別組合營造的家庭氣氛。育兒生活,95,118-129。
楊清芬(民84)。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楊碧雲(民90)。家庭教育與性別角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43-45。
楊懋春(民70)。華人家庭的特點與其變遷。中外文化與親屬關係。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懋春(民75a)。華人家庭中的子女教養。華人家庭與倫理。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懋春(民75b)。華人家庭的特點。華人家庭與倫理。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鄒金鳳(民90)。《親密戰爭?》從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劉仲冬(民85)。邁向兩性更平等的社會。在謝臥龍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51-69)。台北:心理。
劉秀娟(民88)。兩性教育。台北市:揚智。
劉淑雯(民85)。溶解刻板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
劉惠琴(民89)。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詠聰(民87a)。德•才•色•權--論華人古代女性。台北:麥田。
劉詠聰(民87b)。華人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慈惠(民90)。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劉慈惠(民91)。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學者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靜貞(民83)。殺子與溺女——宋人生育問題的性別差異。華人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6,99-106。
蔡祝青(民90)。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
蔡淑鈴(民76)。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分析。華人社會學刊,11,61-91。
蔡惠娟(民87)。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7。
鄭曉江(民86)。論華人傳統生育文化。華人文化月刊,212,1-26。
魯志蘭(導演)(民88)。媽媽的讀書夢〔紀錄片〕。台北:女性影展參展紀錄片。
蕭倩(民92)。清代江西民間溺女與童養。古今藝文,29(2),65-72。
賴美秀(民82)。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同儕接納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朝宏(民90)。生男絕招。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7,16-18。
謝小岑(民81)。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179-211。
謝小岑(民84)。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在劉毓秀主編,1995年臺灣處境白皮書(頁182-217)。台北:時報文化。
謝秀芬(民84)。臺灣已婚婦女的問題與家庭福利政策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1-35。
謝雨生,鄭啟川(民87)。家庭之小孩性別偏好與生育行為。在人口研究中心編,跨世紀台灣的人口雨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21)。台北市:人口研究中心。.
謝青儒(民9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謝繼昌(民87)。華人家庭的文化與功能。在漢學研究中心編,華人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69-84)。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鍾鳳嬌(民86)。親子溝通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5-2413-H143-004)。台東市:台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
羅伯特、尼森、可爾(Robert M. Liebert, Rita Wicks-Nelson & Bobert V. Kail)(1991)發展心理學(游恆山等編譯)。台北市:五南。
羅敏綺(民88)。農村婦女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蘇建文等著(民80)。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英文
Basow, S.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th ed.).CA: Brooks/Cole.
Baumrind, D. (1978). New direction in socialization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7), 639-652.
Bem, S.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erk, Laura E.(2001). Child Development. MA: Allyn and Bacon.
Block, J. P. (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Bronfenbrenner, U. (1993). The ecolog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models and fugitive finding. In R. H. Woznial & K.W. Fischer (Eds.), Development in context (p.3-44). Hillsdale, NJ: Erlbaum.
Bronfenbrenner, U. (1995).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from 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Reflections of a participant observer. In Moen, G. H. Elder, Jr., & K. Luscher (Eds.), Examining lives in context (p.599-618).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ou, Bin-Er. (1987). "Industrialization and Change in Women's Status: A Re-evaluation of Some Data from Taiwan." in 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 edited by Hsin-Huang M. Hsiao, et al. Taipei, Taiw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unn, J., & Plomin, R. (1990). Separate lives: Why siblings are so differ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Fagot, B.I. (1995). Parenting boys and girls.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2. Children and parent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agot, B.I., Hagan, R., Leinbach, M.D., & Kronsberg, S. (1985). Differential reactions to assertive and communicative acts of toddler boys and girl. Child Development, 56, 1499-1505.
Hilgard, E.R., Atkinson, R.I. & Atkinson, R.C.(1979).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Y: Harcocert Brace Jovanovicn, Inc.
Hoffman, L.W. (1987). The Value of Children to Parents and Childrearing Patterns. Social Behaviour, 2, 123-142.
Huston, A.C. (1983). Sex-typing.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4.(p.387-467). N.Y.: John, Wiley & Sons.
Hutt, C. (1972). Males and females.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Langlois, J. H. & Downs, A. C. (1980). Mothers, fathers, and peers as socialization agents of sex-typed play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1, 1217-1247.
Mccoy, David B.(1990). The Impact of Socialization on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ED340476)
Moore, C.L. (1985). Another psychobiological view of sexual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5, 18-55.
Robinson, S.A. (1984). Child Development(4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osenkrantz, P., Vogel, S.R., Bee, H., Broverman, I.K., & Broverman, D.M. (1968).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self-concept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2, 287-295.
Rowe, D. C., & Plomin, R. (1981). The importance of non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in behavior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 517-531.
Snow, M.E., Jacklin, C.N. & Maccoby, E.E. (1993). Sex-of-child differences i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ren development, 54, 227-232.
Stafford, L. & Bayer, C.L. (1993).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A: Sage.
Trautner, H. M. (1996). Parental gender concepts, attitudes, and role division and gender development in five-to ten-year-old boys and girls.(ED410067)
Waber, D.P. (1977). Sex differences in mental physical growth at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3, 29-38.
Waston, Rubie S.(1986). The named and nameless: gender and person in Chinese Socie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3(4): 61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