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卿雲
論文名稱: 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指導教授: 古明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2
中文關鍵詞: 新台灣之子自我概念生活適應父母管教方式
外文關鍵詞: New Taiwanese Children, Parenting-Style, Self-concept, Life-adjust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選取新竹縣201位新台灣之子為研究對象,並選取207位家庭社經地位相當的一般兒童作為對照組,受試者408人施以黃玉臻(1997)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生活適應量表」及伍至亮(2001)之「自我概念量表」後,所得資料進行卡方考驗、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新竹縣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一般兒童優於新台灣之子;在自我概念各層面沒有差異;在個人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一般兒童優於新台灣之子。
    二、 不同性別之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在心理自我概念、社會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是有差異的,女生優於男生;不同性別之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在學校適應、同儕適應是有差異的,且女生優於男生。
    三、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的自我概念、生活適應沒有差異。
    四、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兒童在自我概念、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開明權威者顯著高於專制權威者與忽視冷漠者。
    五、 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的心理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母親要求、母親回應可以有效預測生活適應各層面。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新台灣之子適合的輔導方向,以供父母、師長及教育相關單位之參考,並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parenting-style,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life-adjustment of New Taiwanese children and to compare those with the local students of grade 5-6 pupil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The subjects were 201 children chosen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from the New Taiwanese children members 810 of grade 5-6th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Also chose 207 loc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sam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s a comparative group. The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by Inventories of Basic Information, Parenting-Style Scale,Self-Concept Scale and Life-Adjustment Scale.All data had been dealt and analyzed by two-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ummary o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style and self-adjustment between New Taiwanese children and local student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2. There wer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self-concept, social self-concept , family self-concept , schoo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ttributed sex between New Taiwanese children and local students.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attributed parenting style between New Taiwanese children and local students.
    4.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 there wer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and life-adjustment, the Authoritative group was always highest the Authoritarian group and the Neglecting group.
    5.The extend of mental self-concept, family self-concept,mother’s respond and mother’s request of the student effectively predicted the life-adjustment of New Taiwanese childre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ome guidance policies were provided upon soci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for New Taiwanese children. Besides,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新台灣之子的現況………………………………………………6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與相關研究………………………………9 第三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相關研究……………………………………17 第四節 生活適應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1 第五節 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樣本…………………………………………………………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32 第四節 實施程序…………………………………………………………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8 第一節 不同性別的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的差異情形…38 第二節 不同性別、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在自我 概念的差異情形………………………………………41 第三節 不同性別、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兒童在生活 適應的差異情形………………………………………47 第四節 新台灣之子的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的預測情形…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6 第一節 結論……………………………………………………………………56 第二節 建議……………………………………………………………………57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問卷使用同意書…………………………………………………………69 附錄二基本資料調查表…………………………………………………………71

    參考文獻

    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業研究計劃。
    方淑寬(2005)。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
    江睿霞(1994)。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余 昭(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管教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93)。行為評量及有關障礙的診斷。載於郭為藩、陳榮華、吳武典、毛連塭、 許澤銘、許天威、林美和合著,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 101-141。台北,心理。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7。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2004)。外籍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碧娥(2005)。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麗卿(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6-9。
    林志成(2004)。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磯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 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麗貞(2005)。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子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若和(1992)。自我概念的發展。國教之聲,26,41-45。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淑麗(2005)。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棋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聖陽(200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 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統計處(2007)。九十五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07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8)。九十六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統計。檢索日期2008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路君約(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與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家欣(2005)。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高賓(1998)。單親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雅惠(1998)。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維中(2004)。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曉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銘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泱澤(2004)。跨國婚姻父母教育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姿廷(2000)。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碧容(2003)。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 68,25-34。
    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馮文秀(2001)。不同原因、時間的單親家庭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比較研究。翠崗學報,4,49-85。
    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 –168。
    詹馨(1984)。適應性質的初探。國教世紀,20(6),6-7。
    楊艾俐(2003)。新移民女性嫁錯台灣郎?。天下雜誌,271,101-102。
    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115-140。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3,39-5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溫清欽(2006)。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秀莉(2005)。外籍配偶接受創新程度、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翠玲(2007)。臺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靜瑩(1999)。國中生A 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簡弘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私利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茂發(1986)。 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Baurmind, D. ( 1974 ). Current Patl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 11-29.
    Bandura, A.(1971).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a(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78-96 Chicago:Aldine-Atherton.
    Beane, J.A.,& Likpa, R.P.(1986).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Becker, W. C.(1964).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iller, H. B.(1993). Father and families:Patern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 Westport, CT:Auburn House.
    Carmelle, M., & Pasley, K.(1996).Father’s parenting role identity and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issues,17, 26-42.
    Cooley, C. H.(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 J. : Charles Scribner’s Sons.
    Elder(1962).Life opportunity and personal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38(3), 173-202.
    Erikson,E.H.(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 Norton.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 ( 1967 )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1967).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57.
    Hollingshed(1957),A. B.(1957).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Yale.
    Hurlock, E. B.(1978).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 life-span approach. New York:McGraw-Hill.
    Parker,G., Tupling, H., & Bromn, L. B.(1979).A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52, 1-10.
    Paulson, S.E., & Sputa, C.L.(1996).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 369-381.
    Pumroy, D. K.(1966).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