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秀滿
論文名稱: 實作評量之實施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生活課程的學習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影響-以一所偏遠小學為例
Effect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n Life Curriculum of Lower Graders – Us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Countrysid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生活課程實作評量學習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外文關鍵詞: Lif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Learning Attitude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以台中縣一所偏遠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共22位(男生13位,女生9位)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學期的實驗教學,主要的目的在探討生活課程進行實作評量的教學活動後,是否能提升學童的學習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期望了解學生對實作評量的看法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所遭遇的困境,藉此修正研究者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學習態度問卷」、「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實作檢核表和學習單」、「實作評量回饋問卷」等四部份,並輔以學生的晤談紀錄、學習歷程檔、教師的省思日誌等資料來進行交叉分析比較。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實作評量的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童的學習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低年級
    的學童對實作評量均持正向的看法。
    二、藉由實作評量的教學活動可看出學生努力與進步的情形,同時亦能提升學生
    自我評量的能力。
    三、生活課程實施「分組討論」的上課方式和使用「分組表現評量表」,能培養學生合作
    學習的態度。
    四、低年級學童喜歡的生活課程特性是可以動手操作實驗、用樂器或道具表演,或是可以到戶外觀察體驗的課程。
    五、研究者實施實作評量所遭遇的困境在於評分方式過於複雜、使用檢核表耗時和教材設備的準備不易。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別提出建議及改善策略,以作為未來進行相關研究及教學之參考。

    關鍵字:生活課程、實作評量、學習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Abstract

    The researcher appli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ook a 2nd grade class with 22 pupils (13 male students and 9 female students) in countryside in Taichu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erform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one semester, and the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fter carrying-out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he pupils will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er hoped to understand the pupils’ view 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so as to revise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strategy.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Learning Attitudes Questionnaire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es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ables and Learning Sheet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totaled 4 parts, and combine with the students interview records, learning history files and the instructor’s reflection journal and all of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be cross examined and analyzed.

    Guided by the above research goal and method, the research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nhances the pupil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the lower graders hold positive viewpoint towar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2. Through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ne can see how students work and rogress, and it could upgrade the students’ self-assessment ability.
    3. Carrying out “Group Discussion”and “Group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life curriculum ca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attitudes.
    4. The lower graders’ favorite activities in life curriculum are hands-on experiments, performance with musical instruments or teaching tools, or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in field trips.
    5. The difficultie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re the complexity of the assessment method, time consuming evaluation tables and the difficult preparation of the teaching tools and equipmen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made certain suggestions and certai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future study and teaching.

    Key Words :

    Lif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Learning Attitude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次…………………………………………………………………………IV 表 次…………………………………………………………………………VIII 圖 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活課程的理念與內涵……………………………………………… 7 第二節 教學評量………………………………………………………………10 第三節 行動研究………………………………………………………………13 第四節 實作評量………………………………………………………………20 第五節 實作評量實徵研究……………………………………………………28 第六節 態度的意涵與評量……………………………………………………31 第七節 問題解決能力…………………………………………………………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41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背景介紹…………………………………………………43 第三節 實施程序與實作評量的教學設計……………………………………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4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生活課程實施實作評量的困境與解決之道…………………………55 第二節 實作評量對學童學習態度的影響……………………………………74 第三節 實作評量對低年級學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影響……………………78 第四節 學生對實作評量的看法………………………………………………80 第五節 實作評量教學對研究者專業成長之影響……………………………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建議……………………………………………………………………98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100 二、西文部分……………………………………………………………………108 附 錄 附錄一 生活課程課程計畫表……………………………………………111 附錄二 生活課程課程計畫能力指標……………………………………118 附錄三 生活課程各單元評量之內容……………………………………120 附錄四 生活課程學習態度量表問卷預試試題…………………………121 附錄五 生活課程學習態度量表問卷試題分析…………………………125 附錄六 生活課程學習態度量表問卷……………………………………128 附錄七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量表之初稿…………………………………132 附錄八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量表…………………………………………141 附錄九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評分標準……………………………………148 附錄十 繪畫作品評量表…………………………………………………152 附錄十一 勞作品評量表……………………………………………………153 附錄十二 表演評量表………………………………………………………154 附錄十三 學習態度觀察檢核表……………………………………………155 附錄十四 分組表現評量表…………………………………………………156 附錄十五 祈福與感恩的實作檢核表………………………………………158 附錄十六 奇妙的植物實作檢核表…………………………………………161 附錄十七 生活禮儀實作檢核表……………………………………………163 附錄十八 雲和雨實作檢核表………………………………………………165 附錄十九 和風做朋友實作檢核表…………………………………………167 附錄二十 夏天的生活實作檢核表…………………………………………169 附錄二十一 動手做粸粑學習單………………………………………………171 附錄二十二 大花咸豐草學習單………………………………………………172 附錄二十三 種子的花花世界學習單…………………………………………173 附錄二十四 奇妙的植物學習單………………………………………………174 附錄二十五 植物發芽學習單…………………………………………………175 附錄二十六 票選禮儀小天使學習單…………………………………………176 附錄二十七 白雲飄呀飄學習單………………………………………………177 附錄二十八 嘩啦嘩啦學習單…………………………………………………178 附錄二十九 大風吹學習單……………………………………………………179 附錄三十 大家來講古學習單………………………………………………180 附錄三十一 檔案評量檢核表…………………………………………………181 附錄三十 實作評量回饋問卷………………………………………………182 表 次 表2-1 學習態度問卷向度……………………………………………………33 表2-2 問題解決能力主要的評量工具………………………………………38 表3-1 針對研究問題所採取的進行方法……………………………………54 表4-1 學習態度前後測的平均值……………………………………………75 表4-2 學習態度問卷各分量表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76 表4-3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前、後測總平均值………………………………79 表4-4 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79 表4-5 學生對於上生活課時採用「分組討論」上課方式的看法…………82 表4-6 學生對於上生活課勾選「分組表現評量表」的看法………………82 表4-7 學生對於填寫「繪畫作品評量表」的看法…………………………84 表4-8 學生對於填寫「勞作品評量表」的看法……………………………85 表4-9 學生對於填寫「表演評量表」的看法………………………………85 表4-10 學生對於生活課填寫「學習單」的看法……………………………86 表4-11 學生對於生活課填寫「學習歷程檔」的看法………………………86 表4-12 學生喜歡的單元活動百分比…………………………………………87 表4-13 第一次學習歷程檔中學生最喜歡的一份作品………………………88 表4-14 第二次學習歷程檔中學生最喜歡的一份作品………………………89 表4-15 整學期的學習歷程檔中學生最喜歡的三份作品……………………90 圖 次 圖2-1 Glaser的教學基本模式…………………………………………… 10 圖2-2 Somekh(1995)的教育行動研究圖…………………………………17 圖3-1 研究架構圖……………………………………………………………42 圖3-2 研究流程圖……………………………………………………………4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玉屏(1982):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光彥(2002):試題情境真實性對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琲(2003):實作評量在國小數學科之應用-以五年級學童分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仇惟善(200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中資優學生之應用研究。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萍(2003):利用多元評量探討國小低年級科學學習成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博成(2002):國小教師生活課程實際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貴春(2000):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萬清(1997):電腦輔助問題解決課程對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程序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柏州(2002):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雪齡(1998):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49(4),79-84。
    江雅琪(2004):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一希(1969):高中男生學業成就與性格、學習習慣及態度間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鳳(2001) :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
    李佳容(1998):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明清(1994):教育行動-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李虎雄、張敏雪(1999):由學力測驗方法談實作評量之功能。教師天地,99期,61-66頁。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呂金燮(1999):實作評量─理論。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169-204頁)。台北:五南。
    吳欣黛(1998):實作評量在效度上的真實性與直接性。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思明(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致德(2003):國民小學社會領域實作評量之研究-以南投縣草屯鎮三年級學童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素雯(2002):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佑(1997):真實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期。
    李茂政譯(1987):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台北:黎明。
    李淑娟(2003):實作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2-15頁。
    吳毓瑩(1999):效度。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
    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第三章。台北:五南。
    吳鳳仙(2002):嵌入式評量策略對國小自然科教學的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嘉峰(2004) :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
    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辛慶偉(1998):國小自然科卷宗評量建構效度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萬萊(2001):台灣「生活課程」教材的發展與使用。載於吉林省教育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學學程中心主辦:生活課程實驗研討會。大陸深圳。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吳鐵雄、洪碧霞(1998):實作評量問與答。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49期,頁3102-3103。
    吳德邦、吳順治(1989):解題導向的數學教學策略。台北:五南。
    季永明(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志忠(2000):實作評量與真實評量的運用與反省。國教輔導,40卷2期,30-35。
    林芳如(2003):主題式學習繪本之另類評量設計對兒童自然科學習影響與家長接受度之探討。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珮珍(2004):生活化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的評鑑方式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3):有效的教學評量。國教園地,45期,頁24-27。
    邵瑞珍、皮連生(1989)主編: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維加(2002):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運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文祥(1965):大學及高中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淑玉(2003):多元化評量方式的施行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啟瑤(2001):體驗活動的意義與重要性。翰林文教雜誌,20。
    洪德健(2002):國小社會科真實評量實施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桂怡芬(1996a):自然科實作評量的效度探討。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桂怡芬、吳毓瑩(1996b):紙筆與實作的互補:我的實作評量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頁24-35。
    席家玉(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實作評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期,頁229-272。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翰林。
    陳文典、陳義勳、李虎雄、簡茂發(1995):由馬里蘭州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其在台灣的測試結果看實作評量的功能與運用。科學教育月刊,185期,頁2-11。
    張平世、胡夢鯨(1988):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生活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伯銓(2001):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怡如(1998):實作評量在國小數學科之應用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君(2002):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琪(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問題解決教學之實驗研究一以家庭垃圾清理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珍(2003):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以自然科為主軸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陳美音(2004):STS教育理念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芳(1994):「學生因素」與「題目因素」對國小高年級兒童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茹(2003):國小低年級教師對生活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梅生(1979):教育研究法。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台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敏雪(1997):實作評量的本質及國民中小學數理科教師對實作評量的態度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期,頁1-26。
    陳英豪 吳裕益(1996):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卷,3期,頁1-10。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郭喻心(2004):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研習叢書(十)「教育研
    究法之介紹」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聖泰(2000):國小自然科「電磁鐵」單元實作評量應用之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瑞琦(1998):實作評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與態度的影響。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芬(2003):國小低年級教師對生活課程實施教學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安如(2004):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 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
    黃茂在(2002):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習手冊,頁43。台北:教育部。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9期,頁44-48。
    黃智信(1997):情境真實程度對評量功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善美(2002):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惠蘭(2004):國小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未出版)。
    曾嘉琪(1996):台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學及評量改進班之評鑑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元智(2002):國小數學科實作評量之效度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1996):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頁45-47。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秀美、吳武典(1989):問題解決測驗。台北:心理。
    詹秀美、吳武典(2002):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未出版。
    楊孟泰(2004):Big Six模式之線上合作學習系統應用在問題解決能力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景淵(2002):動態評量對國小自然科學概念學習的效益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嘉坤(1992):從態度概念談科學態度的研究。國教天地,94,頁31-41。
    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鄒慧英(1997):實作評量的品管議題-兼談檔案評量之應用。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84。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熊同鑫、王振興(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p17-34。
    廖國峰、葉中桂(1988):國防管理學院學生學業成就與家庭社經背景、成就動機及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9,2,43-62。
    趙梅華(2002):電腦冒險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文章(2003):培育兒童科學創造力教學模組實作評量發展歷程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4):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11(4),1-6。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12。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曜源(1999):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國教天地,136,24-29。
    賴文男(2005):表現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保禎(1976):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羿蓉(2001):學習成長檔在高職化學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頁22-25。
    蔡英(2004):卷宗評量在國語科教學應用之探討--以一個國小四年級班級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菁玲(2002):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真真(1982):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刊,4,173~224。
    簡茂發(1984):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中等教育,30卷,3期,頁16-19。
    簡琇芳(2002):實施實作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份
    Arends,R.I.(1989). Learning to Teaching.New York:McGraw-Hill.
    Airasian,P.W.(1994).Classroom Assessment(2nd ed.).New York:McGraw- Hill,Inc.
    Airasian,P.W.(1996).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New York:McGraw-Hall.
    Atweh,B.,Kemmis,S.,& Weeks,P.(Eds.)(1998)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Cronbach,L.J.(1977).Educational Psychology(3rd ed.).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arr,W.&Kemmis,S.(1986).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London:The Falmer Press.
    Cunningham,G.K.(1998).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Constru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xts. London:Falmer Press.
    Denzin,N.K.(1978).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Chicago:Aldine.
    D’Zurilla,T.J.,& Nezu,A.M.(1982).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 adults.In P.C. Kendall(Ed.),Advances in Ccognitive- Bbehavioral Rresearch and Ttherapy(vol.1).NY:Academic Press.
    Dunbar,S.B.,Koretz,D.M.,& Hoover,H.D.(1991).Quality control i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s.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4(4), 289-303.
    Elliott,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Fitzpatrick,M.&Morrison,E.J.(1971).Performance and product evaluation.In R. L.Thorndike(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pp.29-47).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Frederiksen,J.R. & Collins,A.(1989).A systems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tes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9),27-32.
    Gotez,J.P.&Lecompte,M.D.(1984).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rarch New.York:Academic
    Gronlund,N.E.(1998).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5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Herman,J.L.,Aschbacher,P.R.& Winters,L.(1992).A Practical Guide to Alternative Assessment.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unt,E.(1994).Problem solving.In Sternberg,R.J.(ed.)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215-231.Academic Press,Inc.
    Hart,D.(1994).Authentic Assessment:A Handbook for Educators.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Kahhney,H.(1986).Problem Solving:a Cognitive Approach.Open University Press, Miton Key.
    Linn,R.L.,Baker,E.L,& Dunbar,S.B.(1991).Complex,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Expectations and validation criteria.Educational Researcher,20(8),15-21.
    Linn,R.(1994).Performance assessment:Policy promises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standards.Educational Researcher,23,4-14.
    Linn,R.L.& Gronlund,N.E.(1995).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7th ed.).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Moor,R.W.& Sutman,F.X.(1970).The development field test and validation of
    aninventory of scientific attitud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7,85-94.
    Mendonca,J.D.& Siess,T.F.(1976).Counseling for indecisiveness:problem solving and 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3 339-347.
    Mayer,E.R.(1985).Learning in complex domains: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19 89-130.
    Myers,L.H.(1988).Analysis of student outcomes in ninth grade physical science taught with a science department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Focus versus one taught with a textbook orient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Iowa City.
    Messick,S.(1994).Theinterplay of evidence and consequences in the validation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s.Educational Researcher,23(2),13-23
    McKernan,J.(1996).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Routledge Falmer.Taylor &
    Francis Group.
    McGhee,T.J.(1998).Utilization of authentic assessment in Georgia's elementary schools.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McNiff,J(1997).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Rosenberg,M.J.,& Hovalan,C.I.(1960).Cognitive,affective,and behaviora components of attitudes.Inc C.I.Hovalan & M.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New Haven,Conn.:Yale Univ.Press.
    Reasn,P.(1988).The co-operative inquiry group.In Peter Reason
    (Ed.).Human inquiry in action:Development in new paradigm
    research.Landon:SAGE.
    Shrigley,R.L.(1990).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7(2),97-113.
    Stringer,E.T.(1996).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
    Stenhouse,L.(1975).An introductional to curriculum R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Tombari,M.,& Borich,G.(1999).Authentic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Wiggins,G.(1989).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wquitable assessment.Phi Delta
    Kappan,70,703-712.
    Wiggins,G.(1992).Creating tests worth ta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8), 26-3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