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棋德
論文名稱: 從跨界國樂探討羅常秦跨界二胡演出樣貌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ang-Chin Lo’s Crossover Erhu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指導教授: 鄭榮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跨界國樂金曲獎金音獎脈絡功能資本
外文關鍵詞: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Golden Melody Awards, 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 context, function, capita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跨界國樂、跨界二胡在臺灣國樂領域似乎是個趨勢甚或是不得不面對的議題,舉凡兩者與交響樂、爵士樂、流行樂、東洋樂、甚至重金屬樂的合作等,都是鮮明的事例,也顯示出兩者有其不可忽視的開發潛能,它是一種新音樂型態。研究者除了從音樂本身著手研究外,舉凡影響音樂發展演變有關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教育與文化的面向,皆納入本研究的範疇。
    本研究以中國樂器為主角的跨界活動為要,論文內容提及的跨界皆依此方向論述。本研究探討的跨界國樂、跨界二胡現象,以民國初年迄今的這段時間為主,研究者從三個角度去建構論文,首先是釐清跨界國樂的脈絡,從認識國樂原有的特色、意涵、精神,到瞭解跨界國樂的始末,及探討現今跨界國樂呈現的面向,藉助官方金曲及金音獎跨界音樂獎項的入圍與得獎專輯,去定義跨界國樂,解析當代跨界國樂團體與個人彼此的風格差異。其次是分析跨界國樂走向與功能,從傳統的音樂文化元素出發,融合西方的音樂語彙,試圖激發出獨特的跨界國樂,這些跨界國樂可廣義的分為通俗音樂及嚴肅音樂兩大部分,通俗音樂以民謠、中外流行歌曲改編為主,傾向於商業娛樂的經濟價值,嚴肅音樂具實驗新創精神,往往顯示出學術上的參考價值。論文最後探討的是,羅常秦(原名羅堂軒,2015年7月改名)處在新舊音樂思維拉鋸的環境,是在怎樣的機緣下,以傳統的二胡學習背景踏進跨界二胡音樂領域? 從2004年迄今的跨界二胡演出,累積或建立了怎樣的資本?在現今眾多傑出跨界二胡演奏家中,其區隔形塑個人的跨界二胡方式為何?研究者希冀藉由此研究結果提出些許建議,並為有志於此的二胡演奏家提供一個能參考的模式。

    關鍵字:跨界國樂、金曲獎、金音獎、脈絡、功能、資本


    Abstract
    The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and erhu music seem to be a trend or even an inevitable topic in Taiwan’s Chinese music field. Many distinct examples combining Chinese music and erhu with symphony, jazz, pop, oriental music and even heavy metal can be found, showing considerable potentials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crossover is an emerging music style. This study focused not only on those kinds of music, but also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usic development, such as history, society, politics, economy, education and culture.
    Based on the crossov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the study explored the crossover Chinese as well as erhu music from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p to now. The study covered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ontext of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was explored, including the original features, meanings and spirits of Chinese music, as well as its history and current performance. The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official-nominated and awarded crossover music in the Golden Melody Awards and 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 And the difference in music style were analyzed between the current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teams and individuals. Second, the study analyzed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and the functions of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Starting from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the western music idioms, people try to dig out the uniqueness of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Generally, the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can be divided into pop ones and classical ones. The former is mainly adapted from folk music and pop songs both Chinese and overseas, orienting to the economic value of commercial entertainment; the latter has more creative spirit, showing the reference value in academics. Finally, the study explored Chang-Chin Lo (originally named Tang-Hsuan Lo before July, 2015), to see how he started crossover erhu music with a traditional erhu background in the competitions between the new music thoughts and the old, and what he has accumulated or established from the crossover erhu performance since 2004, and how he made himself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outstanding crossover erhu play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erhu players to be engaged in the crossover,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crossover Chinese music, Golden Melody Awards, 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 context, function, capital.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限制與對象 12 第二章 跨界國樂脈絡 17 第一節 跨界國樂定義之探討 18 第二節 跨界國樂與歷史文化背景 37 第三節 臺灣跨界國樂發展現況 48 第三章 跨界國樂走向與功能 58 第一節 國樂與通俗音樂結合 58 第二節 國樂與嚴肅音樂結合 72 第三節 文化的交流平臺 85 第四章 羅常秦跨界二胡演出樣貌 96 第一節 羅常秦學習背景、跨界啟蒙與音樂歷程 97 第二節 羅常秦的跨界二胡資本運用與建立 107 第三節 羅常秦的跨界二胡形塑 133 第五章 結論 173 第一節 跨界場域應可列入國樂未來發展的選項之一 173 第二節 可供借鏡的羅常秦跨界二胡建構模式 174 第三節 建議與展望 175 參考文獻 177 附錄 185

    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出版年代
    高子銘
    1959《現代國樂》。臺北市:正中書局。
    高子銘
    1968〈現代的國樂〉,《中國音樂史論集(二)》。臺北市:正中出版社。
    李定一
    1968《中國近代史》。臺北市:中華書局。
    何名忠
    1977《中華文化與中國樂教》。臺北縣永和市:中華樂器學會。
    Neil J.Smelser
    1980《經濟社會學》(胡效群譯)。臺北市:開明出版社。
    孫新財
    1980《二胡之調式教習法》。苗栗縣,七燈出版社。
    楊蔭瀏
    1981《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許常惠
    1982《中國音樂往哪裡去》。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出版。
    黃體培
    1983《中華樂學通論第一編---樂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德淵
    1984《中國樂器的藝術與科學理論》。臺北市:生韻出版社。
    Aaron Copland
    1986《怎樣欣賞音樂》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劉燕當譯)。臺北市:音樂與音響雜誌社。
    袁靜芳
    1987《民族器樂》。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高厚永
    1988《民族器樂概論》。臺北市:丹青圖書。
    葉明媚
    1992《古琴音樂藝術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商務出版社。
    馮文慈、俞玉滋選註
    1993《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上冊)。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陳裕剛
    1994〈影響臺灣地區四十年來國樂器發展之因素〉,《中國音樂史論集》。香港:中文大學。
    陳郁秀
    1996《音樂臺灣》。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張己任
    1998《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中古至文藝復興》。臺北市:商務出版社。
    曾慧佳
    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國立實驗國樂團
    1999《世界華人「國樂團」經營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實驗國樂團編印。
    陳如祁
    2000《臺灣現代國樂交之傳承與展望 ─ 與傳統音樂接軌》〈臺灣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 ─ 與傳統音樂接軌研討會論文〉。高雄市:高雄市立國樂團。
    林谷芳
    2000《臺灣現代國樂交之傳承與展望 ─ 與傳統音樂接軌》〈臺灣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 ─ 與傳統音樂接軌研討會論文〉。高雄市:高雄市立國樂團。
    游素凰
    2000《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黃玲玉
    2001《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柯平
    2001〈中西美學的會通要略〉,《美學》,第五期。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
    黃淑基
    2002《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一個音樂哲學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智鋒主編
    2003《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釗維
    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臺北市:滾石文化。
    王曾才
    2003《西方文化要義》。臺北市:五南。
    鄭德淵
    2003《音樂的科學》。臺北市:大陸書店。
    中華民國音響學會
    2004〈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縣:高苑技術學院。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
    2004《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Andy Bennett
    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孫憶南譯)。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Andrew F. Jones
    2004《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宋偉航譯)。臺北市:商務出版社。
    郭秀容
    2005《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臺北市:仙靖貿易有限公司出版。
    羅基敏
    2005《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林富美
    2006《臺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臺北市:秀威資訊。
    林江山
    2006《中國擦弦樂器史》。臺北市:仙靖貿易有限公司出版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6《胡琴在臺灣.二胡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董榕森
    2008《南胡教本第一冊》第五版。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劉靖之
    2009《中國新音樂史論》(增訂版)。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Alan.P.Merriam
    2010《音樂人類學》(穆謙譯)。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蔡燦煌
    2010《追憶淡忘中的音樂往昔: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樂器收藏圖錄》。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趙寒陽、劉愛明
    2010《二胡音樂詞典》。北京市:藍天出版社。
    蔣風之、蔣青
    2010《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0《演奏與詮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黃俊銘
    2010《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臺北市:華滋出版社。
    簡妙如、鄭凱同
    2011《臺灣流行音樂地景的文化經濟:Live House 的創意產業、情感勞動及消費認同》。臺北市: 國科會。
    陳慧珊
    2011〈臺灣公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為例〉《關渡音樂學刊第十五期》。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陳慧珊
    2012《現代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美樂出版社。
    劉客養
    2012《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新北市:百川書屋。
    陳興華
    2013《二胡演奏教學概論》。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
    吳贛伯
    2013《近百年臺灣國樂史》。臺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振家
    2013《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管作基
    2013《二胡經典重奏曲集》。北京市: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洪泉湖等著
    2013《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鍾琛
    2014《先秦兩漢及魏晉南北朝音樂傳播概論》。臺北市: 龍視界出版社。

    二、期刊:依出版年代
    何名忠
    1975〈中國樂器之演進及其分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八卷,第一期。
    董榕森
    1980〈國樂發展與文化建設〉《中華樂訊》12 月號。臺北市:中華樂訊。
    梁茂春
    1982〈劉天華的音樂思想〉《中國音樂》第4期。北京市: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社。
    林道生
    1983.05〈近代中國二胡音樂的代表性人物:阿炳、劉天華、孫文明與二胡樂曲〉《音樂與音響》,頁45-49。臺北市: 音樂與音響雜誌社。
    蔡秉衡
    1995.10〈二胡表現技法中的音樂審美特性〉《美育》,頁1-14,頁27-40。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郭昭汝
    2005.12〈臺灣近代二胡作品的傳統與創新--以陸橒《西秦王爺》為例 〉《關渡音樂學刊》,頁77-105。臺北市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蔡秉衡
    2007.04〈劉天華二胡學派的發展歷程〉《藝術學報》,頁121-142。新北市板橋區: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林昱廷
    2007.04〈二胡演奏藝術的三個構面〉《藝術學報》,頁1-11。新北市板橋區: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劉蓉嫣
    2009.02〈從二胡藝術風格之流轉看近代二胡曲之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音樂研究學報》,頁252-278。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連士堯
    2009〈以國樂扣響世界舞臺大門-專訪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鍾耀光〉MUZIK 12 月號。
    李志良 ; 楊瑾惠
    2014.01〈二胡琴弦拉伸試驗機製作與琴弦之探討〉《德霖學報》,頁23-28。臺北縣 : 德霖技術學院。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
    蔡秉衡
    1992《二胡音樂審美觀之探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黃逸樵
    2005《二胡形制與製作材料沿革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學組
    楊瑞銘
    2006《臺灣現代國樂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以文化政策與產業發展為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孫沛元
    2007《傳統與現代之間--現代國樂發展過程中的觀察及反思》,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林慧寬
    2008《民族器樂的跨界探索》,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蘇雅亭
    2008《中國傳統音樂融合爵士樂之探究--以《絲竹空》專輯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林昱廷
    2008《國樂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臺灣國家國樂團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組碩士班
    蔡佳蓉
    2008《二胡創作在臺灣發展之研究—1949年迄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劉蓉嫣
    2009《從三首二胡作品探討二胡音樂藝術的發展》,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
    吳美葉
    2009《臺北市立國樂團跨界演出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柯銅墻
    2009《民族樂器運用於臺灣流行音樂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楊珮怡
    2010《二胡演奏之審美心理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
    羅堂軒
    2010《黃安倫二胡作品-敦煌古譜四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鍾於叡
    2011《臺灣近十年(2001~2010)二胡作品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中國音樂組
    陳明原
    2011《商品化的國樂團在臺灣發展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齊于萱
    2013《爵士二胡》中〈望春風〉、〈桃花過渡〉與〈青蚵嫂〉跨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四、網路資料
    樂海琴韻網站,〈大師簡介〉,http://minhuifen.com/about.php?lang=zh&pk=2&dptnam=1,瀏覽日期:2014.10.09。
    佳音廣播電臺網站,〈音樂跨很大 漫談跨界crossover音樂〉,http://www.goodnews.org.tw/magazine.php?id=34169,瀏覽日期:2014.10.12。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http://www.npf.org.tw/post/2/5867,瀏覽日期:2014.10.12。
    中央日報網站,〈文訊雜誌第346期--人文關懷:跨界,只是現象,不是風格〉,http://www.cdnews.biz/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2&docid=102854711,瀏覽日期:2014.10.12。
    鄭德淵,〈國樂團的本土與時代意義〉《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中心」---教師論壇》,http://art.tnnua.edu.tw/ethnomu/Teacher/talk_t_01.htm 。 瀏覽日期:2014.12.10。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網站,http://www.bamid.gov.tw/BAMID/Code/awards_music101.aspx,瀏覽日期:2014/10/27。
    教育部,〈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
    ht tp: / /140.111.34.46/ cgi -bin/ jdi c t /Ge tCont ent .
    cgi?DocNum=18641&Database=jdict.txt&QueryString=跨,瀏覽日期:2014/10/27。
    中國華文教育網,〈劉天華〉,http://big5.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yy/yymj/200710/t20071012_8371.shtml,瀏覽日期:2014.10.13。
    中廣國樂團,
    http://www.sanhsin.edu.tw/master/real/teaching/music/index5-1.htm,瀏覽日期:2014.10.11。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889.htm,瀏覽日期:2014.10.11。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554/?index=118,瀏覽日期:2014.10.11。
    「琴園國樂團」網站,
    http://www.chin-yuan.net/index_down.php?sele=hstyle&hstyle=7,瀏覽日期:2014.10.11。
    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網站,〈「曾侯乙編鐘、編磬」介紹〉,http://www.zsh.taipei.gov.tw/ct.asp?xItem=1224193&CtNode=37143&mp=119061,瀏覽日期:2014.10.13。
    文建會電子報,
    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111111/epaper_02.html,瀏覽日期:2015.03.21。
    創意ABC,
    http://www.ncafroc.org.tw/abc/festival.asp,瀏覽日期:2015.03.21。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http://www.npf.org.tw/post/2/5867,瀏覽日期:2015.03.10。
    大愛電視臺《音樂有愛》二胡音樂家--羅堂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zZGZcO1L4,瀏覽日期:2015.03.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