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鴻章
Wong, Hoong-Cheong
論文名稱: 《胎產書》的文化及思想研究
The Studies of <Taichan Shu>’s Cultures and Thoughts
指導教授: 黃冠雲
Huang, Kuan-Yun
口試委員: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郭永吉
Kuo, Yung-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7
中文關鍵詞: 《胎產書》巫術醫學藥學數術文化思想
外文關鍵詞: <Taichan Shu>, magic or witchcraft, medical science, pharmaceutics, Shushu, cultures, though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胎產書》是馬王堆醫書中論及孕婦和胚胎在十月的狀況的出土文獻。《胎產書》保留了中國古代的巫術、醫學、醫藥和數術等文化和思想觀念。《胎產書》的巫術包括求孕巫術、「見物而化」巫術、求子或求女巫術、藏胞巫術等,可以用「順勢巫術」和「接觸巫術」來分類。從《胎產書》巫術的結果反映出當時是以大為美、以白為美、尚武和鄙視侏儒的觀念。《胎產書》記載了胚胎每個月不同的發育狀況和孕婦的日常起居和飲食的宜忌。《胎產書》中提及酒的藥性及殺菌防腐的功能,而「九宗之草」是可以令婦女有孕的藥物。《胎產書》中的數術包括了陰陽觀念和為定型的五行觀念。此外, 與《胎產書》有關的「南方禹藏圖」和「人字圖」也表現了古代數術的文化和思想。


    Abstract
    <Taichan Shu> (《胎產書》) is one of The Mawangdui Medical Manuscripts, the contents are about pregnant women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s from the first month to the tenth month. The concepts and cultures of magic or witchcraft, medical science, pharmaceutics and Shushu (數術)of ancient China to be reserved on <Taichan Shu>. The magic or witchcraft contents of <Taichan Shu> including praying for pregnancy, changing embryo witchcraft, praying for giving birth boy or girl and afterbirth burying witchcraft, these magic or witchcraft can be divided into Homoeopathic Magic (Law of Similarity) and Contagious Magic ( Law of Contact ) . According to the <Taichan Shu> , the great stature and white skin have historically been prized as beautiful in ancient China. It also encourages the military or martial spirits and shows tha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dwarf. <Taichan Shu> records the growth of embryonic in different months and the daily living and food prohibitions of pregnant women. <Taichan Shu> has mentioned the features of alcohol as sterilization and antisepsis, it also records the Jiuzong Zhicao (九宗之草) is the medicinal herb that can cure the infertility. The Shushu concepts of <Taichan Shu> are Yinyang(陰陽)concept and indefinite Wuxing (五行)concept. Besides, the ‘Nanfang Yucang Tu ’(南方禹藏圖) and ‘Renzi Tu’(人字圖)have displayed the Shushu’s cultures and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馬王堆漢墓與《胎產書》的簡介 1 第二節:「《胎產書》的文化及思想研究」的題解 4 第三節:文獻回顧 7 第四節:研究方法 15 第五節:生育的重要性及研究動機 19 第二章:《胎產書》中巫術的內容 25 第一節:「巫」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釋義 25 第二節:巫術的定義 29 第三節:巫術的原理及分類 32 第四節:《胎產書》中的巫術 34 第五節:巫術和醫術、醫藥及數術的關係 63 第三章:《胎產書》中醫術的內容 65 第一節:中國醫學的起源 65 第二節:中國古代醫學的分科 80 第三節:《胎產書》中關於胚胎的內容 85 第四節:《胎產書》中關於孕婦的內容 105 第四章:《胎產書》中醫藥的內容 117 第一節:巫師與醫藥的關係 117 第二節:《胎產書》中酒的藥用 118 第三節:《胎產書》中「九宗之草」新解 129 第四節:《胎產書》中關於孕婦的食物宜忌 142 第五章:《胎產書》中數術的內容 147 第一節:《胎產書》中數術的定義和分類 147 第二節:《胎產書》中「陰陽」的觀念 152 第三節:《胎產書》中「五行」的觀念 167 第四節:「南方禹藏圖」中的數術內容 191 第五節:「人字圖」中的數術內容 201 第六章:結論 207 參考資料 210 附錄 225

    參考資料(以下書目次序根據漢語拼音編排)
    一、古籍文獻
    (i)經
    1.[清]陳奐著:《詩毛氏傳疏》,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2.[清]陳壽祺撰,曹建墩點校:《五經異義疏證》,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3.[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4.[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5.[漢]伏勝撰:《尚書大傳》(卷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6.[晉]郭璞注,[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7.[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8.[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9.[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0.[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1.[宋]林之奇撰:《尚書全解》,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年。
    12.[清]馬瑞辰著:《毛詩傳箋通釋》,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13.[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4.[清]皮錫瑞撰,盛冬鈴等點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5.[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6.[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20.[宋]朱熹注,王華寶整理:《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ii)史
    1.[晉]陳壽撰,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2.[明]董斯張撰:《廣博物志》,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3.[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5.[晉]郭璞撰:《山海經圖讚》,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6.[晉]郭璞撰:《山海經注》,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7.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8.[晉]皇甫謐撰,陸吉點校:《帝王世紀》,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9.[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0.[宋]羅泌撰:《路史前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11.[清]馬驌撰:《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13.[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14.徐元誥撰,王樹民等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5.[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16.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7.[晉]張華等撰,王根林等校點:《博物志》(外七種),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18.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9.[清]朱右曾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iii)子
    1.[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房立中編著:《鬼谷子全書》,河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3.[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黃暉撰:《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5.[清]黃奭輯:《春秋元命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6.[清]黃奭輯:《春秋運斗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7.[漢]賈誼撰:《新書》,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8.[清]金鶚撰:《求古錄禮說》,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9.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0.劉文典撰,馮逸等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1.[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12.[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新序疏證》,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13.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
    14.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5.[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16.[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7.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8.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9.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0.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21.[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2.[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23.[清]王先謙撰:《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24.[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等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25.[漢]魏伯陽著,[清]朱元育闡幽:《周易參同契闡幽》,臺北:自由出版社,1979年。
    26.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27.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28.[隋]蕭吉撰:《五行大義》(卷二),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29.[漢]徐幹撰:《中論》(卷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0.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1.楊伯峻撰:《列子集釋》,香港:太平書局,1965年。
    32.[晉]楊泉撰:《物理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3.[漢]揚雄著,[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34.[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iv)集
    1.[清]鮑廷博輯:《知不足書齋叢書》(第五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2.[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3.[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4.[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5.[明]羅貫中著,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6.[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卷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7.[清]孫星衍撰:《問字堂集》(卷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8.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9.[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等注:《西遊記校注》,臺北:理仁書局,1996年。
    10.[南朝梁]蕭統等編,[唐]李善等注:《古迂書院刊本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11.[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v)醫書
    1.[清]陳士鐸編著,金以謀等考訂:《精校石室秘籙》,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4年。
    2.[清]陳士鐸著,王永謙等點校:《辨證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
    3.[宋]陳自明著,[明]薛己校注,許潤三等注釋:《<校注婦人良方>注釋》,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日]丹波康賴編撰,高文鑄等校注研究:《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5.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6.傅沛藩等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7.[明]傅山著,肖進順編著:《傅青主女科新解》,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8.[晉]葛洪撰:《肘後備急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
    9.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
    10.[漢]華佗撰:《華氏中藏經》(卷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11.李克光等主編:《黃帝內經太素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
    12.[元]李鵬飛撰:《三元參贊延壽書》,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13.[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校點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
    14.劉建平等編著:《傷寒雜病論》,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15.劉淑鈴重輯:《重輯名醫別錄》,臺中:文興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16.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17.[明]馬蒔撰,田代華主校:《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18.[清]沈金鰲著,郭瑞華點校:《婦科玉尺》,河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19.[唐]孫思邈著,焦振廉等校注:《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年。
    20.[唐]孫思邈著,焦振廉等校注:《千金翼方》,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
    21.[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22.[宋]王懷隱等編著:《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23.[清]汪訒庵著:《醫方集解等十二種合訂本》,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24.[唐]王燾撰:《外臺秘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年。
    25.[清]吳道源撰,佘德友點校:《女科切要》,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清]蕭壎著:《女科經綸》,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9年。
    27.[明]徐春甫撰,[明]葛宋禮刊本:《古今醫統大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
    28.[漢]張仲景著:《金匱要略方論》,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3年。
    29.[明]朱橚等編:《普濟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

    二、近人著作
    (i)中文
    1.[美]艾蘭等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2.蔡俊生等著:《文化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陳邦賢著:《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4.陳登原撰:《中國文化史》,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5.陳寅恪著:《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6.鄧鐵濤等主編:《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到五臟相關》,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
    7.杜正勝著:《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8.范行準著,伊廣謙等整理:《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
    9,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傅道彬著:《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傅允生等著:《中國酒文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13.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14.葛志毅等著:《中國古代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郭立誠著:《中國生育禮俗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16.胡新生著:《中國古代巫術》,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高國藩著:《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年。
    18.高國藩著:《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年。
    19.高國藩著:《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20.高鴻縉編:《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21.顧頡剛著:《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22.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3.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4.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5.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26.胡適等編:《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27.[日]井上聰著:《先秦陰陽五行》,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8.金岳霖著:《知識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29.李零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0.李零著:《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1.李學勤著:《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32.梁釗韜著:《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33.林富士著:《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響出版社,1988年。
    34.林惠祥著:《民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35.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臺北:Airiti Press Inc.,2010年。
    36.林義光著:《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37.劉師培著:《劉申叔遺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38.劉志琴等著:《中國文化史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39.馬昌儀著:《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40.彭衛等著:《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41.錢穆著:《文化學大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42.漆浩著:《醫、巫與氣功——神秘的中國養生治病術》,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
    43.裘錫圭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44.裘錫圭著,許錟輝校訂:《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45.[日]山田慶兒著:《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46.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
    47.宋恩常編:《中國少數民族宗教初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8.宋會群著:《中國術數文化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49.宋兆麟等著:《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50.宋兆麟著:《巫與巫術》,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51.宋兆麟著:《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52.宋兆麟著:《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53.宋鎮豪著:《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54.宋鎮豪著:《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55.陶磊著:《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56.陶立璠著:《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57.謝松齡著:《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導論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年。
    58.謝維揚等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59.謝維揚等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60.王暉著:《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61.王咪咪編纂:《范行準醫學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62.王國維著:《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63.王國維著:《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64.王力著:《漢語史稿》(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65.王振复著:《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66.[韓]文鏞盛著:《中國古代社會的巫覡》,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67吳承洛著:《中國度量衡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68.吳格言著:《中國古代求子習俗》,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
    69.吳澤著:《古代史:殷代奴隸制社會史》,上海:棠棣出版社,1949年。
    70.嚴一萍著:《嚴一萍先生全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71.楊向奎著:《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72.于大成著:《理選樓論學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73.臧振著:《蒙昧中的智慧——中國巫術》,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74.詹鄞鑫著:《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總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75.詹鄞鑫著:《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6.張光直著:《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77.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思想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年。
    78.張舜徽著:《訒庵學術講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79.章太炎著:《太炎文錄初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80.張紫晨著:《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81.趙國華著:《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82.趙仲明著:《巫師•巫術•秘境——中國巫術文化追踪》,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83.周策縱著:《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ii)出土文獻和研究
    1.陳廖安等主編:《出土文獻文字與語法研讀論文集•第一輯》,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2.傅舉有等編著,周士一等翻譯:《馬王堆漢墓文物綜述》,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3.胡厚宣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4.胡厚宣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5.湖南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
    6.湖南省博物館等編著:《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7.胡平生等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江淑惠著:《齊國彝銘彙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9.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10.[清]劉心源撰:《奇瓠室吉金文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11.劉釗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羅振玉撰:《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3.呂亞虎著:《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14.馬繼興著:《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1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
    16.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7.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8.饒宗頤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上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1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20.王襄撰:《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21.魏啓鵬等撰:《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貳),四川:成都出版社,1992年。
    22.[清]徐同柏撰:《從古堂款識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23.熊傳薪等著:《長沙馬王堆漢墓》,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24.楊樹達著:《積微居金文說甲文說》(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25.葉國良等主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26.于省吾撰:《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大通書局,1981年。
    27.張顯成著:《簡帛藥名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28.[韓]趙容俊著:《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29.周貽謀著:《馬王堆簡帛與古代房事養生》,湖南:岳麓書社,2006年。
    30.周一謀等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31.朱芳圃著:《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iii)翻譯
    1.[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2.[英]愛德華•泰勒著,連聲樹譯,謝繼勝校:《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3.[法]伏爾泰著,梁守鏘譯:《風俗論》(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4.[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5.[法]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6.[英]馬凌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7.[日]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翻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8.[日]伊藤清司著,劉曄原譯:《<山海經>中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iv)英文
    1.Tse-tsung Chow edited: <Wen-lin:Studies in Chinese Humanities> Volume 1,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三、工具書
    1.曹炳章編纂:《中國醫學大成》(第一冊),湖南:岳麓書社,1992年。
    2.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第三十七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3.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第三十五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4.[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5.陳永正等主編:《中國方術大辭典》,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
    6.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第六版普及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7.[宋]丁度等編:《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9.董同龢著:《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
    10.方述鑫等編著:《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1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等編纂:《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2.[日]高田忠周纂述:《古籀篇》,臺灣:大通書局,1982年。
    13.[梁]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4.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15.[元]黃公紹等著:《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6.季旭昇撰:《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17.[宋]李昉等奉勅撰:《太平御覽》,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18.李孝定編:《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19.李孝定撰:《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20.劉興隆著:《新編甲骨文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21.劉釗等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22.[宋]陸佃撰:《埤雅》(卷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23.[宋]羅願撰:《爾雅翼》(卷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24.羅振玉考釋:《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25.[宋]毛晃增注:《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奈良:天理大學出版部,1982年。
    26.[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27.容庚編著,張振林等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28.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29.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纂:《修增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30.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等編輯:《辭海》(最新增訂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4年。
    31.[清]王念孫著,種宇訊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2.[宋]王應麟輯:《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33.[南唐]徐鍇撰:《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3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35.[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6.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第一一一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7.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
    38.延藏法師主編:《佛學工具書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39.楊金鼎主編:《中國文化史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40.葉玉森撰:《殷虛書契前編集釋》(第四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41.葉玉森撰:《殷虛書契前編集釋》(第五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42.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43.張其成主編:《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年。
    44.[清]張廷玉等奉敕撰:《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45.[清]張玉書等撰:《殿刻銅版康熙字典》,臺北:啓明書局,1959年。
    46.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47.朱芳圃編著:《甲骨學•文字編》(第九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48.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四、論文
    1.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南京學報》,1936年,第20期。
    2.陳農:<《馬王堆帛醫書》的胎產生育觀>,《上海中醫雜志》,1993年,第8期。
    3.傅舉有:<關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墓主問題>,《考古》,1983年,第2期。
    4.曠惠桃:<馬王堆帛書《胎產書》的優生學的貢獻>,《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5.李歡玉等:<淺析《胎產書》的胎孕胎育理論>,《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6.李建民:<馬王堆漢墓帛書「禹藏埋胞圖」箋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65本,第4分。
    7.李建民:<馬王堆漢墓帛書「人字」圖考釋>,《大陸雜志》,1995年,第5期。
    8.李孝定:<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歷史語言所集刊》第50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79年,第3分。
    9.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7年,第68本,第2分。
    10.呂亞虎:<帛書《胎產書》所見早期孕育信仰淺析>,《江漢論壇》,2009年,第6期。
    11.呂亞虎等:<馬王堆漢墓資料所見之藏胞巫術>,《求索》,2007年,第10期。
    12.龐樸:<陰陽五行探源>,《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
    13.瞿兌之:<釋巫>,《南京學報》,1930年,第7期。
    14.汪啟明:<「二重證據法」不始於王國維論>,《經學研究集刊》,2010年,第9期。
    15.張靜儀:<漢族埋胞衣民俗初探>,《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16.周鳳五:<說巫>,《臺大中文學報》,1989年,第3期。

    五、網絡資料
    1.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PCq8p.&o=e0&sec=sec1&op=v&view=0-1
    2.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R9Dznv&o=e0&sec=sec1&op=v&view=0-4
    3.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