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昆璉
Kun-Lien Lee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之個案研究~石頭坑的故事
A cas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a story of Shih Tou Keng
指導教授: 林志成
Chih-Cheng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8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as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係以個案研究法,針對一所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進行探究。本研究之目的旨在瞭解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背景脈絡、實施歷程與階段性結果,以作為其他學校推動與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參考依據。經由實地觀察、訪談,及相關文件資料之蒐集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歸納研究發現,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壹、背景脈絡
    一、校長實施課程與教學領導引領學校踏上專業發展評鑑之路
    二、同儕視導實作成功經驗奠定追求專業發展之基礎
    三、專業對話文化引發覺察並喚醒教師主體意識
    四、團隊合作文化提昇教師自我認同與專業覺知

    貳、實施歷程
    一、歷程包括準備、實施、總結、檢討與改進四個階段
    二、評鑑規準的選擇「由下而上」形成共識
    三、評鑑工具與方法的選用呈現多元化樣貌
    四、教師具備教室觀察知能故積極參與評鑑
    五、行政人員具備教學專業與評鑑知能更能給予教師專業協助
    六、具有彈性的專業對話時間有效分享專業發展評鑑之實踐知識
    七、實踐深化的省思層次,達到以反思促進專業發展之評鑑精神
    八、專業社群引發團體動力,進而形成參與評鑑動力

    参、實施結果與成效
    一、強化專業社群關係,形成追求專業之組織文化
    二、建立以學校為本位之視導機制與教學輔導體系
    三、促進「教學績效、學習成效、辦學效能」三效合一
    四、教師因專業發展之成就感而持續參與專業發展評鑑
    五、教師因主體覺知而能建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意義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相關單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個案研究


    Abstract
    The study i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 a primary school.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text, process, and resul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s references to other schools and teachers. The qualitative method is adopted, such as field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correlated documents. The results of study are as follows:

    I. Context
    1. The school principal appli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leadership in school and led the way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2.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eer supervision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in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3. The professional dialogue culture awoke teachers’ subjective ideology.
    4. Team spirit culture increased teachers’ self-identif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awareness.

    II. Process
    1. The process included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conclusion, review and improvement.
    2. The bottom-up approach was used in select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o reach the consensus agreement.
    3. The select evaluation tool and method displayed its diversity.
    4. Teachers with the capability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evaluation.
    5.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with the capability of professional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rovided more assistance to the teachers.
    6. Flexible time for professional dialogue shared teacher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7. The reflection and consideration from the evaluation raised the spirit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8.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created the group dynamic and the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III. Result and Effect
    1.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trengthened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relationship and formed the organization culture in pursuit of profession.
    2.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established the school-based supervision program and the instruction guidance system.
    3.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moted the thre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learning, and school management in one united achievement.
    4. Teachers’ fulfillment from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ontinued to join the program.
    5. Teachers’ aware of self-cognition determined the mea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study offered different suggestions to the related organization,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y.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ase stud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與專業發展評鑑之相關理念 7 第二節 形成性評鑑相關議題 22 第三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相關實徵研究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現場 5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6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9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 7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87 第一節 試辦之背景脈絡 87 第二節 試辦的歷程 108 第三節 遭遇困難、轉化與成效 147 第四節 教師的主體意識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82 參考文獻 187 壹、中文部分 187 貳、英文部分 192 附錄 193 附錄一 發展性教學輔導規準 193 附錄二 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工具 196 附錄三 石頭坑國小九十五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206 附錄四 新竹縣九十五年度教學輔導培訓研習回饋結果一覽表 220 附錄五 石頭坑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校內研習討論提綱 224 附錄六 石頭坑國小校內週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習討論分享 225 附錄七 觀察前會談 229 附錄八 教室觀察 230 附錄九 觀察後會談 241 附錄十 新竹縣石頭坑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報告書 244 附錄十一 新竹縣石頭坑國小班級教室佈置觀摩個人回饋單 245 附錄十二 新竹縣石頭坑國小班級教室佈置觀摩綜合回饋單 246 附錄十三 教師訪談大綱 247 附錄十四 行政訪談大綱 24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4)。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丁一顧、張德銳(2004)。美英兩國教師評鑑系統比較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5(2),85-100。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台北:五南。
    王昭政、朱瑞淵(譯)(1999)。Danny L.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台北:弘智。
    白碧香(2004)。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石璧菱(2003)。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以桃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淑雅(1997)。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蔥(2006)。台北縣國小教師對臨床視導之需求性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池勝源(2004)。學校本位教學視導之研究 - 以一所國中二位實習教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成堯(2003)。同儕視導對教師教學語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和堂、李明堂、李清良(2002)。國小教師評鑑實施之國際比較研究。比較教育,53,29-56。
    吳林輝(1998)。臨床視導在台北市國中實習教師教學輔導之需求性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0)。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185-201。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99-218。
    吳紹歆(2004)。台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一所教師文化與制度的對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呂木琳(1996)。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呂木琳、林春雄、陳雅莉、王欣華、胡峻豪、詹婷姬、許允麗(譯)(2006)。Keith A.Acheson & Meredith Damien Gall 著。教師臨床視導的技巧-職前教育及在職教育適用。台北:五南。
    李安明(1999)。「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2(2),158-203。
    李俊達(199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臨床視導」知覺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李培濟(2003)。國中教師對學校本位形成性教師評鑑看法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20。
    林江河(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對教師專業評鑑相關議題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志成(2002a)。專業是社會變遷中新校園倫理的靈魂。載於中華民國學校行政主辦之「中華民國學校行政論壇第九次研討會論文集」(頁69-82),台北。
    林志成(2002b)。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3-100。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化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3,3-14。
    林志成(2004a)。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策略暨評鑑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4,1-48。
    林志成(2004b)。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5a)。從行動智慧概念看校長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9,5-14。
    林志成(2006a)。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8。
    林志成(2006b)。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學評鑑。新竹縣教育局主辦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討會,新竹縣。
    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孫瑞鉑(2001)。從無奈到增能--談大湖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敏榮(200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及其在學校革新的意義。教育研究集刊,34,85-113。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2。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張德銳(1992)。形成性教師評鑑模式初探。台灣教育,504,18-24。
    張德銳(1999)。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檔案。國教新知,49(4),59-67。
    張德銳(2004a)。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0, 216-231。
    張德銳(2004b)。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3。
    張德銳(2006a)。台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回饋、現況與前瞻。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創刊號,1-22。
    張德銳(2006b)。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的研發、推廣、研究與實施展望。初等教育學刊,23,1-26。
    張德銳(2006c)。教師自我評鑑與專業成長計畫。中等教育,57(5),20-35。
    張德銳(2006d)。評介Charlotte Danielson和Thpmas L.McGreeal《教師評鑑-增強專業實務》。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1),147-156。
    張德銳、丁一顧(2005)。教學導師臨床視導對新進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3(3),149-180。
    張德銳、李俊達、蔡美錦、陳輝誠、林秀娟、楊士賢等(2005)。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等(2003)。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芬、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e)。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23-42。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
    莊春鳳(2005)。在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運作下充實數學教學先備知識對生手教師有效教學專業判斷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慧龍(2004)。高職特教班專家教師及生手教師與學生語言互動行為之觀察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永發(2005)。國民小學教師同儕教學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高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雪琴(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燕榆(2000)。臨床視導在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輔導實施之接受度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莉(2003)。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應用研究~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成長歷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
    陳玟螢(2007)。臺東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蔡清田等(譯)(2003)。Rodert C. Bodan,& Sari Knopp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4)。質性教育評鑑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9,95-118。
    黃春滿(2004)。實施臨床視導對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桂霞(2004)。國小教師建立發展性教學檔案與教學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葉麗錦(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廖金培(2005)。臺北縣教師教學協助系統需求性與專業發展態度之關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益麟(2002)。同儕視導的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安安國小教學現場實錄。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等(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志鏗(2004)。一位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故事~臨床視導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美錦(2005)。臨床視導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歷程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若蘋(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發展性教學輔導初階研習及其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雅玲(2004)。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蕭美智(2004)。校長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以臺北縣快樂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賴文福(譯)(2000)。David M. Fetterman著。民族誌學(Ethnography : Step by Step)。台北:弘智。
    賴廷生(2002)。國小實施發展性教學輔導之研究-以二位實習教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
    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國樑(2003a)。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顏國樑(2003b)。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魏韶勤(2004)。教學輔導教師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初任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巨流。
    蘇錦麗(2004)。展望我國教育評鑑專業之發展。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27),臺北市。
    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Acheson, K. A., & Gall, M. D. (1996).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Beerens, D. R.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reating a culture of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Calder, I., & Grieve, A. (2004). Working with other adults: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Educational Studies, 30(2), 113-126.
    Collins, A. B. (2002). School-Based Supervision at a Private Turkish School: A mode for improving teacher evalution. 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 12, 172-190.
    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5th ed.). New York: London and New York.
    Curry, B. K., & Davis, J. E.(1995). Representing: The obligations of faculty as researchers. Academe (Sept.-Ot.): pp.40-43。
    Darling-Hammond, L.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in transition:Emerging roles and evolving methods. In J. Millman & L.Da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Daresh , J. C., & Playko, M. A., (1992).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pre-service, induction,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Boston:Allyn and Bacon.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Fetterman, D. M. (1999). Reflections on empowerment evaluation: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Program Evaluation/La Revue canadienne.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Merriam, S. B. (1988). The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ronge, J. H., & Tucker, P. D.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take, R. E. (1994)。Case studies.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236-246.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 K.(1989).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Neabury Park, CA: Sa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