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為反共文藝理論的全面清理與重整。首章敘述研究動機,與既有研究成果對話,以及揭示章節設計的初步構想。第二章以話語分析為研究方法,一面向前伸展時間縱軸,一面俯瞰同時並存的各個文學陣營,呈顯繼承與過渡的痕跡,並開啟以下三個反共文藝論述區塊:三民主義文藝論述、民生主義社會文藝論述、戰鬥文藝論述。
「三民主義文藝論述」此一階段對既有基礎進行修正與補強。首先重新連結政治與文學,使文學為政治服務合理化。再者,國府對「自由」一詞選擇性的取用,對外是國際定位和政治體制,對內卻是有前提條件和受到壓抑的,為兼顧名義與實情,著重作家自發創作與政府柔性倡導。至於共識的全民性文藝,要以寫實主義技法實踐,並進行改良,加進各流派優點,減少原有的社會批判成分,而多了指引人生、帶來希望的主張。
「民生主義社會文藝論述」此一階段同時砲轟內外,具明顯攻擊性。國民黨以《補述》完成道統論,構成民族、文化、道德三位一體,聲討共產黨對這三者的戕害。在台灣內部,則撻伐商業化造成的文藝墮落,以國營文藝機構重塑國民品味雖是根治之道,卻非一朝一夕可成;收效最快的就是查禁取締,因而有文化清潔運動的發生,排除有礙於反共復國的意識,並為日後的戰鬥文藝做清道工作。
「戰鬥文藝論述」為體制極度緊縮、盛極轉衰的階段。在總體戰全民皆兵的氣氛下,作家必須服思想兵役,進行實務工作,包括文藝入伍下鄉,以及頻繁的海外交流。理論與創作重心則由社會漸轉向軍中,帶動軍中文藝的發展,軍中文藝也長成反共文藝的生力軍。另外,藝術化的兩個方向:優美與壯美都已提出,與時代氛圍相應,壯美確立為最後依歸,卻也因過於強調陽剛與集體精神,使「反共八股」更加固著,無法挽回民眾的閱讀興趣。
當時理論家理想中的文藝真、善、美兼備,故以此三歸準總合討論並總結全文。希望本論文初步概括的幾個特徵,能夠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
一、雜誌
1.《文藝創作》1-68,文藝創作出版社。(台灣大學圖書館館藏)
2.《軍中文摘》1-58(缺47、48),1950.6.1-12.25。(孫逸仙圖書館館藏)
3.《軍中文藝》1-26,1954.1.25-1956.2.26。(孫逸仙圖書館館藏)
4.《革命文藝》1-57(缺7、34-36、43),1956.4.15-1960.12。(孫逸仙圖書館館藏)
5.《文壇》3:1-4:7,1954.9.15-1956.7.1。(孫逸仙圖書館館藏)
6.《幼獅文藝》3:1-3:5,1955.8-1955.11。(孫逸仙圖書館館藏)
7.《文友通訊》1-15(全文重刊於《文學界》5,1983.1)。
8.《文訊》7-8(合訂),「抗戰文學口述歷史專輯」,1984.2。
9.《文訊》9「文學的再出發: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1984.3。
二、反共文藝論述專著
1.戴季陶等,《三民主義哲學論文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5.20。
2.陳立夫,《唯生論》,《民國叢書:第三編之6》,上海:上海書店,1991.12(本書據正中書局1939年版影印)。
3.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0版,1956.5。
4.吳原編,《民族文藝論文集》,杭州:正中書局,1934.8。
5.中國文藝協會編,《十年》,台北:文壇社,1960.4。
6.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5。
7.中國文藝協會編,《中國文藝協會》,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58。
8.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廣播電台編印,《戰鬥文藝論叢》,台南: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廣播電台,1966.5.24。
9.王集叢,《三民主義文學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52.8(1942年在江西寫成,分兩冊印行,分別為《三民主義文藝論》、《怎樣建設三民主義文學》,本書為合訂再版)。
10.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3。
11.王集叢,《寫作與批評》,台北:帕米爾書店,1953.10。
12.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5。
13.王集叢,《民族文學與時代精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4。
14.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11。
15.王集叢,《王集叢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5。
16.穆中南主編,《戰鬥文藝與自由文藝》,台北:文壇社,1955.10。
17.穆中南,《寫作的境界》,台北:文壇社,1976.5.4。
18.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7。
19.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2版,1978.3。
20.趙友培,《三民主義文藝創作論》,上海:正中書局,1946.1。
21.趙友培,《趙友培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
22.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6。
23.王平陵,《王平陵先生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75.8。
24.謝然之主編,《文藝論叢》,台北:改造出版社,1964.9。
25.丁淼,《中共文藝總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4
26.李文,《當代中國自由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4。
27.孫旗,《論中國文藝的方向》,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7。
28.顧一樵,《中國的文藝復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版,1971.9。
29.任卓宣,《國父與思想戰》,台北:帕米爾書店,1965.10。
30.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任卓宣評傳》,台北:帕米爾書店,1965.3。
31.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任卓宣先生評傳:續集》,台北:帕米爾書店,1975.4。
32.紀念任卓宣教授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編委會,《紀念任卓宣教授百年誕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研究部政研所,1995.7.30。
33.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10。
34.程榕寧,《文藝鬥士--張道藩傳》,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85.3.25。
35.張道藩治喪委員會,《張道藩先生哀思錄》,台北:張道藩治喪委員會。
36.尹雪曼,《泛論文學與寫作》,台北:星光出版社,1975.4.15。
37.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7。
38.虞君質編,《現代戰鬥文藝選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1。
39.王藍,《寫什麼?怎麼寫?》,台北:紅藍出版社,1955。
40.王慶麟,《青年筆陣--青年的文藝活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2。
41.徐文珊,《國父思想淵源與實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3。
42.國父實業計劃研究學會主編,《蔣總統思想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10.31。
43.吳寄萍,《中國歷代思想家(54)蔣中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3版,1987.8。
44.李威熊,《三民主義文藝的本質》,台北:正中書局,1992.1。
45.鄔昆如,《三民主義文藝的價值》,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46.周學武,《三民主義文藝的社會使命》,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47.張肇祺,《三民主義文藝的民族觀》,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48.簡宗梧,《三民主義文藝的內容》,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49.王更生,《三民主義文藝的創作原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50.劉德漢,《三民主義文藝的題材》,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51.宋瑞,《三民主義文藝的道德觀》,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三、一般書籍
1.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台北:天視出版事業公司,1981.8。
2.王夢鷗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評集》,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台北:天視出版事業公司,1980.2。
3.何欣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台北:天視出版事業公司,1979.8。
4.劉心皇,《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5。
5.劉心皇,〈第五卷:自由中國時代的文藝〉,《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8。
6.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2.1。
7.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6。
8.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8。
9.趙遐秋、呂正惠主編,〈第五章:反共「戰鬥文藝」淪為反現實主義逆流〉,《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6。
10.劉登翰主編,〈第二章:文學的極端政治化和非政治化傾向對它的離棄〉,《台灣文學史(下)》,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1。
11.白少帆等編,〈第11章:從「戰鬥文藝」到鄉愁文學〉,《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2。
12.黃重添等,〈第三章:五十年代小說創作〉,《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3。
13.尹雪曼總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6。
14.李瑞騰主編,《抗戰文學概說》,台北:文訊雜誌社,19877.1。
15.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2。
16.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年~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17.張軍民,《對接與衝突--三民主義在孫中山身後的流變(1925~1945)》,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2。
18.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論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型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0。
19.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6.6。
20.吳昆財,《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6.1。
21.張之傑總纂,戴月芳、羅吉甫主編,《台灣全記錄--1500B.C∼1989A.D》,台北:錦繡出版社,1990.5。
22.莊萬壽等編撰,《台灣的文學》,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5。
23.應鳳凰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85.6。
24.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版,1995.6。
25.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註,《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國史館,2002.12。
26.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7。
27.薛化元,《《自由中國》全23卷總目錄暨索引》,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28.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4。
29.薩伊(Said,一譯為「薩伊德」),《東方論述》,《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30.周素鳳、陳巨擘,《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31.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2。
32.藍博州,《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3.5。
33.李連江,《新保守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4.1。
34.宋德宣,《新儒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4.1。
35.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6.5。
36.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11。
37.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
38.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6。
39.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1.3。
40.布爾迪厄著,包亞明譯,《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41.張清民,《話語與秩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
42.麥克唐納著,陳墇津譯,《言說的理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12.1。
43.柯林尼克斯著,杜章智譯,《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11.1。
44.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1。
45.蔡仁厚,《哲學史與儒學論評: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學生書局,2001.6。
46.[德]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爾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又譯為阿多諾)著,洪佩郁譯,《啟蒙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7。
四、單篇論述與研究論文
1.陳果夫等,〈確定文化政策案〉,《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上)》,林泉編輯,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1。
2.王集叢,〈「五十年代文學」再檢討〉,《幼獅文藝》52:1,1981.1。
3.鍾雷,〈五十年代文藝的精神及其成就〉,《文學思潮》7,1980.7。
4.鍾雷,〈花果•根幹•園丁--從「文藝會談」談「文藝政策」〉,《幼獅文藝》46:4,1977.10。
5.尹雪曼,〈談近三十年來的國民黨文藝運動〉,《新文藝》319,1982.9。
6.何欣,〈三十年來的小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1977.9。
7.馮放民,〈我與葛賢寧〉,《文訊》17,1985.4。
8.宋膺,〈回憶道公二三事〉,《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6:1,1988.9。
9.魏韶蓁,〈勇於自任文藝先鋒的張道藩部長〉,《文訊月刊》22,1986.2。
10.趙友培,〈道藩先生與文藝政策〉,《中國語文》27:1,1970.7。
11.徐瑜,〈三民主義文學論〉,《革命文務》36:3,1974.3。
12.刑光祖,〈三民主義文藝理論的探討〉,《青溪雜誌》83,1974.5。
13.董樹藩,〈三民主義文藝時代任務〉,《青溪雜誌》88,1974.10。
14.董樹藩,〈三民主義文藝思想的發皇〉,《文藝月刊》153,1982.3。
15.本社,〈三民主義文藝政策的體認與實踐〉,《新文藝》305,1981.8。
16.羅有桂,〈三民主義文藝是統一中國的先鋒軍〉,《國魂》429,1981.8。
17.王更生,〈三民主義文藝創作原理初探〉,《幼獅學誌》17:4,1983.10。
18.傅亢,〈三民主義文藝政策與功能〉,《革命思想》,52:5-6,1982.5-6。
19.傅亢,〈文藝節談戰鬥文藝〉,《藝文誌》200,1982.5。
20.童綺遠,〈當前戰鬥文藝創作的趨向〉,《暢流》62:2,1980.9。
21.陳則東,〈文武合一與戰鬥文藝〉,《幼獅文藝》47:3,1978.3。
22.虹西方等,〈國軍戰鬥文藝隊工作報告〉,《新文藝》211,1973.10。
23.朱西甯,〈論戰鬥文藝〉,《國魂》388,1978.3。
24.朱西甯,〈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1977.9。
25.朱西甯,〈豈與夏蟲語冰〉,《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11.25。原載於《中國時報》第39版人間副刊,1994.1.3。
26.吳東權,〈從反共文藝到文藝反共〉,《國魂》398,1979.1。
27.齊邦媛,〈千年之淚〉,《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7.20。
28.齊邦媛,〈從灰濛凝重到恣肆揮灑--五十年來的台灣文學〉,《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10.10。
29.齊邦媛,〈二度漂流的文學〉,《評論十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12.20。
30.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10。
31.王德威,〈一隻夏蟲的告白〉,《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11.25。原載於《中國時報》第39版人間副刊,1994.1.3。
32.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33.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現象〉,《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34.趙彥寧,〈第六章: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11。
35.趙彥寧,〈痛之華--五零年代國共之間的變態政治╱性想像〉,《性╱別研究》3-4,1998.9。
36.趙彥寧,〈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0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臺灣社會研究》36,1999.12。
37.梅家玲,〈五0年代國家論述╱文藝創作中的「家國想像」--以陳紀瀅反共小說為例的探討〉,《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彭小妍編,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12。
38.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0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55,2001.11。
39.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0年代台灣女性小說〉,《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梅家玲編,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10。
40.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梅家玲編,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10。
41.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台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42.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43.應鳳凰,〈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99.9。
44.應鳳凰〈朱西甯的反共文學論述〉,《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5。
45.應鳳凰,〈鍾理和文學發展史及其後殖民論述〉,《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劉紀蕙主編,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4。
46.應鳳凰,〈張道藩文藝創作與五0年代文壇〉,《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1。
47.應鳳凰,〈五十年代台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6。
48.應鳳凰,〈五0年代文學圖書的生產與特色:兼談個人的收集經驗〉,《文訊》214,2003.8。
49.應鳳凰,〈台灣五十年代詩壇與現代詩運動〉,《現代中文文學學報》4:1,2000.7。
50.應鳳凰,〈五0年代文藝雜誌概況〉,《文訊》213(「台灣文學雜誌」專號),2003.7。
51.應鳳凰,〈文獎會與文藝創作出版社〉,《文訊月刊》23,1987.2。
52.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26,1998.7.5。應鳳凰,〈五0年代台灣小說「反共美學」初探〉,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2.11.22-24。
53.應鳳凰,〈五0年代文藝雜誌與台灣文學主潮〉,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11.8-9。
54.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0年代台灣小說〉,《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3.15。
55.廖清秀,〈「《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一文讀後〉,《文學台灣》27,1998.7.5。
56.廖清秀,〈「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質疑〉,《文學台灣》29,1999.1.5。
57.陳明台,〈戰前和戰後台灣國策文學之比較研究〉,《文學台灣》29,1999.1.5。
58.陳明成,〈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份--台灣文壇「一九五六」的再考察〉,《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編,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12.30。
59.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2。
60.孫善豪,〈自由的兩個雙重性--言論自由導論〉,《《自由中國》選編--選集4:言論自由》,孫善豪、薛化元等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11。
61.陳芳明,〈台灣現代文學與五0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
62.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1):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2001.5。
63.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文學的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2001.6。
64.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3):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2001.8。
65.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8):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聯合文學》221,2003.3。
66.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0、六0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67.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0、六0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68.高軍、王檜林、楊樹標主編,〈第二十二章:葉青”三民主義”〉,《中國現代政治思想評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3。
69.張大明,〈三民主義文藝--民族主義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下卷)》,賈植芳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5。
70.古遠清,〈張道藩的「三民主義文藝」觀〉,《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8。
71.錢振綱,〈論三民主義文藝政策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的矛盾及其政治原因〉,《江西社會科學》4,2003。
72.孫瑩,〈論三民主義文藝政策的提出與退場〉,《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3,2007.5。
73.廖炳惠,〈母語運動與國家文藝體制〉,《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4.9。
74.曾薰慧,〈書寫「異己」--五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匪諜」之象徵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5,2000.5。
75.陳玉幸,〈《文藝創作》試論〉,《台灣文學觀察》3,1991.1。
76.封德屏,〈穆中南與《文壇》雜誌〉,《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2006.8。
77.陳秀美,〈五0年代的穆中南與文壇〉,《空大人文學報》11,2002.12。
78.江寶釵,〈重省五0年代台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一個奠基於「場域」的思考〉,《東華漢學》3,2005.5。
79.簡弘毅,〈撐開反共的大傘--五0年代國家文藝政策與文藝體制初探〉,《水筆仔》12,2001.4。
80.張素貞,〈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月刊》9,1984.3。
81.張素貞,〈五0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4:1=157,1985.6。
82.蔡芳玲,〈五0年代台灣文學析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9,1994.11。
83.陳康芬,〈「中國文藝協會」社群與戰後台灣五0年代反共文學機制的形成〉,《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研究集刊》6,2004.7。
84.陳建忠,〈國共鬥爭與歷史再現:姜貴《旋風》與楊沫《青春之歌》的比較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005.10。
85.彭瑞金,〈「國策文學」的真相與質疑〉,《文學台灣》29,1999.1.5。
86.吳興文,〈五0、六0年代文學、文化、出版大事記〉,《聯合文學》115,1994.5。
五、報紙
1.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合報》第6版聯合副刊,1954.12.13。
2.王集叢,〈戰鬥文藝的內容〉,《聯合報》第6版聯合副刊,1955.1.31。
3.王集叢,〈戰鬥文藝的形式(上、中、下)〉,《聯合報》第6版聯合副刊,1955.2.18-20。
4.王藍,〈我們又挨過了一年--歲首說真話〉,《聯合報》第6版,1958.1.5。
5.朱西甯,〈光輝永續的反共文學--為王德威「四十年來中國文學會議」論文「一種逝去的文學?」稍作增補〉,《聯合報》第37版聯合副刊,1994.1.11。
6.南郭,〈文藝戰鬥(一∼六)談〉,《聯合報》第6版,1955.1.4-9。
7.軍聞社鳳山十六日專電,〈愛國青年.快快武裝起來!--蔣經國主任書告專科以上畢業同學〉,《聯合報》第6版,1952.7.17。
8.應未遲,〈自由中國文藝界應速組織「作家前線防問團」--實行文藝戰鬥•創作戰鬥文藝〉,《聯合報》第6版,1954.11.14。
9.應未遲,〈藝文壇外--戰鬥文藝〉,《聯合報》第6版,1954.12.22。
10.應未遲,〈藝文壇外--戰鬥尾聲〉,《聯合報》第6版,1955.3.27。
11.游牧之,〈迎戰鬥文藝運動〉,《聯合報》第6版,1955.1.12。
12.東郭牙,〈走出象牙之塔〉,《聯合報》第6版,1955.3.20。
13.永祥雲,〈攝影與戰鬥文藝〉,《聯合報》第6版,1955.3.21。
14.王仲,〈藝文圈內--文藝作家嚴肅起來!為紀念五四文藝節而作〉,《聯合報》第6版,1955.5.4。
15.幼獅社訊,〈青年救國團昨公佈戰鬥訓練計劃--將有一萬青年學生參加,包括戰鬥技能等四大類〉,《聯合報》第3版,1955.6.6。
16.幼獅社訊,〈中央黨部派員考察戰鬥訓練--戰鬥文藝大隊昨日開訓〉,《聯合報》第3版,1955.8.9。
17.幼獅社訊,〈戰鬥文藝隊及作協年會,電總統暨三軍將士致敬〉,《聯合報》第3版,1955.8.29。
18.本報訊,〈實現戰鬥戲劇,貫澈精神動員--劇節大會通過宣言〉,《聯合報》第3版,1956.2.16。
19.古月明,〈文藝總動員--從幾位作家說起〉,《聯合報》第6版,1956.4.27。
20.余心善,〈文藝戰鬥又一年〉,《聯合報》第6版,1956.5.5。
21.本報訊,〈文協昨盛會慶祝文藝節,文藝界總動員時機到了,發動筆的攻勢,打擊共匪陰謀--俞院長期勉文藝界人士〉,《聯合報》第3版,1956.5.5。
22.應未遲,〈展開反共文藝戰鬥工作〉,《聯合報》第6版,1956.7.28。
23.楊樺,《「寫什麼?怎麼寫?」讀後》,《聯合報》第6版,1956.12.20。
24.本報訊,〈「戰」與「鬥」〉,《聯合報》第2版,1957.1.15。
25.本報訊,〈文藝工作者的道路〉,《聯合報》第1版,1957.5.4。
26.文伯,〈談戰鬥文學〉,《聯合報》第6版,1952.10.2-3。
27.中央社台北二十一日電,〈五中全會通過當前文藝政策--配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進三民主義文藝建設〉,《聯合報》第2版,1967.11.22。
28.本報姚鳳磐,〈一個營地•三種典型:記三民主義文藝國際事務三個研習隊〉,《聯合報》第7版,1963.8.4。
29.台北訊,〈文聯會明將成立三民主義文藝組〉,《聯合報》第6版,1987.10.2。
30.本報訊,〈在飛揚的年代--五十年代文學座談會〉,《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1980.5.5。
六、學位論文
1.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2.吳復華,《反共╱懷鄉:戰爭中國家對分類秩序(集體認同)的重構--以1949年版中央日報台灣版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9.7。
3.鄭士榮,《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研究(一九二八∼一九四五)--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6。
4.李麗玲,《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學文學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5.7。
5.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1。
6.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九年)》,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4。
7.曾薰慧,《台灣五0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0.7。
8.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1。
9.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0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7。
10.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4.6。
11.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0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6。
12.黃玉蘭,《台灣五0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7。
13.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14.傅怡禛,《五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15.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作家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16.鄭雅文,《戰後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17.林佳惠,《《野風》文藝雜誌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18.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19.王淳美,《台灣戒嚴前期的《中華戲劇集》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6。
20.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
21.胡美音,《中國國民黨政綱之變遷:1949-2005》,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