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珮甄 HUANG, PEI-JHEN. |
---|---|
論文名稱: |
王安石記體散文研究 Study on Wang Anshi's Narrative Prose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none, . |
口試委員: | non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王安石 、記體文 、以論為記 、古文革新 |
外文關鍵詞: | Wang Anshi, narrative prose, the use of argumentation in narratives, ancient prose in North Song Dynas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安石以深厚的學術根柢,本於經術的為政思想,富國強兵的淑世熱情,得君之道,一展長才,肩負國家興衰之重責大任。因此,在他題材多樣的記體散文中,充滿著他憂樂天下、心繫百姓、任重道遠的儒家士大夫情懷。
目前學界對於王安石的研究雖眾,但以其記體散文為題的研究仍少。本文以「王安石記體散文研究」為題,全文重點有四:
其一,從王安石生平與記體散文之特性發展作陳述,瞭解記體散文內涵深化的過程。
其二,透過對王安石記體散文之題材分類,以瞭解其作品中蘊藏之思想內涵與精神寄託所在。可見王安石希望藉由興學立教啟迪民智、培育人才。期許官吏都能有仁者的襟懷為民興利。面對儒家的沒落,為釋道優秀人材立傳,表彰懿行,以期興儒起弊。在以議論為記中傳達了自己的哲思感懷與胸懷襟抱。
其三,從其記體文的藝術表現來看,章法謹嚴,脈理清晰,富於變化。修辭表現極大地開拓了心靈世界的深度和廣度,能增加表達的美感與力度。其風格境界展現出理想信念之開闊重厚、議論智慧之謹嚴、胸襟魄力的遒勁峭折、行文精悍的簡約高古。
其四,為王安石記體散文的創作成就對宋代散文的發展做定位與評價。
綜合全文,王安石以其深厚之經學才華與思想深化記體文的內涵;以其長於議論、考證之筆,以提高文章的立意;並以論為記,為宋代破體為文開拓新天地,成為北宋古文革新中的成功典範。
關鍵詞:王安石、記體文、以論為記、古文革新
With his rich knowledge gained from learning, political thought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assion for making his country rich and building up its military power, Wang Anshi obtained favor from the emperor of his era to bring his talent into full play and bore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his country. Therefore, his narrative prose with diverse subjects is filled with the feelings of a scholar official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who worried about and was happy for the world, concerned about the common people and shouldered heavy responsibilities.
Although there are numerous researches on Wang Anshi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re are only few researches on his narrative prose. Therefore, the study was titled “Study on Wang Anshi’s Narrative Prose,” and the four main poin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he study stated the life of Wang Anshi and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prose to comprehend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narrative prose.
II. The study classified the subjects of Wang Anshi’s narrative prose to comprehend thoughts and spirit in his works. It showed that Wang Anshi hoped to inspire people’s intelligence and cultivate talent by establishing schools for education, and that he anticipated that government officials sought welfare for people with the minds of the benevolent. In facing the decline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Wang wrote biographies for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e Buddhist and Daoist schools to honor their good deeds in the hope of eradicating bad practices and reviving the Confucian school. Therefore, he expressed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ambition with the use of argumentation in his narratives.
III. With respect to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Wang Anshi’s narrative prose, the structures of his works are strict with clear logical thinking and diverse changes. The rhetoric of his works has greatly expanded the depth and width of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increased the beauty and power of expression. Additionally, the style of his works shows the persuasion of his ideas and convictions, the meticulousness of his wisdom for argumentation, his powerful ambition hidden in his works, and profound meanings in his concise works.
IV. The study positioned and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achievements of Wang Anshi’s narrative prose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e in the Song Dynasty.
To sum up, Wang Anshi deepened the content of narrative prose with his profound talent in and thought about Confucian classics and upgraded the intention of writing articles with his expertise in argumentation and textual criticism. Moreover, his use of argumentation and policies in narratives has opened up new horizons for style-breaking prose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it has made him a successful model in the innovation of ancient prose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Keywords: Wang Anshi, narrative prose, the use of argumentation in narratives; ancient prose in North Song Dynasty.
參考書目
壹、書籍
一、傳統古籍(按作者時代先後及作者姓名筆畫多寡為序)
(一) 王安石原典及相關著作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初版)
宋‧王安石:《臨川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
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
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
月1版1刷)
沈松勤:《新譯王安石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9月1版)
徐文明:《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高克勤:《王安石與北宋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9月)
(二)經部
漢‧班固:《白虎通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12版)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
楊家駱主編:《宋本儀禮鄭注》(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2006年8月)
漢‧劉熙:《釋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2月1版11刷)
(三)史部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詔議奏令類,冊432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宋‧不著撰人:《都城紀勝》,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地理類,冊590
元‧郝經:《續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別史類,冊385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李賢:《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30,冊473。
明‧陳邦瞻著,楊家駱主編:《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清‧顧棟高:〈王安石年譜三種〉,《王荊國文公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四)集部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唐‧韓愈:《韓昌黎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韓愈:《東雅堂昌黎集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1983年),冊1075
宋‧柳開:《河東先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楊億:《西崑酬唱集外三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梅堯臣:《宛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別集類,冊1099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宋‧張兪:《成都文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總集類,冊293
宋‧蔡襄:《端明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別集類,冊1090
宋‧曾鞏:《元豐類藁》,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宋‧蘇軾撰,楊家駱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宋‧蘇轍:《蘇轍後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陳師道:《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陳騤:《文則》,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
宋‧陳傅良:《止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別集類,冊89
宋‧葉適:《葉適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總集類,冊294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總集類,冊298
元‧吳澄:《吳文正公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97
元‧潘昂霄:《金石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納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台北:廣文書局,1985年10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總集類,冊1461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清‧李紱:《李穆堂詩文全集》(據清道光辛卯(十一)年珊城阜祺堂重刊本影印,1998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5年9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9月)
清‧林紓:《畏廬論文等三種》(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7月)
清‧林紓撰,朱任生編述:《古文法纂要》(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4年9月)
清‧宋文蔚編:《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出版社,1993年2月)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清‧梁啟超:《梁啟超學術論叢》(台北市:南嶽出版社,1978年)
高海夫主編,薛瑞生、淡懿誠執行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五)筆記異聞
宋‧劭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37
宋‧朱弁:《曲洧舊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子部,雜家類,冊863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王銍:《默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陳善:《捫蝨新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子部,冊708
二、近人論著(以出版先後為序)
(一) 文學史、批評史、思想史
羅根澤:《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金中樞:《宋史研究集第十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78年)
蔡信發:《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6月)
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3冊
王煥鑣主編:《中國文學批評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1月初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4月)
李道英:《唐宋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9月)
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 文藝美學、文學理論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3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3月)
羅敏:《北宋亭記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初版社,2015年3月)
(三) 修辭學、寫作理論
陳滿銘:《詩詞新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8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5年7月再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3月初版5刷)
王紀人:《文學概論書系》,第六編《文學風格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7849d010007q2.html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1月3版7刷)
史仲文:《漢語是這樣美麗的》(台北:秀威出版社,2010年12月)
(四) 歷史、政治、哲學、其他專著
李震:《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年6月)
蔣復璁:《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年)
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南懷瑾:《禪與道概論》(台北:老古文化,1991年6月)
王天順:《西夏戰史》(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雷泉釋譯,星雲大師監修:《摩訶止觀》,(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8年6月
初版4刷)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2刷)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五) 學位論文
1、王安石散文研究
方元珍:《王荊公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陳玉蓉:《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小蘭:《論王安石散文創作中的思維類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陳德財:《王安石墓誌銘研究》(私立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翁志萍:《王安石及其散文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沈秀蓉:《王安石文風轉變特色之研究——以中晚年文章為討論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姚濤:《王安石記體文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2、記體文研究
陳素貞:《宋代山水遊記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瑞興:《北宋山水小品文研究》,(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麗月:《北宋亭台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劉蔚瀅:《蘇轍記體散文研究》,(私立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怡蓉:《北宋園亭記散文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子儀:《歐陽脩建物記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貳、期刊論文(以出版先後為序)
賀麟:〈王安石的性論〉,《思想與時代》,第41期,1947年3月
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5期
王晉光:〈王安石以文逆志論與創作技巧論〉,《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1期
余云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試析〈遊褒禪山記〉的曲筆美〉,《中國職工教育》(北京:中國工人報刊協會),1994年8月。
王更生:〈從「答司馬諫議書」看荊公的古文造詣〉,《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出版社,1995年5月)
吳小林:〈務為有補於世〉,《中國散文美學(一)》(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文史哲》,1995年第1期
馬茂軍:《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王水照:〈宋文題材與體裁的繼承、改造與開拓創新〉,《宋代文學通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立群:〈論山水遊記的起源和形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1997年
郭學信:〈范仲淹與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吳小林:〈王安石和曾鞏〉,《唐宋八大家》(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2月)
方笑一:〈論宋四家對記體文的藝術拓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周楚漢:〈王安石文章論〉,《河南社會科學》,第9卷第3期,2001年5月
梅新林,崔小敬:〈走向成熟的唐代遊記文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第23卷第3期,2001年5月
馬玉臣、楊高凡:〈「易進難退」的兵制與北宋前期之冗兵〉,《煙台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2003年4月
郭學信:〈試論兩宋文化發展的歷史特色〉,《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5月
董剛:〈論王安石文學思想之嬗變〉,《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5卷,第4期,2003年)
劉成國:〈論王安石散文的創作歷程〉,《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6月
馬玉臣:〈從縣的密度與官民對比看宋代冗官〉,《河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郭學信:〈士與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確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
何兆泉:〈試論宋代添差官制度〉,《前沿》,2006年第3期
李亞靜:〈淺議王安石的散文創作〉,《青海師專學報》,2006年第4期
諸葛憶兵:〈范仲淹與北宋士風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王省民:〈淺探王安石散文中的創新意識〉,《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6年12月
朱剛:〈士大夫文化的兩種模式:〈虔州學記〉與〈南安軍學記〉〉,《江海學刊》,2007年3月
劉成國:〈宋代學記研究〉,《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
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1949—2007)〉,《漢學研究通訊》,總108期,2008年11月。
劉春霞:〈李元昊「僭號」與北宋中期文人談兵論析〉,《蘭州學刊》,2008年,第11期
曾棗莊:〈中國古典文學的尊體與破體〉,《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陳榮、徐春娟、蘆琴:《從〈撫州招仙觀記〉談王安石對醫德醫術的推崇》,《江西中醫藥》,2009年10月第10期
阮忠:〈王安石的散文創作與歐陽修之文〉,《世界文學評論》,第1期,2010年
任竟澤:〈論宋代古文家學記〉,《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7月, 第37卷第4期
王軍營、陳峰:〈北宋中期文人談兵社會風尚芻議〉,《西北大學學報》,2011年5月,第41卷第3期
王基倫:〈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
何李:〈論記體文文體觀念的演進〉,《廈門理工學院學報》,第19卷,第3 期,2011年9月
劉興超:〈唐代記體文的文體特徵〉,《欽州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