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德韻 |
---|---|
論文名稱: |
以經濟觀點論人體組織財產權之保障 |
指導教授: | 林誠二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人體組織 、財產權 、經濟分析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醫學的研究焦點轉移至人體組織的利用可能性;伴隨生物組織工程的發展及基因序列破解等綜合的成果,人體組織成了市場販售之商品。以人體組織為素材,由研究者、生物科技公司、製藥公司或醫療器材製造商等生技產業收取商品利益。1990年美國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案掀起了法界對人體組織財產權的重視。研究參與者(組織提供者)的權利保護在面臨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公眾利益下受到忽視。而自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法律規範的目的在於公平正義及效率最大二目標的追求。某一客體是否給與保障,必須自經濟效率、社會目標及公平正義之角度來判斷。
本文見解認為承認人體組織之財產權,對參與者提供補償並不會阻礙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反而會刺激創新研發、擴大市場,創造更佳的社會總體效益。承認研究參與者對其組織享有財產權,研究者及生物科技產業可能增加之成本並不足以限制生技產業的發展及妨礙公眾的健康利益。
傳統之「告知後同意」原則仍應落實,以確保組織提供者之自主權及身體完整性。在符合「告知後同意」原則後,評估補償或強制授權之機制才能被允許。本文建議利用如同強制授權的制度來解決補償研究參與者,賦予研究參與者具有對於商業利益分享的權能。應由法律明確的設置標準,方可落實對於組織提供者的保障,並藉以平衡研究者、生醫產業、研究參與者及公眾健康之利益。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1.Alan Stevens & James Lowe著,朱家瑜編譯,「人體組織學」,藝軒出版社,1998年。
2.Browning & Zupan著,朱湘玲譯,「個體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台灣西書出版社,2002年9月
3.Erirk G. Furubotn, Rudolf Richter著,顏愛靜主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五南圖書,2001年9月。
4.Lori Andrews & Dorothy Nelkin著,廖月娟譯,「出賣愛因斯坦-人體組織販賣市場」,時報文化,2001年。
5.Robrtt Cooter & Thomas Ulen 著,溫麗琪譯,「法律經濟學」,華泰出版社,2003年。
6.大衛傅利曼著,徐源豐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社,2002年。
7.牛惠之等作,基因技術挑戰與法律回應:基因科技與法律研討會論文集,學林文化,2003年5月。
8.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5月。
9.王為敏、徐慶昇、文端廉、林晉源,「生技投資的億萬商機」,時報文化,2002年。
10.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98年9月。
11.王澤鑑,「民法物權第一冊-通則.所有權」,三民書局,2002年9月三刷。
1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三民書局,2005年1月。
13.中村敏昭等合著,謝瑞智主編,「醫療紛爭與法律」,文笙書局,2004年。
14.何建志,「基因歧視與法律對策之研究」,元照出版,2003年9月。
15.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上冊」,瑞興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16.林誠二,「民法總則講義上冊」,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17.邱聰智、劉宗榮,「民法-財產法篇」,空中大學,2003年1月。
18.周民治等,「生物學」,高立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19.周林彬,「法律經濟學論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20.波士納著,唐豫民譯,「法律之經濟分析」,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二版。
21.施啟揚,「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94年6 月增定六版。
22.黃丁全,「醫療、法律與生命倫理」,宏文館圖書,1998年。
23.黃世鑫,「財政學概論」,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8月。
24.黃有光,「福利經濟學」,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25.葉啟政,「醫療社會學」,三民書局,1994年3月。
26.葉俊榮,「環境政策與法律」,元照出版,2002年4月。
27.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等,「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上冊」,自行出版,1995年三版。
28.粟屋剛著,董炯明譯,「出賣器官」,安平文化,2002年。
29.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書局,2003年7月。
30.熊秉元,「熊秉元漫步法律」,時報文化,2003年。
31.賴昆城等,「基礎組織學」,合記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32.戴華、袁世敏策劃,「美麗新世界-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時報文教基金會,2004年。
33.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三民書局經銷,2003年7月修訂二版。
34.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三民書局,2003年7月修訂二版。
35.謝銘洋,「智慧財產之基礎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2004年10月四版。
36.謝哲勝,「財產法專題研究」,元照出版社,1995年5月。
二、中文期刊
1.何建志,反反胚胎商品化的一些法律論證,律師雜誌第285期,頁47-61,2003年6月。
2.李宣書,淺談組織工程,物理雙月刊第24卷第3期,頁430-434,2001年6月。
3.李震山,胚胎基因工程之法律涵意-以生命權保障為例,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3期,頁1-16,2002年5月。
4.侯英泠,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頁9-23,2004年9月。
5.林欣柔、楊秀儀,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新醫療法第八二條第二項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頁24-45,2004年9月。
6.陳文吟,探討美國Moore vs.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對生化科技之影響,智慧財產權與國際私法-曾陳明汝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23-249,蔡明誠發行,1997年。
7.陳文吟,專利制度就基因工程發展的因應之道,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頁25-29,2003年7月。
8.陳櫻琴,從法律經濟學觀點論財政收支劃分法之修訂,中原財經法學第一期,頁77-97,1995年6月。
9.曾淑瑜,人類胚胎在法律上之地位及其保護,收錄於「生命科學與法規範之調和」,頁61,翰蘆圖書,2003年。
10.張文貞、牛惠之,淺談人類基因專利:科技發展、倫理與法律的三角議題,應用倫理通訊第27期,頁42-47,2003年7月。
11.張英磊,由經濟分析之觀點談損害填補制度與行政管制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頁128-146,2000年8月。
12.蔡維音,「擬似權利主體」之法律意涵--重新建構人類基因之法律定位,成大法學第2期,頁41-74,2001年12月。
13.蔡維音,人體基因科技研究所衍生智慧財產權之歸屬原則,成大法學第6期,頁33-71,2003年12月。
14.鄭中人,財產法則與責任法:音樂強制授權之經濟分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8期,頁199-220,2001年6月。
15.劉宏恩,人群基因資料庫法制問題之研究--國際上發展與臺灣現況之評析,律師雜誌第303 期,頁71-94,2004年12月。
16.謝哲勝,法律經濟學基礎理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卷,頁37-60,2001年4月。
17.顏厥安,財產、人格,還是資訊?論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1卷第1期,頁1-44,2002年1月。
三、學位論文
1.王素珍,「人體組織之保障與管制-財產權與人格權結合的另類思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2003年6月。
2.何綠華,『「告知後同意」原則適用於人體試驗之研究-以受試者自主權為核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頁38,2005年1月。
3.林紋鈴,「商品化的身體-從買賣市場的實際存在探討有關人體器官取得之管制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5,2002年7月。
4.劉承慶,「生物科技智慧財產權歸屬之研究-以人體組織所衍生之權利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頁75,2003年7月。
5.魏千峰,「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頁287,民國88年6月。
貳、外文部分(依字首順序排列)
一、外文專書
1.Dordrecht, Svetozar Pejovich, 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2.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OTA-BA-377) New developments in biotechnology: Ownership of human tissues and cells, special report. Washington (1987)
3.T Caulfield, BM Knoppers & D Kinsella (eds), Legal Rights and Human Genetic Material (Emond Montgomery, Toronto, 1996)
二、外文期刊
1.Bartha M. Knoppers, Status, Sale and Patenting of Human Genetic Material: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Nature Genetics, 22 (1): 23-26, May 1999.
2.Berg, Kare, The Ethics of Benefit Sharing, Clinical Genetics, 59(4):240-243. (2001)
3.Calabrisi, Guido and Melamed, A. Douglas,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Harvard Law Review 85: 1089-1128. (1972)
4.Dickert, Neal & Christine Grady, What's the Price of a Research Subject? Approaches to Payment for Research Particip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1(3):198-203. (1999)
5.Editorial, Gene Donors' Rights at Risk, 381(6577):1. (1996)
6.Emanuel D. Thorne, When Private Parts Are Made Public Goods: The Economic of Market-inalienability,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15, 149–176. (1998)
7.Gitter, Donna M., Ownership of Human Tissue: A Proposal for Federal Recognition of Human Research Participants’ Property Rights in Their Biological Material,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61(1):257-344. (2004)
8.Greely, Henry T., Breaking the Stalemate: A Prospective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Unforeseen Research Uses of Human Tissue Samples and Health Information, Wake Forest Law Review, 34: 737-766.(1999)
9.Harrison, Charlotte , Neither Moore nor the Market: Alternative Models for Compensating Contributors of Human Tissue, American Journal of Law and Medicine, 28(1):77-105. (2002)
10.Heidt, Robert, Maintaining Incentives for Bioprospecting: The Occasional Need for a Right to Lie, Berkeley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 Spring;13(2):667-72. (1998)
11.Hoffmaster, Barry,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Bodies, Property, and Patents in the Moore Ca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 7:115-148. (1992)
12.Kennedy, Duncan & Michelman, Frank, Are Property and Contract Efficient? , Hofstra Law Review 8: 711-770.(1980)
13.Mahoney, Julia D., The Market for Human Tissue, Virginia Law Review 86(2):163-223. (2000)
14.Nelkin, Dorothy & Andrews, Lori B, Homo Economicu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Body Tissue in the Age of Biotechnology, Hastings Center Report, Sept.-Oct: 28(5):30-39. (1998)
15.Radin, M.Jane, Market-inalienability, Harvard Law Review 100:1849-1964.(1987)
16.Radin, M.Jane, Property and Personhood, Stanford Law Review 34:957-1013(1982)
17.Rushton, Michael,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Artists’ Inalienable Right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5, 4: 243-257.(2001)
18.Shearmur, Jeremy, Trust, Titmuss and Blood, Economic Affairs 21(1): 29-33. (2001)
19.Shultz, M. Maguire,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Intent-Based Parenthood: An Opportunity for Gender Neutrality,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0(2):297-398.(1990)
20.Thomas H. Murray, Who Owns the Body? On the Ethics of Using Human Tissue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Jan-Feb;8(1):1-5. (1986)
三、案例
1. 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 of Cal., 793 P.2d 479 (Cal. 1990)
2. Greenberg v. Miami Children's Hosp. Research Inst., Inc., 264 F. Supp. 2d 1064, 1068 (S.D. Fla. 2003)(No. 00-C-6779)
3. Arato v. Avedon, 858 P.2d 598, 604-09(Cal. 1993)
參、網站及報導資料
1.《http://www.wedar.com/library4/bm000621.htm》,試管嬰兒的副作用與相關問題,查訪日期:2005年4月。
2.《http://brc.se.fju.edu.tw/nobelist/198x/p1984.htm》,輔仁大學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查訪日期:2005年4月。
3.《http://www.coe.int/T/E/Legal _affairs/Legal_co-operation/Bioethics/Activities/Biomedical_research.pdf》,歐盟生醫研究議定書,查訪日期:2005年4月。
4.《http://www.medlib.ncku.edu.tw/resources/giant/oath.htm》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查訪日期:2005年4月。
5.《http://www.sinica.edu.tw/~ip/pubfile/bMTA_c.doc》,國立中央研究院,查訪日期:2005年3月。
6.《http://www.biopharm.org.tw/2t2s/situation.html》,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全球資訊網,查訪日期:2005年3月。
7.《http://science.scu.edu.tw/micro/1024/learn/01class_gene/DNA_map.htm》李欣樺,人類基因體計劃(The human genome project)與人類基因圖譜的繪製,查訪日期:2005年3月。
8.《http://www.itri.org.tw/chi/rnd/focused_rnd/biotech_medicine/e003.jsp》,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查訪日期:2005年3月。
9.《http://www.blood.org.tw/index.php》,台灣血液基金會,查訪日期2005年3月。
10.《http://www2.tzuchi.org.tw/tc-marrow/html/ma-form.htm》,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查訪日期2005年3月。
11.《www.aegis.com/news/ads/2000/AD000954.html》,紐約時報新聞,查訪日期:2005年4月。
12. 《http://www.doh.gov.tw/cht/List.aspx?show=show&goon=1&dept=L》,行政院衛生署網站-人工協助生殖法草案,查訪日期:2005年4月。
13. 《http://nobelprize.org/medicine/laureates/1962/crick-bio.html》,諾貝爾獎網站,查訪日期:2005年5月。
14. 《http://www.cepd.gov.tw/2008/index.htm》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研討會議資料,查訪日期:2005年5月。
15.生技醫療報導月刊,組織工程技術趨勢,2004年6月。
17. 生物科技與法律通訊研究第9期,2003年2月。
18. 生技時代雜誌第6期,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