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如玲
Ju-Ling Chiang
論文名稱: 從輔導人員觀點探討幼教輔導人員專業能力與條件
Explor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prerequisites of mentor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gram from mentor’s points of view
指導教授: 許玉齡
yuling Hs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幼教輔導人員專業能力與條件幼兒教育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 ment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prerequisit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教輔導人員所需專業能力與條件,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幼教輔導人員對於幼教輔導人員所應具備之專業能力與條件之意見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並佐以訪談五位幼教輔導人員。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幼教輔導人員專業能力與條件之意見調查」問卷,研究對象為96學年度參加教育部補助辦理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劃之幼教輔導人員。問卷共發出201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回收率為89.55%;問卷回收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幼教輔導人員應具備三十一項幼教輔導專業能力。
    二、幼教輔導人員應具備四項幼教輔導專業條件。
    三、幼教輔導人員專業能力,首重「專業責任與倫理」。
    四、不同性別、不同幼教輔導年資、不同輔導園所數的輔導人員對幼教輔導專業能力與條件看法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身份的輔導人員,對十四項幼教輔導專業能力與條件看法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服務機構的學者,對幼教輔導專業能力與條件看法無顯著差異。
    七、幼教輔導人員是否需具備行政輔導能力仍具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究來釐清。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幼教輔導人員、受輔園所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and prerequisites required for the mentor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opinions from these mentors of various backgrounds about what competencies and prerequisites are necessary from the mentor’s points of view.
    A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and five mentors were interviewed afterwards. A questionnaire named “Survey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prerequisites of mentor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 sent to 201 mentors, who were chosen from those mentors joined a mentor program hel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07. In 201 questionnaires of sent-out, 180 returned, the return rate was 89.55% . Data were categorized and analyzed using various statistical tools includ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verag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s:
    From the mentors’ points of view, thirty-on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four prerequisites are found and categorized into four aspects for early-childhood-education mentors. Among them,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 For mentors of different gender, thre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their opinions about competencies and prerequisites. For mentors of different service seniority, eigh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Three differences of opin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mentors who have mentored various quantities of kindergarten. Data from scholars and seni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re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ourteen items, while mentors working in various organizations showed no apparent difference. The question about “Is the competency of administration-mentoring is one of prerequisites for early-childhood-education mentors” is still in controversy and nee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to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mentor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kindergarten direc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幼教輔導 11 第二節 幼教輔導人員 22 第三節 幼教輔導人員專業能力與條件 33 第四節 文獻總結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第一節 填答者背景資料分析 69 第二節 填答者對「幼教輔導人員專業能力與條件」之看法 7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填答者的意見差異情形 80 第四節 開放性意見與訪談結果 10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7 中文 147 英文 158 附錄 16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6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到預試問卷的修改記錄 168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75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80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0)。全國教師自律公約。2007年12月14日取自:http://my.nthu.edu.tw/~cfte/law/7-4.pdf。
    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2001)。幼教專業倫理守則。2007年12月14日取自:http://www0.nttu.edu.tw/aecer/theme/
    王美晴(1999)。新手幼兒教師教學工作問題之探討。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舉辦之「跨世紀幼教師資培育」論文集(頁51-63),台中市。
    王怡云(2006,11月)。我看一所私立幼稚園的課程改變。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
    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
    竹市。
    台灣立報(2007)。弱勢家庭幼兒明年讀公托免費。2007年10月7日取自: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04/25/06D04244/index.htm
    白碧香(2005)。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田育芬(2007,11月)。「書中之書」-幼師成長進行式。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江如玲(2007)。「輔導人員」專業規準與條件之初探-幼兒園園所長觀點。竹師幼教系友會會訊,39,3-5。
    江麗莉(2005,11月)。以園為本的幼教專業輔導。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台中市(2004)。台中市政府教育局94學年度教育視導計畫。2008年12月15
    取自:http://www.tceb.edu.tw/WEB/a/public/6/a/a11.doc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祖壽(1977a)。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之性質。師大學報,22,127-145。
    李祖壽(1977b)。美國之教師視輔導的研究。台灣教育,440,41-49。
    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台北市:黎明。
    李祖壽(1982)。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應有之發展方向。台灣教育,376,13-18。
    李金泉(1992)。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
    李 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市:五南。
    李 珀(2001)。利用教學視導制度以期提升教師之教學專業。發表於華東師範
    大學、中國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所舉辦「兩岸四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
    討會,中國上海。
    李然堯(2005)。師培機構辦理地方教育輔導工作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主編),地方教育輔導工作回顧與展望(頁1-12)。台北市:漢大。
    花蓮縣(2001)。花蓮縣九十學年度教育視導計畫。97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hl.gov.tw/pubrepo/upload/90/教育局091667.doc
    林明美、簡茂發(1996)。改革教育視導制度。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通訊,17-18,5-7。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炎旦(1998)。臨床視導在技術及職業教育上之應用。技職雙月刊,46,34-38。
    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發展。國民教育,36(5),24-34。
    林瑋茹(2003)。幼托整合方案下托教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佩蓉(2004)。國幼班政策不要淪為幼教券的加碼包裝而已。幼教簡訊,20。
    林佩蓉(2006,11月)。輔導、教學、研究三合一的幼教輔導模式。論文發表於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
    討會,新竹市。
    林惠娟(2005,11月)。兩千多個互相陪伴的日子~~我的幼稚園輔導經驗。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林楚欣(2006,11月)。對症下藥-談如何有效輔導教保人員。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林清章、陳啟東(2006)。幼稚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發展之探討。亞洲經營與人文科學期刊,1(2),320-335。
    林秀芬(2007,11月)。增進學前機構接受輔導之績效。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
    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
    竹市。
    林海清(2007)。少子化效應對幼兒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論文發表於中臺科際大學所舉辦之「2007創意文教幼兒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市。
    林莉娟(2008)。超越競爭、邁向藍海:一個幼稚園發展專業特色之歷程。幼教資訊,208,34-38。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黃國彥、江文雄、湯志民、陳添球、楊慶齡和阮靜雯(1998)。我國教
    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報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高等。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邱志鵬(2002)。國教向下延伸與幼托整合之師資與課程議題。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許淵國立法委員聯合主辦「孩子的光明未來-國教政策論壇」研討會,台北市。
    武藍蕙(2004)。幼兒教保專業倫理。台北市:啟英。
    吳昆良(1982)。淺談輔導員應備之條件。載於劉昆輝、汪慧瑜(合著),輔導論文精選(上)(頁325-330)。台北市:天馬。
    吳清山(1998)。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初等教育學刊,6,41-58。
    吳清山(2002)。五歲幼兒納入正規教育體制的法制配合。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許淵國立法委員聯合主辦「孩子的光明未來-國教政策論壇」研討會,台北市。
    吳清山、黃旭鈞(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44-58。
    吳佳燁(2006)。幼稚園評鑑委員培訓方案之建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培源(2006)。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
    吳嫈華、邱玲玲、丁雪茵(2007,11月)。行動與形塑-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學團隊之專業成長過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施宜煌、許翠芳、胡惟惇(2007)。幼保人員專業倫理的探討。研習資訊,24(5)57-62。
    洪福財(2005,11月)。幼稚園與輔導者的磨合與互動-以台北市私立幼稚園自我評鑑為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胡美智、張毓幸、蔡慧玲(2006,11月)。國民教育幼兒班與幼愛原鄉輔導計
    劃裡發現花蓮地區幼托整合的起點。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
    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段慧瑩、胡美智(2005,11月)。托育機構輔導實務探討-以花蓮地區為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徐文志(1989)。我國幼稚教育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
    桂冠編譯室(譯)(1999)。Caruso. J. J & Fawcett. M. T著。幼兒教育督導:發展的觀點(Supervision in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台北市:桂冠。
    張正籓(1979)。談當前國內的教育視導問題。台灣教育輔導月刊,29(2),2-5。
    張翠娥(1986)。學前教育師資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清濱(1991)。臨床視導評述。國教輔導,30(3),16-20。
    張仁家(1996)。我國教育視導人員任用制度之缺失及改進策略。教改通訊,22,
    25-26。
    張明輝(1996)。改進中小學教育視導的相關課題。載於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編),教改通訊,21,27- 29。台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台北市:五南。
    張富萍、王淑清、馬祖琳(2005,11月)。托兒所追蹤輔導之經驗分享-以屏
    東縣為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
    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張孝筠、孫良誠(2006,11月)。94學年度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學訪視暨輔導成效評估與改進之研究。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
    張德銳(1996)。美國良師制度對我國實習輔導制度之啟示。初等教育學刊,5,41-64。
    孫邦正(1954)。教育視導大綱。台北:商務。
    許玉齡、吳碧惠、李麗娟(2006,11月)。推動公立幼稚園課程變革的力量-輔導者的角色探討。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許玉齡、新竹市幼教輔導團(2003)。新竹市幼稚園教師自我評鑑手冊。新竹:新竹市政府。
    許玉齡(2007,11月)。2006-2007幼稚園輔導現況分析。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許玉齡、江如玲(2007)。幼教輔導之專業能力初探-輔導人員之觀點。幼兒教
    育,288,31-46。
    許惠欣、邱淑雅、楊瑞琴(2007,11月)。蒙特梭利教育之另一種選擇-蒙特
    梭利教室中實施主題活動之轉變。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
    心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莊道明(1996)。圖書館專業倫理。台北市:文華。
    陳金進(1976)。國中校長的教學視導任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憙(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漢強、江麗莉、任秀媚、劉慈惠、鍾梅菁、許玉齡(1994)。台灣省輔導幼兒
    教育發展成果評估與改進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報告。新竹市: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
    陳漢強、江麗莉(1995)。台灣省幼兒教育輔導現況與改進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8,201-235。
    陳珮蓉(1998)。幼稚園初任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秀才(1999)。未來的幼教老師對幼稚園教學能力之決之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師院舉辦之「跨世紀幼教師資培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9-171),台中市。
    陳淑敏(2003)。幼兒教育現況與前瞻。幼教簡訊,11,10-11。
    陳淑芳(2004)。台東縣幼稚園評鑑實施成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27-163。
    陳淑芳、簡淑真(2004,11月)。幼教專業不等同評鑑專業。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舉辦之「幼稚園評鑑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83-91),新竹巿 。
    陳惠芝(2004)。台北縣幼稚園輔導評鑑方案實施狀況之研究-以民國90年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淑芳、李麗香(2005,11月)。跨越限制、創造生機:一個幼稚園發展專業
    特色之在園輔導歷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
    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陳惠邦(2005)。教育局辦理地方教育輔導工作的策略與挑戰。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主編),地方教育輔導工作回顧與展望(頁51-62)。台北市:漢大。
    陳淑琴(2007,11月)。幼稚園課程轉型輔導策略探討-一個長期輔導的案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1981)。幼稚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發展與改進幼稚教育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7年11月7日,取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82483&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教育視導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7年11月17日,取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88061&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角色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7年11月17日,取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05348&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職責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7年11月24日,取自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11239&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專業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8年5月20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1%F8%A5%F3&pieceLen=50&fld=1&cat=&ukey=1361676445&serial=2&recNo=1&op=f&imgFont=1條件
    教育部(1999)。發展與改進幼兒教育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全國幼兒教育普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幼教資源中心及幼教輔導團作業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辦理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劃。94年9月27日教育部
    台國(三)字第0940120079號函。
    教育部(2006)。95年教育部補助辦理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畫。95年12月7日
    教育部台國(三)字第0950180551號函。
    教育部(2007a)。96年教育部補助辦理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畫。2007年6月5
    日,取自http://140.126.23.12/guidance.html
    教育部(2007b)。96年度審核通過之學者專家名單。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140.126.23.12/guidance96pass.html
    教育部統計處(2007)。幼稚園教師-按隸屬別及性別分(95學年度)。2007年12月17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gende
    r/301-1.xls
    楊朝祥(1985)。技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振昇(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1(2),82-115。
    楊振昇 (2000)。教育研究與教育評鑑之反省與展望。暨大學報,4(2),27-49。
    黃正鵠(1994)。精準式輔導專業人力在職進修管理作業系統之研究。測驗與輔導,125,2561-2564。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台北:五南。
    黃麗鳳(2007,11月)。團隊合作和行政領導對輔導計劃成效的影響-以一所國
    小附幼和一所私立托兒所為例。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
    聯合舉辦之「2007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雷國鼎(1969)。教育行政。台北市:正中。
    詹文娟(2005,11月)。一個人唱歌多麼寂寞-我的輔導經驗談。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賈馥茗(1993)。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鼎茂(編)(2002)。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市:鼎茂。
    廖鳳瑞(譯)(1986)。Katz, L. G著。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市:信誼。
    鄭青青、陳海倫(2005,11月)。「喂喂,聽到請回答」~幼兒園輔導過程中的專家與幼兒園教師互動歷程之探究。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主編)(2005)。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心理。
    潘月娟(2006)。向瑞吉歐課程學習什麼。2007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chinababy.org.cn/article_view.asp?id=5407
    鄭進丁(1986)。國民小學校長角色之分析。高雄市:復文書局。
    澎湖縣(2007)。澎湖縣國民中小學96學年度教育視導實施計畫。2007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wps.phc.edu.tw/xoops/uploads/8c7ffb5b-6594-7c47.doc
    歐姿秀(1999)。幼托整合方案中師資合流問題的回顧與展望。幼教資訊,
    107,7-8。
    歐姿秀(2006,11月)。融入教保現場的輔導實務—協助現場老師建構自己的實
    務知識。論文發表於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幼教中心聯合舉辦之「2006全
    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盧美貴、蘇雪玉(1999)。台北市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規劃研究專業知能篇。台
    北市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台北市:教育局。
    賴春金(2003)。幼稚園教師的關鍵能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2,75-83。
    魏惠貞(2001)。最重要十二種幼師應有教育基礎與教育方法教學能力的分析-
    學校本位幼稚園教師證照核發制度的建立。國教新知,48(2),13-26。
    蔡棋安(2006)。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實施內涵與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謝文全(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制度為例。課程與教
    學季刊,2(2),1-14。
    謝美慧(2007)。誰的幼兒教育品質?多元觀點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60,30-39。
    簡楚瑛(2004,11月)。從教育/幼教品質之定義看其對幼稚園評鑑制度之啟示。本文為國科會補助專案報告(NSC 92-2413-H-004-006)之一部分。取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舉辦之「幼稚園評鑑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之發放資料,新竹巿。
    羅雅芬、連英式、金乃琪(譯)(2000)。C. Edwards, L. Gandini, G. Forman 著。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瑞吉歐.艾蜜莉亞教育取向進一步迴響(The hundred language of children: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advanced reflections)。台北市:心理。
    羅清水(2000)。教學視導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7(2),1-9。
    蘇慧雯 (2003)。台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西文部分
    Bakshtanovskii, V. I., & Sogomonov, IU, V. (2007). Professional ethic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Sociological Research, 46(1), 75-95.
    Beach, D., & Reinhartz, J. (1989). 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 New York:Harper & Row press.
    Bredekamp, S. (1994). The competence of entry-level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Teachers as learners. In S. G. Goffin & D. E. Day (Eds.), New perspectives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pp. 59-62). New York, USA: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ooks, V & Skies, P. (1997). The good mentor guides :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Buckingham: Open Unniversity Press.
    Burch, B. G. , & W. E. Danley(1980). Supervisory Role Proficiency: A Self-Assessment, NASSP Bulletin, 64(433), 91-97.
    Clarke, A. , Collins, J. B. (2004). Glickman’s supervisory belief inventory: a cautionary note. Journal of Curriculam and Supervision, 20(1), 76-87.
    Darling-Hammond, L. (1990). teachers and teaching: signs of a changing profession.In W. R. Houston(Ed.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Deane, D. , & Campbell, J. (1985).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in Nursing . Renton: A Prentice-Hall Company.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Darling-Hammond, L. (1994).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Schools for developing a profess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ull, L. W. (1981). Supervision: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Columbus: Ohio- Bell & Howell Company.
    Eisenberg, E. and Rafanello, D. (1998). Accreditation facilitation: A study of one project’s success. Young Children, 53(5), 44-48.
    Gagen, L., & Bowie, S. (2005). Effective mentoring: A case for training mentors for no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6(7), 40-45.
    Gellert, U. (2005). Parent: support or obstacle for curriculum innov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7(3), 313-328.
    George, D. & Mallery, P. (2003) SPSS for windows steps by steps: 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11.0 update(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Glatthorn,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5401).
    Glickman, C. D., Gordon, S. P. , & Ross-Gordon, J. M. (2003). Supervision and instruction leadership: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6 th ed.). Needham Heights,MA: Allyn & Bacon.
    Goldhammer, R. , Anderson, R. H. , & Krajewski, R. J. (1993). Clinical supervision: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22-37.
    Harris, B. M. (1985). Supervisory Behavior in Educ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Lowney, R. G. (1986). Mentor teachers: The California model. Indiana.: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ERIC NO. ED 275646)
    McLaughlin, Mibrey W. R. & Pfeifer S. (1988). Teacher Evaluation Impov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 Learning.Teacher College Press.
    NAEYC, (1994). NAEYC Position stat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49(3), 68-77.
    Neagley, R. L. & Evans, N. D. (1980). Handbook for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3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OECD (1998). Education at a Glance. Paris: OECD.
    OECD (2001). Starting Strong: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re. Paris: OECD.
    Oliva, P. F, (1976). Supervision for today’s school. New York: Harper & Row.
    Oliva, P. F, (1984). Supervision for today’s school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Inc.
    Teitel, L. (2003).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handbook: Starting,sustaining, and assessing partnerships that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California.: Corwin.
    Wiles, K. (1950). Supervision for better schools.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Wiles, J. & Bondi, J.(1991). Supervision:A guide to practice.(3rd ed.) .New
    York: Macmiillan.
    Wilcox, B. (1989). Instruc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practical evalu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31(3), 163-17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